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1400000002

第2章 译序(2)

由此,普鲁斯特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上没有(至少从科学意义上讲)启蒙者,也没有先驱。一切取决于个体,每个个体为自己的艺术从头开始艺术或文学尝试,前人的作品不像科学那样构成既得真理,可供后人利用。今天的天才作家必须一切从零开始。他不比荷马先进多少。”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是那种迎合读者口味的作者,必然会使一部分读者失望,因为这部分读者总希望读到想得到的东西,或想找到某些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答案。所以,谨请这样的读者换种眼光去读普鲁斯特的书,把它当作一个未知世界,那么您会发现他对已知的世界有了新的发现,作了新的解释。

本序写到这里已经够长了,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还有重大的问题要交代,不得不延长篇幅,尚希读者诸君鉴谅。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普鲁斯特虽然批判了圣伯夫方法,但没有全盘否定圣伯夫,因为圣伯夫是研究十九世纪文学史不可逾越的大家。甚至对许多人真心诚意拿圣伯夫论贺拉斯的话来评论圣伯夫本人,普氏也不持异议:“现代各族人民中,尤其在法国,贺拉斯已经成为一本必备的书,无论培养情趣和诗意,还是培养审时度势和通权达变,都必不可少。”我们还知道,普鲁斯特在其文字生涯中,一向以赞扬前人和同辈著称,如高度评价罗斯金;有时甚至用词过分,如恭维阿纳托尔·法朗士。他批判圣伯夫比较严厉,但如上所说,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他很少议论文学艺术家的短处。

但有一例外,就在本书《结论》中,普鲁斯特突然猛烈抨击罗曼·罗兰,情绪之激烈,言辞之尖刻,态度之专横,是绝无仅有的。他批评罗曼·罗兰“不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只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套话,一味怄气发火,不想办法深入观察”,只好“撒谎”,所以《约翰·克利斯朵夫》非但“不是新颖的作品”,而且是“俗套连篇”,“肤浅的”、“矫饰的”作品。结论是:“罗曼·罗兰的艺术是最肤浅的,最不真诚的,最粗俗的,即使主题是精神,因为,一本书要有精神,唯一的方法,不是把精神作为主题,而是主题创造精神”。他的批评没有展开,不到一千字,只引了两小段《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字,就作出如此武断的结论,就其文章而论,难以令人信服。

罗曼·罗兰是中国人民敬仰的法国作家,尤其得到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崇敬。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自一九三七年初版,是至少三代追求自由、民主和进步的知识青年必读的书籍之一。现在看来,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傅雷优美流畅的译文,以及译者对真理热情似火的追求。他在《译者献辞》中高度评价这部长河小说:“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此书后来经他重译再版(1952),印数多达百万部,其影响经久不衰。之后,又有许多人翻译罗曼·罗兰的其他作品,至于论述这位作家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总之,罗曼·罗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这里请允许我举个亲身经历的事例。八十年代初,著名学者、大翻译家、诗人罗大冈先生应邀访法,他约我陪他去蒙帕纳斯林荫大道八十九号拜见罗曼·罗兰夫人,这位俄裔老太太身体健朗,谈笑风生。她的公寓套房简直就是图书资料室,尽管八十六岁高龄,仍积极领导丈夫的遗著手稿整理工作,并主持“约翰·克利斯朵夫青年文化中心”。当时她也曾抱怨经费不足,出版困难,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她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中国大名鼎鼎的罗曼·罗兰专家罗大冈先生,并接受与之合影的要求,罗先生好意,把我也拉上。罗先生回国不久寄来两张照片,叫我当面转交罗兰夫人,但指出我的手搭在罗兰夫人的肩上,是失礼的举止,命我去照相馆做“隐手术”处理,若实在不可做,必须向罗兰夫人赔礼道歉。我对师长和长辈的批评心悦诚服,自责那天忘乎所以,闯下大祸。于是遵命去照相馆,但人家说没有底片,无法做“隐手术”。我只好诚惶诚恐上门负荆请罪。我如实向罗兰夫人转达了罗先生的指示,并表示深深的歉意。不料罗兰夫人听了哈哈大笑,捧着我的脸给了个响吻,说她肯定比我祖母年纪大(确实如此),我的手姿非但不失礼,而且可亲可爱。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从不说假客套的话,我相信她是真心的。这个例子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说明罗曼·罗兰在中国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罗先生爱屋及乌,是中国人的美德,尽管他对自己论罗曼·罗兰的专著也不太满意:罗曼·罗兰已经够“左”的了,但还嫌他“左”得不够。这虽是历史造成的,毕竟遗憾(后来罗先生因此出过修订本)。罗先生的美意,也许包含负疚感,若是如此,那就更高尚了。

