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064

第64章 新闻本质论(16)

“报纸承载着重要的启蒙任务,西部大开发的形势要求报纸必须提高新闻稿件的思想深度,提高稿件的思想文化含量。发表在报纸上的重要稿件,一定要使读者看了心有所得,思想上有所启发。由于我们多年的提倡,在我们《新疆经济报》上出现过许多这样的新闻。许多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他们做了事,创造了经验,但并不知道其意义何在。借着记者的稿件,他们的认识有了提高,弄清楚了意义所在,因此非常欢迎这样的稿件。所以我们提出,必须写好一版头题新闻。头题新闻应该是政治性新闻或者是意义新闻。事物既有感性层面的表象,也有理性层面的义理。表象和义理的合一,才是事物的全部和整体,意义新闻和政论性新闻就是要体现这样的合一。”(朱又可主编《主观新闻——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新闻实验》,花城出版社,2008年)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本职。如果说,各种行业都在创造各自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新闻的本职就是去认识这些意义和价值。认知事物的真相,不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到了信息社会,知识直接就是生产力。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无形的知识为生产资料,以人的思想和智慧为工具,创造精神产品的经济形态。新闻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形态。

主观新闻的价值

梅汝恺在《〈新时期经济类报纸的生存空间〉读后》一文中说,新闻记者是属“特殊的行业”,我们可将其比之为劳劳碌碌酿蜜的工蜂,生活中千百样奇葩异卉,它们都得嗡嗡营营前往,以便寻芳酿蜜,造福尘世。因此,任何大学问家,一旦当上记者,他也必须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做生活的小学生,因为整体社会,知识无限,没有人能完全占有,学习学习再学习,那是记者的永恒天职。否则职业随时都能惩罚人……行业对记者的检验就是这般苛严和无情。投身到任何新的领域,我们记者都需即时调整自己,即时成为该行该业的专家或里手。这种要求确实太可怕了。对比文学行业,如作家柳青深入蛤蟆滩,他从从容容,蹲三年五载可以,如兴犹未尽,还能继续再呆三年五载,作家当然也会采访,但他可以在蹲点处慢慢“浸泡”,成月成年地“濡汲”,完全不需接受上述的记者面临的苛严无情的检验。我们记者的劳瘁更是无人可比……

我国著名学者、草原文化学之父孟驰北先生在《新闻要表现时代语境》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语境。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空间,老百姓主要说什么、谈什么,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希望、情绪、追求。这些东西加起来构成一个时代的语境。作家、诗人、记者,都要传达这种语境。春江水暖鸭先知,新闻记者就是预报春江水暖的鸭子,要给读者报告这个语境。

孟驰北先生在《创建新的新闻理论》一文中指出,党中央提出理论创新,新闻媒体都在宣传这个政治理念,但新闻自身的理论创新却滞后于其他学科。现在党报存在的不能进入市场的难题,其根源是理论的滞后。

从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张报纸《红色中华报》,然后是延安的《解放日报》,苏北根据地的《新华日报》,直到解放以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都是以从苏联移植过来的苏联新闻学理论为指导原则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这种理论原则指导下的新闻实践,并没有显出多少弊端,受众在情感上也没有对党报表现出什么冷漠,所以新闻改革在当时也没有太大的紧迫性。

但在今天,传统的新闻理论已经和现在的时代要求不相合拍,时代在呼唤新的理论,呼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产生这样理论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一是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变化;二是党的方针政策,越来越显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特别是胡锦涛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强调了政治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方针,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包括新老知识分子的衷心拥护;三是中国新闻工作者队伍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

孟驰北指出,今天《新疆经济报》表述的不光是一家报社的改革经验,还反映了当代中国新闻界实行改革的一种新理想和新模式,也就是在新时代中一种新的新闻改革。这种改革,不是为了淡化政治,而是用生动的新闻来强化政治;不是淡化政治宣传,而是用生动的新闻来强化政治宣传。这种改革能增强思想舆论的导向功能和力度,使党的各项事业产生新的动力。

