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45100000015

第15章 朱元璋——有胆有识的明代开国皇帝(1)

第一节 童年困苦,少年为僧

明太祖朱元璋,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创立了278年的明朝帝国。他一生艰苦创业,勤谨守业,在位30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又一个达到文治武功大成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生于1327年,正值元末乱世。元朝入主中原近一百年,作为外族统治,元帝国的很多政策不适应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在民族关系上,元政府强分四等人: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原金人及原南宋政府统治以外的北方汉人)为三等,南人(原南宋政府治下的南方汉人)为四等。汉人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受到限制,普遍的感到不满。在经济方面,元朝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征,轻农业、重牧业,圈围大片良田放牧。元贵族、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成为佃农甚至家奴。耕地和从事生产的劳力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工匠没有人身自由,手工业生产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外交方面,元贵族好大喜功、四处侵掠,在对安南、日本、缅甸、占城、爪哇等国的远征中屡次失败,劳民伤财,耗损国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元统治者排斥汉文化,贵族子弟不习汉字,不读汉书,不通过了解汉文化来统治汉族地区,孤立了元人统治集团。到了元末,元统治者内部纷争不断,各级官僚奢靡无度,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各地陆续涌起反抗风潮。

朱元璋渡过了艰苦的童年和少年。17岁时,父母兄嫂相继亡故,家口零丁,无以为生,投身寺院。寺院亦无法维持,朱元璋只得浪迹江湖,行脚求生。25岁时,朱元璋投奔了濠洲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事业。朱元璋有谋略、有胆识、善于结交,军事上是个天才,在几次与元军的较量中,获得了军事经验。在义军内部的纷争中,保持冷静和独立,很快掌握了一支自己的军队。他有一批忠实的将领,并积极吸纳知识分子。29岁时,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其后,利用元军与义军主力相抗的有利时机,发展实力,逐渐消灭了周围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控制了长江以南。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称帝南京。其后,制定南征北伐的战略,至1387年,收降了东北的纳哈出,全国统一。在创业过程中,朱元璋目光长远、稳扎稳打、善于用人、勤于学习、体恤民生、军纪严整,这些都是其他义军首领所缺乏的。

1368年,朱元璋建都称帝后,逐步重构了国家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相对元朝有了大的改进。政治上,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废丞相、设六部,数权分立,使所有权力归于皇帝一人;简化行政机构,加强行政职能和政府工作效率。经济上,爱护民生,轻徭薄税,给民土地,兴修水利,济灾救贫,使农业生产很快得以发展;改革匠户制度,促进手工业的发展;重视商业,实行低税制,城市经济得以发展。军事上,分封诸王控制全国要地;设五军都护府,和兵部互相牵制,从而使军权牢固掌握在皇帝手中。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政策,不主张穷兵黩武、四处侵略;而对意图窥伺中国的邻国则积极防范。民族政策上,采取中央与地方共治的方针,尊重少数民族权力。

朱元璋在位30年,为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成为有史以来,中央集权统治最完备的帝国。明朝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人口大量增长,大城市不断兴起,人民生活水平比前代有了很大提高。民族矛盾缓解,各族和平共处,三百年间没有出现大规模民族冲突。明朝是唐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然而,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带来了不可挽救的弊病。朱元璋使皇权临驾一切,而当子孙无能无德时,必然造成统治的混乱荒谬。他大搞党案,谋杀功臣;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推行八股制,败坏学风,使官吏无能;大封王孙,使国家负担沉重,人民多受一层压迫。这些都消极地影响了社会进步,最终导致了明帝国的崩溃。

朱元璋在世71年,一生多姿多彩,是一位杰出的开国君主。

1328年9月18日,元文宗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现安徽盱眙)的一个贫苦农家,父母起名为重八。重八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逃生到盱眙垦荒,便安家那里。父亲一生为佃农,由于地主时常加租,难以支持,东迁西移,不断变换东家。到60岁,才在孤庄村定居。重八为家中四子,上有三个哥哥,二个姐姐。

重八幼时体质瘦弱,父母担心养活不了,便给他在附近的庙里舍了身,企望佛祖保佑重八健康成人。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投身寺院的一个因缘吧。

当时的佃农,很多为地主垦荒,荒田的租金稍微低一些。而一旦生田变为熟田,地主就提租,否则就赶人。朱家在孤庄村已经住了有些年头,租金一涨再涨,加上儿女多,生计很难维持。重八七岁时,便得帮衬家里,去给地主放牛。

放牛的日子里,重八结交了一些童年玩伴,象汤和、徐达、周德兴,后来都成了他忠实的左右手。重八个性突出,心思多,花样多,又有胆气,敢担当,在玩伴中很有威信。王文录《龙兴慈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显示了重八从小不同寻常小儿的峥嵘头角。

一天,重八和伙伴们在山上放牛。大伙儿疯玩了一气,不觉都饿了。看看太阳落山还早着呢,谁也不敢这会儿就回村,要不会挨地主的鞭子。大家越饿越想着吃的,七嘴八舌,有人说: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富人家成天都吃。更是惹得众人肚空心慌。重八突然提高嗓门,大声说:放着现成的肉,不吃白不吃。动手去牵过来了一头小牛。几个小伙伴先是一愣,但看到有人作主,又实在馋得难受,便一起上前将牛捆了,宰牛、剥皮、烤肉,不一会儿就都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天也昏黑了,该回家了,大家都发愁,怎么跟地主交代?还是重八出了主意,将小牛皮骨埋了,把牛尾巴插在一个地缝里,回去告诉地主,小牛陷到地里去,只剩尾巴露在地面,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样荒唐天真的故事,自然地主不会相信。重八挨了一顿暴打,被赶回家。而他也因此在伙伴中成了当然的头领。

