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24

第124章 新闻价值论(18)

新闻学意义的认识变动,必须是一个能通过采访发现的认识结果,必须是已经发出的信息。未经过信息发出的认识结果不能成为既成事实,它不具备可见可闻的可传播条件,也无法通过采访发现。哲学意义的思维活动不要求具备可见可闻条件,而大众传播所指的思维变动则一定要求具备可感条件。新闻学所研究的客观事实,是指在有传播价值的事实与媒体发现并报道的事实——这一范围内的新闻事实学和新闻传播学。客观事实,并不是都有条件进入新闻学领域。

胡志平认为,新闻真实论,说复杂可以撰述十万言、百万言,说简单,其实只有一句话——耳闻目睹的真实和记者体验的真实,就是新闻的真实论。耳闻目睹或亲历以外的真实,如果也被文字准确描述,那就是文学艺术的真实,哲学范畴的真实,各种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客观的真实”。对新闻写作来说,一切没有信息发生、没有可感条件的真实,都不是新闻的事实。过去人们常说新闻贵在“新”,但新闻事实学则进一步发现,新闻不仅仅贵在新,同时也贵在“闻”。可见可闻,是物质变动结果,便有物像信息发生,是认识变动结果,便有语言文字信息传递。这些有价值的变动结果一旦被记者见或闻,便就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真实发现。

新闻的真实,是就被媒体发现、确认并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言;哲学的真实,是就无限广阔、无始无终的客观存在而言。“客观”与“公正”恰恰就是要求记者在被确认的新闻事实以外的更加广泛意义上,把人类与自然的客观变动看得更全面一些、更深入一些,更能够体现不同观察角度、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传播需求。“客观”与“公正”可以推动记者把尽可能多的、反映事物本质与真相的“客观存在”,及时转变为媒体发现并确认的“新闻事实”。可见,新闻事实学具体指导着新闻写作实践,它应该属于新闻专业的第二级学科。而新闻学概论必须提出的“客观”与“公正”,则指导着包括采访学在内的更加宏观的新闻实践。这也同时说明“新闻的真实”与哲学认定的“客观的真实”是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真实论,是两个不同层面把握“真实”的方法论。

“听到这个消息,老张心里咯噔一下子,顿时天旋地转。”

“老张说,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咯噔一下子,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前者是“文学叙述”,后者则是“新闻叙述”。

我们不能认为新闻事实只存在于新闻作品中,这在理论上实际上只是强调了新闻实践主体的传播概念,忽略了实践主体接收和发现新闻事实的学问——这是传统新闻理论由于长期对新闻的科学概念没有发现,而导致几乎丢失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链条。胡志平对“新闻事实”这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有利于新闻传播学把握“传播”的概念,而且能进一步研究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信息“接收”和“发现”的学问。其实,媒体主动接收信息、发现信息、提炼信息、处理制作信息,与媒体主动传播信息是应该形成逻辑链条、而不能割裂的理论学说。记者传播了什么事实,首先是因为他发现了什么事实;他之所以要接收和发现这种事实,又是因为他在主动服从大众传播需求。

没有认识变动与物质变动两个新闻学概念的区分,我们将不能发现“新闻事实”的真实含义。认识变动结果的信息发出直接关系到媒体的新闻发现。认识变动结果的信息发出,是通过正式文件、文字性资料和人们的口述语言等符号、声波介质来实现的。某项决策形成了文件,便成为已发生的既成事实;某种言论从某个新闻人物的口中说了出来便成为既成事实;某项重大发现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某个科研资料上也便成了既成事实,如此等等可见可感,才可认定为新闻事实中由意识形态构成的事实结果已经发生,这一认识结果便可以进入新闻事实的真实发现。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通常记者在以认识结果为软要素主体进行新闻报道时,一般都要特别重视加上新闻来源,以表明这一认识结果的发生是有根有据的,不是想象和猜测得来的。

在认识结果的再现上,作家可以替他所塑造的人物去说去想,记者不能替新闻作品中的人物去说去想,更不能直接描写他人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感受。如果有这种情况,不是外行笔误,便是合理想象,抑或是在公开运用文学创作方法造假。

那么,由于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动需要通过信息发出,变成新闻的既成事实才能够进入新闻发现,这是否就意味着新闻作品没有心理刻画的功能呢?不是。心理刻画有两种:一种是想象的描述,作者直接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作自己看得见听得清的现象(如“心里咯噔一下”、“怒火冲向脑门”、“这会他心里直犯嘀咕”等)细致地或者大致地描写一番;另一种是“透视”方法,即通过人物的特写语言、面部表情和举止动态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认识变动。新闻学应该严格强调,第一种方法只能为文学创作使用,一切直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均属于文学方法。而通过新闻人物已经发出的言论信息和行为信息来透视人的内心世界,才是记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内心刻画的新闻写作原则。

