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300000030

第30章 散文是什么?

散文是什么?或者,怎样的“文章”可以被称为“散文”?这问题恐怕永远说不清。但说说是可以的,因为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论过程:其中总会产生一点儿意义,就如人的生命探讨一般,意义在哪里?也无非在探讨的过程之中。散文的问题亦如此。

散文的界定最难。散文不像诗、小说、报告文学,也不像影视文学或戏剧文学,更不像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散文几乎找不到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可以被称为特征的特征。

有人说,散文是文学的“散步”;“散步”没有目的地,随心所欲,走到哪里就是哪里;既无固定的路线,也就没有规律性的程式;倘若说到“散步”的好处,即为什么要“散步”,那只能说是为了活动活动,或为了陶冶身心的需要。所以,散文是“散步”的说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罢了,因为其中并没有真正回答散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然而无论怎样,这种解释也包含了一种机智的启示,那就是因了散文恰似“散步”的自由特性而提醒人们不要过问“散文是什么”的课题了。

但我们所见到的众多报纸杂志的栏目里,又偏偏白纸黑字呈示着“散文”的标志,于是无论写家还是编辑,便产生了“对号入座”的选择,也有了它为什么是散文的判断尺度,同时还培育了很多专门炮制这一类文字的所谓散文家。

在这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人们(特别是那些院校里的文学理论教授)也试图给散文或散文创作归纳出一些“艺术特征”,作为辛勤耕耘的成果,最常见的便是抄袭了古人的所谓“缘物抒情”,或所谓“情景交融”的“诗化”品格,以及那个老而又老、老掉了牙的所谓“形散神不散”。

先说“诗化”。

当然,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诗化”这一词组中的“诗”。倘若弄不清楚“诗”,何谈“诗化”?

实际上,某些散文写家或理论批评家所理解的“诗化”,几乎是“抒情化”或“富有抒情色彩”的同义语。因为“诗”常常被理解为“抒情”。记得有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曾说过,诗是什么?诗的旗帜上写着“抒情”两个大字。这不仅是浅释了诗,而且是误解了诗,贬低了诗。我不想在这儿给“诗”下定义。我只想说,“抒情”作为一种人的表达方式,可以体现于诗,也可以体现于小说或报告文学,即使是某些被称为学术论文的文章之中,也不乏论者的主观抒情成分。

当然,抒情可以频频青睐于某些散文的创作,或可以成为散文营构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因素,但不可能成为一种艺术特征。所谓“特征”,只能是某种“非他莫属”的特别性。若以此推断,“诗化”还能成为散文创作独有的艺术特征吗?人们早就发现,在现代小说的思情结构中,也时常呈现出“诗化”的审美追求。不言而喻,散文可以实现“诗化”,小说也可以把“诗化”作为自己的表情达意方式。“诗化”本是一种文学乃至其他艺术样式的审美方式——非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可用,美术、舞蹈、影视创作也可用。

“诗化”的审美方式,或多或少体现了东方艺术精神的某些特点。中国传统文论中反复强调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以及那种微妙的“意象”见解,倒是可以被视为“诗”的特征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文人对“诗”所作出的一种富有观念意味的理解。

我在谈论小说中的“诗”时,曾经引用过朱光潜先生早年说过的几句话:

“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枝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解释了小说中的“诗”,也等于解释了散文中的“诗”。

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格外讲究含蓄,因而可以认为,第一流的散文家不尽是善于抒情的人,而且是(或更倾向于)寻找与感悟“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的人。以此来看待或衡量当今的散文世界,这样的写家实在是太少了。而所谓“诗化”的口号,多少有点儿虚晃一枪的味道,或干脆是根本不理解“诗化”是怎么一回事。至于那种把“诗化”指定为散文特征的观点,也就不必再作解释了。

现在来说说“形散神不散”。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观点,一种很精彩很形象的、充满了东方审美色彩的传统。所以我不想否定先人的智慧,而且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说现今的散文创作“‘形散神不散’的被冷落,表明了散文正在向自身复归”。实际上,“形散神不散”并没有被冷落,而且“复归”(莫名其妙的“复归”)也不必非要冷落“形散神不散”不可。这里只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形散神不散”是不是散文创作的唯一模式?如果“形散神亦—散”呢?或者说,“形散神亦散”能不能导致出色的散文?