新的新闻理论产生的必要性,新闻同行都感受到了,都思考过了,但没有人敢系统地说出来,更没有人敢做出来,因为新闻改革的历史教训太多,给人的心里投影也特别深重,人们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政治安全,《新疆经济报》的改革就涉及到了这些新的新闻理论问题,他们不愧是新闻界的时代勇士。

“理论创新的滞后”,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理论的创新必然以实践的强烈需要为前提。当新闻实践处于低层次的水平时,当新闻人驾轻就熟就可以应付差事时,理论创新是零价值。但是,一旦新闻实践在谋求创新和突破,新闻人在向着极限之外冲刺时,理论创新就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求——如果没有《新疆经济报》不断突破、不断求变的新闻改革,“主观新闻”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想象的。

孟驰北《给徐绍昌先生的信》(发表在《主观新闻》一书中),虽然是一封老战友之间的私人通信,但这封信对新闻理论、新闻思想的探讨所达到的深度却是空前的。(朱又可主编《主观新闻——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新闻实验》,花城出版社,2008年)

你的文章,使我回忆起50年代初,我和你在江苏《新华日报》共事的那段日月。那时,我们血气方刚,我们大杯饮酒,高声议论;当时我们就意识到传统新闻写作方法不足以表现绚丽多彩的时代。我们认定我们议论是为了办好一张报纸,居心是好的,因此说话无禁忌,也不知“顾虑”一词作何解释。不幸,招来祸端,你为人随和,处世温顺,躲过了这场灾难。而我因锋芒毕露,刺人傲物,自然在劫难逃。反思往昔,我们自身也有许多缺陷。当时我们受苏联文学形象“娜斯佳”(前苏联作家尼古拉耶娃1954年写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中的女主人公)的吸引,把新闻改革片面地理解为“揭露阴暗面”,其实我们对新闻学只接触到它的皮毛,未触及到深层,别说入室,连堂都未登。这当然表露出我们年轻时代的浅薄。几十年中,从我个人来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对新闻事业的爱,九死而无悔。

我爱哲学,爱文化人类学,爱史学,爱法学,爱政治学,爱宗教学,爱美学,爱文学……但是比较起来,我对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情有独钟,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譬如,我用14年心血写成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要再版,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欢腾雀跃的事,我自然不例外,编者要我再做些删订,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要做这件事时,只要有年轻记者邀我出去采访,我会毫不犹豫地抛下删订工作,也不顾重病在身,欣然从命出行,几天、十几天都在所不惜。连最了解我的老伴都有微言,两个子女更不理解而一再劝说。他们的确不理解,我对新闻怎会爱到痴迷的程度。我自己很清楚,新闻是我年轻时热切追求的事业,我一生的荣辱沉浮都和这个事业密切关联,连我的爱情也由它做媒介。对新闻我已达到铭心刻骨的地步!这种情感,老而弥笃。

《新疆经济报》的改革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这张报纸有位出色的总编辑,他多种才能集于一身,是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采访,他写作,他锐意改革,培养团结了一支拥有像朱又可、山鬼、阳正午这样记者的队伍。当然,他的改革能持续十年,还因有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支持。他们把新闻改革放在新闻写作业务上,这是卓有见识的。

一份报纸无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可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常读美国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作品,像《葬礼恰如肯尼迪所特有的风格》,真令人拍案叫绝。并非美国的新闻同行就比我们高明到哪里去,而是因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轻视,甚至鄙薄新闻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所谓新闻写作只拘泥于传统套式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套代替了写,这本身就取消了记者智慧的投入,何言创新!因为都是套,就无新闻写作技巧可言,只要有个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略加训练就能套出“豆腐块”式的新闻来,新闻的专业性就越来越淡化,在这种情况下,怎能出现优秀新闻作品。难怪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名人,唯独没有响当当的名记者。

