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1500000044

第44章 说“桃”——“桃文化”琐谈

细细想来,中国人还真有着解不开的“桃的情结”。在众多的果木花卉中,惟“桃文化”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非同侪者如梨、桔、柑、柚、荔、椰、橙、李等辈可堪比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桃天》的名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诗经·周南》),多么美好的意象,历来认为这是一首在婚礼上演唱的祝贺女子出嫁、新婚幸福美满的喜歌,祝福她婚后如桃树一般开花结实——花之灼灼,叶之蓁蓁,实之累累。婚姻事大,关乎“终身”,而以“桃天”起兴,亦足见桃的至关重要。

桃是有情之物,还见于“投桃报李”等成语,“桃园结义”等典故,“蟠桃盛会”等神话,“以桃拜寿”等民俗,以及“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说到诗,还可随手举出古人以桃花为题的诸多吟咏,如“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小桃知客意,春尽始开花”(唐·杜甫《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唐·杨凭《千叶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宋·汪藻《春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明·唐寅《桃花庵歌》);“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清·马日璐《杭州半山看桃》);“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等等。

有关“桃”的故事、典故,更如汗牛充栋般,散见于历代典籍与俚巷民间。

韩非子《说难》中有一篇“分桃”,讲的是宫中女子弥子瑕因年轻貌美而得宠于卫国国君,有一次在果园里游玩时,弥子瑕吃到一颗桃子很甜,就没吃完,把剩下的一半给卫君吃。卫君说:“她多么爱我啊!她吃到好吃的东西便‘忘其味’而让给我吃。”后来弥子瑕红颜渐褪而色衰爱弛,卫君因一点小事不如意,便怪罪她道:“你从前好生无礼!竟敢将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行为没有变,是卫君的爱恨变了。这个故事给人以哲理的思索,使人想见封建君主爱憎好恶瞬息易变、喜怒无常的专制与霸道。推而广之,生活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事例并非少见。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一则“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是齐国的宰相,因三位勇武过人的将军(“三士”)一时“无礼”,而施计杀之。这“计”很奇特,那就是怂恿齐景公送二桃予三士,让三人“计功而食桃”,用“人多而桃少”挑动三人的内部矛盾,使其始而争功自傲、继而惭愧自责,结果纷纷自杀身亡。故事中“三士”因区区“二桃”而死于非命似乎有些夸张,然而这里的“桃”却应当视为物资(利禄)与精神(功名)的象征。中国人的内讧与窝里斗常常因功名利禄的纷争而起,此定律似乎自古皆然。我们姑且不论晏子因小事而施计杀人是否过于狠毒、有失“贤相”风范,也不论“三士”之死是否合乎逻辑,暂且当作一则“寓言”来看,则“桃”的隐喻、象征意义是极为丰富的;这故事也是饶有趣味的。

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影响很大。“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而当渔人想走完桃花林(“欲穷其林”),探究到底时,便发现了一个山洞,并由此洞而进入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全新境界,这就是著名的“世外桃源”。作者以多彩的笔墨勾勒了(实则是虚构了)一幅为避秦乱而远遁深山、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自耕自足、怡然自乐的农耕图,一幅良田美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乡邻和睦友好的太平图。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自是寄托了乱世文人对盛世太平的渴求与向往。千百年来,不仅作品传为名篇,而且文中描绘的情景成为历代文人精神寄托的终极所在。这篇名文,以“桃花源”为题,开篇便描写了那片美丽的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后世诗人以“桃花源”为题,亦多有吟咏。如宋·范成大的“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似武陵人”,宋·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宋·谢枋得的“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宋·周必大的“万点红随雾浪翻,犹疑身在武陵源”等。历代画家也以此为题,驰骋想象,泼墨丹青,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桃源图”。足见《桃花源记》对后世影响之大。无疑地,《桃花源记》为丰富的“桃文化”增添了独特而别有韵致的一笔。

