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7300000012

第12章 创新思维的要素(1)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思维,具有多维性、非逻辑性、非程序性。构成创新思维的因素很多,既有理性的判断推理,合情合理的假设想象,也有非理性的直觉、想象、灵感、联想。而且,在创新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常常并非一个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种因素同时或综合地起作用。在多个因素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众多创新思维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直觉、想象、联想和灵感,我们称之为创新思维的要素。这些要素都是非理性的,属于非逻辑因素。它们在创新思维中,往往起到突破性作用。

第一节 直觉

——爱因斯坦:我相信直觉

一、直觉的概念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直觉,是创新中最具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之一。直觉是人皆有之的潜意识的行为,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人们观赏一幅名画,吟诵一首好诗,常常赞不绝口。若问好在哪里,叫好的人却一时答不出来,这是鉴赏的直觉;指挥官踯躅于战略形势图前,忽然发觉自己被围,立即下令突围,这是军事战略直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例。比如从接触问题的开始几秒钟就能对解决问题的途径作出选择,而且是正确的,可是要问作出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可能要用几小时才能说清楚。

由此可知,直觉是一种未经逐步分析便能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迅速的判断,或忽然领悟其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基于有关知识和经验的判断,凭借“感觉”,直接得结论的心理过程。它是无意识的非逻辑思维,结果常常是正确的,而其中的道理却说不出来。

二、直觉的特点

1.非逻辑性

如前所述,直觉并非像理性思维那样“按部就班”,往往难以理解的是某些信息会突然沟通,人们只能记住它的始点和终点,至于两者之间的“过渡”,都是一片空白或模糊。达尔文看见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时,凭直觉判断向日葵的花盘背面一定有一种怕见阳光的物质。然而,达尔文在世时,人们并未能证明这种物质的存在,这预见也只是一种直觉。直到达尔文逝世几十年后,人们终于证实了确有这种害怕阳光的物质。由此可见,达尔文的直觉是基于知识,而非逻辑推理。

讲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希尔的智商不高,读书很费劲,记东西也很慢,让老师十分头疼。

这年圣诞节,学校排练了一出经典的小话剧。希尔也想参加,老师就特别安排了一个角色:旅店的小伙计。只需要上台说一句台词,然后再下台,就算完成了任务。

大家排练了很多次,终于迎来了圣诞夜——话剧公演的时刻。希尔站在后台,嘴里反复说着自己那句台词。家长们早早就来到了剧场,座无虚席。

演出开始了,那是一个刮着北风的夜晚,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沿街敲旅馆的门,希望尽快找到住处。可是夜深了,天气又冷,旅馆不是已经客满了,就是早早关了门。当他们来到最后一家小旅馆时,店里的小伙计——希尔出场了。

老夫妻问:“请问,还有空房间吗?”

小伙计说:“没有。”

老夫妻说:“我们已经找了很多地方,天气这么冷,还能到哪里去呢?”

希尔的台词已经说了,应该下台了,可他还一动不动地待在台上,脸憋得通红。老师急得直冲希尔打手势。扮演老夫妻的学生也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正在老师准备拉上帷幕的时候,希尔终于开口了,结结巴巴地说:“你们,你们可以住我的房间。”

“老夫妻”愣住了,老师也愣住了,这是剧本上没有的台词啊。舞台下一阵沉默,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希尔的智商不高,读书很费劲,记东西也很慢”,可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当他看到一对老夫妻在寒夜无处投宿时,忘了自己在剧中的角色,对老夫妻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们,你们可以住我的房间。”这一句意外获得成功的剧本上没有的台词,就是直觉思维的成果。

这一句剧本上的台词感动了我们,得益于文中对它的铺垫:希尔傻得令老师头疼,他能上台演出的缘由,他的任务只是说一句台词就下台,演出盛况空前……特别是渲染了夜深天寒,旅馆客满,而那一对老夫妻无处可去的处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冲口而出的台词,自然获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名言佳句,没有缜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精致的形象塑造,直陈感受而含意隽永。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些不胜枚举的佳词妙句,完全不着思索痕迹,是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它排斥法则,拒绝有意。何时而来,来自何方,如雪泥鸿爪,无迹可寻。与它相关的是心胸,是意境,是情趣,当然,还有丰厚的积累。

2.直觉形成具有迅捷性

爱因斯坦有一种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直觉依据于“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直觉,常常是一种遇到问题就萌生出答案,好像有类似的经验与之共鸣。在阅读文字作品时,我们就有这样的体验。

例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藤野先生》和《项链》开头均用了“也”,“也”蕴含丰富的潜在信息。老师点拨学生鉴赏“也”字的妙用,学生接受了这一语言“经验”,当他们再读到《<呐喊>自序》开头“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作过许多梦”时,便会直觉到“也”字别有一番生命意味。这一直觉敏感,实际上正是以前语言经验在此一言语材料上对应类推的结果。

这种直接的领悟,就表现出直觉思维的迅捷性。

在阅读和语言表达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语感,是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的能力,它不用语法规则去进行专门分析,而是用直觉去感受。

