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75

第175章 新闻超越论(4)

在《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文中,记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熟稔如菜价、房改、挤车……体现出文章是经过大量实践调查的。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上的大讨论,普通百姓和理论工作者都参与进来,可见作者对理论和现实的把握是到位的。要做到这点还必须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研究新闻报道。“第五代记者”不仅是深度报道实践的大家,也可以说是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佼佼者。如张建伟收在《深呼吸》一书中的几篇论文《深度报道浅谈》《思想的季节》等,这些论文是他不同时期写的,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自己的思考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是他经常性的工作,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记者也只有像这样不停止思考和探索,才能永远不落伍于时代。

第三,他们具有现代系统思维方式,因而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学者型的而不是经验型的。长期以来,新闻界只满足于低层次的方法论的研究与使用,局限于怎样采访、写作、编排这些常识与技巧之中,缺乏对社会和自然(新闻工作的对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传播过程(新闻工作方法)的一种系统的、宏观的认识和控制,使大量的新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建立系统思维就是突破以往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办法。就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他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他所面对的社会又是更为复杂的各种大小系统所组成的。从系统角度考察问题,所得到的信息必然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能全面反映一事物,有效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变、积累的过程,这与记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张建伟,他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新闻,但是他几乎把所有的听课时间给了历史和哲学,他认为,一个记者或作家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里,历史和哲学是必需的,文、史、哲才构成完整的社会科学。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纵深、思想的鲜明与深刻,这就是历史与哲学知识在起作用。知识不是目的,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形成现代思维打下基础。张建伟的实践经验无疑是丰富的。在当记者的十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践加强了他的现实观念,使他用现代人的思想来思考现实生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现代生活,具有了现代思维的意味,也就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覃艳最后指出,深度报道的灵魂就是其思想的深刻性,记者不仅报道事实,还要对此进行解释,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入新闻事实中,这种新的观念和思想也成为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深度报道的难点也在于这一点,它需要记者经过自己的对社会生活的实践,进行艰苦的独立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和症结。这是只有成为学者型记者才能达到的高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者型记者与“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相比,更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因为,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媒体充满真知灼见的个性化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提供与分析,永远是必要的,哪怕受众不尽同意记者的分析,但他也从此有了一个在他看来相对最为有效的思考的蓝本、参照和批判的基础,而这种蓝本、参照往往是人的思维所必须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型记者是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这也是依托于深度报道而成名的记者们给我们的启示。

覃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尚是广西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深刻,而且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可以说,这是学界为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惭愧的是,作为新闻人,对这一要求尚缺乏积极主动的追求。

记者的职业化之痛

在网上一篇题为《记者的出路》的文章中,为记者指出了多条“出路”。(作者为《世纪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章敬,载西祠胡同社区,http://www.xici.net/d32393882.html)

其一曰:记者的出路之做教授,做学者。文章指出:日本的大学从来没有开设过新闻院系的偏执固然令人沮丧,美国的新闻学院没当过记者不能做教授的传闻,加之中国300余新闻专业师资匮乏的现实,令疲惫于新闻事务的中国记者,看到了一条备受尊重的出路。

2005年春夏之交,原中国新闻社记者高钢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7年前,高的同事,原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徐弘,先行走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嗣后以博导的身份,前往北京大学筹办新闻传播学院。

展江欣赏他们俩在教学上的成就。给学生做一次报告,与给学生教授一门专业课,是难度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展江惊讶地发现只有本科学历的徐弘做的很好。

从记者到教授的路,展江走的比较早。1980年转业回老家扬州的展江,分配至《扬州日报》,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促使审美疲劳的展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戴上博士帽后,觉得自己过了年岁的他,不太情愿地迈进了“当时男人都不太看得上”的象牙塔。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他把《美国新闻史》以及西方新闻记者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开拓了一代新闻人的视野。

同样由军人而记者而教授的,还有《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2000年从《南方周末》撤出之后,钱落脚于上海大学。《解放军报》的名记者,《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者,《南方周末》辉煌时代的主事者,香港大学的访问学者,最终将钱钢铸造成一名学者。

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记者出身的教授并不罕见。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武汉大学的罗以澄,都得过官方的新闻奖。中国文凭高消费浪潮中,野草般疯长的新闻院系,频频向新闻界的资深人士发出英雄帖。

在美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普利策特稿奖获奖记者中,《凯丽太太的妖怪》的作者乔恩·弗兰克林去了俄勒冈大学做创造课教授,《策普的最后一站》的作者马德琳·布莱斯去了马萨诸塞大学做新闻学教授。

可以预见,将有为数不少的中国记者,会在未来进入大学新闻院系,尤其是胡泳那样攻读博士学位的记者。

不是所有在新闻研究上有所成就的记者,都去新闻学院做学者。2005年秋天,原《南风窗》编辑张念,就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任教于该校人文学院哲学系。年逾而立的张,自中山大学毕业后,一边做记者,一边创作小说,一边撰写文学人类学评论,终于在自觉“老得跑不动”的时候,搬进大学的公寓。

