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300000055

第55章 《王人美文选》序(1)

说到散文创作,必然会涉及到传统的问题,如文章模式的传统、作家的精神或品格的传统等等。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揪,可谓成亦传统,财亦传统。每个作家都是从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传统又往往是散文开拓与进步的参照。散文创作在现时虽不如小说那样显赫,但它恰恰是最能显示作家的功底与人品精神的文体。说起中国文学的传统,其中虽应囊括小说、戏剧,但主要是“诗文”。所谓“文”,无非是“文章”,即韵文之外的文体;以今人眼光审度,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恰是(或主要是)散文一一孔子的《论语》可以认为是散文,孟子、老子、庄子的文章也可以认为是散文,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不是可以当作散文来阅读呢?大约也是可以的。

中国的散文传统源远流长,其丰厚,其精湛,其智慧的无穷,可以说是难以言尽,难以传达。只不过是现时的作家还没有去充分享用其精华并去尽情发挥。对于中国散文的卓越传统,可以作这样的粗略概括:一是“有感而发”、“因事而作”,大凡出色的佳篇都不是为写散文而写散文的结果;二是讲求新鲜独到的见解,绝少无病呻吟地去抒情谋篇;三是看重富有个性的风骨及文采;四是不存在文体上的约束,如记、传、书、札、谏、疏、论、序、跋、碑文之类,均可成为“好文章”(好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曾涌现过不少散文大家(他们大都是诗人、学者、小说家其时,白话文倡导不久,但新散文的成熟却显得十分迅速——这些散文世界的佼佼者,学识文采兼备,素养亦非同一般,且又关注社会时弊及底层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而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散文大家都与文学传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他们都具备一种反传统而不丢弃传统精华的特点。然而时至当代,在所谓继承与发展的旗帜下,散文的传统反而被丢弃路旁,无论是文体样式还是创作思路,显得拘束而狭窄,以致那些被当代文学教科书誉为优秀散文家的手笔之下也未曾出现多少令后人称道的作品。就是到了新时期,文学世界中步履艰难而动作迟缓的,就要数散文创作了。特别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最初几年,著名小说家巴金先生以其数量众多的“随感录”(作为散文)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反思的生机,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使散文领域出现如小说界或诗界那样的巨大的变革。应该说,直至八十年代最后几年及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才逐渐趋于蓬勃改观,或者说,散文的创作才呈显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实事求是地说,是一些思想敏锐犀利、文化造诣扎实、敢于吃苦、敢于诉诸精神探索或情感冒险的诗人,学者、小说家“救活”了死气沉沉的当代散文创作……

这,就是我们要谈论的张承志、周涛、余秋雨、马丽华、史铁生。诚然,给散文创作注入新鲜活力的优秀作家还可以列举一些,如王蒙、汪曾祺、贾平凹、莫言等等,但即便是我将谈论的这五位作家,也足以传达当今散文创作的水准及发展趋势了。

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散文创作根本不是“走出传统”的问题,而是诚恳虚心地学习传统的问题;没有“走入”谈何“走出”,时髦是时髦了,但轻浮的判断与创作实际毫不相干。事实上,当今一些优秀作家之所以佳篇迭出、成绩斐然,其原因也在于他们的创作思路及创作品格并不拒绝传统散文精神的滋养,而且在原则上发扬光大了这种渊博而智慧的精神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既不无病呻吟做痛苦状,也不去作美妇人般的华丽装扮。他们并不在意所谓的“现代”或“后现代”;他们只是以自己诚恳的姿态、富有个性的目光审察与体验着这个世界。在这里,作家的人格显得举足轻重。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或者是最普通的底层生活,都在他们的笔下幻化为一种真实人生的存在,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被称为“心灵史”的存在。他们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心甘情愿地进行着漫长而苦涩的精神之旅,既充实又富有。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是一种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独特音韵,一种恳切而真实的人性旋律,一种绝不回避社会现实的感悟或召唤。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历史、现实、社会人性、常人百姓、见解、人的存在、命运、良知、正义感……都是极为重要的概念,而作品的精神及品格,也与这些概念维系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关联。在如今的充满了沉闷气息及污泥浊水的文坛上,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毫无疑问,他们的创作为今天的文学赢得了可贵的尊严与信誉。