《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们透过发音细微的韵脚:“唧、织、息”,便能感到木兰叹息时内心的苦痛。而在她凯旋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闻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洪亮的韵脚“堂、强、郎、乡”,我们能感受她欢乐的心情,这种感受就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部,而且又是低沉音、齿音,与凄冷意象非常协调。语音短促而形成节奏的紧迫,凸显急切、怅恨的情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词人悲伤、孤独、寂寞的心境,使人能真切感受词人寻来觅去的沉重而急促的情感律动。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名篇,标题意味着隽永。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我们品味出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含有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写作的内容,我们感觉到作者忧郁、孤独的心情。“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作家夏丏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字不仅解释成红色,‘夜’不仅解释成‘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夏丏尊所说的“夜”“新绿”“落叶”就是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物象。在诗词中,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寓意,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看到某个意象,人们就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如“折柳”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红豆”是相思、爱情的代名词等。

因此,鉴赏诗歌时,要特别留意诗中的意象。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孤琴”“明月”等意象,使人感到绝俗而清幽。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伤别离愁的情怀。这也是直觉思维,直接迅速的领悟。

附文1:

窦老师讲《圆明园》

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一课时,对火烧圆明园细节的处理就颇有特色。

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好,再把感受运用到课文朗读。

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提示学生朗读时对“破坏”和“毁掉”的语气,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等)

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 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 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 640 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日”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10 000 多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记号前面加“没有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是没有了”……)

附文2:

没有校牌的哈佛大学

在哈佛待了很多天后,我才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怎么没看到“哈佛大学”的校牌啊!哈佛园?那无数个。“校门”或“出入口”,最正式的就是上面刻着哈佛校训的了,有的连石梁都没有,别说校名了。哈佛园内也只有哈佛像上刻着“哈佛”二字,可不是“哈佛大学”。路标上有“哈佛广场”“哈佛街”,就是没有“哈佛大学”。我于是问哈佛的职员和教授,“哈佛大学”校牌在哪儿?他们好像没想过这个问题,琢磨了半天说:“嗯,没有。”

没有“哈佛大学”校牌?那哈佛大学到底在哪儿呢?我们的学校、单位、小区,总是要围一个圈,前面竖一块碑、门上悬一块匾,表示“此地是我的”。这样或许是为了将整体的形象具体化出来,营造集体的观念吧。哈佛大学竟然没有这样一个标识,那么它靠什么形成“哈佛大学”的概念呢?

我开始仔细回顾对我而言的哈佛大学是由什么构成的。

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各种不断在会议上被谈及的哈佛的教授、毕业生及他们的思想、作为,还有诺贝尔奖得主、哈佛毕业的总统,以及它的著名肄业生霍华德·休斯,比尔·盖茨,甚至是被它拒收的巴菲特。

接下来,是在走过哈佛校园后清晰呈现出来的各种人名,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如第一个捐助者约翰·哈佛,校长埃利奥特,捐赠图书馆的韦德纳,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贡献者卡彭特、雷蒙特,等等。

这些名称及其所标示的场所带出了院系、校区、图书馆、艺术馆、课堂的景象,其中呈现出丰富的活动、资料、展览、演说。

还有就是哈佛盾型的徽标,它大小各异、质地不一、着色或不着色地出现在校门、院系门口、图书馆、出版物、纪念品上。这个徽标仍然继承着哈佛学院时代的校训,上面是摊开的3本书,写着7个拉丁字母“VERITAS”,中国人喜欢把它译为“真理”。其实它和我们理解的作为“绝对正确”的“真理”有所差异,这里面含有对神的信仰,强调一个人最内心的东西,不如把它翻译成“真实”“实话”“正直”。它应该是哈佛最具有“学校形象”的象征物了。

没有一个固定的牌匾,但是所有上述名字、标识所在之处,哪里不是哈佛呢?哈佛徽标上的3本书,在早期印章上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的。它原本象征人的理性知识和上帝奥秘(启示)之间的关系,因为宗教含义逐渐褪色,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了它的意义:要读书,但最后要把它放下,抛开书走向社会。这虽是学生的“歪批”,却不得不说它反映了学生在学校教育精神下所获得的个人信心与能力。

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的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的确,从来是学校因人而名,而非人靠校名获得真正的荣耀,不是吗?拿掉一个个具体的人名,学校剩下的还有什么?有的时候一个人物的离去,就可能带来整个专业乃至院系风格的改变。没有了个体性的人,学校本来就不存在。而只要每一个个体不断充分展现了自己,“学校”也就拥有了无数的标识,校门前有没有一块牌子,又有什么关系?