朱元璋的少年时期,全国各地相继爆发百姓聚众起义。1337年,元璋10岁,广东朱光潜起义,称大金国,很快失败。棒胡于河南汝宁信阳起义,宣扬弥勤佛王降生,也被镇压。另外有合州大足县韩法师,惠州归善聂秀卿、谭景山等起义。十一岁时,袁州彭莹玉、周子旺起义,周子旺称周王,后被捕遇害。彭莹玉逃到淮西,后与徐寿辉再度起事。漳州南胜李志甫起义。这些起义很多借助宗教进行反元宣传,当时,明教、弥勒佛教,白莲教都在民间广为流行,很有影响。

明教起源于西亚,唐时流传到中土。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二宗指相信世界的本源是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光明也即是善,是理;黑暗是恶,是欲。这两种力量的斗争构成了世界的变动。斗争分为三个过程,即三际。初际,天地未辟,只有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存在,处于抗衡状态;中际,黑暗压倒光明,世间混乱不平,这时便有明王出世,驱除黑暗,明王即明尊、明使;后际,光明与黑暗各归其位,黑暗处隐,光明昭显,世间恢复和平安定。弥勒佛教认为弥勒佛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释迦仙逝后,世界被恶势力侵占,人心也不再纯良,只有等待弥勒佛的降生,才能挽救世界,重创一个美好合理的世界。白莲教主要是劝人向善,死后可升入西方净土白莲池,永享幸福。这三种宗教在漫长的年代里流传民间,互相融合,它们给广大贫苦农民以希望。传教中提倡互助,教中子弟,一人有事,大家相帮,深得民心。明教有经文道: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样的宗教,鼓舞了人们反抗恶势力,反抗不平的勇气,成为广大贫苦百姓参加起义的主要精神动力。

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朱元璋17岁了。春天起,淮河流域天灾肆虐。旱灾、蝗灾后紧接着是瘟疫。起先是一家一户,后来是一村一村地死人,活人离乡逃命,整个淮河平原一片荒凉萧条。

瘟疫也侵袭了朱元璋的家乡太平乡孤庄村。在这场横祸中,父母哥嫂相继亡故,家里只剩下元璋和他的二哥。骤然面对亲人的死,元璋第一次感到生的艰辛和不易。当时,家徒四壁,别说钱,连一样值钱的东西可以抵当了,为亲人买棺下葬的都没有。还是邻居刘继祖好心,舍了一块地给他们,破衣旧席草草裹了亲人尸身葬了。在后来朱元璋自制的《皇陵碑》里,他追忆: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欷浆。穷苦到连人伦之孝都不能尽分,算是让人内心惨痛之至的事了。

天灾使本来艰难为生的农民更加难以维持生计,元统治者手忙脚乱应付各地风潮,丝毫不顾及民生,而且变本加厉地加强对汉人、南人的压制。他们严禁汉人执有军械,一切马匹归公。元人任意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击。甚至有大臣主张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大姓,这无异于火上加油,整个中国如一堆巨大的干草,已零星冒烟,只等待一把大火,熊熊燃起,烧毁整个统治集团。

元璋父母俱丧,顿失依靠,亲戚不多,也大都景况不好,要不就是久无联系,无法投靠。生计维艰,晃荡半年,只得投身寺庙,到邻近皇觉寺去当了和尚。在《皇陵碑》中,他写这段经历: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所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央佯。

元璋在寺内的生活也很辛苦。他剃了头,但没有受戒,是作为小行童被收留的。元朝僧人多有妻室,朱元璋在寺里要做很多杂活,还要伺候长老高彬的家小,从早忙到晚,只是饱了肚子。很多年长师兄也欺负他小,东指西派,时常给脸色,孤身一人,亲友不在,元璋在寺里很不畅快。

有一次,元璋打扫伽蓝殿,不小心叫伽蓝像的石座绊了,又累又气,索性拿起扫帚抽了伽蓝神一顿。

又一次,供在佛殿神案上的红蜡烛叫老鼠啃了,元璋挨了长老的责骂,气极了,心想:你这个伽蓝神连自己屋里的东西都看不好,有什么用?害得我受气。拿笔在神像背后批上:发去三千里,竟然把神发配充军去了,元璋少时个性之强,可见一斑。

僧侣在中国是个特殊阶层。寺院靠朝廷资助、信徒捐赠维持,另外寺院又有自己的田产,把土地租给佃农,坐享地租。元璋投身为僧的这一年,整个淮河流域灾情严重,田里颗粒无收,皇觉寺也维持不下去了。寺里先后打发众僧出门云游,元璋也最后一个被打发出去行脚为生了。五十天的行童生涯就此结束。元璋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故乡,走到广阔世界里。

第二节 行脚江湖,投奔义军

1344年,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开始了三年多的云游生涯。他一路向南,先到合肥,再折向西,到了河南的固始、信阳,又北上汝州、陈州,转向东,经鹿邑回到安徽,到了亳州和颖州。一路上风餐露宿,有人家处便沿门托钵,讨些粮钱,身心都受到了磨炼。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朱元璋已不再是一个世事不更的莽撞少年了。

在游历中,他了解了世态人情,熟悉了风土人情。他游迹的主要区域在淮西,这是他未来军事生涯起步的地方,对他以后的行军作战大有益处。他看到了贫民流离失所,广大农民艰难困苦,而元朝政府和各级统治者却无情地压迫百姓。他也接触了明教、弥勒佛教在民间传播的情况,感受了大众郁积的不满和愤怒。他开始思考:在动荡的社会中,他将怎样被影响,将成为什么样的角色?他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前景在哪里?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1348年底,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已决定不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他要在将要到来的时代大潮中谋求自己的未来。元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自己。童年时,他曾在村里蒙学学过认字,现在他迫切地感到知书识礼才能见高识远,才能使头脑清醒。他想尽办法多读书、多识字;同时下功夫结交有见识、有作为的好汉,互相激发。朦胧的雄心大志在他心里渐渐萌芽。

