登陆注册
4721600000008

第8章 长歌沧桑——周扬论(1)

1

我这种年龄的人,知道周扬,是从“四条汉子”开始的。既从“四条汉子”开始,他自然便跟反对鲁迅的恶名拴在一起,至于别的,概无所闻。“文革”结束后周扬重新露面,我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这时他当然又是正面人物了,回到文艺界的领导岗位——这些,是知道的;至于是否在心中感觉到他的威望,似乎谈不上。那是因为年轻,或因为年轻而无知,全不晓他从前在文坛是何等的呼风唤雨、一言九鼎,直到他去世以后,读别人的怀念、回忆文章,字里行间依旧流露出对他当年威势的余悸,这才好像有点明白在历史上“周扬”二字意味着什么。

然而,也从未产生将他研究一番的愿望。那时头脑很简单,认为既然周扬终其一生是个文艺官僚,所说所写每句话、每个字,皆系官样文章而与自我无涉,就实在不会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虽然80年代初,他从理论上提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我很抱好感也很佩服,但并不如何看重,因这种问题于青年一代来说并非问题,我们的思想已走得更远。唯因其主张思想解放,所以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导者中间,他是比较为年轻人认可的,后来他患病、成为植物人,普遍比较同情。1989年7月,他在那样一种情形下亡故,我印象很深。

他的身影,在我脑海中真正变得清晰与“高大”,是我着手为延安专题研究做准备的过程中。这项研究,改变了我许多意识。例如,对文学史是怎样构成的这样一个问题的看法。早先,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以为文学既然以创作为本,主干当然是作家和作品;不同气质、不同风格、不同才具的作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进而这些作品经由读者的接受和批评家的发扬,再对后世文学形成影响,这样就自然地构成了文学的历史。虽然这是对文学史构成的较为简化的描述,但一般情形下大体不差。那时我所未意识到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红色文学的特殊性。这一文学潮流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先以“左翼文学”面貌出现,30年代末和40年代进入延安阶段,最终生长出来共和国文学这个果子。从结果看,我们得说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这种文学跟中国以往的文学或者世界大多数其他地方的文学之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充分组织化的文学。一切的文学现象——创作、批评、思潮、文学运动直至文学的出版与传播——之前,先有一种经由组织系统体现和落实的意识形态的领导。其基本秩序我们只须读一读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篇马列主义关于文艺的经典文献,即可了然。这是一种在全新形态上建构起来的全新文学,打破了史上历来的基本的文学关系,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学生产方式。过去我们说创作或作家是文学的主体,而在组织化的框架下,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在作家的创作和发表的前头,先行存在一些决定性的环节,规范、指导甚至直接规定文学生产的所有细节,大到创作方法小到主题与题材的确定,虚至作家的世界观实至作品某一段落的具体描写、用词用字。可以说,在这种文学当中,真正的主体不是作家及其创作,而是组织起来的思想和艺术秩序,创作是在其规范下发生的,至少,在其规范下创作才被接受为文学上的事实。从左联时代开始,文学一直打着这种烙印,《讲话》及共和国建立之后,整个文学生产更是被一套逐渐形成的完整严密的体制所掌握。研究一下红色文学的文学制度史,就会较为清楚地看见其发展完善过程;例如,拿中国作家协会跟它实际上的前身“左翼作家联盟”相比较,就可以对这种文学在组织化上的演进如何趋于完备,有非常具体的认识。

暂且放下过于宏大的话题不表,回到周扬这个人物的意义上来。对此,周巍峙先生有简洁而准确的概括:“他是左翼文艺坚强的年青领导者,解放区革命文艺的代表人物,他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家,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位创始人》)我在准备延安专题研究时,一再面对他的存在,发现他虽然不曾亲手创作过一部作品,但延安时期许多重要作品的产生,或导致这些创作的基本背景,都与他有关。我吃惊地注视着这一点,并由此开始从根本上修正自己对于文学史构成的习惯性看法。随着阅读渐多渐广,从延安时代前推到30年代,后伸至五六十年代,结论益发清晰而不可动摇了:他是自20年代末中国这一主流文学中,对历史施加了最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长期的领导位置上,凭籍组织化的机制,成为这种文学的“祖师爷”(“文革”大批判中所得封号),虽然他一生不曾染指创作,但不论多大多牛的作家都不好跟他相比,因为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他领导、指导之下从事写作的。