唐朝诗人崔护,一生写诗不多,《全唐诗》仅存六首。

但有一首著名的“桃花诗”即《题都城南庄》却脍炙人口,流传后世:“去年今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仅诗写得好,明白晓畅,朗朗上口,而且诗中的“情节”颇为动人,富有戏剧性和传奇性。据唐人盂柴《本事诗·情感》载,崔护进京应试而未中,心中郁闷。值清明佳节,独游长安城南,见一村舍绿树环合,桃花盛开,寂若无人。因口渴求饮,轻轻叩门。俄顷,有妙龄少女开门迎进,设茶命坐,独倚桃花树下伫立,脉脉含情。只见她姿容娟秀,绰有余妍。崔护与之攀谈,不答一语,只是两目流盼。

不久崔护起身告辞,女子“送至门,似不胜情而入”,崔护亦“眷盼而归”。次年清明,崔护忽思之,“隋不可抑”,遂重游故地寻访。只见风光依旧,桃花盛开,而门户却锁着,人迹杳然。崔护不胜惆怅,题诗于门而归。这首诗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怅惘和丰富的想象,历来被认为是爱情诗中的上品。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为人们展示了两幅有景有情的画面,第一幅可称之为“游春艳遇”,第二幅可名之日“寻美不遇”。而两幅画的背景都是桃花,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到“桃花依旧笑春风”,美极,妙极,桃花与美女结缘,相互点缀,相互陪衬,给人以美的想象和联想。崔护此诗创造了“人面桃花”的成语,传为诗坛千古佳话。“人面不知何处去”?令人悬念不已。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据《本事诗》载,此女原来随父出门去了,回来时看见门扉的题诗,大为感动,遂生思念之情而卧病不起,以至奄奄一息。

崔护亦因挂念,再次来访,伏在少女身上痛哭,使姑娘从昏睡中苏醒,经老父同意终成眷属。后人又据此演义出戏曲《人面桃花》来,使传奇故事更加传奇了。与崔护诗意相近的,还有唐人韦庄的《女冠子》词: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清人陈维崧的《雨中花》词:“今年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销魂处”;虽“桃花面”用典相同,然比之崔护诗的“首创”与含蓄、隽永,韦庄与陈维崧的词显然要逊色多了。

清朝初年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实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以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目的。该剧深刻揭示了明末清初两个朝代政权递嬗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生动地塑造了包括正面人物史可法和反面人物马士英、阮大铖在内的若干历史人物形象,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戏曲代表作品之一,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宫殿和戏苑曲坛的一件珍品。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扇”不仅是该戏的剧名,而且成为起、承、转、合中贯穿剧情,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中心情节——侯方域与李香君结识,并以诗扇为信物共订婚的。侯与奸臣马、阮有隙,马、阮得势后,遂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为妾,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而血溅定情诗扇。画家杨文骢偶然发现诗扇上李香君的血迹,便将血痕点染成桃花,故名桃花扇。戏中有《锦上花》一曲咏这鲜血凝结的桃花,最为凄楚:“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樱唇上调朱,莲腮王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天天,为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后来史可法城破身亡,南明小朝廷灭于清兵之手。侯、李几经波折,乱世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撕破了桃花扇,分别出家。在整出戏中,桃花扇既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又是侯、李坚贞爱情的象征,更是他们政治上不与奸佞同污、洁身自好的见证。数百年来《桃花扇》久演不衰,既是戏剧史上的盛事,又为“桃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述种种,也许都属于“桃文化”中的“雅文化”之列。其实,关乎“桃”的文化又常常与民间相通,与民俗相关。比如送旧迎新时家家户户于门首张贴桃符(即用桃木板画上符),便是随处可见的乡风民俗。“桃者,五行之精,能压伏邪气,制百鬼也。”虽然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千百年来早已沿袭成习。“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你能不承认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么?再如以桃拜寿,“寿桃”已成为民间公认的吉品、佳品;即使在不产桃的季节,为人祝寿,也常常用面粉做成染色的“蟠桃”,作为华诞珍馐,胜于任何值钱之物。至于以“桃花”为名的粥、饭、酒、醋、茶等等,更是家喻户晓,深入民间。看来,雅俗共赏,乃是桃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桃文化得以普及民间的重要因素。桃树的易栽易活,桃林的共生、“合群”,桃花的鲜艳红灼,桃果的清甜可口,桃叶的繁茂蓊荣,都使“桃”成为民众极易接受,民间极为常见之物,也是使“桃文化”易于普及,卓然于其它“姊妹果卉”而特立独行、自成“体系”的重要因素。而且,关乎“桃文化”的内涵多为褒义,即便是一句俗语如“宁食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亦不例外。惟一例外而略含贬意的只有“桃色事件”、“桃色新闻”等语,专指不正当的男女情事;不过细究起来,如“桃花运”等以“桃”喻“色”之语,贬意中亦不乏调侃的意趣呢。