至正三年、四年(1343-1344)黄河决口,冲淹大片农田,元政府主要税收渠道之一的盐场也受到危胁,元首相脱脱决定召集民工,重修河堤,将黄河勒回故道。1351年(至正十一年)四月,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召集汴梁大名民夫15万,庐州等地戍军二万,治黄工程开工。

当时河南各地遍布零星义军,明教教主韩山童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大举起义。便派人到外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暗里派人雕了独眼石像,投进黄河黄陵岗开挖处。同时密遣几百个教徒充当民夫,宣扬天下大乱,明王已经出世,就要拯救万民于水火了。一时间,消息传遍了河南、江淮一带,民间鼎沸。不久,独眼石人果然被挖了出来,群民震动,相信老天终于睁了眼,要反掉元朝天下了。韩山童又听从亲信刘福通意见,打出复宋旗号,争取汉人知识分子和官吏的参与。在河南广平府永年县白鹿庄,韩山童聚集三千人,祭天告地,称自己为宋徽宗八代孙,将要恢复汉人天下,为中国主。他们预定时日,准备各处一同起兵。然而不幸消息走漏,韩山童遭擒被杀。刘福通率领一部分突出重围,眼看事已败露,干脆提前起义,一路攻占了颖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黄陵岗的民夫得知消息,立即起事,并和刘福通汇合一起。这支头裹红巾的义军声势很快壮大,攻克了汝定、光、息等地,占领了米仓朱皋,开仓散米。附近穷苦百姓纷涌投奔,短时间内便发展到几十万人,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都亳州,建元龙凤。同一年内,相继又有几处大规模的红巾起义。芝麻李及彭大、赵均用攻陷徐州。彭莹玉、徐寿辉、邹普胜起于蕲,并以蕲为都城,立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湘汉流域,有布王三、孟海马和北琐红巾军。闽浙一带,早在1334年,便有方国珍于台州起义,第二年攻陷了温州。

当时,红巾军的檄文中指斥元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在大江南北,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唱道: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红巾军士气高涨,所到之处,尽皆披靡,元军久不征战,军纪败坏,连战连败。一些地方官僚与大地主为保护自己,招募游民,组成义兵、民兵,号称青衣军,顽强反抗红巾军。

1352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的一支红巾军攻占了濠州,朱元璋的家乡也笼罩在红巾风潮中。红巾军的消息不时传来,元璋的故乡好友汤和、徐达等都投奔了义军。但是朱元璋还犹疑不决,他不是那种易被人左右,冲动鲁莽的人。濠州城外元将彻里不花远不敢与红巾军正面冲突,便派人四下到乡里抓人,充作叛匪,邀功领赏,农村里人人自危。一天,汤和从濠州城里送来了信,邀元璋参加红巾军。朱元璋没有很快下定决心,有人将此秘密告官。寺里是呆不住了,偏偏这时,元军因庙里供有弥勒佛像,派人来烧了皇觉寺,后路已断,元璋只得投奔濠州城去了。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回忆当时情景:

住方三载,而有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言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阳。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与其等着灾祸降临,还不如奋起反抗,死也死得更值。面对凶险,逃避和坐守都没有出路。从朱元璋投奔义军的这种踌躇心境来看,他不是个激情献身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个做事有计较的现实主义者。

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投到了濠州红巾军旗下。起初,朱元璋被收为步卒。在军旅生活中,他很快显出了自己的才干,勇敢、有计谋、遇事冷静沉着。出城哨探或打仗,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每次都能顺利安全地完成任务。他敢担当责任,处事公平,对弟兄们也很谦逊,从来有功不独占,不好出风头,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也很受队长器重。不久积功升为新兵九夫长,被郭子兴调入元帅府听用。

在元帅府,朱元璋办事尽职尽责,效率很高;人缘好,又粗通文墨,有见识,有主意,成了郭子兴的亲信。郭子兴收养了一个老友的女儿马氏为义女,看朱元璋能干可靠,便许配给他。马氏贤良宽厚,后来成了朱元璋忠实的贤内助。

第三节 初掌军队,攻占集庆

濠州城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五个元帅各自为政,分为两帮。以孙德崖为首的四人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而郭子兴原本是个大地主,两帮人谈不拢,互相倾轧。

1352年9月,元丞相脱脱领兵攻克徐州,芝麻李一支红巾军受到重创,芝麻李被俘牺牲。余部由彭大、赵均用率领投奔了濠州。彭大、赵均用进入濠州后,因势大控制了五元帅。他们二人也有矛盾,分别和郭、孙两帮亲近。一次,赵均用、孙德崖绑架了郭子兴,朱元璋请彭大救回,两帮人嫌隙越来越深,城内斗得乱七八糟。城外元军进逼,从这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天,元将贾鲁率兵围城七月,后贾鲁病死,濠州幸得解围。

朱元璋看濠州城里的情势,实在没有什么前途,便请求郭子兴派他出去募粮招兵。他先在怀远设法弄了些粮食,以济军队饥荒。又回故乡钟离招兵,童年时的伙伴和许多乡亲如徐达、周德兴、邵荣、郑遇春等都来投奔,一时募集了七百余人。郭子兴升他为镇抚,他从此有了一批可靠能干的淮西战将,以后这批人成了他军队的骨干、开国的功臣。

有了自己领导的一批人马,朱元璋决定小试锋芒。他了解到定远驴牌寨有一支三千人的民兵处境不好,便派人游说,又使计控制了主帅,将这支队伍收归己有。然后指挥这支队伍,夜袭横涧山元军营地,收降其中二万汉兵。自此,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军队。