以往那种认识偏差,我想是普遍的,不然,对周扬的研究不至于这样寥落。周去世后,只有1998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因为这一年是他诞辰90周年——有两本重要的书问世,一本是王蒙、袁鹰共同主编的《忆周扬》,另一本是李辉所著《摇荡的秋千》。虽然这两本书主要都不是研究性质的专著,却第一次以出版物形式把有关周扬的资料和看法集中到一块,对研究者来说弥足珍贵。《忆》书编收了58篇怀念和评论文字(另有少量悼词、悼诗、唁电等),多出自周的故交、故旧之手;此书的特色是,文章基本都公开发表过,可以视为其作者的比较正式的言论。《摇》书的主体部分,是李辉从90年代初起,就周氏其人陆续访问文坛人士或其亲旧而形成的记录稿,受访者计25人;跟《忆》书不同,这些访问记录带有私下聊谈的性质,甚至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该书出版之际受访人已然作古)未经本人审阅——这不意味着这些记录在真实性方面可以打上问号,相反,比之于由本人润色修饰过的正式文本,也许更能显现一种本原的风貌。转眼,几乎又整整过去了一个十年。然而,回首这个十年,传记与研究都没有大的开展,特别是未见更深一层的开掘。这跟周氏的历史地位不相称,跟我们对这段历史应有的探讨也不相称。明年便是周扬100周年诞辰,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契机,使人们真正认明这位现代中国红色文艺史上“关键先生”的意义。因此,虽然学浅识陋如我,仍率尔操觚,勉强成此文,以期引玉。

2

在谈论周扬其人之前,我们先得明白,周扬的一生,是一首变奏曲。其实一共有四个周扬,即:左联的周扬、延安的周扬、“十七年”的周扬以及“文革”后的周扬。上述每个时期的周扬,都不大一样,甚至很不相同。

所以首先强调这一点,是估计到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存在这样的区分。他们脑海里的周扬形象,是相对固定的。然而实际与此相去甚远。周扬走过了复杂的经历,一直处在自我调整与转变之中;思想主张、内心世界以至性格为人,都在变,而且幅度不小。“文革”后,很多人对于周扬似乎变了一个人惊讶不已,那是对他一生缺乏了解的缘故。

这就带来了理解与认识周扬时绝不能忽视、疏漏的一个要点:这位中国的日丹诺夫[ 1952年,一次在听胡乔木做报告时,周扬悄悄对张光年说:“你看乔木的报告还有点日丹诺夫的味道哩!”我觉得,这种赞誉更多地曲折透露出了说话者自身对于某种目标的追求。参见张光年《回忆周扬》。],这位在公开场合从来只以鲜明单一的形象示人的红色文艺CEO,其精神与内心在有基本面之外,其实又具有多层性和多面性。固然,精神上自相矛盾、自我冲突或者变动不居,乃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至为广泛的共性,但由于特殊经历、特殊地位之故,周扬于个中滋味的感受,或许是远甚于其他人的。贾植芳先生谈及周扬时,有一个十分中肯而睿智的提醒:“他是非常复杂的,值得你花工夫研究。”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一般易于把周扬这样的人设想成铁板一块,然而,那是一个难以察觉的误区。以我看过的资料,与多数人的想象不同,对周扬是很难寥寥数语加以概括的。他身上,有着历史的复杂性,也蕴涵着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所注定不能超越的困惑、摇摆、多变、不确定性甚至偶然性等等特质。真正了解周扬,必须从他的复杂多变入手;见不及此,则不能走近他内在的生命历程。