我们完全可以不同意普鲁斯特对《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其作者的批评,但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大凡西方有成就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从不人云亦云,甚至在未出名时他们就敢于向权威向世俗向所有人挑战,都有众醉独醒的气概。《约翰·克利斯朵夫》连续发表于一九〇三至一九一二年,悄然获得成功。一九一四年大战爆发前就遐迩闻名。由于文学成就卓著,更因一九一五年《超然乱世》系列文章获得好评,罗曼·罗兰一九一六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名声大振,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当时的普鲁斯特只在上层文学圈子和上流社会有点名气,竟敢如此放肆抨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好在其时他的言论没有多大影响,丝毫无损如日中天的罗曼·罗兰。后者的威望一直延续到他去世(1944)之后的五十年代,然后滑坡,每况愈下,现在,在西方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这显然与社会、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本文不是专论罗曼·罗兰的,仅列出一些现象,供读者思考。

笔者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有五年在巴黎第七大学法国文学系担任客座,曾负责过两个学分的课程。每年都在学生中作一次调查:一、您知道罗曼·罗兰吗?二、您读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吗?回答大致如下:知道罗兰其名的占百分之三十,能讲一分钟罗兰的占百分之五;听说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占百分之二十(多亏有改编的电视剧),读过此书的只有一人,而且没有读完。笔者还担任过高中法兰西语言和文学的教员(不到两年,每周十八课时),指导过中学会考学生。他们百分之一百回答“不知道”,“没读过”。这不能怪学生,因为从中学到大学的教材根本不提罗曼·罗兰,更不选他的文章。不仅著名的七星文库没有他的份,连出版的成千上万种各类文学袖珍丛书,他都不沾边,书店里几乎找不到他的书,连旧书摊上也难以寻觅。这种遗忘不能不令人对普鲁斯特在七十多年前的批判刮目相看了。我们希望下个世纪法国人重新认识罗曼·罗兰,重新出版他的书,但就目前而论,法国人有意无意赞成普鲁斯特的观点,确实把罗曼·罗兰打入了冷宫。

但是,这不妨碍中国人继续喜欢他,文学艺术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多得很,不必大惊小怪。一九九五年中国翻译出版了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那是他一九三五年访苏时每日实录的见闻和感受,叮嘱“五十年内不得发表”。苏联人尊重他的遗嘱,直到一九八九年才出版俄译本。有人提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什么不揭露亲眼目睹的恐怖、黑暗、丑恶?这不稀奇,当时包括阿拉贡甚至萧伯纳在内的许多西方左派作家都是这样的,只有安德烈·纪德除外。理由是为了保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反法西斯堡垒,不可授人口实。罗曼·罗兰这么做是出于信仰,并非被人收买。西方知识分子的脊梁骨软硬问题不像东方知识分子那么突出。

