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95

第195章 新闻超越论(24)

“与其说这是文学现象,毋宁说它是新闻现象。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对社会所做调查的勇敢和深入,对传媒和传媒人影响至深。”

同时,文章也从专业角度对八十年代的深度报道进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当时报纸发表的大量深度报道作品,存在明显的“主题先行”问题,理性并非借助事实传达,反过来,却成为组织事实的“红线”,这种重思想甚于重事实的“本末倒置”,固然有其启蒙社会的需求动因,但归根结底不符合新闻以事实为基础、以记录为本位的功能定位。

其次,从报道文本看,注重思辨、政论结合、篇幅冗长的作品,读起来气势宏大有余却生动不足,需要读者有充分的耐心和时间。新闻报道毕竟不是写论文,不是谈思想,而要摆事实、做记录,用事实本身来说话才是最有力量的。

再次,一些典型报道还无法完全遵从事实和理性原则,彻底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条框和“改革至上”的意识形态。《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曾对当时一些改革人物进行报道,“1988年1月份,我发现年广久违法了,他卖霉变瓜子给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然后我又发现关广梅不懂法律,不尊重法律,假改革之名而损害改革。她成立了东明商业集团,却不去工商局注册,更换法人代表。我问她,你们为什么不注册?你是不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她说:‘我们注册干嘛啊?市委不是已经开过大会了嘛’”。他写的报道《‘关广梅现象’之怪现象》没有发表,然而,调查发现的事实促使他反思,“把改革作为价值,本身就是有问题。因为你改革,你就有价值,就是标准。”

可见,改革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深度报道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然而,若以改革为绝对价值、为至上思维,依然有可能成为遮蔽新闻从业者记录事实、揭示真相的“云翳”。此外,据了解,《经济日报》影响深远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的新闻由头是“制造”出来的,那封关广梅写给报社的“来信”是记者和当地政府制造的,问题的讨论也是制造的。用专业的标准来看,这种新闻操作难免有“策划新闻”之嫌,难以完全经得起推敲。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特定时代的局限,何况,八十年代深度报道的文本、形态和功能都是因时而生的。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追问:斗争年代的旧思维,非黑即白的旧模式,僵化宣传的旧习惯,如何才能彻底告别?如果能够在重记录、重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启蒙、展现理性,是否更遵从新闻规律、更符合读者需求?改革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如何在给从业者提供精神营养的同时,又不至于成为遮蔽事实的思维桎梏?组织和实施报道时,如何避免过度的“策划新闻”,避免因参与倾向影响客观原则……张志安指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在“专业”之中。

监督之惑

20世纪90年代的深度报道,张志安概括为“监督之惑”。

一场政治风波之后,深度报道实践经历了3年左右短暂的平寂时期。

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部策划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预示着深度报道的再度兴起,中国媒体在对大量企业假冒伪劣产品批评曝光的过程中逐渐扛起“监督”大旗。其实,“舆论监督”的概念早在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之间已被多次讨论,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监督,还是我国新闻媒介一项全新的功能。虽然利用新闻媒介开展批评一直是我们党报的传统,但系统地全面提出舆论监督,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

尽管80年代后期“舆论监督”概念已被提出,但真正付诸实践、逐渐发展并产生规模效应则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作为一次自上而下、集体行动式的舆论监督,“中国质量万里行”只是开了个好头,显然,需要被监督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更有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逐步涌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公民利益的受损、政府权力的滥用、腐败官员的贪污堕落、贫富差距的悬殊扩大、发展经济导致的环境污染等。由是,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暴露出的问题,为深度报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消息源。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也在为媒体的“松绑”或“授权”中促使其释放能量、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为先锋,电视舆论监督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型。1993年央视推出了《东方时空》,电视深度报道进入发展和勃兴期,1994年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开创了电视述评式深度报道先河,成为中国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典范。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创办,广播从业者加入深度报道队伍。1996年,央视参照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的《60分钟》推出《新闻调查》栏目,该栏目经历了主题性报道、新闻性与故事性并重的摸索阶段,于2000年左右确立了“探寻事实真相”定位,并以记者中心制、出镜记者、“剥笋式”调查等节目形态确立了电视调查报道的样本。在一本名为“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的书中,孙玉胜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场电视改革及幕后故事。

差不多与此同时,报纸深度报道亦开始以有别于八十年代的形态重新焕发活力。20世纪90年代初报业改革的两大重点为深度报道的再度兴盛提供了契机:一是报纸改版。1992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进行扩版的有200家以上,1993年扩版的也有130种;二是周末版和晚报的出现,约从1991年开始。这些都给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了版面基础。