有了将领,有了军队,朱元璋有了创业的基础。他看到濠州城内义军散乱无纪,无所事事的败迹,深以为诫。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规定军纪,重新编制,训练士卒,他要把军队建成有战斗力的生力军。要成大业,不能只依靠攻城略地的武将,朱元璋也开始留意吸纳文人儒士,帮他出谋划策。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后,提出战略目标:攻取集庆,集庆历代为龙蟠虎踞之地,以此为根基,伐南取北,扩充实力。并建议朱元璋争取民心,不要贪图享乐。这些建议,朱元璋都接受了。李善长与朱元璋讨论时局,认为秦末也是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知人善用,胸襟远大,不乱杀人,五年就平定了天下;如果能学习这位同乡,迟早一定会平定天下的。朱元璋重用这些谋士,并尽力协调好文武关系。

朱元璋控制定远后,挥师南下,取了滁州。这一仗中,战将花云骁勇无敌,后来的演义小说《大明英列传》中,花云被描述为传奇猛将黑先锋。朱元璋略取滁州后,濠州彭大已死,郭子兴斗不过赵均用一帮,率部来滁,朱元璋交出兵权。

1354年,元兵围攻六合。六合在滁州东面,是滁州的屏障,六合一失,滁州顿危。主帅郭子兴因与六合守将有嫌,不准备派兵救援,朱元璋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劝,终于说服了郭子兴。郭子兴手下众将不敢与元军交锋,推诿不去,朱元璋率军赴援。六合这时已坚持不住,起义军正向滁州方向撤逃,元军随后尾追。朱元璋会合六合义军,在中途设伏,击败了元军。又考虑到元军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送回所获马匹,引元军他去,滁州得保,六合围解。这一仗,显露了朱元璋出奇制胜,富有远见的军事才能。

仗虽然打胜了,人马也壮大了,但滁州缺粮,军心不稳,局限于滁州,迟早会闹出乱子的。朱元璋分兵去取和州,以解粮危。1355年,和州攻克,朱元璋升为总兵官,成为统领和州的主将。在和州,朱元璋发现进城官兵随意掳人妻女,弄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于是订了禁令:严禁官兵抢占妇女。和州百姓自此认为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民心归附。

不久,孙德崖因濠州缺粮,也率部来了和州。郭孙两派纷争又起,郭子兴气病身亡滁州。这年,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号称小明王。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郭子兴死后,小明王封郭子兴之弟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张二人非统领之材,朱元璋成了这支红巾军的实际掌权者。

朱元璋手握实权后,对如何牢牢控制军权,支配将领谋士,有一套自己的思路。他严防文武勾结,不准将领自己选用谋士,所有文臣都由自己选派。他规定: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长袖独舞,杜绝其他将领独立成长的机会。对战将统兵,他也极不放心,派义子监督。另外规定将士家眷必须留驻后方,以为牵制。统治者的威权在此已露端倪。

和州的队伍不断壮大,攻退几次元军的围攻后,部队很快又缺粮了。隔江而望的太平,地冲要津,东北通集庆,南邻芜湖,周围是盛产大米的粮仓。从军需和战略两个角度考虑,都是该争取的地方。只是长江天堑难越,这一计划还只能作纸上谈兵。刚好朱元璋了解到彭莹玉手下有一支巢湖水军,便利用他们与邻近义军仇杀的机会,说服他们到了和州。

朱元璋有了水军,率师渡江,首战常遇春攻下采石,又效仿项羽破釜沉舟之计,将所有船只斩断缆绳,任其顺流而下,鼓励士卒不要满足暂时的饱食,直取太平。朱军势如破竹攻下了太平。朱元璋进入太平,便颁布禁约:不许虏掠,违令按军法处置。军纪整肃。

元军派兵水陆两路合围太平,朱元璋派徐达绕到敌军背后,前后夹击,败走元军,俘虏了陆路的指挥义兵元帅陈焚先,劝其归降。

七月,张天领军首攻集庆,陈焚先和红巾军貌合神离,暗中牵制,张天被元将福寿击退。九月,郭天叙、张天、陈焚先再攻集庆,陈焚先与元军事先勾结,出卖了郭、张二人,红巾军大败。陈焚先也在混乱中被忠于元朝的民兵错杀。

第二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逼集庆。先破了集庆城外的陈兆先军,使其归降,为使降军安心,朱元璋选五百名降军为亲兵,表示信任。几天后,攻破集庆,元守将福寿战死,水军统领康茂才率部投降。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效法刘邦约法三章,召集地方父老官吏宣布:元朝政事不修,全国大乱。我是为民除害而来的。你们可以安下心来。贤人君子有愿意跟我建立功业的,我以礼相待。元朝旧政有不便于民的,我下令废除。当官的不许贪污、暴虐、害我百姓!这份通告,安定了民心,也笼络了一些士人官吏。集庆是东南大城,朱元璋在这里开始施展政治手腕,建立行政制度。他废止元朝不合理的旧法,而保留其合理的法规,留用一些元朝旧吏,这些措施,很快吸引了杨宪、夏煜、孙炎等一批儒士。

集庆告捷,小明王先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同章,部将各得升赏。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自建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

朱元璋进一步发展势力,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巩固应天府这个根据地,廓清周围敌对势力。二是解决军队长久的供粮问题。第一个问题尤其迫在眉睫。集庆所处的形势是:东边有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有张士诚,占据平江、常州;东北青衣军张明鉴据有扬州;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守徽州、宁国;西面徐寿辉占池州,几面受敌,只有北面有小明王旗下的红巾军是友军。

