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3200000027

第27章

上山的当天夜里她就被撂倒了,先是头疼,接着呕吐,最后又没完没了地拉起了肚子。当然最要命还是头疼。志全不得不让妻的头枕在他的腿弯里,安慰她:闭上眼睛,想想自己经历过的好事,头就不疼了。红英说:什么呀,闭上眼睛头更疼,倒是睁开眼睛看着你这屋顶被雪水渗出的各种图案,怪有意思的,头疼也减轻了。

志全立即附和着说:对,睁着眼睛好,只要头不疼就行。咱们站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对付高山反应的绝招,比如有的人在头疼时吃根葱,头就不疼了。总之,说穿了这是转移法,至于各人用什么办法转移头疼,请便。红英听罢笑了,她继续望着屋顶那些图案……

罗红英第二天上午才吃了上山后的第一顿饭,只是喝了一碗稀饭,咽了几根咸菜。她说还是头疼,一点食欲也没有。董志全对她说,上山的人头疼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现象。头一疼,就不想吃饭,也睡不着觉,干起活来身上没劲。你必须强迫自己吃饭,要不怎么在山上站得住脚?红英诠注了一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志全马上高兴地拿来一块在火炉上烤得焦黄的馒头干递给妻:你说对了,不吃饭是不行的,快,这馒头干是站上的同志最喜欢吃的东西,你吃上几片。妻接过馒头干放到嘴里,味回嚼蜡……

罗红英天天头疼,天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上山的第五天她就变瘦了,掉了起码5斤肉。志全心疼红英,红英心疼志全。

志全说:红英,你还是回格尔木去吧,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红英说:我是临时上山住几天,身体还能垮到哪儿去?倒是你长年累月地在这地方呆着,怕是身体吃不消!志全说:至于我在这里怎么呆下去,呆多久,你不用更多的操心了。一是我年轻,体力能抗得住高山反应,再说也积累了与高山反应抗争的经验。二是上级会考虑我们这些长年在线上工作的同志的,不成文的规定是过几年就轮换一次,调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去工作。总之一句话,你放心地下山,把孩子管好,把家管好,我在山上就会安心工作。

罗红英上山的第7天就几乎在董志全的“逼迫”下回格尔木了。她是流着眼泪下山的,这眼泪里蕴含着什么,董志全说不清,恐怕罗红英自己也难以说清。她还是拦了一辆顺路的便车给司机甩了百元钞票才上了车的,她临别前留给丈夫的话是:真的,也许我再不会上唐古拉山了,但作为妻子我天天都想和你生活在一起。

你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下山几次,咱夫妻俩多一些相聚的日子。

这时,一阵大风卷起山中的积雪,掩没了红英乘坐的那辆汽车。他未看清妻子不住朝他招手的身影,在雪地上呆站了许久许久……

从我最初走向唐古拉山,到我2000年10月和现任唐古拉山兵站站长申北平在格尔木再次相遇、合影留念,这座在不少人眼里是魔王的大山,却一直被我视为英雄,岿然不动地屹克在我心里。

因为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着我们的指战员,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他们虽有苦水,却不声张。处境清贫,却能忍耐。身有伤痕,却不退缩。他们是太阳之子,坚守雪原,坚守孤独。高山反应焚烧了他们身上所有的懦弱和污垢。作为一个从高原风雪中爬出来的作家,我永远不会抹掉自己身上的泥雪和沙粒,我尤其关注唐古拉山兵站的兵们。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写到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我最早采访的唐古拉山兵站的战友是吕传銮站长,时间在“文革”中。从那以后,这个兵站的同志一个又一个地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足印。我在写这部书稿的时候,翻阅了厚厚的一摞采访本,从最初的吕传銮到最近的申北平……是的,我只挑几位各个时期在唐古拉山兵站待过的官兵,将他们的足印组合成一条不是五彩缤纷的彩练、而是深沉而凝重的构筑在世界屋脊上的人生长廊……

吕传銮,职务:站长。采访时间:1968年×月×日。

那时候,对吕传銮来说最让他犯愁的事莫过于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了。青藏高原的冬天是漫长的,唐古拉山的冬季就更长了。

正常情况下从本年度的9月到来年的5月,都是冰封雪冻的日子。

吕站长能否让本站人员和过往的汽车部队安全地度过每年的冬季,解决取暖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了。那个年代,兵站的每个客房中间,砌一个用大油桶做的一人多高的炉子,烧煤砖取暖。