3

如果把目前能够看到的有关周扬的观感放在一起,分别排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时期与周扬认识或相熟络的人,对周的描述颇相径庭。“我有一个印象,他很客气,但有官气。极力想表现得轻松一些,开开玩笑,但总觉得不自然。”这是张光年嘴中1948年前后的周扬形象。“有官气”,与张年龄、资历相仿者,对周扬的感受,基本都包含这一点。到五六十年代,周扬就不止“有官气”了。于光远在《几番风雨忆周扬》里,谈到50年代中期在中宣部一些会议上所“亲见”的周扬——他连续使用如下数词来形容:“疾言厉色、咄咄进逼、令人可畏”。至于王蒙、唐达成等文坛后辈,周扬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目光如电”、“严肃精明”、是恩威如山、气势凛然,直至“厉害”、“寒光闪闪”、“锋芒逼人”、“地动山摇”。“文革”间,对“旧中宣部”的批判,有“阎王殿”之语。批判者想到这样一个词,自是别有用意;不过,从当年慑于周扬威严的另一些人的感受来看,意想不到也同样说得通。

曾经,还有一个周扬,一个让人陌生的周扬。读一读在30年代初与之打交道者的描述,你或许觉得不是同一个对象。1929年周扬在日本时的旧识谭林通先生,把他眼中的周扬说成“是一个极重友情的人,感情丰富而真挚”。(《难忘相识在东京》)翌年,周被日本人遣送回国,在上海经人介绍认识“剧联”的赵铭彝。1991年,赵铭彝接受李辉采访,就当年的周扬做了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描绘:“他那时候被称为Modern Boy。他在日本呆过,很开朗,不像我们那样拘谨。”摩登男孩?难道这跟后来让青年王蒙“汗流浃背,诚惶诚恐”,觉得“他的每一个字包括语气词和咳嗽都显得那样权威”的“周扬同志”是同一个人么?周扬相貌不错,美姿容,一表人材;但赵铭彝所指显然不是相貌,是性格,他明确指出周那时“很开朗,不像我们那样拘谨”——似乎为了强调这一点,访谈最后,赵铭彝专门讲了后来的周扬与当时的区别:“他到延安后我就和他基本上没有了往来。我一直在学校教书,他当了领导人。1950年我到北京见到他,朋友过去是很好的。但我不去找他,他忙得很,偶尔在会场遇到……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过去那种交情了。对他后来的性格,我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了解。”推说不了解,语气却透出“士别三日”的感慨。

赵铭彝的讲述,为夏衍所证实。夏衍也是最早认识周扬的人之一。周因为口音重,不适合演戏,赵铭彝就把他介绍给夏衍,于是转至左联机关工作。夏衍性情潇洒,虽是“革命艺术家”,身上却不脱多趣游闲的名士风度。而经这样一个人告诉给我们的早期周扬是:“那个时候,他很潇洒,很漂亮。穿着西服,特别讲究,欢喜跳舞。”他把这样的意思强调了好几遍,甚至有点击节似地说:“他爱去跳舞,跟我们一起上咖啡馆,看电影。那时候,他可真是潇洒。”听上去,周扬的“潇洒”竟是夏衍也自叹弗如。

相对而言,这是他“个人形象”比较单纯的时期。他刚刚从漂泊日本的苦闷中走出来,忘我地投身于符合自己理想的事业。他的能力和工作业绩显然受到同志们好评,迅速走进左联领导核心。与此同时,也收获爱情——在一次演讲中,打动了一位女大学生的芳心。苏灵扬若干年后回忆说,自己本是冲着丁玲大名来听演讲的,结果演讲者却临时变成一个操浓重湖南口音的青年,从头到尾她只听懂了一句:“丁玲有病来不成,让我来讲。”可是这毫不妨碍他们之间擦出情感的火花——30年代的周扬竟是如此的浪漫,为了让这次感情的相遇刻下永久印记,他告别“周起应”,从恋人名字中撷取一字,改名“周扬”。

无法想象,“周扬”,这个日后人们提起它常与“疾言厉色”甚至让人“汗流浃背”联系在一起的名字,竟来自于卿卿我我、儿女情长。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恋爱。周苏相遇时周扬已有夫人吴氏,周艾若(周扬与吴氏所生长子)说,父亲是瞒着在故乡的妻子与苏灵扬热恋并结婚。此事令人惊诧之处,与其说在道德方面,毋如说更在于这么一个威严持重的人,当年内心也怀有剧烈的越轨冲动,并毅然将其付诸行动。岁月之于人,真可谓沧海桑田。诚然,那时他只有二十来岁,但我不认为青春是决定性因素。很多人,身体虽然也在老去,性情却未必发生着跟周扬一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老友夏衍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同类推荐
  • 好好告别