朱元璋同众人商议,第一步,要确保应天府安全。为此必须占据镇江、宁国两处要地。镇江直通应天,宁国可在背面造成威胁。朱元璋的战略非常合理。1356年,徐达攻下了镇江,其后,常州、长兴、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各地先后被克,到1357年,应天府周围的战略要地全部为朱元璋控制。第二步,朱元璋分清强弱,逐步对付敌对势力。在东面,沿太湖构成防线,限制张士诚西进。西面对徐寿辉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南面针对相对孤立的元军,在宁国、徽州屯驻大军,准备进征浙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颇费踌躇。攻下集庆后,朱元璋麾下已有十多万大军,兵不可一日无粮,而几年来战乱不休,农村生产大幅度下降。朱元璋的军队也和其它各类军队一样,采取寨粮政策,任意向百姓搜刮索取给养,这不是长久之计。朱元璋借鉴曹操当年屯军经验,下令军屯。又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水利。一年内这两项措施见效,军队给养有了保证。至1360年,朱元璋明令禁止军队征收寨粮。

内外难题都已解决,朱元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浙江,1358年底,朱元璋率军进入浙江,取徽州、建德路,12月攻下婺州,军旗悬挂奉天都统中华金牌。婺州不战而降,朱元璋设中书浙东行省,于行省门口悬挂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黄旗。朱元璋此时已有了明确的目标:统治中华大地,恢复汉人天下。

第四节 消灭陈张

西岳华山的下棋坪,传说为智者朱升与朱元璋对弈之地。朱升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这一建议,成为朱元璋长期的战略方针,是他积蓄力量,消平各地武装力量的根本依据。朱元璋在数年征战中,充分认识到读书人的重要作用,最早起用的李善长,出谋划策、协调文武,是他得力的左膀右臂。读书人熟知史地,高瞻远瞩,富有政治经验,又多在地方有威信,有影响,养一批士人,就等于增强了自己决策发展的能力。

江浙一带,自宋以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心,理学、儒学在这里传统极深。朱元璋进军浙东后,募请了一批名重天下的文人,叶仪、宋濂、刘基等。这些人都是正统的理学经师,儒家弟子,有顽固的封建君臣思想,视起义军为叛贼。朱元璋在他们的影响下,俨然将自己视为奉天承命,重建新的封建王朝的救世明君。1358年,朱元璋召见徽州儒生唐仲实,问以汉唐宋元各代开国君主平定天下之道,朱元璋的雄心大志已是昭昭不隐。

朱元璋平定浙江元军后,应天外围仍是几面为敌,西有陈友谅,南为张士诚,都构成很大威胁,只有北面为小明王红巾军主力控制,隔断了元军的威胁。刘基到应天后,为朱元璋分析形势,认为陈友谅控制长江上游,占尽地利,兵力雄厚,拥有庞大水军,野心勃勃,时时窥伺应天;而张士诚则踞守南部,胸无大志,为人宽厚无法,将士多有养尊处优之辈,不足为虑。应集中力量先取陈、后定张。然后北图中原。取陈之计,在于创造战机。诱敌而后歼。

陈友谅,沔阳人,世代打渔为生。曾做过县中小吏,和上司不和,投奔了红巾军,积功升为元帅。彭莹玉战死杭州,徐寿辉迁都汉阳,天完王朝为丞相倪文俊控制。徐倪不和,倪文俊领兵脱离徐寿辉,逃到黄州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使计杀了倪文俊,夺了他的军队,又挟持了徐寿辉。1360年5月,陈友谅攻占太平,朱元璋守将花荣战死。不久,陈友谅弑杀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控制赣、湖广各地。

陈友谅称帝后,即联络张士诚,两线夹击,攻取应天。汉军声势浩大,水陆并进。朱元璋采取了掌握敌机,诱敌深入的策略,使和陈友谅为老相识的康茂才诈降,提供情报,约定内外夹击。陈友谅信以为真,分兵三路,进取江东桥。朱元璋一面在江东桥设置重兵埋伏,一面派胡大海绕道取广信,断其后路。陈友谅主力来袭后,朱元璋伏兵尽出,陈友谅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主力尽歼。水军也因潮落水浅,退逃不得,尽都降了。朱元璋趁势鼓勇而进,一路取了安庆、信州、袁州,收复太平。张士诚见陈友谅兵败,收兵不发。这一次大战,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增强了朱军的士气,朱元璋和陈友谅实力相抗衡,可以一决雌雄了。

1361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小明王朝内部出现纷争,大将毛贵与赵均用因立场不同,互相仇杀。元将察罕帖木儿趁机收复关陇,进占山东。张士诚一军趁势袭击小明王军,小明王都城安丰岌岌可危。安丰一失,应天势必暴露于元军主力之下。朱元璋决定率兵赴援。此时张士诚部将吕珍已包围安丰,刘福通战死,朱元璋及时赶到,击退吕珍。小明王被迎到滁州,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朱元璋率军赴援安丰时,陈友谅乘虚出兵。提兵六十万,巨舰百艘,空国而来。先占了吉安、临江、无为州,又层层围困洪都。洪都守将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直到朱元璋回师来救,汉军才撤围洪都。

陈友谅引兵退据鄱阳湖,欲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汉兵联舟江上,遮断长江十几里,拥有六十万之众;朱元璋水军多为小船,人马二十万,军力上逊于陈。然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朱军千里来援,士气高涨,陈军在洪都战役中没有进展,拖困过久,士气萎靡;朱元璋善于用人,将士一心,陈友谅燥怒多疑,内部多有猜惧。另外小船虽不如巨舰有威力,但进退灵活,而汉军战舰铁索相连,移动不便,失去了先机。