由记者而商人而作家的王志纲,表示日后不仅要作学者作教授,还在构思办一所岳麓书院那样的私人学院,不依附于任何大学,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出身于记者,出名于学者,并不局限于新闻学领域。自命为民间智囊的经济学者仲大军,是从新华社大院走出来的。创建乡村建设学院的著名哲学家、蒋介石的座上宾梁漱溟,也在当年的京华干过采集传播新闻的记者。

其实,从记者到学者的门槛并非不可跨越。仅就方法论而言,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自以为首创的访问法,费孝通在江南乡村的田野调查,与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什么手段和本质的区别吗?

文章提出一个沉重的话题——记者职业化之痛。

10年前,王志纲说过,记者是走向其他任何理想职业的最佳通道。向每个受访的有成就的人物学习一句有用的话,就能成为人精的新闻记者,正成为10%毕业生企盼的职业,尽管凌志军认为,在中国,记者的名声已大不如从前了。

中国记者职业化的议题,本世纪初一度被提出,但新闻业的门槛没有像先贤们预期的那样变高,反而与克朗凯特嘲弄美国1980年前“认字就能当记者”的情势异常接近。王志纲说,这么浮躁的新闻业,怎么职业化?

考虑到新闻记者的开阔视野,纵横人脉,一些年轻的记者甚至以此作为跻身企业、政府的敲门砖。这样的念想无所谓好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撰稿人班底中,有一个持哈佛文凭的华人女孩,干过一年记者后,为第一夫人撰写了5年的演讲稿。她相信白宫履历,对她的从政生涯将助益多多。

从政、经商、治学、写作,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自由人的自由选择。一定意义上,记者出路的广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然而,从政和经商的记者多于教授和作家,却是中国新闻记者职业化进程中一个并不美丽的投影。深入探究,中国记者职业化的水平与新闻管理体制、不成熟的传媒市场息息相关。近年以来,传统媒体的新闻人,陆续被劝导进了百度、网易等广义上的传媒业,关键之一就在于后者是完全商业化的公司,薪酬待遇和股权设计都不似传统媒体那么僵化。

无论如何,中国教授和政论作家的起步,已喻示中国新闻记者职业化的锚起帆扬,尽管它刚刚迈出一小步,还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

记者的出路之做作家。

100多年来的美国文学史,总是与美国新闻史纠缠在一起。马克·吐温、海明威、埃德加·斯诺、李普曼——一个多世纪以后,新闻记者的名字,次第登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随着时间的由远及近,非虚构作品,几乎成为新闻记者专属的作品类别。

抛却一度中断的三四十年,就起点和终点而言,中国新闻史与文学史的关联,类同于美利坚。中国记者的出路,也因此多出了畅销书作家这一条。

从梁启超开文人论政风尚,到《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2002年出版风靡两岸的《变化》,像小说一样生动的政论,予记录时代的记者以政论作家的荣耀。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范长江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的彻夜畅谈,助他采写了一时洛阳纸贵的《中国的西北角》,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交相辉映。

1950年以后,新闻记者的政论作品中断了将近40年,尽管党报系统中时有新闻作品集问世,较之近百年前王韬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新闻作品集,大多数著作的价值,莫过于评职称或证明自己当过记者。

1998年,《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和凌志军联袂推出的《交锋》,加上盗版在内,超过100万册的发行量,惊呆了小说家。最近几年,原《南风窗》总编辑秦朔催生了他的《大变局》,原新华社记者胡宏伟写出了《温州悬念》,尽管发行量不能与《交锋》等量齐观,被作家遗忘许多年的新闻人,再度和畅销书打成结。

“让新闻成为历史,又能让历史像散文一样美丽”,凌志军写作政论的心愿,激发了跃跃欲试的记者中的新青年。曾经立志“做中国的李普曼”的王志纲下海了,比他晚一辈的许知远,依旧吐露出一样的心愿。没等时间的河流将稍纵即逝的细枝末节淘汰干净,不甘心做历史学家仆人的记者们,急匆匆跳出前台,向读者比划中国和世界可能的变化。

1999年,秦朔的同学,原新华社名记者吴晓波,以一本发行量30万册的《大败局》,刺激了中国商业财经记者做财经商业作家的梦想。2000年从瑞士拿到MBA学位的新闻学硕士胡泳,以《海尔中国造》《张瑞敏如是说》开启了严肃商业写作的大门,提升了商业作家的专业化水准。

西方商业写作火红的过去,把沉浸文学或者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记者,与时俱进地拉回商业史的写作。以《大国寡民》闻名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赶上了《新东方马车》,从《我与金庸的战争》中退出的迟宇宙,搅进了《联想局》。