先谈马丽华,而且只谈作品。马丽华是作为诗人而被人们所了解的。在西部诗人群体中,她是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倘若论及她的散文创作,那么我们可以把诗的理解与积累看作是一种漫长而坚实的准备一一她的散文,无论长短,也无论题材的差别,“诗”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浸入肌体的创作现象。她不是哲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民俗学家,不是专门研究文化、宗教、艺术的学者,但自她踏上西藏这块棕褐色的土地,命运就决定了她要与这神圣而充满奥秘的领域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对于西藏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并非仅仅依仗猎奇诸如雪山冰川民俗风情之类的现象就可以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丽华所要理解的西蔵,是一种精神的西藏,一种情感富有的西藏,或是一种圣洁而神秘的西藏,一种值得永远领略与感悟的西藏~"就如她所认同的那几句话:“它本身不具备更多,除了石头和冰雪;但通过对它的凝视,它给予的一瞥成为无限。”(见《西行阿里》)——这,就是马丽华的西藏。马丽华对于西藏的虔诚是令人感动的,而这种虔诚也赢得了西藏的无尽报答。马丽华虽是一位女作家,但她不是那种躲在水泥丛林中感慨人生的人,不是那种在舒适中吟唱爱情或叹息命运的人,更不是那种远离底层生活但又热衷于在城市情调的快乐中。

轻弹痛苦琴弦的“沙龙撰稿人”。她一直跋涉在连男性作家也望而生畏的精神旅途上。她游历藏北。她西行阿里。她朝拜神山(冈仁波钦)、圣海(玛旁雍措)。她以千般辛苦万般坎坷换来了一种真正属于生命的体验,一种永远值得回味的命运启示与精神顿悟,一种“人的存在”的感性把握。她是一位离不开高原并与高原融为一体的作家。在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与《西行阿里》中,关于西藏的一切“文化知识”并非某种外在的或附加性的招贴,而是一种内在的或血肉般的“叙述经络”一无论宗教、艺术,还是历史、哲学,或者是风俗、民情及民间传说,都成为传达西藏或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有机构造。不言而喻,其中渗透了作家的坚忍与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敏锐的感受力,一种始终如一的个性,一种推崇精神价值的品格。在那块人迹稀罕的缺氧的高地上,马丽华所追踪与求索的,又偏偏是人——人的命运与人的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无限与永恒。如果说,《藏北游历》的叙述还携带着某种旁观的或临时介入者的目光,那《西行阿里》则把自我体验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或者说,“我”已不再是旁观者或临时介入者了:“我”就是西藏,西藏就是“我”;“我”的“精神之旅”真正成为支撑叙述的独特风景及冲击读者心灵的力量。她说:“我所深切地感着兴趣的,正是这座山本身;从转山开始升发直至今日,我仍坚持认为冈仁波钦乃至阿里首先是一个感受领域的世界,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灵魂对于自我的检视过程。”她又说:“我走遍了西藏。这是令人愉悦的生命灵魂之旅。在时常涌现的大片感动、大片感激之后,偶尔审视一番自己的心地,真羞愧难言……我想在我感动的时刻,是柔情似水,是真切可掬”(《西行阿里》这便是马丽华与西藏这片高地的关系,或者说,这便是马丽华散文中时常呈现的一种洁净真淳的境界。

与马丽华一样,周涛也是诗人;而周涛热爱新疆如同马丽华热爱西藏——这自然不是偶然的现象:爱与崇拜一样,可以使作家的感受与顿悟进入一种升华;无爱则无激情,无崇拜则无信念。周涛与马丽华虽则同属西部诗群中的优秀成员,但在进入散文世界之后,周涛要显得更诗人一些,而马丽华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学者的气息。周涛是一位凭着灵性创造散文的作家。他始终认为散文是一种文学的“散步”,一种牵着描写对象的“散步”,一种尽情袒露“自我”及个性的“散步”,而“散步”则充分显示出其中的自由与任性;因此,他的散文可不绳墨所谓的“章法”。在其最终造就的作品营构中,读者可以见出一种大致的脉络走向或意味趋势,而更多地感受到的则是丰富多彩的顿悟与想象,以及那些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慨叹或议论——他被自己的直觉牵引着,也被自己的感悟笼罩着,于是便写出了不少堪称精彩的作品,如《哈拉沙尔随笔》、《吉木萨尔纪事》、《伊犁秋天的札记》、《忧郁的巩乃斯河》、《蠕动的屋脊》、《坂坡村》、《和田行吟》等。这大都是一些篇幅颇长的作品,一些富有思情容量的作品,一些感慨人生或以情性撞击大自然的作品,而不是那种精巧玲珑的小摆设,或那种供人于饭后茶余把玩的闲情逸趣;未领略西部粗犷豪放的人,也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高地之风掠过之后的凝重、冷峻、遒劲,甚至是一种钢蓝色的韵味,一种金黄金黄的秋意。