打煤砖绝对不是个好差使。首先是煤砖的数量特大,必须把200多吨煤做成煤砖,才能把这个漫长而严寒的冬天打发走。从运土到码垛,全部是手工操作。黄土是用架子车从三四里外拉来的,一个人拉车,四个人推着,吭哧吭哧地走过一个坡又一个坡,累个贼死。水也是从二里路远的山谷的河里装水到油桶,再过沟爬坡地拉到站上。和煤、脱坯、搬煤砖……无一不是拼体力。每年打煤砖的六七月间正是唐古拉山多雨的季节,流大汗使牛力好不容易打好的煤砖,还没有晾干,突然落一场大雨,有时砸下来的是冰雹,所有的煤砖在瞬间就泡成了稀煤汤。

山东大汉吕传銮是个火爆子脾气,他站在大雨中冲着老天爷骂娘:“我操你姥姥啦,你这么整人,让我们今个冬天怎么活呀!”

骂归骂,活儿还得自个干,老天爷只能添乱绝不会帮你打一块煤砖的。

吕传銮有他的招法,他把打煤砖的任务包干到每个人手里,不管干部还是战士每人打煤砖300块。这办法还真灵,入冬前200吨煤全部变成了煤砖,整整齐齐地码在了煤房里。

当年,唐古拉山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是战士们用一块一块的煤砖把它烧得暖烘烘的。很难设想,如果没有煤砖,他们根本无法在这个地方站住脚。这种“半年打煤砖、半年烧煤砖”的生活,一直到80年代初,站上有了暖气,才宣告结束。

沈培法,职务:指导员。采访时间:1970年×月×日。

唐古拉山兵站初建站的几年里,是连的编制,1984年才变成了营级单位,指导员沈培法和吕传銮搭过班子,吕调走升迁后,他仍留在唐古拉山上。作为站上的老人他肩上的担子自然变重了。

具体地说,解决吃水问题耗尽了他的体力。

现在拧开水龙头用水的人是很难想象得出沈培法他们吃水的困难程度。留给那个年代从唐古拉山兵站过来的人的印象永远是,当时唐古拉山好像终年都是结冰的季节,河里的冰从来就不解冻。是的,沈培法说,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化冰取水。现在地球变暖了,当年是“结冰年代”。

冰在哪里呢?

离兵站不算远也不算近的山谷里有好几条河,远的三四公里,近的二三公里。反正都是冰河,砸冰,运冰。夏天运冰还好办,拿上几个鎯头和儿把铁镐、铁锹,敲敲打打,铲铲挖挖,就弄来了冰。

冬天一到,用这些家什想弄来冰,门儿也没有。整个一条河冻的密密实实,你就是拿十八磅重的大锤去砸,冰河也不开口。想想,零下40度的气候,还会有水吗?唐古拉山全成了冰的世界。

砸不来冰,那就剩下一个办法了:用炸药炸。

炸药的来源很困难,格尔木市面上根本没有,西宁也很难买到。沈培法便托亲托友地从兰州等地去买。炸冰不仅危险而且是一档子很吃力的事,用钢钎在冰层上钻出深眼——没有电钻的概念,只会抡起鎯头一下一下地砸着钢钎,慢慢地冰上便钻下了深眼。然后在冰眼里埋进炸药,爆破。在站上过往人员多用水量大的日子里,这种炸冰、运冰的工作从清早一直要干到夜里九、十点钟。

漫长的冬季不能去野外炸冰,入冬前站上的冰窖里已经贮存满了冰块。那是很大很大的一个地下冰窖,堆放着足够一个冬天站上用的冰块。一天夜里,沈培法打着手电到冰窖去取冰,他走到冰窖中间,猛乍乍地看到地上躺着一个人,用手电照着一看,是战士刘掌掌。原来傍晚刘掌掌下冰窖背冰块,背的冰块太多,累倒在地,不久就冻得昏了过去。多亏沈培法赶来救了他,要不他肯定会把命丢在冰窖里的。

刘掌掌冻倒在冰窖里的事发生后,站上就作出了一条规定:以后下窖背冰必须两人同行,而且要穿上皮大衣。

马尚武,职务:站长。采访时间:1975年8月×日。

在唐古拉山兵站的历届站长中,马尚武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970年到1976年共呆了7年,2年副站长,5年站长。后来他担任了格尔木大站站长、青藏兵站部副部长、总后西北物资局副局长。他在副师职的岗位就干了10年,实属少见。我在《青藏高原之脊》的报告文学里用了较长的文字写了他,当时他是格尔木大站站长。

马尚武说:“我在唐古拉山兵站7年中,年年都在创业,年年都在‘栽树’,在那样一个恶劣环境里工作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享受和‘乘凉’的问题。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美好。我常对站上的同志说,让过往的同志进了唐古拉山兵站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就很满足了。”