当下,一拨从一线隐退的中年记者依旧蜗居在杂乱的新闻编辑室,内心却多了一份做作家、做历史记录者的冷静。他们知道,像萧乾那样被后人同时写进新闻史和文学史的机会微乎其微,像金庸那样由于小说家的光芒,让人忽略他就是报人查良镛,似乎也不太可能。他们只是隐隐觉得,当一个非虚构作家,未尝不是得不到普利策奖的聊以自慰的心理补偿。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也常常为我们队伍之中的佼佼者有广泛的出路而感到欣慰。但是,有时候我也会为它们流入“新闻之外”而陷入另一种思绪:这些优秀新闻人的“外流”,对我们的新闻学来说,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损失?这种优秀人才的流失,对新闻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当然,我也批判自己:不要太狭隘、太本位主义了,优秀人才流动到什么领域,都是人家的自由,也是社会的需要,也会为时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可是,有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新闻学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佼佼者。

同类推荐
  •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2011年5月27日,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这是一部在人大代表有关地方立法的议案中选定的立法项目,采用委托起草法规草案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比较充分地集中社会智慧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机关在整个立法活动中,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民主立法形式,在立法方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彰显了我省民主立法的进步,在辽宁省地方民主立法的实践和探索上,具有引导和示范的意义。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是怀柔白桦林

    最是怀柔白桦林

    她,是宋朝江南布匹商的女儿。他,是大辽最骁勇冷酷的将军。本无关联的二人,却因幼时的一次相遇,让他从此铭记于心,情根深种。为了她,他愿卸甲归田,并肩潮汐。更愿与她共等黎明,执手相惜。可当光阴被冻入胶泥,当往事终于缭乱成繁花斑斓,还能打破无法逾越的家国深仇,改变悲欢离合的命运轮回吗?慕怡衣不知道,遇见耶律桦,是劫,还是缘。惟愿这段受尽爱与恨的外族之恋不再烈焰煎熬。耶律桦只想问怡衣,我所做的一切,只想与你一生一代一双人。历尽斧斤厄,重生向碧穹。干记诸天雪,枝吟万壑风。或许当你问世外旧津何处寻时,我会说,最是怀柔白桦林。因为白桦树,不仅象征着不忘初心,而且寓意着纯真无暇的爱情和坚韧不拔的态度。它也是我耶律桦心中,对我们的爱必能经历生死考验的执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瞳华

    瞳华

    跨越百年的相遇与拯救,相处的过程中,她被这个与她不在同一个时代的人吸引,历经多次失败,依旧义无反顾、不计后果,以命相搏,穿过百年山河、千山万水、重重炮火,来到在他面前,重新执手并肩而战......
  • 烟霞不老身

    烟霞不老身

    太上者,虚无之神也。天地者,阴阳之神也。人虫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异者形。是故形不灵而气灵,语不灵而声灵,觉不灵而梦灵,生不灵而死灵。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形不明,冰浮返清,形散返明,能知真死者,可以游太上之京。可游太上之京!
  • 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

    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

    太平洋沿岸的怪兽袭击愈演愈烈,巴勒卡斯莫名死亡,却重生为巨兽之王哥斯拉,为了自己,也为了世界,他是帮助人类?还是先驱?后期“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GenesisEvangelion,EVA)和网络游戏“星际争霸”也会客串!此为“落日的预言前传”+外传系列作品,可以期待更新,正传作品发布时间确定于2020年十月十八号,包括铺垫的全部作品,作者长期更新!QQ群热烈欢迎捧场:924496488
  • 草枕

    草枕

    《草枕》是夏目漱石的前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总之,《草枕》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 唯美食与你不可辜

    唯美食与你不可辜

    颜值在线却性格呆萌的女主角,腹黑冷酷却有苦难言的总裁……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腹黑总裁与小白职员因吃结缘的故事。饮食克制、注重锻炼的顾总裁万分焦急:为啥她还不坦白吃不胖的秘密?每天被投食,终于能放开肚皮吃的卢小姐满心感动:公司福利这么好!总裁一定是个好人!也许,这世上幸福美好的事,就是我愿意为了你少吃,而你为了我,就算流着哈喇子也会在旁等待。
  • 老板的九型人格

    老板的九型人格

    《老板的九型人格》将为你指出性格中的先天优势,找到你的“长板优势”和“本我短板”,解剖你在事业上的闪光点、局限点以及人际交往上的优劣势,并且为你指出与不同类型人合作的技巧,从而让你了解到事业之所以前进或者滞行的真正原因。
  • 无敌养生诀

    无敌养生诀

    练习《无敌养生诀》就能觉醒能力,江名体内的觉醒因子居然被寄生虫吃了,寄生虫有个牛掰的名字叫“圣灵”,各种各样的能力觉醒,精彩的故事停不下来!————————这是一本越看越惊喜的书。————————发布一下书友群单纯的养生堂:99363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