纵然,周涛的散文也往往因了汪洋恣肆的无拘无束而留下些许的琐碎之嫌,但这种琐碎时常被某些新奇与机智所掩盖——如此说来,琐碎也就不成其为明显的缺憾,反而成为一种可以原谅的特点,这芷如小说家朱苏进说,缺点“也是精彩的,有质量的”。朱苏进曾为周涛的散文集《稀世之鸟》写过一篇极为精彩的随感式文章(这文章亦为一篇卓越的散文佳作我们不妨摘引几段:“他很从容地推开了曾经压抑他们的名着或者思想,坦然地展示自己天生之躯,开口便是与自然精神一致的语言,深邃与智慧到了接近于痴的程度(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长久地新鲜地盯住一样东西),同时把读者提到赏痴的境界。真的,他所描写的大西北风光,对于我们这些南方人来说雄阔而陌生,但是读他的散文就感到我们有一部分寄存在大西北”;“周涛在改变自己文学形式时取得的成功,恰恰证明形式不重要,艺术创造的过程差不多就是忘却形式裸露自然的过程,他真正值得大家羡慕的只有一点,就是埋藏在形式中的总在兴奋总在焦灼的生命”;“‘密切血肉相连’等语不必说了,关键是他与大西北所构成的姿势……后来,看清些了,他还是采取一种与大西北逐渐远去、背离的姿势。在高蹈与背离中汲取出其神韵。并把它优美地编织起来”(均引自《自然之子的痴笑》或许,我们很难寻找到如朱苏进这样的表达语言来描述周涛散文的出众之处了。周涛的确是一位不事模仿、而其他人也难以模仿他的作家;他的观念很朴素:“当美成为大家都能认识和理解的东西时,就应该避开它”,因而他很忌讳“用浮光掠影的水彩涂抹”,并最终“败坏了山河的朴素原色”。但因了他是诗人及拥有诗的目光的缘故,他又不是那种为自然而自然的作家一他在漫长的抒写旅途中,诗的睿智的撑持是他的主要叙事(或抒写)形态;机智与诗的发现,往往相辅相成而融为一种独特的美学品格,节奏感,诱人的情调,意象,喻诫,生命的秋色,苍凉或壮阔,空间的膨胀,时光的追赶,从狂放的土地上窥见自己与人的生存状态……都体现着诗的浸入与诗情诗意或诗的目光的蒸腾。或者说,他的散文不仅仅传达着大西北的精神或品性,同时又是一种人类之光的折射,或是一种人的情操的自然袒露或自然提醒。至此,文学(或散文或诗)便真正成为文学(或散文或诗)了。

同类推荐
  • 急管繁弦 人间暗换

    急管繁弦 人间暗换

    许多年后,孙传芳蛰居天津租界佛教居士林,回想起1927年春天兵败情景,最揪心的,不是自己在江西战场上接二连三的指挥失误,而是上海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根本不待见他。孙部退出盘踞多年的江浙后,把全部兵力撤回长江以北,他觍着脸,单衣小帽跑到天津,与张作霖重攀交情,还是想借兵重新打回江南,那是他发迹的地方呀。此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孙部全都吃掉。孙传芳号称五省联军司令,即便在江西吃了败仗,还有五万以上可战之兵。且蒋介石因宁、汉分裂在即,出于与武汉方面抗衡的需要,也急于寻找合作伙伴,故曾密派亲信张群与孙接洽。
  • 桥是

    桥是

    桥是河海的走廊。取消舟楫以后,桥与船便成了天然的敌人。在山与山之间,桥架通的是路,在岛与岛之间。桥联接的是船,在水与水之间,桥铺排的是车。始于童年,我的印象中路桥是飞越的彩虹,岛桥是循环的船,永远行动在水的皮肤之上,只有水上的浮桥,才是真正陆地上的车。写下一个桥字,船、车、舟、路、筏,如同水的私生子联袂诞生,于是我理解的桥才能真正成为陆地与大海的摇篮。站在桥上,背后有大陆,海,或者山与岛。面对面,我们只能选择路,才有出发,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前庭,它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只有桥的联通,世界才能成为整体。
  • 老村记忆