25年前留在我采访本上的这段文字,今天读起来仍然蛮有人情味。马尚武7年中在唐古拉山遭受的痛苦——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不用说大家都能想象得出来的。他带领全站人员用智慧和火热的胸膛给经过唐古拉山的人们创造的人情温暖,使每个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永记心间,成为一份人间最珍贵的回忆。

我想起了他当时满怀深情给我讲的那盏灯的故事。

那是在唐古拉山兵站刚建起的日子,第一任站长王光荣用废弃的罐头盒自制了一盏油灯,每天晚上放在兵站大门旁一个特制的高台上。做这盏灯放在这个地方,老站长自有良苦用心:那时候青藏公路沿线所有的兵站都没有发电设备,照明全部用煤油灯。

在线上执勤的汽车全是进口的、被国外淘汰下来的破烂货,经常有抛锚车。每天晚上很晚了总有零零星星的汽车才到站。老站长做这盏灯就是专为这些抛锚车的驾驶员照亮。他说:“咱们住的这唐古拉山上一到夜晚,天黑得锅底一样,好像全世界的黑暗全集中在这里了。驾驶员们黑灯瞎火地开着车在山里跑,心里又寒冷又害怕,有这盏灯点燃在兵站门口,他们看见它马上就会想到家。”

马尚武的贡献不仅是在他任站长的7年中一直保持给兵站门口这盏灯里添油加捻,还在于他把那盏罐头盒灯更换成了玻璃马灯,那是他专门派人从兰州买来的。

唐古拉山兵站的那盏马灯,每晚都闪烁在风雪咆哮的夜幕里。

它给高原夜行人送去了多少温暖,多少动力!

郑民曹,职务:站长。采访时间:1999年8月18日。

我们一行4人是中午1时半到唐古拉山兵站的。这一行人包括《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王瑛,解放军出版社编辑文清丽,还有青藏兵站部青年作家王鹏。我和王鹏是故地重来,两位女同志是初登这块制高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兵站为她们准备的氧气似乎也无兴趣去享受,四处转着采访、参观去了。

我找到站长郑民曹,他正在食堂帮炊事员给我们准备饭菜。

我把他叫到会议室里接受采访。他有点不大愿意谈话,对我说,你这么大年纪跑上山干什么,就果在格尔木我们可以下山给你汇报。

我无法接受他这份盛情,问他:你在山上呆了几年?他说:5年。

就这2个字,再也不往下说了。我看出了他有心事,便直接问道:

你心里一定窝着什么不顺畅的事吧?他抬头望了我一眼,又耷拉下眼皮,没好气地说:死人啦,你让我能顺畅吗?我心里一怔,难怪他一直拉长个脸,我又试探着问:谁死了?他说:今年才入伍的新兵李文辉。

我没有马上再问下去,心里沉沉的难受。我们来的真不是时候,怎么在站上死了人的当儿要他接受采访。我俩都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倒是他忍耐不住了,给我讲了李文辉是怎么死的。

昨天,李文辉被站上派到格尔木去购买一些生活日用品。谁能摊派到这个差事应该是很高兴的事,久居高山,几乎与世隔绝,高原人到了格尔木就像到了“大上海”,大开眼界,可以买到许多心爱之物——自然最主要的是给远在家乡的女朋友的礼物了。这次站上领导让李文辉去格尔木却丝毫没有叫他逛商城的意思,他上山这一年来,高山反应一直过不去,总是说头疼,睡不好觉。领导让他买完日用品后在格尔木多住两天,到22医院去看看病。谁能想到,他乘坐的地方那辆车,开到长江源头时翻了车,他当场死亡。

当天就把他的尸体运到了格尔木……

郑民曹讲到这里,眼眶含满泪水,他低着头不敢看我。许久,他才说,如果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是不会派李文辉下山的,刚才还是一个活生生的、腼腼腆腆的兵,怎么转眼之间就永远不见了!郑民曹非常懊悔,泪流满面,我却无法安慰他。他还告诉我,他1995年就调到唐古拉山兵站了,开始当副站长,1998年初才提为站长。上山这5年中,我眼看着三个同志丧了命,当然不全是兵站的,还有过山的游客。他说,他的爱人和孩子都住在格尔木,他很少到格尔木去,无法管他们。孩子常常生病,爱人总叨叨着他不顾家。他给爱人说,有什么办法呢,我也想和你们长年生活在一起,不由我呀!咱们有了难处就自己“消化”吧,别给组织添麻烦了。确实是这样,我上山5年来,没有一次找领导的麻烦。我也大小算个“官”,我知道领导的难处。

我从会议室出来时,脸上的泪痕还未干。文清丽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有高山反应……