散文与小说具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作品的出众很难说是由“主题”(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主题”)造就的:重要的是描写与表现的具体演示过程,是那种微妙的意味无穷的叙述结构或叙述秩序。过程也好,秩序也好,它们最终都是由局部构成的。局部的精彩才可能构成作品的整体精彩。散文的“散”,本来就是一种形态,而这种形态可能影响到“形”,也可能体现于“神”,其间并无特别的限制。

对散文创作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神散”或“神不散”,而是在于“神”的整体质地。就是说,即使抒写有点儿“神散”,但“神”的传达(哪怕是局部传达)很精彩,或者是拥有某种洗人耳目、启迪情智的韵味,那它依然是一篇佳作。所以说,我们一方面肯定“形散神不散”是个好主张,另一方面也承认“形散神亦散”的审美可能性。这样的理解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落入一种思路或一种套式的窠臼。

说到底,值得充分强调的是“神”,特别是“神”的质地,而不是所谓“神散”或“神不散”的问题。“神”的质地与“诗化”过程中的“言外之意”中的“意”、“弦外之音”中的“音”的质地是一回事。杨朔的散文或杨朔式的散文,在艺术质地上之所以引起某种诘疑,原因大都不在所谓“诗化”的套路上,也不在是否坚持了“形散神不散”的程式,而是在于(或主要在于)这些散文所体现的“神”在质地上比较肤浅苍白,对读者也很少提供一种启迪情智的新鲜发现,甚至谈不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存在。模式化是一种病,但说不上是大病,也许可以治愈;大病是精神上的贫血症,很难治愈:“神”的贫困就是如此。

现在是九十年代了。如今再回过头去对杨朔的散文或杨朔式的散文作一些反省的分析,大约是很必要的一不为前人,而是为后来者。或者说,这不是评价一代散文家的问题,而是为了复兴与繁荣中国散文家族的问题。

这使人想到一个例子,就是台湾的余光中对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剖析与解释。在余光中的目光之中,五四以后的白话散文作为草创阶段,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着种种生涩现象,特别是那种时代性的知识分子感伤情绪的泛滥,所以认为把朱自清奉为散文经典与不可攀越的高峰是一种迷信。余光中的结论是,新的时代应该创作出拥有新的水准的散文(参见楼肇明所编《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序》余光中的观点是否可靠,可以另作讨论。但那种客观态度中包含的探索精神,倒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当我们在苦苦思考“散文是什么”或怎样的文字才是散文时,翻翻陈年老账,清清现成思路,则不失为一种革新散文的途径。

杨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散文家。抹煞杨朔的创作成就是不对的,但指出他的局限性又是十分必要的。他在散文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个人的局限性。应该说,这种局限性是时代留下的一种痕迹,一种绝不止于他一个人的缺憾。就他个人而言,他已经在被严格规范了的狭小舞台上跳出了尽可能优美的舞蹈。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水准。他以自己的才能创造了一种富有“美文”色彩的散文文体,一种六十年代最为辉煌的散文模式。但他又是一个值得惋惜的散文家。对于他的创作,既不应该轻率否定,也不应该盲目沿袭,而应该从他无奈的局限中走出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专事散文创作的写家(甚至是比较著名的写家),却深深地落入“杨朔模式”而不能自拔。他们模仿杨朔而没有意识到当今时代的急剧变化一诚不知,假如杨朔活到今天,也不可能再去写那些盲目讴歌的无奈文字了。或许,他也会如今天的一些散文家那样,把创作真正当作文学的散步,而且可能从生活底层的艰辛坎坷中倾听到一种真实的声音,并以无须掩饰的自由表情告诉读者……

如果要使散文创作出现大的突围或大的变革,那就有必要在“散文是什么”的观念问题上搞一点儿粉碎性的“破坏”;否则,散文界将难有大的出息或大的进步。诗人、散文家周涛曾说,对散文只有一句话,即“解放散文”一一把散文“从束缚下、从可笑的花拳绣腿下解放出来”。当然,文体模式的多样化或无限化,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解放”。

我们谈论散文一既然是谈论散文,就不妨把散文置放于文学世界的中心位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左右上下便是诗、小说、报告文学、社会科学论文,乃至影视戏剧文学,而这些非散文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时时刻刻在向散文渗透,而且是那样自然,那样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这种情形既是现代的事实,也是古代的事实。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写下的那些篇章,你能分清哪是诗、哪是论文、哪是故事、哪是实录吗?现在大都被视为散文一这是比较恰当的。然而,人们不难从这些散文中见到诗的影子、小说(寓言故事)的影子、报告文学(史实记载)的影子、社会科学论文的影子……