《新疆经济报》把新闻改革定位在新闻写作业务上,注意写作技巧,这就提高了新闻业务的专业性,按套式套,那是简易不过的事,而跳出套式表现写作技巧,那就要记者的智慧。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今天的智慧既可为自己明天的再提高做垫脚,也为他人提高做阶梯,这样,你投入,他投入,智慧不停地积累,技巧也就不停地提高,智慧的深度无穷,技巧的高度也永无止境。高度的技巧,可使新闻在方寸之内包容宇宙、包容世界;可以储存密度十分大的信息,这就不会使新闻被称为浅薄的“豆腐块”。写出这样的新闻,非智者与高手莫属。这样,高明的记者与平庸的记者自会拉开距离,名记者自会脱颖而出。

《新疆经济报》从去年起,在业务改革上又推出了六种新闻形式:新闻作品、记者感受、新闻观察、新闻报道、新闻速写、一般新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凯恩斯到当代的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真是派别纷呈,学术观点各异,但是落点都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上。

对待新闻资源的问题,应当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可惜迄今无人触及。新闻资源极其丰富,有事物表象层次的新闻,有事物意义层面的新闻,有反映人外部行为的新闻,有反映人内心世界的新闻,现在被新闻媒体捕捉到的多属事物表象层次和人的外部行为方面的新闻,很少有反映事物意义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新闻。只有客观新闻,没有主观新闻;只有表现外部行为的新闻,没有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新闻。

哲学由古典重本体论到近代重认识论,这就由外部世界进入了人的主观世界。文学从重点描写外部世界到转入人的心理世界,新闻领域也应作此开拓,一旦因受传统新闻有限形式禁锢,大量新闻事实无法表现,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六种新闻形式就为充分运用新闻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最近在《新疆经济报》上出现了在全国其他报纸上看不见的新闻。

学术概念的政治化、伦理化——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主观和客观,这原本是人为了认识世界而划分出来的概念,可是曾几何时却变成了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政治身份的尺度。再如同化和异化,这原本是描述系统演变和发展的一对概念。可是曾几何时,“异化”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再如理性和感性,这本是对人的认知过程的概念,可是曾几何时理性成了褒义的,感性成了贬义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术与政治的挂钩。事实上,主观与客观,同化与异化,唯物与唯心,辩证与形而上学……这些概念统统是学术性的,可一旦这些学术概念被戴上政治的帽子,一切就变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即使这些政治性的概念,本来也不过是学术性的描述,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被人强行挂上“阶级”“纯洁”“高尚”的标签。于是唯物主义就成了道德完善的代名词,唯心主义就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共产主义受到狂热的追捧,资本主义成了万恶之源。

不是这个世界分裂了,而是人自己分裂了。不是这个世界陷入了迷狂,而是人的内心找不到成为自己的方向。不是这个世界沉沦了,而是人自己沉沦了。不是这个世界变成了罪恶的世界,而是人内心的罪恶与阴暗在泛滥成灾。

周涛在参加朱又可新闻作品研讨会时,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发言。发言很短,题目是《给新闻注入活力》,这是一位作家视角下的新闻理想:(朱又可主编《主观新闻——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新闻实验》,花城出版社,2008年)

新闻和文学本来就是同根生,都是码字的,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尽管它们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文学和新闻这两个同族兄弟,被搞成异姓,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把我们变成了异姓,使我们不具有任何血缘关系。现在在人们不断的努力下,在人们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接近中,文学和新闻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兄弟关系,我认为这是大好的时机。

为什么我和《新疆经济报》的关系一直很好?我非常赞同他们办报的思想,就是改革给我们的报纸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尽管我们办得还很不够。这种给新闻注入活力和创造力的东西是无止境的。我们这次讨论会是肯定了朱又可的作品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所以,我说我们切莫以为我们在新疆搞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我想差得还是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类推荐
  • 走走·看看·想想:詹得雄新闻作品自选集

    走走·看看·想想:詹得雄新闻作品自选集

    有个成语叫“敝帚自珍”,拿来形容我编这个自选集的心情颇为贴切。新闻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遗憾:一辈子写的东西大抵是“明日黄花”,有的当时大家觉得不错,但时过境迁,便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阐述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不同媒体开展体育报道的模式与特征,并总结了奥运会、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报道的规律,从而使《体育新闻学》成为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体育新闻理论、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必备教科书。
  •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婚姻问题研究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婚姻问题研究