同类推荐
  • 接兵纪事

    接兵纪事

    上大学和当兵,曾经是人生的两大热门选择,即便是在就业机会多样的今天,当兵依然热度不减。然而,征兵的考官最看重应征者的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穿上军装?应征者过关斩将被确定入伍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甚至事故?面对形形色色的应征者和五花八门的人际关系,接兵的部队干部又怎样应对?——这篇题材新鲜、内容丰富、文笔生动的报告文学,将带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和人生领域……都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基础在哪儿?在征兵。这就好比育苗先选种,接兵——选种,兵之最初。接兵,是说接新兵。
  •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用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 爱的年份

    爱的年份

    李筱懿、陶妍妍、林特特、韩松落、鲁瑾、李月亮、闫红、慕容素衣、晚睡、艾小羊、芝麻、蓑依、李荷西……27位细腻作家的爱情圆桌谈:思索:你的爱情,到了什么年份?发现:为你做一堆不擅长的事在动荡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因为你,我变成了更好的我,而你依然是那个特别好的你答案:不管你是单身中、恋爱中、婚姻中,你其实一直在被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改变:唤醒爱的感官,等待爱情和生活自然成熟。这里的29种爱情,初恋、暗恋、错过、白首……每一个故事都戳中我们爱情里的痛点,每段爱情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手中所拥有。
  • 唐伯虎画真容

    唐伯虎画真容

    从此春去秋来,唐伯虎果然画好了八张有名有姓的美女图心中十分得意,感到这次一定要叫祝枝山大吃一惊,让他也尝尝输掉银子的滋味。
  • 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

    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

    《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是苏先生“星期”系列文学第一部,此系列集中展示苏先生的文学地理版图,从苏庄到集镇到洛城。主旨展示人们和生活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古老的仪式性的敌意。
热门推荐
  • 暗影录

    暗影录

    暗影纪元,新的人类,是重生到过去改变,还是展望未来一鸣惊人?
  • 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为人处事很重要,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让为人处世的能力,真正成为搭上人生顺风车的助力。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都应该拿出一副低调的处世姿态。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事方式的取舍,可以避开许多不必要的人生障碍,人生的路会因此顺畅许多。
  • 逍遥邪君

    逍遥邪君

    他人骂我,骗我,欺我,谤我,笑我,嫉我,辱我,害我又如何?我自逍遥世间,定当率性而为,快意恩仇;随心所欲,戏转风云。若命运由天定,我便破了这个天!看一代邪君,如何从小人物崛起,屠魔,斩神,寰宇之内任我乐逍遥。
  • 大夏有我无敌

    大夏有我无敌

    当今天下分为上下两层,一层红尘白身客,一层逍遥修行人。小和尚九太也曾问过我:平凡或不凡,你在哪层?我说若天下就分两层,一层天罡,一层地煞,我啊……大概在第三层吧!
  • 妃你不撩:九千岁,别动心

    妃你不撩:九千岁,别动心

    对简瑶来说,刚睁开眼,就被眼前的妖孽美男逼着洞房,已经很不能理解了;等发现妖孽美男是个什么位高权重的九千岁后,那场面就更是噩梦了,死太监阴晴不定,嚣张狠厉,一看就是个大反派!为了活命,简瑶不得不出卖“节操”,委屈求全,谁成想,这个死太监对自己还蛮好的?就在简瑶开始慢慢接受傲娇反差萌的九千岁人设时......“你……你居然是个……假太监!”简瑶一脸惊恐,指着浴桶中的人。而那人却仰着一张雌雄莫辩的脸,笑的倾国倾城:“是不是假的,夫人试试不就知道了?”
  • 茅山老道

    茅山老道

    五百年前,天地不知为何,九幽震碎,人类以及其他的生灵死后的灵魂没有去处,于是会聚到了昆仑山,经过吸食天地灵气,化而为鬼。在吸食了昆仑山脉龙气所产生的灵气之后,竟然都得到了修炼....
  • 如果你懂我心

    如果你懂我心

    一个前途光明的警察,失去了还未出生的孩子,爱妻身患癌症去世,自己在与嫌犯的冲突中丢了饭碗。只能靠酒精麻痹痛苦。10年后他走出阴影,成为专门调查儿童案件的私家侦探。而当客户拜托他寻找自己被绑架的女儿时,他得到了意外帮助——一个只有他才看得见的小女孩总在他需要线索时出现,随即又立马消失。这个小女孩是谁?他为什么会不可救药地爱上自己的客户?谁绑架了她的孩子?为什么这个案子突然如此杀机四伏?《如果你懂我心》,一个关于救赎、浪漫和重生的暖心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