整体上,报业深度报道呈现“南北热、中间冷”的格局,这种格局实质上沿袭至今,其背后跟新闻监管力度、报业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当北京、广州两地报人已经开始更接近新闻真相、更具有监督力度的深度报道实践时,其他城市的晚报、周末报以及九十年代后期兴起的都市报(如《华西都市报》等)还在沿袭八十年代末的流行大量发表“大特写”,或以“策划报道”为主要手段重推组合报道、系列报道,前者以猎奇性、趣味性、故事性为特色,后者以大版面、信息量、密集度取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成都《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策划发起“诺贝尔大追寻”系列报道,派记者到美国遍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跨国界的深度报道引起经济学界高度关注,“算是精英办报的经典之作”。此外,上海一家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报纸《青年报》也在1993年推出《焦点新闻》版后,逐渐告别“大特写”时代,以突发事件、精确新闻、暗访调查等形式探索日报化深度报道的报道形态。

在北京,老报人丁望创办的《中华工商时报》,坚持“尽可能说真话,而且绝不说假话”的精神,大胆发表了一系列经济题材的深度报道,为民营经济、股份制、市场改革坚定地“鼓与呼”。

《北京青年报》自1992年开始连续创办《青年周末》《新闻周刊》《下周刊》等“老三刊”,以之为平台开展了大特写、新闻特写、精确新闻、新闻暗访、新闻访谈等不同体裁的“深度”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这份报纸在激烈竞争中的快速崛起。

在海运仓2号的中国青年报社内,编辑李大同接过报纸扩版后没人“认领”的两个版,主持、酝酿后于1995年1月6日推出了《冰点》特刊。走平民路线的近8000字开篇力作《北京最后的粪桶》激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冰点”式特稿使这份八十年代深度报道的“旗舰”再度成为九十年代报纸深度报道的“先锋军”。

在广州,与《中华工商时报》齐名的《粤港信息时报》快速扩大影响力,先后策划了两会专题报道、“长江万里行”系列报道等,引起全国关注,可惜报纸“叫好不叫座”,经营情况始终不佳。

1994年,“两报一刊”成员、曾有“中国第一报”之称的《现代人报》,终因“没有主管的挂靠单位”而被迫停刊。之前,这份报纸以鼓吹改革、言论大胆而著称,且先后对西安咸阳空难、虎门炮台因施工被毁、珠海前山工厂大火塌楼事件等进行过深度报道,鼎盛时全国发行量达到了70万份。

从九十年代中期起,《南方周末》以大量揭黑性调查报道获得巨大成功,超百万的发行量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公信力的“第一新闻周报”。如研究者概括的那样,“《南方周末》通过提供深入和全面的公共事务报道,尤其调查性报道,从而在更彻底的意义上告别了‘真理报模式’,而且集中呈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报纸所具有的良知、勇气、水准和创造力。”

杂志方面,1996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先后诞生,逐渐增多的新闻类周刊亦成为深度报道的重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1998年创刊的《财经》,有着“亚洲最危险的女人”之称的主编胡舒立带领着团队、实践专业主义理念,很快抛出《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几篇“重磅炸弹”,令业界震惊、让读者称快。

总体上看,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深度报道呈现出“北央视、南周末”的典型格局,而这种格局背后实际上又体现出中国特色舆论监督的两种模式。

“焦点访谈”式的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权威型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职能的延伸,是一种行政系统的“治理技术”。

作为国家台和商业台的混合物,《焦点访谈》的央视背景,使其拥有其他栏目所不具有的行政背景、权威优势和政策资源。换句话说,正是作为“权力的媒介”才使其拥有“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直接转化成的权利”,使人们感受到“媒介的权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监督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与流程:监督对象多为市县级地方政府,调查手段多采用“暗访”方式,节目播出后多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和批示,而领导“重视”之前基于此节目的威慑力,地方政府往往动用行政力量直接解决问题。不少国家领导人曾为这个栏目题词或到节目组视察,如1998年时任总理朱镕基曾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因此,“焦点访谈”式的监督与其说是媒体的监督、舆论监督,不如说是领导的监督、权力监督,因而既有内在缺陷、也难以复制。

(1)靠这种零碎、随机的监督,无法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领导重视或许一时行之有效,政策变动后便“无疾而终”,这种监督背后的“人治”特征使其缺乏可持续性。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领导的“重视”也会异化成对这个平台的“宣传要求”。近年来,《焦点访谈》逐步“无焦点”即是明证,大量“命题作文”、“正面报道”让这个栏目的监督锋芒日渐暗淡。何况,不是每个舆论监督栏目都有《焦点访谈》这样的“政治待遇”,与之相似的是,少数省市电视台一些冠之以“舆论监督”名义的栏目依托的同样是省市官员的行政支持、监督的也主要是下级基层政府部门,但多数都好景不再,热闹了几年后很快便偃旗息鼓。