    老村记忆

    本书散文集,包括影像篇与乡邻篇。讲述作者小时候生活过的陕西一隅,土窑洞、打麦场、涝池、热炕、山沟沟、小脚老太太、流水席、露天电影、吼秦腔、皮影戏、闹社火、风箱、灶火边等民俗。记忆中平凡而伟大,渺小而坚韧的乡邻们的音容笑貌。
  • 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

    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

    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 自尊的独语

    自尊的独语

    美丽、孤寂、荒芜、甚至罪恶,才可能徐徐燃起自己的生命火焰,才可能造就人类的光……人,确实是“无价”的;而一切卓越的有利于人类前景的创作,便是“无价之人”的“文”:无论是文义文采的“文”,还是文质彬彬的“文”。尽管我们对文学、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但我还是觉得韩少功是那种相对成熟或健全的作家,早先在读小说时就有这种印象,如今再读散文,这种印象便显得更清晰更深刻。
热门推荐
  • 夺情娇妻

    夺情娇妻

    他是恶魔,他可以眼睛不眨地伤害她的家人,囚禁她在他身边,断去她高飞的翅膀,就算下地狱也要拖着她一起下去陪葬。“逃?能逃到哪里去?”他残忍地宣告着,“锦瑟,这辈子你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逃开我。”他让她过得生不如死,她恨不得双手卡上他的脖子掐死他,可是她又欠了他,欠他很多很多,这辈子都还不清也还不了,所以他们之间,只能相互伤害着纠结着,不到黄泉不罢休地纠缠上一生……(本文开头有点慢热,但是后面绝对精彩,不一样的都市文,希望大家喜欢。)这文咳咳,很虐,大家要抗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本小姐不吃素

    本小姐不吃素

    她是死过一次的复仇女神,因为姐姐的被杀,好朋友的猝死,变得乖张冷然。身负血海深仇,她拒绝两个男人的深爱,以自己为诱耳,誓要手刃眼前这个恶魔般的男人,可是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她拼尽全力,却反被这个阴鸷的男人玩弄于鼓掌?
  •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一张神奇的鉴灵牌,带你畅游名画古瓷、珍珠美玉的世界,让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终成一代鉴宝大师。一株神奇的何首乌,能够促进万物生长,从此种种花,养养鱼,什么三宫六院金皇后,什么红龙狮头水泡眼,统统滚到我的碗里来!......简介无能,直接看书吧,绝对比第一本强。书友群:331719917,欢迎加入!VIP群:543858947,全订可入,需验粉丝值截图,欢迎加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Lay Morals

    Lay Mora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惑心之boss请接驾

    快穿惑心之boss请接驾

    夏筱筱穿了。是的,她穿了,如愿以偿的她,成功的上位成了任务者,结果却发现,男主总是让她心疼怎么破?夏筱筱:“他现在敢这样对我,我以后就要让他哭!”……“对不起对不起,司夜寒,你不能哭!你堂堂龙太子,你不能哭!”夏筱筱歇斯底里的哭喊道。她错了,她永远也不忍心看见他红了眼眶。注:本文1v1哦
  • 中国经济2017

    中国经济2017

    产能过剩、资本过剩、模式过剩……过剩成为全球趋势,经济发展如何找到“新大陆”?中国经济陷入“冰火两重天”,让人如坠云雾,其复杂性是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抄合围”的综合结果,是历史“积病”的积劳成疾,是改革操之过急后的乱象叠加,也是超大国体背后的“众口难调”。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围点在哪里,其未来又在哪里?只有改革落地、创新理念,才能破解中国经济复杂局势。2017年正值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科技产业、电影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火爆,能否将中国经济推回快车道,让人充满期待。
  •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在历史上,德国不仅数次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重大灾难,而且也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巨匠、艺术奇才和科学巨擘,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几度兴衰、崛起的历史也因此特别令人感兴趣,值得借鉴。
  • 阿来散文

    阿来散文

    阿来散文精选。阿来,当代中年作家,藏族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本书系“中华散文珍藏版”从书中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