战役打响前,朱元璋派兵锁住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出口,关门打狗。又切断陈友谅的后方粮道,断其给养。朱军上下怀着必胜的信心,展开了这一场恶战。朱军船为白色,汉军船为红色,战役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阶段。朱元璋号令鲜明,全军动作一致,战术上主要用火攻,有一种没奈何的火器,一旦扔到敌船,便爆炸起火。又组织了取死队,冲击敌舰,同焚共灭。战役打得很艰苦,双方将士都很顽强,鄱阳湖里一片血光。朱元璋亲临战场,在炮火中指挥。座舰被毁,还差点被俘,统帅的作为,更激励了将士奋战。一直打了三十多天,还没有分个胜败,这时陈军补给供应不上,军队绝粮了。陈友谅与各将协商,众将意见相左。陈友谅决定烧船登陆,南下湖南。他的左、右金吾将军,看前景渺芒,分别投降了朱军。陈军军力大衰,陈友谅决定率船冲出鄱阳湖,激战中中箭身亡,部将携太子陈理逃回武昌。这场战役,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军死伤近半,而陈系汉军则在这一役中灰飞烟灭,剩余残部逐渐被朱元璋消灭。朱元璋自此控制了汉江流域,成为东南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立吴王,建中书省,设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仍沿用小明王龙凤年号。

朱元璋的下一步便是针对张士诚了。平定江南,然后北图中原,以成王业。早在1363年,宁海人叶兑便给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步骤,叶兑的建议,很大部分成为朱元璋平定南方的重要思路。他首倡拒元自立,指出:愚闻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是也。今日之规模,宜北绝李察军,南并张九四(士诚),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汉,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定鼎江东,以观天下大衅,此其大纲也。又具体分析伐定南方的步骤:

至其目有三:张九四之地,南包杭、绍,北跨通、泰,而以平江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声言掩取杭、绍、湖秀,而大兵直捣平江。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销城困之,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别筑长围,分命将卒,四面立营,屯田固守,断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属邑,收其税粮以赡军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倾,杭、越必归,余郡解体,此上计也。张氏重镇在绍兴,绍兴悬隔江海,所以数攻而不克者,以彼粮道在三丰江门也。若一军攻平江,断其粮道,一军取杭州,断其援兵,绍兴必拔。所攻在苏、杭,所取在绍兴,所谓多方以误之者也。绍兴既拔,杭城势孤,湖秀风靡,然后进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余孽,随而瓦解,此次计也。对方国珍的策略则是重在攻心:攻心之术,宜限以日期,责其归顺。彼自方国璋之没,自知兵不可用……可胁之而从也。事宜速,不宜缓。宣谕之后,更置官吏,拘其舟舰,潜收其兵权,消未然之变,三郡可不劳而定。

对闽广以南,论析道: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脆城陋,两浙既平,必图归附,下之一辩士力耳。如复稽迟,则大兵自温、处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克。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声威既震,然后进取两广,犹反掌也。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原是私盐贩子,1353年起义,占据泰州、高邮等地,1354年,自立为王,国号大周。1356年,建都平江。张士诚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建都平江后设立弘文馆,招募了一批文人儒士,这些人尽心为他谋划治国。但他缺乏雄谋远略,又无治人之能,本人贪图享乐,臣僚们也放任贪娱,统治集团内部松散不振,没有战斗力。

张士诚的势力范围是全国最富庶的区域,元人不肯放弃这个重要的粮米之乡,对他多次招降,而张士诚则反复不定,与元朝的关系很复杂。他既利用与元政府建立关系来对抗朱元璋,又不甘心受元人控制。1363年,张士诚拘禁江浙右丞相达识帖木儿,自立吴王,史称东吴,以别于朱元璋的西吴,后达识帖木儿自杀。

张士诚对红巾军反感极深,对朱元璋强烈敌对。与朱元璋接邻十年,征战不断。

1356年,朱元璋制定了消平东吴的军事部署,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从1365年开始,主要攻取东吴北境淮水流域,半年内肃清江北,限制东吴于长江之南。第二步,自1366年8月,兵分两路,进取湖、杭,11月,收降湖、杭两地,第三步,在北西南三面已为朱军所控的形势下,围攻平江,平江军民拼死顽抗10个多月,1367年9月城破,张士诚被俘赐死。

1366年,朱元璋曾发布了讨张檄文,文中第一次公然指斥红巾军起义,将自己与义军划清界限,开始为自己建立封建正统王朝做舆论准备。檄文这样写道:

盖闻伐罪吊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衰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谒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元以天下兵马钱粮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然而终不能治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兵自力,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予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主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赖天地祖宗之灵,及将帅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战而定浙东。陈氏称号,据我上游,兴问罪之师,彭蠡交兵,元恶授首,父子兄弟,而傅舆榇,既待以不死,又列以封爵,将相皆置于朝班,民庶各安于田里,荆襄湖广,尽入版图,虽德化不及,而政令颇修。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大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孙为,其罪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称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其弟,再犯浙省,扬矛直捣其近效,首尾畏缩,乃又诈降于元,其罪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其罪五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堕,公然害丞相达识帖木儿,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其罪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其罪八也……凡我逋逃居民,被陷军士,悔悟来归,咸宥其罪。其尔张氏臣僚,果能明识天时,或全城附顺,或弃刃投降,名爵赏赐,予所不吝。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敢有千百相聚,抗拒王师者,即当移兵剿灭,迁徙宗族于五溪两广,永离乡土……这篇檄文,叙述了朱元璋成功立业的经历,文中有六层意思:一、元朝失政,气数已尽,二、起义军妖惑百姓,实为叛逆;三、为地主官吏组织的民兵、义兵正名;四、为自己起兵立名——吊民伐罪,承天治世;五、声讨张士诚叛元的逆行;六、对征服的臣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严法制之。