如果把白话散文的判断视野放宽一些,那其中的景观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说,散文是一种难以界定的文体,倘若非要寻找其特征的话,那这种难以界定其特征的“特征”,便是散文的“特征”了。

时下的一些论者很鄙视“传统散文”,但又不说“传统散文”是什么。依照我的理解,这“传统散文”之中一定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篇章。倘若如此,那鄙视“传统散文”的做法便有点儿轻浮无知了,其中也很容易使人怀疑鄙视者究竟读过“传统散文”没有?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散文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在文体样式或文体规范上。在古代文人的观念中,并无今人的“散文”意识;除了诗就是“文”一只有写“好文章”的意识,而无怎样才是“散文”的意识,这样在文体上倒也自由自在而无人为的制约了。

“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固然难以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散文的样式或文体是丰富而千姿百态的,如游记、杂文、随笔、小品文、札记、书信、序跋、悼文、特写、传记、回忆录,乃至新闻领域中的消息、通讯,影视艺苑中的旁白、解释词……都可以成为散文世界的精品佳作。

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题旨可大可小,趣味可淡可浓,抒写可张可弛……人们只注意到了文学杂志及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其实,散文创作的根须伸展得很深,蔓延得很广。比如在《读书》这样充满了学术气息的杂志上,也时常可以读到某些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散文的作品,即那种熔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学子的胸襟情操于一炉的好文章,仅我读过而又能记住的,便有张中行的《黄宗江及其(卖艺人家)》、林斤澜的《读(卡门)杂感》、宗璞的《三松堂断忆》等。张中行的文章既写人又评书,林斤澜的文字全然是一篇颇为精彩的札记,而宗璞的“断忆”则是一篇怀念其父亲冯友兰教授的散记(说“回忆录”也可以这些作品情深意浓,理趣皆备,既有飞扬的文采,又有精湛的见解。读这些作品,实实在在是一种情理意趣沐浴下的精神享受。我还读过一本书叫《胡适杂忆》,作者为唐德刚,他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以胡适在美国的“寓公”生活为主要抒写对象,在其点点滴滴的“杂忆”之中,又携带着自由轻松的评议,情感不薄,学识不浅,以及那种善意的嘲弄、诙谐的挖苦,那种一是一、二是二的叙述风度,都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你说这样的文章不叫散文叫什么?

因此,若真心要解放散文,革新散文,或所谓要赋予今天的散文创作以“现代意识”,那首先要做的,便是周涛所言的“放足”(“放足”这一说法很形象很精彩所谓“放足”,就是要倡导散文样式、散文文体、散文思路,以及散文的传达方式与表现意蕴的多样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我们要豁达大度地敞开散文的大门,以便让形形色色的“文学散步”进入散文的艺苑。既不要提倡某种单一的模式,也不要人为地去归纳什么散文的特征,优胜劣汰,自由生长,总会有奇花异草的蓬勃,总会有参天大树的长成……

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散文。

还能有怎样的回答呢?

一九九四年六月

同类推荐
  • 紧急中的冥想

    紧急中的冥想

    本书是纽约派有名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诗集,包含《致港务长》《致危难之际的电影业》《障碍》《黄色便笺》《来自一个四月》等三十首诗歌。奥哈拉的诗采用口语及开放的结构,即兴、反理性,在幽默机智中又有荒诞感、梦幻感,突出表现了诗人的个性,开创了反文雅反高贵的诗风。有名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称:“奥哈拉的一些诗确实值得名扬天下,就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存于这么一个理由:英语语言里还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诗歌。”
  • 天真到像个孩子

    天真到像个孩子

    《天真到像个孩子》收录了汪老历年发表的小说作品,其中包括《受戒》《大淖记事》《复仇》《捕快张三》《八千岁》等名篇,按时间顺序编排,清晰地呈现了汪老的思想变化及“散淡文风”的形成脉络。“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写小人物的悲喜,恻隐里带着温情。写《受戒》里小和尚和小英子清清爽爽而又朦朦胧胧的爱,写《大淖记事》里巧云和小锡匠至纯至美的爱情牧歌,不矫揉不造作,天地间一颗干干净净的赤子之心。汪曾祺曾说过:“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于书中邂逅一个闪闪发光的纯美世界。心底有爱,笔下便能生花。
  • 只要坚持 梦想就会实现(唯美阅读)

    只要坚持 梦想就会实现(唯美阅读)

    本书收录了数百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品尝“心灵鸡汤”,将使你可以更从容、更自信、更智慧,会让你从庸庸碌碌中醒来,端正人生的正确态度;在感到痛苦、迷茫和失落的时候,会从中获取贴心的安慰。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改变命运的密码,都应该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本书会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 人间海市:长岛