在广州,《南方周末》的转型与崛起迅速成就了报纸调查报道的“盛世”,同时,也探索出另一种舆论监督的典型模式。与《焦点访谈》不同的是,该报只是省级党报旗下的一张处级子报,没有“中央级”的行政权威,它的舆论监督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草根型监督。其监督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一批职业报人、流浪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良心勇气,而非中央领导的关注或高层授权,监督力量既来自所在集团内部竭力保护的支援空间,更来自超百万份发行量所建立的公众影响力基础,监督手段则主打揭黑式的调查报道。

《南方周末》式舆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主打异地监督,本地监督缺位”,重点关注非广东省的社会民生、官员腐败等负面题材。

用专业主义的标准来看,九十年代中国新闻界以舆论监督为主功能的深度报道实践有何不足?张志安指出:

首先,舆论监督由于缺乏法律保障而“先天不足”,政策约束、权力控制、领导更迭等诸多因素随时会影响其监督力度和功能持续。如前述分析所言,具有相当行政级别的中央媒体所进行的、以批评报道为主的监督,是一种类似“治理技术”的权力监督。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精英报纸进行的、以调查报道为主的监督,是一种如履薄冰式的冒险行为,随时可能受阻。在文化批评学者戴锦华看来,前者接近于“越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十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行使并接替了经典权力的功能,而且履行着超载(或曰越权)的多重社会功能。这种‘越权’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学者黄旦则将“舆论监督”的特征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得到各级党组织批准,是党的权力在媒介中的延伸和反映;另一方面,媒体则在不断寻找机会,试图挣脱束缚,独立行使揭露和批评。前者是常态,后者则是困难重重。他深刻地指出,如果西方“看门狗”式的监督属于“权利”(rights)的范畴,是“权利”对“权力”(power)的制约,那么,中国的“舆论监督”实质上属于政治权力支配下的媒介权力,缺少的正是“权利”。

同类推荐
  • 林纾:译界之王

    林纾:译界之王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网代表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出版业转型乃大势所趋,未来发展依旧可观。
  • 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研究

    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研究

    本书纵观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历程,其目标的转移明显呈现出阶段发展的特征,大致经历:普通初等教育、人人受中等教育、追求更大的教育机会均等、效率优先下的教育公平和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五个阶段,整个演进过程表现出独特的特点:英国党派的意识形态对教育公平政策目标的影响日渐淡化;英国学术界不同时期对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推动了教育政策向平等化方向发展;英国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策略上不仅展现出特有的英国式“渐进主义”,而且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状结构,使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趋向统一。
热门推荐
  • 靖夜司

    靖夜司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朝廷对你的恩泽,若没有朝廷的庇佑,你只是一介草莽。自古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女侠是这样的

    女侠是这样的

    天启年间,天下初定,金銮殿上身着官服的都是男子,女子却是轻摇掌扇的宫女丫鬟,武昭王四女均有才华大志,要为天下女子正言,她们会遇到知己贵人,英雄豪侠,忠义仆从,如意情郎,也会遭遇庙堂奸佞,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薄情寡义,她们究竟何去何从,能否明哲保身,改变什么?
  • 老乌哲学

    老乌哲学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云之英

    云之英

    我想写一段仙气满满的故事。一个纯粹的仙侠故事。这一切的故事都要从云梦开始。。。。。。
  • 绿茵王牌9号

    绿茵王牌9号

    ‘‘打趴下你不算本事,在你最擅长的领域,打败你,才算牛批!’’‘‘你不勇敢,没人能替你勇敢!’’永不服输的乡镇小霸王周正,带领两年没有足球队的涞川一中重新踏上足球的赛场。没有鲜花,没有掌声,迎着嘲讽和白眼,在绿茵场上尽情挥洒热血和汗水。他们能走多远?大幕已经拉开,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幼麟传

    幼麟传

    天地如池塘,天生万物便为鱼,万物皆有灵,便是因为天生万物之时便存在的先天一气,于天为饵,于人为食,天道撒其饵,修者争其食。先天一气反馈天地直达天心,山河湖海风林火山皆听敕令,;先天一气滋养己身灌溉四肢百骸,肉身不灭,抬手翻云挥手覆雨,所过之处风雷攒动。修者争其道,门阀争王朝;九州道十阀争天下,内乱未平外祸暗生;小麟童孤身走出紫竹林,为的是问问这个世界:人间可值得?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民国之锦绣梅缘

    民国之锦绣梅缘

    她们是同父异母的三姐妹,姐姐的生母在多年前意外死亡,自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又在被动的情况下变成了妹妹的情敌,三人落入了被命运黑手操控的局面中。一次荒唐的误会让她替妹出嫁,原来丈夫竟是搞错了对象!缘分使她早已命定良人,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恨纠葛,在三人的痴痴相望中拉开帷幕,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