    好好告别

    一个女孩会永远记得她刮过的第一张死人脸。在她的人生中,比初吻或失贞更尴尬的,大概只有这个了……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难得的是,凯瑟琳不猎奇、不逃避、不畏惧,像是个现代小女巫一般,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我的富士康日记

    我的富士康日记

    又是一年的年末,我闲下来,整理一下尘封书柜的日记,发现当年的一段富士康工作经历,回忆进厂的前因后果,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我的日记上,演了一遍电影。年轻轻的生命,活生生地装进罐头瓶,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没有物质的基础,找不到感情的寄托。每个人的努力,每一声的呼救,都在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忘记他们。我想把那段日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今天还奋斗在各个工厂里的朋友们,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只是文中人物,不可对号入座。
  •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当太阳在外面凶猛地照射时,当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时,能够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各种书籍,好就看,不好就扔在一边;或坐在计算机前,有感觉就写,找不到感觉就停下来。这种感觉十分愜意,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比这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了。我希望自己如此度过一生——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我从来没有出版过这样的书,它与我所写作版过的所有的书全都不同,那些书都很沉重,而这本书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
  • 出发,是最好的开始

    出发,是最好的开始

    远方是所有成长中的男孩女孩所向往的,它充满神秘感,意味着未知、冒险、惊喜,但也与痛苦、危机相关。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对别人说:走过的路,我们都曾走过,转过的弯我们也庆幸转过。青春的启事,是贴在路口的路标,是不含税费的发票,价值多少,在于你和我曾有过多少辛酸多少微笑。岁月的鞭子抽打每一个人的青春,有些事曾无疾而终,有些事有了圆满的结果。但所幸这么多年,我们学会了安静与独处,用你的名字取暖,与一座城相依为命,在寂寥的时光里独自修行,靠回忆谋生。
热门推荐
  • 都市之长生天帝

    都市之长生天帝

    【修仙七百载,一夕魂归来】长生天帝叶凡,本为三千大宇宙中最为耀眼无敌的盖世强者!怎料生死劫中,道体崩碎,神魂破灭,却机缘巧合之下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华夏故乡!这一世,他脚踏昆仑,傲视寰宇!这一世,他泰山封禅,加冕称帝!这一世,他不敬神佛!不奉天地!不涉因果!不入轮回!超然一切之上!
  • 西楚争雄

    西楚争雄

    关于秦汉之间的历史节点,想努力去改变到最后发现改变的只是自己,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招惹

    招惹

    许烟雨对霍子彥的评价是: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后来分开几年再见时,问人家你是谁?霍子彥对此的评价是:后半段没意见。前半段?亲爱的,你确定我叫过你小甜甜这么恶心的称呼?新欢千金,不敌旧爱四两。分别那一年,霍子彥对许烟雨说:等我,我很快来找你。许烟雨信以为真。可她最终等到的只是他和别的女人订婚的消息。许烟雨暗骂:个渣男!
  • 十二殿之乱世殇

    十二殿之乱世殇

    一朝穿越,七魄回归,封印解开,六系全修。她本想平平淡淡的享受亲人的关爱,可无奈有人太犯贱.....为了楚家,她灭了血月,轰了冥阁,成为凌云大陆的不朽传奇。他是天刹之界的尊主,冷血无情,视人命如草芥,一生杀人无数,却因为一条烤鱼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好吃么?”某男一脸期待的看着某女。“嗯。”“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做东西给别人吃。”某男意味深长的笑道。“……”某女埋头吃鱼。“所以呢?”某男问道。“……”继续吃鱼。“……”某男忍无可忍,捏某女的下巴,强迫她的双眼看着自己。某女一脸呆逼:“哦...嗯,你眼睛长得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八零之长姐当家