歌唱家蒋大为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红大江南北。这“地方”当然不止一处,也可说是大江南北,处处桃花盛开。桃花是“大众”的花,平凡的花,是同老百姓最具亲和力的花,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喜爱它,追捧它,观赏它,吟咏它,也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太史公对李广将军重务实不尚虚名,实至名归、深孚众望的赞词。

撇开它的喻意,就文字的本义而言,则正如岁岁年年桃花盛开时人们所见,桃树自己不说话,不张扬,不吹嘘,不鼓噪,而它的膜拜者、观赏者却络绎不绝,自会在花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这情景,不是十分令人钦羡而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么?

同类推荐
  •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作者2017年的心路历程的全记录,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记述下生活、工作、亲情、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作者文笔轻松幽默,旨在通过发掘和展现生活中的美妙故事来向读者传递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作者把2017年一年来,写的文字,积累起来,和朋友一起品味生活,滋养心灵,感悟生活。人生是短暂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匆匆前行的脚步,总要留下些什么,而文字是最好的记录。
  • 随性而至(译文随笔)

    随性而至(译文随笔)

    《随性而至》是一部风格多样、精彩迭出的随笔集,也是毛姆备受推崇的一部文艺批评的代表作,笔下的人物和主题从哲学大师康德到硬汉侦探小说家钱德勒,从西班牙巴洛克画家苏巴朗的传说到西方侦探小说的艺术,从政治家伯克到游记和回忆录作家奥古斯都·海尔,“纯文学”作家当中则有对亨利·詹姆斯、H·G·威尔斯、阿诺德·本涅特以及伊迪丝·华顿等剑走偏锋而又妙不可言的描述。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述故事的高超技巧,既生动有趣又入木三分地活画出这些著名人物的性格、气质、怪癖乃至于灵魂,实在是打通了记人随笔和文艺批评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可多得的妙文。
  • 杨牧诗选:1956—2013

    杨牧诗选:1956—2013

    和白岩松、梁文道一起读杨牧,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
  • 徐志摩散文集

    徐志摩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多篇传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既有丰富的哲理性,又具有诗画般的美感。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本书除了多篇散文以为,还收录了《爱眉小札》《致陆小曼》书信内容,充分展示了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我们感知他的情感和追求。
  • 纳兰性德全集

    纳兰性德全集

    《纳兰性德全集》汇集了纳兰成德全部著述,囊括了其诗、词、赋、杂文、渌水亭杂识、书简和经解诸序及书后七部分,共分为四册,是第一套简体横版纳兰容若全集。内含史学大师张荫麟撰写的《纳兰成德传》,助你了解纳兰多情而短暂的一生;还有闵泽平老师的独家纳兰词赏析,带你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轻松读懂纳兰词。他是人间惆怅客,匆匆三十载便一去永不回,但他留下的刹那光华足以照亮世间的污浊与阴暗,穿越时空,温暖你我。翻开此书,让我们在缕缕凄美与缱绻中邂逅最美的纳兰容若。
热门推荐
  • 重生惊华爷等你来撩

    重生惊华爷等你来撩

    她是大家小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是家里的团宠。外表呆萌可爱,软萌可欺。内心腹黑无比。 她是典型的女强人,一人撑起一片天。冷漠无情。 一次意外她变成了她,又该谱写何种人生风华。他在外风流是浪子,手段猛如虎,人称笑面虎。奸诈如斯,碰上了她也是小萌新一枚。 当他遇见了她,又会产生怎样的爱情火花。
  • 生死状