朱元璋建立新的皇朝,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第五节 南征北伐,统一全国

1366年12月,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船行中流,廖密遣人将之凿沉,小明王死。朱元璋销毁一切记载龙凤王朝的史料。1367年,朱元璋改元为吴元年。

灭陈平张以后,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两湖、江浙、赣皖和河南东南部,控制了全国经济条件最好、人口最稠密、文化最兴盛的地区。1367年,朱元璋制定了南征北伐大计,南北两路同时进军。

当时,南方独立的军事势力还有: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四川的明玉珍,以及被元政府控制的两广、云南。依据叶兑当年的建议,朱元璋南征的策略是先降方国珍,再取福建,然后下两广;云南路途遥远,四川闭国自守,可从容徐图。

1367年9月,朱元璋派水陆两师攻取方国珍。陆军由朱亮祖率一军攻台州,汤和、吴祯率一军攻庆元(今宁波);水师由廖永忠率领,切断方国珍逃窜海上的路线。方国珍战无可战,逃无可逃,12月被迫投降。

在进取浙东的同时,同年12月,朱元璋实行南征第二步:平定福建。陈友定原为义兵首领,因与红巾军作战有功,升到福建行省平章。后不断扩大地盘,控制了闽中八郡。陈友定对元朝廷忠心耿耿,历年与西吴为敌。

进军福建的路线分为三路:胡廷瑞、何文辉从江西进兵,廖永忠从明州水路进逼福州,李文忠从浦城取建宁。福州、建宁很快攻克,陈友定据守老巢延平。吴军几路围攻延平,1368年元月,攻陷延平,陈友定被俘不屈,殉身应天。到1368年9月,福建全境廓清。

第三步是平定两广。在1367年10月,杨、周德兴已先期领兵由湖南进取广西。1368年2月,第二路陆仲亨由韶州(今广东曲江)取德庆,第三路廖永忠水师由福州下取广州。二路军进展顺利,很快占据了北江、西江,切断了两广间的联系。三路军主将廖永忠在湖州说降了何真,和平获取了广州。然后率师沿西江进入广西。一路军进展最为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负出了重大代价。永州、全州都是浴血苦战攻克的。两广战役的最后一战,是靖江(广西桂林)围歼战,一路军、三路军会合后全力攻击,至1368年6月,攻下靖江。7月,两广全境平定。中国南部除云南、四川外,尽入朱元璋版图。

1363年,红巾军主将刘福通战死,小明王被朱元璋迎到滁州后,北方地区起义军的势力大大衰减,元政府重新控制了局面。然而元朝贵族与因抗击红巾军而兴起的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日益扩大,各割据势力之间也互相争地盘、争兵权。他们互相利用、勾心斗角,局势一派混乱。

当时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河南的扩廓帖木儿,陕西、甘肃的李思齐、张良弼,河北、山西的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原为元义兵首领察罕帖木儿的侄子,察罕在山东围攻红巾军时被降兵刺杀。元政府为控制义兵,任命扩廓帖木儿承袭察罕军权、爵位,引起了察罕原部属李思齐的不满。察罕帖木儿原来与孛罗帖木儿多年不和,互相争斗,他们的矛盾也转移到了扩廓帖木儿身上。元宫廷内部政治斗争也极为复杂,元贵族不掌握有战斗力的军队,而对掌握精干军队的割据首领,又支配不动,不能聚集军力,对付日益强大的朱元璋。扩廓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争战不休,整个元朝廷简直是在坐等朱元璋北伐军的到来。

1367年10月,朱元璋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出师前,宋濂代拟了《讨元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制天下者。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奉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散,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持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契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士久污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这篇檄文,纯以儒家正统观念立言,依据华夷之防的偏见、君权神授的天命论、礼义治国的道德经为朱元璋伐元而代建立依据。檄文中的观点有:

(1)肯定元朝初期统治政清国平。

(2)认为元统治中国是冠履倒置。

(3)批评元人不遵五伦之常,有背礼义之道,礼灭而国当亡。

(4)谴责元末苟政。

(5)元朝数已尽,明朝数已来。

(6)指斥北方割据群雄架空朝庭、妄自胡为。

檄文在北方汉人中激起了广泛的响应,檄文中提出的恢复汉人统治地位、礼义治国、驱暴安民顺应了当时的民心。另外,对异族,提出都是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当同样对待,这是进步的观念。

出师前,朱元璋再次严申军纪: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

对于北伐的具体步骤,将帅中有两种意见:常遇春认为我兵强、元兵弱,应以优势兵力直捣大都,然后分兵扫荡中原,北方可定;而朱元璋则坚持一贯的稳健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认为直攻大都危险系数太高。大都城防严密,倘若急切难下,主力困于大都,敌兵援军到来,则里外受敌,必败无疑。主张步步推进,先取山东,再下河南,使大都失去屏翼;然后攻占潼关,堵上元军西退的大门,再引师取大都,就如瓮中捉鳖,稳取大都;然后挥师西进,收回关陇,廓清北方。

1367年10月21日,朱元璋在应天祭告天地,发师北伐。北代军的主帅是徐达,常遇春为副将,北伐军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军。1367年12月,徐达、常遇春首先攻下山东名城济南,三个月内,肃平山东。其后,分兵两路进取河南,邓愈从南进军,徐达、常遇春由东挺进,两军包围汴梁,1368年4月,汴梁不战而降。接着进击洛阳,在洛阳击败扩廓帖木儿。洛阳既降,河南已平。5月13日,另有一军由冯胜率领,攻克潼关,李思齐、张良弼败走。至此,大都已完全失去凭仗,成了一座孤城。

1368年8月,徐、常大军越过黄河,沿运河水陆并进。元顺帝在明军到达之前,仓皇逃奔上都。9月20日,徐达率军顺利进入大都。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

