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4200000041

第41章 国医中药:传承精粹享健康(3)

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作为一种慢性的、副作用极强的毒药,长期服石者大都因中毒而丧命,所以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趣味链接:《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症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隋代太医巢元方编着,全书不涉及方药,载“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集医学气功成就之大成者,是今日“医学气功学”最早的领路人。

你了解拔火罐的起源吗?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与针灸一样,也是医学中一种独有的物理疗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

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着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是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着的《外台秘要》中,也曾介绍了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其文中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由此可见,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疗法,在我国晋、唐时代已流行了,但最初的用法只是用来排吸浓血而已。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瘀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症。

趣味链接:火罐的种类

有竹筒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角制罐、紫铜罐等。

竹筒火罐:由坚实成熟的竹筒制作,一头开口,一头留节做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日久不用的竹火罐,临用前,须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才能用。南方多用竹罐。

陶瓷火罐:使用陶土做成口圆肚大的模样,再涂上黑釉或黄釉,在窑里烧制。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

玻璃火罐: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肚大口小,形似笆斗,分1、2、3三种号型,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又便于观察。因此,玻璃火罐今天被广泛地使用。

我国古代有关兔唇修补术的最早记录始于何时?

兔唇,又名兔缺、缺嘴等,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多属基因遗传性疾病。据《晋书·魏咏之传》85卷记载:“魏咏之,生而缺唇,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魏咏之是东晋人,生辰年不详,死于405年。当他18岁时,经吏部尚书殷仲堪门下的医生给他做了缺唇修补手术,术后渐获痊愈。可见我国远在公元四五世纪已经有了兔唇修补术,这一记载是史籍中关于兔唇修补术的最早记载。

趣味链接:古代兔唇的修复法

据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年)在1608年所着《疡医证治准绳》卷六“舌唇口喉齿伤”条下记载:“若缺唇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刀剪去外皮即以绢线缝合……以鸡子黄油涂,次以金毛狗脊毛薄掺些于上,次以封口药涂之,次日以茶轻洗……八日剪去线。”他是我国具体论述缺唇修补术方法及步骤的最早的医家。

至清代,外科家顾世澄撰着《疡医大全》(1760年)一书,书中对于兔唇的修复更新了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皮,然后接上调血之药,三五日之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即合一唇矣。”

你听说过音乐治疗法吗?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与五行及音律、情绪的关系。

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古人又认为“百病生于气”,气可以用音来调和,所以自古音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就现代医学讲,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这种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如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同时,音乐可以调整人的情绪,以至于影响人的五脏,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实现润物于无声的效果。

趣味链接:《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作。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刮痧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症。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症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在刮拭过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所以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清代郭志邃着《痧胀玉衡》一书,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后来清陆乐山着《养生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技术。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着日渐增多,有十多部,其他着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从而刮痧疗法流传于世。

趣味链接:《痧胀玉衡》记载的刮痧方法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拭;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拭;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拭。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淬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撮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针灸疗法起源于何时?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但针灸术的起源非常古远,大约在石器时代。古书上曾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制作出一些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成为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直至人们对经脉有了正确的分析认识。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表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认识理论。如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灵枢经》篇所记载的针灸理论丰富而系统,所以学界认为《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标志针灸学的建立。

趣味链接:针灸疗法的三次总结

《黄帝内经》中的《灵柩经》记载了丰富而系统的针灸理论,是我国历史上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内经》基础上,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系统丰富,为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食疗有哪些渊源?

《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于是火的发明成为人类营养饮食、养生保健的第一步。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开始出现烹调方法,不再限于古老的“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到商代,大臣伊尹进一步改革了烹饪器具,之后出现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醋、酱、糖、盐等调料及食品相继出现,并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的“食医”。直至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是我国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需采用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并记录了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强调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有“食治”篇,标志食疗成为医学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其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撰《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着,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是今人食疗学参考必备之书。

趣味链接:“堂”的由来

在古代中药店都称作“堂”,这其中有个典故,与名医张仲景有关系。

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正值疫病流行,百姓病亡无数,张仲景十分着急,加上当时朝廷有“太守不得擅进民宅”的规定,一时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公堂上挂起一幅“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帘子,案毕即为百姓看病,医人无数。张仲景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并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医家为纪念这位医圣的救世情怀,就沿用这个名称,把药店称为“堂”,把应诊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主要章节分为“文学”、“艺术”、“思想家”。
  • 刘一明:栖云笔记

    刘一明:栖云笔记

    本书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 开卷书坊·文人

    开卷书坊·文人

    主要内容是写不同个性和命运的文人,透过他们的文字和言行,发掘当代人可以汲取的力量。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文人印象”,大部分写作对象都是与作者有过交往的文人,期望通过个人印象、文献资料和历史的关照等多方面,对写作对象予以概括和描述。下编是“文人剪影”,通过一鳞一爪的史料,来凸显文人的个性、情趣。
  • 民间信仰史话(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