    生死状

    程喜田从镇长办公室里出来,下了楼,就看见镇委大院里摆了好几张桌子,桌子前围了一群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有外村的,也有他们村的,手里都拿着一份合同样的东西。有的在看着,有的按在桌子上,在写着什么。程喜田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明明知道这厂子有这么大的危险,却还是往里钻吗?为了几个钱,这些人连命也不要了吗?他三步并做两步,蹿到那些年轻人跟前。他拨拉开人群,从一个年轻人手里抢过一份协议,站在那里,迅速地浏览着上面的字句。他看到,上面印着的是进厂后的待遇、双方的责任义务等,当然,除此之外,上面也不乏“全厂职工要维护厂子的荣誉,不泄漏秘密”等语。他感到喉咙干干的,似乎有啥东西从腔子里在往外冒。他心想,这不是啥用工协议,这是一份卖身契,这是一份生死状嘛!
  • 落雪时节又逢君

    落雪时节又逢君

    没遇到他之前她一心只想当个闲散野人,隐居竹山,每天过着下棋习武,吃茶打盹的生活。遇到他之后,她一心只为他,他命悬一线,她日夜陪伴。他征战沙场,她出谋划策。他平定天下,她遍体鳞伤。如此,她会如何抉择?是去?是留?
  • 妖女宋姬传

    妖女宋姬传

    宋姬出生那年,宋夫人生她难产,宋家一家71口死于妖族,她是人间的宋姬,却是妖王之女,妖王死时将所有法力全部传之于她,妖后趁乱将她魂魄集聚在宋夫人腹中,希望她重掌妖族霸业,只是不知她会不会成为一代妖后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澜

    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澜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顾子淼是白子熙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戒不掉;林和子是姥姥去世之后,他安排进自己的生活,努力去养成的习惯,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对的感觉。生活按着固有的频率走,如果忘记翘掉晚自习的那天发生了什么的话,白子熙的日常里依然只有聒噪的顾子淼,深沉的陆煜杰,每天带给小女友的西点。至于学习,白子熙并不知道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是逃开现实的避难港,或许是蓄势待发等待有一天可以打败那一群大人的能源地。它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习惯,只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情。白子熙知道,他考第一名,于他而言,其实和他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只是生存的本能。
  • 等我一秒可好

    等我一秒可好

    危难时刻,龙汣轩抛下了被拉下王位的曹幔剑。曹幔剑满脸哀求道:“汣轩……等孤王一秒,可好?”那顿了一下却又继续离开的步伐令曹幔剑有些绝望。可是他并不恨她,一如既往的爱着她。古代帝王穿越到了现代,曹幔剑重遇龙汣轩。两人都带着前世的记忆,一场校园虐恋拉开帷幕。
  •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最适合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红楼梦:俞平伯点评》以最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目前的一大空白。俞平伯以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石头记》八十回本为底本,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的这部《红楼梦》,将带给您非比寻常的阅读体验,为您还原一部完整真实的《红楼梦》。此外,《红楼梦:俞平伯点评》将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后四十回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杀手王妃请翻牌

    杀手王妃请翻牌

    她是杀手界中最出色的杀手,凌厉行事,我行我素。他是苍穹国最绝色的王爷,放荡不羁,冷戾妖冶。……时空错转,一朝醒来,竟附身在一名“男子”身上,对镜梳妆,解开三千青丝,才知竟是一名女扮男装的可怜儿。谁说女子不如男?老太君的宴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使得宴会变为武斗场。当她战败所有的挑战者,抛玉冠,解青丝,望着座上惊讶失色的老太君,冷冷地说:“我叶清尘便是女儿身,说再说女子不如男,便试一试我手中的剑!”众人震惊万分,只有贵宾席上的一名妖冶男子,拍着手站了起来。“本王欲向叶家提亲,娶清尘小姐为妃,还望老太君成全。”热瞳对上清眸,火岩撞上冰山。究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地求仙大冒险

    绝地求仙大冒险

    这是绝地求生版的仙侠游戏,没有枪、没有车、没有毒圈,取而代之的是法宝、仙禽灵兽、雷劫!在这个世界,处处是机遇,也处处是凶险。“伏地魔”卢小白躲在某个角落里,笑呵呵道:我这不是怂,是从心修仙!(本书诙谐幽默,请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