其实,法国人早已知晓,冷落他是否与此有关?可能多少有点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原因。恐怕普鲁斯特在本书《结论》中提出的批评多少道出问题的症结。他指出,罗曼·罗兰遵照外在的思想和根据外部的人来塑造小说人物,不愿意探究自己的内心深处。从美学上讲,内心的自己与外表的自己是人的两面,而人,想认识别人,很容易用势利的眼光。说得明白一点,罗曼·罗兰似乎接受了圣伯夫的想法:“为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撰稿在我看来是有意思的。”他用这种思想来指导《超然乱世》是对头的,但用来从事文艺创作就有局限性了。普鲁斯特说:“圣伯夫千方百计把他的车套在最偶然的东西——政治——上”。把文艺创作套在政治的车上,必然寿命不长。进而普氏把罗曼·罗兰划入“遵命文学”一类,指出:“专门为人民写作是枉然的,专门为孩子写作也同样枉然。丰富孩子头脑的书籍,并不是孩子气十足的作品……巴黎人爱读大洋洲游记,有钱人爱读有关俄国矿工生活的故事。老百姓也爱读同他们生活无关的作品”,一九〇一年发表的《论法国工人运动》指出,有些工人喜欢甚至崇拜波德莱尔。可惜,普鲁斯特走向另一个极端:“为大家写作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写作的时候不去想任何人,只把自己内心深处含英咀华的东西写出来”。看来两个极端都不对,文艺创作要反对单纯的功利主义,但一点“功利”都没有做得到吗?同样也要反对纯艺术思想。而且真正纯艺术的,真空的作品并不存在,何况作家总有自己的立场,普鲁斯特自己也不例外。大家知道,罗曼·罗兰曾提出“超于战争之上”的口号,可他并没有做到;普鲁斯特显然也没有超于战争之上,尽管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打出的旗号是:Castigat ridendo mores(拉丁文:以嘲讽来匡正世风),更可贵的是,巴尔扎克用自己大量的好作品来印证自己的创作思想。

众所周知,具有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长期受“为谁写作”问题的困扰。这个问题原来大概是由苏联人提出来的。二三十年代大喊反对资产阶级文艺,建立无产阶级文艺;四五十年代法国左翼作协大搞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但到一九五六年就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人提及了。后来咱们中国又闹了一二十年,直到把“姓资姓社”的问题搁置起来,才减轻了“为谁写作”问题的困扰。现在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作家自由创作。其实让作家自由是最难为他们的,因为一切自由都要付出代价,想从自由索取的人往往得不到自由,作一份牺牲才得一份自由。

为此,我们最后引用普鲁斯特一段很能代表他的文艺观的十分精彩的话:文学创作有本身的内在规律、精神法则,“一个作家,凭一时的天才就想一辈子在文学社交界清谈文艺,安享天年,那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幼稚的想法,就像一位圣徒过了一辈子高尚的精神生活却向往到天堂享受世俗的快乐……文艺猎奇从来没有创造过任何东西”。

一九九六年七月于巴黎

同类推荐
  • 联对佳话

    联对佳话

    古往今来有许多字字珠玑的联对佳话,他们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联对佳话》收录了八仙桥上老翁遇帝、献字画巧讥财主、妙人儿倪家少女、纪昀妙联为帝乐等联对故事,这些故事集锦往往被当成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内容。阅读此书,希望孩子们能从联对佳话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5:欧里庇得斯悲剧(下)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5:欧里庇得斯悲剧(下)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
  •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职责与真相: 汤计新闻从业感悟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是牛玉儒、呼格吉勒图案的最早报道者。荣膺新华社个人一等功,并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书是他的新闻作品集,精选汤计30年新闻从业经历中,采写的精彩报道和案例,并聆听他讲述对新闻的独到见解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对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内的各层次人员均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 活在18线:那些远离北上广深的真实生活(南瓜屋故事)

    活在18线:那些远离北上广深的真实生活(南瓜屋故事)

    县城被吐槽为“18线”城市,连接大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既有田园的安逸也有城居的喧嚣;既有繁华热闹也有贫困潦倒;既有恬静幽美也有困苦挣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亲情友情与冲突矛盾同在……有人说:了解一个时代,看一个县城就足够了。我诚以为然。县城里话题很多,人人都在拥挤中前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谁在编曲谁在听……人生百态,冷暖自知。写下这些老人故事、婚恋故事、“车祸”故事和债务故事,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以我个人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发生在“18线”里的那些人、事、情。
热门推荐
  • 蒙在鼓里