    民间信仰史话(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奇特而玄妙的世界,要想揭开千百年来遮盖在她上面的层层面纱,惟有步入民众的心灵世界,展开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于是,您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且还有世代沿袭的祖先崇拜,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受神秘心理驱动的各式禳解,更有女神崇拜、多神信仰等色彩斑斓的内容。您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改变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的传统认知,增进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信仰的了解。为此,本书资料翔实,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论从史出,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热门推荐
  • 错过还是挚爱

    错过还是挚爱

    平时大大咧咧的她却有一颗细腻的心,她暗恋他,他的好兄弟却告诉她,他喜欢的不是她这个类型的女生……十年之后,再次相遇,她能够控制好自己心底的爱恋吗?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S:想了解更多八人的事,评论区留言,择日更小剧场(一般四五百字)满足。
  • 少离氏

    少离氏

    从莽荒中崛起,从平凡中腾飞。当少年质问世界的起源,一切都产生了未知的变化。神灵死去、沧海干涸、亡魂复生......一切,从成为‘少离神’开始。
  • 岁月静好你我都在

    岁月静好你我都在

    从初中时,夏橙橙见到安雨孑,便喜欢上了他,一直追逐着他,可是安雨孑却从来不为所动,都是用冷脸回应,直至把她伤得遍体鳞伤,心灰意冷决定彻底放手离开的时候,安雨孑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夏橙橙,但已经晚了。就在他认为自己不会再遇见她的时候,命运却再次让他们重逢,可那时的夏橙橙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而他却开启了漫漫追妻之路……
  • 人性的弱点(畅销全译版)

    人性的弱点(畅销全译版)

    亲身践行30项卡耐基训练原则,帮你迅速在生活和竞争的职场中,创造双赢的人际互动。助你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具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以及受人喜欢的高效领导者。
  • 绝色影后:邪佞帝王攻略记

    绝色影后:邪佞帝王攻略记

    宋予容万万没想到自己演戏居然演去了一个架空的时代,醒来后,当红影后摇身一变成了青楼老板娘,还面临着即将倒闭的烂摊子。女儿当自强,造星选秀、排剧演出,眼看着成了朝京第一首富,可谁曾想那个被她拉去演一棵树的群众演员竟然是当今皇上!于是宋予容的戏班从青楼搬去了皇宫,就连她人也被那个邪佞皇帝给骗去了!现代片段一:某男盯着宋予容的抹胸小礼服咬牙切齿:“宋予容!你在这个鬼地方就是穿成这个样子出去招摇过市的?!”宋予容红唇一弯翻身坐上他的大腿,指尖轻勾起他的下巴,笑容张扬:“易昀砚,这可不是皇宫,是我的地盘!再说了,你不喜欢?嗯?”作者OS:容哥撩妹技能满点!易昀砚:她才是该被撩的那个!
  • 疯狂的厨师

    疯狂的厨师

    隋末唐初,局势动荡,身处乱世,英雄辈出。张一鸣,从地球穿越而来,从一个211高等院校毕业生变成了张家堡的一名厨师。拿起菜刀是厨师,握住笔杆是书生,下海经商是富贾,玩起阴谋是政客!不怕厨师会做饭,就怕厨师有文化。知识改变命运,厨师也可逆袭!
  • 旱码头:驼马时代的爱情

    旱码头:驼马时代的爱情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古城子商贸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城子繁荣兴盛发展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北黎北征姐弟,商人魏良栋等年轻人和一批寻梦者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故事为线索,满怀诗意地抒写了古城子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杂艺,写出了古城人独特的智慧,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人生境界。人物性格饱满,故事精彩纷呈。是一部反映“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优秀文本。
  • 我的世界,幸会

    我的世界,幸会

    熬夜在家晕倒的夏同学被送到医院,却在病房无人之时逃走,并留下纸条,欠下医药费。当追债人上门,夏暖暖只想问,“大哥,你是要钱还是要命?”宋谨之微微一笑,“要人。”一个表面没心没肺却内心伤感的小说家。一个毒舌,表面高冷却内心‘热情’的外科医生。就是不知道对上互补互补。
  • 灰姑娘

    灰姑娘

    说的是一对打工姐妹的故事,姐姐叫大玉,妹妹叫小玉。当然,故事中还有一个男主角,叫小唐。两个配角,是一对夫妇,女的叫向日葵,男的叫马有贵。好了,交待完这些,我们开始进入故事吧。开始的时候,小玉并没有来南方打工,是姐姐大玉独自来的。大玉和小玉是一对双胞胎,她们的家乡,在四川大巴山。姐妹俩出生时,大巴山下了这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做爹的呢,望着两个玉一样的孩儿,就给姐妹俩取了大玉;小玉这两个名字。姐妹俩一样的聪明好学,一样的乖巧懂事。
  • 三阴阳

    三阴阳

    本书以三阴阳出世到发迹到露出原形为线索,勾勒出一位貌似忠厚却工于心计、拨弄是非、阴险自私、损人又害己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锐利的笔锋揭穿了一个个变术,剥离去层层外衣,露出了一个鲜活的怪胎。同时,描写了县县办师范时期一位被乱点鸳鸯谱点到学校任主要领导的乡镇干部楚里的所作所为,把一所学校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以至不可收拾。客观上为三阴阳、江东京等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气候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