    人间海市:长岛

    长岛县诸岛,古为莱夷之地。秦、汉、晋、隋时期属黄县(现龙口市)。自唐朝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属蓬莱县。1929年,山东省政府设置长山岛行政区,始自蓬莱县划出,直隶山东省。1935年撒区归属蓬莱。1945年第一次解放,成立长山岛特区’隶属北海专区“1947年国民党占领。1949年第二次解放,恢复长山岛特区。1956年建立长岛县。
  •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程浩的文字集。“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共计44万字;除了散杂文,还有小说、日记、诗歌,甚至,还有给优米网的求职信和给作家七堇年的信。这些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的两三年的时间。而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一下一下点出来的。他对命运的包容,对生命的反刍,让人无不为之震动。东东枪说,和他相比,我们大多数人活得都太轻薄了。
热门推荐
  • 宫妆

    宫妆

    作为万里挑一的和亲美人,云婵以为,下半辈子就要在番邦为和平奋斗了。没想到,到了地方被人家“退了货”。气死了老皇帝、为太后所不容,这前路也算昏暗到家了。快要绝望的时候,被陛下“捡”了回去……
  • 重生为路人后修仙

    重生为路人后修仙

    寂璃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重生,拥有一颗向道的心,向往强者之路,在修仙的路上,天道酬勤,万物生光辉,携一缕希望,且看她破尘世虚妄,执剑而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 佛说无言童子经

    佛说无言童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命仙凰

    天命仙凰

    一向最是讨厌小孩子的紫焱真尊捡到一名女婴,被全宗上下娇宠着长大。谁想,宠着宠着,竟宠出了个混世小魔女,谁也降不住啦!师尊乃大陆第一强者,俊美无双实力莫测;师侄是顶尖宗门首席大弟子,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妖宠吃货战力无双,走遍大陆无人敢惹。哇,这是哪位妖魔,吓死本宝宝啦!作为天琼大陆第一天骄,洛清玥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天道的亲闺女,然而,随着一桩桩意外的发生,她开始变得不那么自信了……这是一出美萌小萝莉鸡飞狗跳的离家出走闹剧……
  • 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穷人好办事:创富与成功需要掌握的办事方法

    过去常说,一无所有的人办事,一个字:难。正所谓“人穷办事难”。贫穷失败、怀才不遇的人说话,一个字:轻。正所谓“人微言轻”。其实,办事不难,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办事成败的并不完全是你所拥有的关系、背景和财富。有那么多成功和富有的人都曾经一贫如洗,但最终靠着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办事绝招,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前程。本书概括起来将从三个方面提升你的办事能力:第一,树立正确的办事心态;第二,办事才能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第三,把办事当成人生的挑战和乐趣。
  •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阴森潮湿的大牢里,尖细的嗓子刺得人耳根子发疼。蜷缩在大牢一角的南初雨一个激灵,扑到牢门跟前,殷切地看向大牢外的宁公公——越王赫连楚的贴身宦官,心里无限欢喜,他来接我了!他果然来接我了!
  • 我要攻略主角

    我要攻略主角

    江离穿越了。他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主角,抄歌抄剧本的文娱主角,摆摊卖烧烤和美女总裁假结婚的雇佣之王,还有串频道重生过来玩宫斗的腹黑女主,以及......“还好有攻略系统,不然直接没法玩,等等,佛了,为什么你们都这么屌,合着我就是个龙套?”主角满地走,配角不如狗,不想当挂在主角大腿上喊666的小挂件,江离只能努力进行攻略啦!
  • 原来竹马是直男

    原来竹马是直男

    竹马竹马,脑袋门夹!明明是身娇肉贵的“太子爷”,偏偏关键时刻抽风,在老爷子定继承人的时候跑去弃商从艺,出道两年多成为红透整片天的偶像巨星。明星也是不错的,但是你绝逼不能走弯路啊!于是,在某青梅毅然而然走上了弯男掰直的征程,最后,他倒是好了,她却把自己整个儿搭进去了。
  • 重生九零:妖孽,别挡道

    重生九零:妖孽,别挡道

    全心付出,却换来无情背叛,她彻底心死。一场预谋,被推下山崖,再醒来发现自己竟是重回到十六岁那年暑假。彼时,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一切的丑恶都还未及开始……重活一次,她秦舒对天发誓,绝不会再让那悲剧重演!欠了她的,她定尽数讨回;害了她的,唯有血债血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