    婚姻家庭既是一种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又是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本书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检索和整合的基础上,以“女性、婚姻与革命” 之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经验、经历与两性关系发展变化为研究主线,对根据地婚姻新政下女性的具体生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内容关涉婚姻习俗调适、两性关系冲突、新婚姻家庭形态、妇女组织机构、军婚保障机制、婚案司法审理、女性英模建构、抗属形象塑造、女性社会日常、妇女生育卫生、妇婴身心保健、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财产权等诸多层面,并注重作为婚姻主体的女性本身对婚姻的切实体会和内在感受。这对于进一步深化革命根据地史,特别是根据地婚姻家庭史和女性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传媒制度的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快速投入到传媒产业发展中来,引起传媒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本书是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入的实证分析,阐释制度因素和市场供给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热门推荐
  •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本书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郁达夫的生活原貌,它是一部包涵郁达夫浪漫无依的生活轨迹、勇往直前的左倾思想,为国抒难的爱国主义文人的个人生活史。严格地说,这枯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是中国“五四”到“抗战”的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你可以从中窥见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林志摩、林语堂、周作人……等文学艺术巨匠的生活轨迹、历史片断与艺术鸿爪。而且它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写到解放。离开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氛围,你无法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生活,他的复杂个性其实与他的苦难、成就、生活切切相关。他的人生与创作融入了历史环境,与他的国内屈辱家的屈辱无法分离。读者进入的是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世界。
  • 诡报记者:午夜心跳,office离魂实录(新惊魂六计)

    诡报记者:午夜心跳,office离魂实录(新惊魂六计)

    午夜心跳,office离魂实录.不可终结的秉烛夜谈,等你来参加。 身临其境的感觉、凄婉的情感、恐怖的气氛、悬念重重的故事,就藏匿在我们身边……
  • 回到宋朝被夫撩

    回到宋朝被夫撩

    身在其位,便免不了被算计,盛宠又如何,不过只是权势下的附属品,谁都逃不开被算计的命运。而自己又有何能耐笑到最后,她知道所有人的结局,却唯独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急流之中她能否全身而退!其实自己哪里是什么洞察先机的奇女子,不过是比别人早一步知道結局而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在《吐哈石油报》创刊20周年之际,吐哈石油报社收录从创刊到2010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作品,以纪念20年不平凡的历程。从《〈吐哈石油报〉获奖作品集》中,能够管窥吐哈油田开发建设的概貌,全方位、多层次、深刻地见证吐哈油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夺目成就。从字里行间,我们也能够领悟和感受到作者、编者在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工作中所蕴含的坚忍不拔、不畏艰苦、呕心沥血、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网游之人贱无敌

    网游之人贱无敌

    “许哥哥,等下BOSS爆出好东西可以给我一些么”女孩卖弄风姿地轻声说道“好说,好说.....”许术摸着人家的大腿,点头示意道。十分钟后....“许狗!!你TM给老娘站住!!”许术耳中微风飘过,手里攥着刚刚出炉还热和的史诗级戒子,放到嘴边轻轻吹了一下。“好宝贝,今天发财了,啊哈哈哈哈”脸上挂着贱笑,脚下开着疾跑,缓缓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之中。
  • 魔女后裔

    魔女后裔

    与黑暗为友,与人偶为伴,漆黑的荆棘藤蔓是守护自己的武器。在寂静的古堡中探索诅咒,魔法和巫术的奥秘。
  • 三百千千:千字文

    三百千千:千字文

    我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读物,最普及的当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四部书在民间简称“三百千千”,是旧时儿童上学必读之书。
  • 圣战不灭神话

    圣战不灭神话

    来自贫穷而又落后的青龙山,出现千年难遇的救世奇才,手持圣天枪灭妖、灭魔、灭人渣。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