同类推荐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声律启蒙(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声律启蒙(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思想史

    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思想史

    《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思想史》是针对历史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编写的教材。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世纪,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加强。《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思想史》主要讲授西方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显示出的不同主题。
  • 阅读照亮教育

    阅读照亮教育

    本书系《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的姊妹版。作者以自己二十多年的为师经历为暗线,从教育梦想、专业阅读、师友交游、教育写作、教师情商等成长的维度,阐释美好教育与人生的可能。本书结合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谈教育,与禅里的教育来禅宗故事阐述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博客(作者系凤凰网的精英博主)和各级报刊的部分教育随笔,围绕“让教育回归常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思想跋涉,有对心灵的安慰,对人类的普世关怀,也有对大道的追索,旨在“共同营造扬善抑恶、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钱理群语),让教师站直腰杆,恢复为师的尊严。
热门推荐
  • 晚春

    晚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女王妃的快意人生

    农女王妃的快意人生

    作为华夏第一间谍,青桑以为自己死了。可一睁眼,竟然穿越了,还成了一个被情敌推下山崖横死的小村姑!本以为已经够倒霉了,结果摊上一个苦大仇深的相公,还有一大帮子的奇葩亲戚,这日子真心不容易。但青桑可不是个任人欺负的主,极品来了手撕极品,小三凑上来狂殴小三,敌人靠近三百六十度吊打!人生重来一次不容易,青桑发誓必须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天塌了我不管,我就盯着手里的一亩三分地,还有我怀里的小郎君,谁敢来抢我的,佛挡杀佛,神阻灭神!……新书《娘子种田系统又坑了》已发布,求支持~
  • 儿童微表情心理学

    儿童微表情心理学

    《儿童微表情心理学》结合丰富的儿童心理学专业知识,及典型的儿童家教案例,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与成人一样,儿童的微表情也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表情和语言声调微表情等多个方面,书中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分别详尽地加以阐述,并精选了儿童的几种典型微表情,将其分为积极微表情和消极微表情,在对孩子的微表情进行阐释的时候,教给家长鼓励孩子正向情绪、规避负面情绪的方法。书的结尾,向家长介绍了一些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及消除孩子消极微表情的方法。总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实用性并存的家庭教育枕边书,为父母解读孩子微表情背后的心理密码。
  • 战秦梦

    战秦梦

    时光碎却,拾许零散记忆存在与否,只余此聊慰藉或许,这是他的一次游戏许是我胡言乱语无所依据禁不得寻根究底雁过留迹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全书分八个部分阐述了从事故调查基本理论、调查步骤、方法直至做出调查结论,写出调查报告整个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全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是基层调查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和工作中应用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 凤怒·凌云志(全三册)

    凤怒·凌云志(全三册)

    定南侯府贵小姐傅凌云,许配文武双全的安国公,却遭到重重算计。傅凌云面对波诡云谲的侯府。继母小林氏企图让亲生女儿傅冉云取而代之嫁入豪门,傅凌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傅冉云先是惨遭毁容,继而狼狈毁名。傅凌云一举除掉了小林氏安排在身边的毒手,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她将计就计,借滴水观音之毒使小林氏蛇蝎心肠昭然天下,一举揭穿其背后盘根交错的关系,使之在侯府永无翻身之日。
  • 铁面歌女

    铁面歌女

    陆毅、于荣光、张娜拉、蒋林静领衔主演,陆毅转型挑战反面角色,韩国喜剧小天后张娜拉潜心发愤之作,一部融惊悚、悬疑、爱情于一体的同名小说,一部用爱情来复仇的民园传奇,一部灰姑娘浴火重生的辛酸奋斗史,一部催人泪下的苦情大剧。一座种满玫瑰的神秘庄园,一个戴着面具的神秘女人,一曲缠绵悱恻的苦恋之歌,一部悬疑重重的惊悚长篇。该剧作讲述的是,民国年间,上海滩一座神秘的玫瑰庄园里接连不断发生的扑朔迷离的怪事。海飞称,这是一部女性在寻爱路上的辛酸爱情史,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与挣扎贯穿全剧始终,兄弟反目,夫妻成仇;在阴谋中前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故事流向悬疑重重,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
  • 九寒寂生

    九寒寂生

    “九寒”一个被世界所抛弃的人再归时便是“寂生”,寂灭所有生机毁灭所有炙热
  • 恶魔校草之小丫头别跑

    恶魔校草之小丫头别跑

    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到家里,完全父母的愿望。开始与恶魔斗智斗勇也在和朋友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新的生活。沫小云看着床上的无赖:“你是不是应该回家睡觉了,别抢我的床!”“唉,丫头我们两个还需要分谁的床吗?你的床就是我的床”邪恶笑着媳妇抱在怀里。
  • 篮坛第一控卫

    篮坛第一控卫

    穿越九十年代NBA,成为最大搅局者卡尔马龙:如果让我选职业生涯最恨的球员,那一定是“萧天,萧天,萧天”大卫斯特恩:“这个混蛋的存在,完全打乱了老子的部署,老子选的各种接班人,都被他虐出翔来”乔丹:“如果不是这个混蛋,老子肯定能拿6个冠军,他是一个毒瘤,一个比加里佩顿还要让人难受的存在好莱坞诸位编剧“这个家伙就是一个怪物,因为他的存在,导致我们在好莱坞过的连狗都不如”萧天自己说,“其实我是一个穿越者,一个带着挂逼而来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