    蒙在鼓里

    勉强看了会儿代数——好比某些官员漫不经心地勉强研究着民生规划——抬头看了看依旧的墙壁和依然的人群,闷头沉思了一会儿——好比那些官员闷头沉思自己乏味的黄脸婆——我很觉没趣。正巧一只小虫趣意盎然地飞来。它在我头顶嗡嗡绕了三圈,最后居然误撞我发,落到代数书上。看来代数那些绕来绕去的概念也“非人地”把小虫子绕进去了。我赶紧用钢笔尖点住冒犯者,从腰带上解下小刀割去了小虫的翅膀。钢笔尖所点之处,代数书洇湿了一片。小虫子顺着我的中指——“河西走廊”——大模大样地进入“中原腹地”——掌心,又继续跋涉,到达胳膊上。
  • 我在白宫当记者

    我在白宫当记者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都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刚到美国才两个月,至今我仍然不清楚我为何如此“幸运”,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打赌你喜欢我

    我打赌你喜欢我

    青春爆笑!高甜!和男朋友分手四年现在要去领证了怎么办?娱乐圈话题流量小天后木桐和知名影帝利泽野相识十余年,相恋三年,分手四年,却因为各自的私心对外隐瞒了他们已经分手的真相。于是——娱乐圈羡煞旁人的模范情侣“木野夫妇”被全世界催着结婚啦!木桐:“都怪你……结婚了怎么办?”利泽野:“先上完节目再说。”然而结婚后,麻烦接踵而至;两人已经分手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震惊娱乐圈。对此,粉丝表示:“分手了?不可能!木桐演技这么差,要是没感情了,他们俩之间怎么会满心满眼都是爱意呢?”木桐:“我?演技差?装作跟利泽野情浓蜜意可是我这辈子最擅长的事情!”利泽野:“这难道不是你的本色出演吗?”木桐:“你说什么?”利泽野:“咳……因为我也是。”
  • 在大佬掌心里撒个娇

    在大佬掌心里撒个娇

    男友劈腿渣姐,她喝醉酒,误惹权势大佬。霸总大佬追上门让她赔偿十亿违约金,结果她把自己赔进去了。帮她工作抢项目,帮她报复渣男友,帮她一路开挂赢得漂亮,用尽一切办法宠到她没办法离开他。霸总非要宠着我该怎么办呢?当然要撒个娇就同意啊。
  • 老公,不可以

    老公,不可以

    他们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红尘孽难被迫分开,从此千山万水,繁花成劫。少女篡改记忆,倾心他人。少年却痴情不改,步步为营精心布局。只为等来佳人含笑回归。红尘孽,岁月碾。光影背后的葳蕤记忆,情窦是否依旧?流年不改,韶华胥梦是否能够破土而出?这些。我们说了都不算。“顾花回,你就这么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在求生游戏玩心跳

    我在求生游戏玩心跳

    【最新最逻辑新书】 求生模式,是游戏里的精华,它拥有可以同步并具象化玩家心中的东西,将它们变成怪物。而兵器什么也不像传统网游那样,总体来说有冷兵器,也有热兵器,其中还包括刀剑枪械手榴弹,炸弹等等。怪物也是多样化!妇、佛手廊、鸩、墨蟒等等,抽象的、传说的、变异的都有。该书逻辑,放心食用,仿真现实,喜欢爽文的最好不好点进去。 ————————————————欢迎入人少(新)群聊864561719,加群有各种福利与活动。 欢迎入人多(旧)群聊289627614,加群有各种福利与活动。
  • 金瓶录

    金瓶录

    常百姓心,行百姓事,亦能造福一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剑为不平出宝匣,药因救命出金瓶。
  • 侠本江湖

    侠本江湖

    云生,何为江湖,何为江湖路,何为江湖人???云复,侠本江湖,武路江湖路,侠本江湖人!!!纵观生死顺浮间,持剑江湖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