稍事休整后,徐达、常遇春领军西进,至1369年秋,占领了晋陕两地。其后,在关陇一带降了李思齐、杀了张良弼,关陇尽为所有。而与元军主力皇家嫡系军和扩廓帖木儿一军则数次相战,互有胜负。后元军主力退居外蒙,长期成为明王国北疆的威胁,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役,几乎毁了明朝的基业。元顺帝1370年死于北漠,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元朝皇系又在外蒙维持多年。至此,中国基本统一,华夏易主。

同类推荐
  • 特朗普:从商人到超级网红

    特朗普:从商人到超级网红

    在这次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特朗普是个商人,他还写过书,演过电影,当过主持人,而现在他又有了新的职业——总统。在这次大选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特朗普负面的新闻:与众多女性有染、不尊重女性、口出狂言……“绯闻”、出格的言论,特朗普真是一个如此不堪的人吗?还是说其实有深层意义?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大选让他从一个美国的“网红”,变成了一个世界的“网红”,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特朗普的企业。
  • 曹操全传

    曹操全传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生,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很多诗文表现了他指点江山、壮怀:激烈的高远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

    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

    全书主要介绍中外著名思想家,例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中国思想家的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还有外国思想家,例如苏格拉底,百拉图,亚里斯多德,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黑格尔等外国思想家的思想智慧,情操和人格等等。
  • 胡适传

    胡适传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
  •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沈祖棻(1909—1977),诗人、作家、学者。1931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课堂上的一阕《浣溪沙》,为23岁的她赢得了民国词坛上“沈斜阳”的美誉;其后因与丈夫程千帆的诗旅婚姻而被誉为“古之赵李今程沈”;其于战乱流离之际写的《涉江词》,曾随烽火流传,并被谱曲传唱;在珞珈山下,她虽饱经苦难,但仍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热门推荐
  • 游戏源世界

    游戏源世界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神奇的故事!“装逼无下限,牛逼无上限。”——吴夏贤虽然现在吴夏贤不管是在《源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可是他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喜欢到处装逼。“不对,我必须给你更正一下,作者老大。我可不吃屎。你应该说就算我吃屎,也改变不了吴夏贤爱装逼的习惯。”小福贵一本正经的对着作者说。作者:“……”
  • 前任攻略

    前任攻略

    与男朋友路燃分手三个月后,周慕筱给路燃发了一条“求复合”的短信,原本只是一个游戏,抱着戏耍对方的调戏态度,哪知道,却给自己迎来了大麻烦……从那条短信之后,前男友路燃就开始了对自己的“百般刁难”以及“死缠烂打”。只要周慕筱的身边有任何异性出现,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被路燃“斩草除根”。恨嫁的周慕筱,几乎要被路燃逼得绝望。“你不喜欢我就算了,还要阻止别人喜欢我,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坏呢!”被逼到忍无可忍的周慕筱,终于忍不住对路燃大爆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是,最后的最后,傲娇前男友路燃终于选择了“世纪大告白”,让周慕筱恍然大悟,原来他做这么多,并不是为了耍她欺负她,而是因为……他真的爱她!
  • 小小王妃有点毒

    小小王妃有点毒

    一起五年,以为可以得到自己的幸福,却遭来最亲的人背叛。。一场车祸,终于重生,这一世不会再相信任何人,也不会在轻易去爱了,直到他的出现。。。
  • 极品小校尉

    极品小校尉

    他本来是一个摸金校尉,在一次倒斗中意外穿越到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大汉王朝。穿越在太平年代,他本想着讨几个美媳妇,生得一群子女,卖弄一下自己偷来的才学和见识,过上美滋滋的生活。奈何他太优秀,被举荐入朝为官,一不小心成了朝廷红人,皇帝亲信。最后他发现飞将军李广,大将卫青等根本不存在,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不过是小卒,唯一能够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人叫陈汤。而他就是陈汤。
  • 坐在你自行车后座的日子

    坐在你自行车后座的日子

    至今我都觉得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日子!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 空山新雨时

    空山新雨时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北漂女孩谢沐瑶接受了母亲安排的相亲对象,从北京回到上海,要完成的第一件事却是与年少时的爱情做一场盛大告别。人生的轨迹在上海重新开始,却与她的设想背道而驰,在安定的生活与未卜的命运之间她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可踏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后来在那些难熬的时刻里,她的天空只有一颗星,她很想离他再近一点,像枝头的鸟儿永远向往春天一样,向往他。
  • 玩主

    玩主

    薛飞在进入游戏之后,意外来到魔法大陆。作为修真者,他自此与天斗,其乐无穷;与怪斗,其乐无穷;与玩家斗,其乐也无穷。
  • 一张早孕诊断书

    一张早孕诊断书

    走出区政府办公大楼的时候,小小广告公司年轻的总经理东方剑不由得回头望了一眼那座颇显巍峨的高大建筑,继而和走在身边的副总经理秦中谦相视一笑,各自伸出右手,轻轻击打了一下。这既是彼此之间的鼓励,更是对刚刚取得胜利的庆贺。“东方,相信这次胜利,除了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市场份额外,更主要的是会带给我们信心。”秦中谦信心满满地说着,习惯性地挥了一下手。
  • 开心休夫

    开心休夫

    她堂堂二十一世纪特警精英,医学世家传人,只因遭人陷害才命归黄泉,不幸穿越到一名柔弱的和亲公主身上,最可恨的是被当成替王妃冲喜的小妾,还在洞房当晚被王爷推得撞死过去,再次醒过来时,她的柔弱换成了强势,外加冷漠腹黑.既然他们兄弟不仁,将她拉进这皇权的争夺中,就别怪她不义,她可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凭着特警的敏锐和高超的医术,抽丝剥茧揭开层层面纱,方才知从一开始自己便入了局,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