    重生八零之长姐当家

    一睁眼,春绯成了八十年代的十三岁的小姑娘。知青母亲考上大学后跟父亲离婚了,憨厚父亲去寻找母亲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腿断了,家里除了十三岁的她之外,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嗷嗷待哺。春绯:……*****事业线:来自末世的药膳师春绯捋起袖子摆摊卖吃的。铁板串烧鸟蛋,铁板烧韭菜,铁板烧鱿鱼,铁板烧章鱼,章鱼小丸子等各种小吃。春绯从一个摆摊小贩慢慢地成为美食大亨的成长之路。*****感情线:从一开始就看隔壁那个冷面的斯文败类不顺眼的春绯想不通,这小子为什么会向她求婚。他们不是死对头吗?不是相看两厌吗?【1、本文一对一,双洁;2、男主单方面宠女主,女主单方面跟男主死对头;3、架空八十年代,请勿考据;4、本故事纯属虚构,没有雷同;5、家长里短种田经商文,美食文,小白文。】
  • 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

    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

    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影2016年7月8日上映。一场猝不及防的分手,一场蓄谋已久的重逢。你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后,生活还在继续,他留下的痕迹被平淡的日子逐渐抹去。
  • 别让小毛病毁了你

    别让小毛病毁了你

    一个人想干的事越大,社会对他的要求就越高,小毛病的危害就更大,更不能忽视。其实,成功人士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与大家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只不过他们能够认清了这些小毛病、坏习惯的危害,并且坚持去克服它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并长期地与自己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战胜自我,从而最终使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凡。
  • 寻常百姓

    寻常百姓

    余福里是条毫不起眼的小巷,所居自然都是寻常百姓。寻常百姓虽然少有惊天撼地之伟业,可那日复一日看似无波无澜的寡淡生活其实也颇多咀嚼。笔者惭愧尚无如椽之笔,献给读者的便只是这如同扇面般的帧帧白描了。何太婆何太婆是余福里的居委会老主任,按官本位的行政编制排序,该是我们余福里第一号人物。何太婆是正称。何太婆的别称是“何书记”。何太婆一直没有正式参加过工作,从年轻时就干居委会,是四十年一贯制的老主任了。
  • 军机处狂妃

    军机处狂妃

    ------------这是临天史上最诡异的一场婚礼——没有送亲队伍,没有花轿,路途近千米,全由新娘一人徒步走完。大红的嫁衣,大红的盖头,新娘瞧不见道路两侧围观群众讥笑的脸庞,笑得很开怀。偏偏在半路,新娘突然抽搐倒地,醒来过后更是突然发狂,直接蹿入路过五皇子君无锦的马车,并现场表演了一次‘车震’…而此时此刻,她的夫君,在这条‘走亲’路的尽头,正笑得嗜血无情:“如此荡妇——弃!”但是却无人知道,此时此刻,新娘的体内,已经换了一个灵魂!她瞧见眼中一片血光,隐约之中,看见一个白衣若仙的人。她本能而艰难地朝他前进,却没想到这是一个披星戴月的恶魔。○她,秋揽,XX世纪六方军机处情报侦察部部长,掌管天下情报,手中安插的暗线明线在世界穿插,无孔不入。有‘宁招阎王,勿惹秋揽’的盛名。一日醒来,竟然发现自己浑身燥热难耐…面对身下美男,她的心第一次如此动荡:强了吧?不强吧?摧残了吧?不摧残吧?最终…○爱你,不是要永远和你在一起,上天入地,天堂是你的,地狱是我的,若你跌下来,我便是踏着如山尸体,也要将你送上去。○一对一。----
  • 破空

    破空

    一把破空神剑,叫他们再次相遇于寒绝顶孤寂了数十年的寒绝顶何时那般热闹过?江湖上人人畏惧的见空岛少主,掌握整个江湖经济命脉的韩家全都齐集。但他们却只为了一个名为絮儿的女子。千年前的神族如今的凡人,絮墨两族纠葛了上千年的恩怨能否真正的解开,墨氏的诅咒能否化解?是否成为破空宿主就能打破宿世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