这里应该指出,国内至今还有新闻作品中出现“他心想……”之类的思维变动表达方式。在西方新闻作品中很少见到这种中国式的表达,而是:“他说……”或者“他告诉记者、他当时想到……”,完全给人一种信息已经发出、亲耳所闻的有根有据的感觉。我们不要认为加一两个客观词汇是多余的,而应当看到这是在尊重传播学规律,尊重新闻事实学所揭示的新闻软要素的认识结果所进入采访发现应具备的条件,用文学方法是无法解释这一切的。

揭开“认知结果”的秘密

那么,人们没有表露的认识结果是否就无法进入新闻发现和新闻再现呢?不是。没有通过符号、声波载体发出的认识结果属于无形事实。它是隐藏在人们大脑中具有新质意义的思维变动,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媒体虽只能部分实现新闻发现,但却完全可以实现哲学感知的客观事实。对于这类无信息发生的事实结果,记者可采用新闻开发显示技术使其发生,比如问卷调查。

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属于认识结果的新闻事实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对话、答记者问、新的决策、外交声明、问卷调查结果、新闻发言人评论、重要讲话、会议形成的一致决议和意见、新颁布的政策法规、新闻预测、商检报告、学术座谈、学习讨论、专家评论、专家认证结论、有关建议、各种年度计划、各种发展规划、尚未变成物质结果的科学论证、世界之谜新说等,相当普遍的新闻题材其实都是关于人类认识结果的报道。

新闻软要素所认识的物质变动结果,有与认识结果显著不同的发生特点。它一旦成为客观存在便有具体物像构成,事实与物像信息同时发生。即使像“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那样的很抽象很概括的物质变动结果,人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具体物像中去点点滴滴感受这种不平凡的变动。

物质变动结果不像认识结果,思维变动已是客观存在,但认识结果的信息未发出,等于新闻事实没有发生。物质变动,经人介绍记者可以了解,没有人介绍,记者可以亲临现场观察采访,可以追踪人的行为表现,可以广泛寻访与事实有关的目击者和知情者,可以发现和寻找辅助的伴生的物像信息来证实事实结果已经发生。所有物质结果的变动,哪怕这种物质变动理念抽象得成了无形事实,或者说抽象得可以包容一切,人们也可以从纷繁复杂的变动现象中理出头绪,并找到几个最能解释这种变动理念的几种最为典型的物像来。比如,合众国际社采写的《日本人生活节奏最快》,所找到的三个典型变动物像:时钟、行人、邮局营业员。

由于认识结果完全依赖符号、声波等介质进入新闻发现,所以掩盖和曲解事物真相的事实,也就最有条件产生于认识结果中。这里的关键是,新闻发生和发现所依赖的“中介条件”,即认识结果的信息发生源(某人某机构)也叫新闻来源是否公正客观。新闻界所以经常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其过去没有强调的理论根据也在这里。

从巴金青年时当记者的“教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反映新闻报道普遍规律的重要原则:当记者没有得到物质变动结果的伴生物像的目睹或“验证”时,他从他人的见闻中所获得的“物质变动结果”,对于只是听到这种变动的记者来说仍然属于对他人“认识结果”的发现。面对这种仅仅依靠“信息中介”发现的新闻,记者能不能报道?当然不能一概说不能,也不能一概说能。但是,一定要在报道前做好三项准备:一是分析信息中介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如果是毫无根据的“马路消息”,当然不能报道;二是设法亲眼目睹变动物像,如果证实不可靠也不能报道;三是在前两者无法判断和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如果要报道必须在报道中注明新闻来源,采用记者尚不能确认其客观程度的报道方法,提供给受众去分析是否客观——香港凤凰卫视在第三种选项上做得更周到,常常在报道后要加一句:“不过,这一说法(或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有关方面证实”——虽然已成为该媒体报道新闻的模式化语言,但是很管用,它恰恰表明在针对他人认识结果进行传播时,凤凰台显然尊重了客观报道的传播规律。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就是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非权威人的认识结果中所包含的物质变动结果,轻易地变成属于自己发现的物质变动结果。其中的陷阱要多少就有多少。

比如一家企业为了自己盈利,主动“策划”并充当新闻发现的“信息中介”。而多家大报大刊在从企业公关职员那里获得“重大新闻”之后,居然没有一家报纸主动分析信息发生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没有一家媒体希望仔细考察和验证一下那个“重大成果”的实际物像效果。在不见科研成果的真实物像的前提下,一批报刊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报道的“重大新闻”不过是企业为了盈利而曲解物质变动真相的“认识结果”,反而把它当作真实的物质变动结果隆重推出。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出传统新闻理论的幼稚,反映出我们过去在理论上对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没有系统的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什么叫“认识变动”和“认识结果”?它与物质变动的关系是什么?以什么理论根据来判断认识结果,如何慎重对待由认识结果构成的新闻报道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可靠的理论概念来甄别复杂的新闻现象。尽管新闻官员们不时强调:“要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记者要用第一手材料来写新闻报道!”这固然不错。但是,人们没有从理论上理解的东西,他不会高度自觉地去把握它。即使到了现场,也有可能因为信息来源的中介不可靠、不客观,被人蒙着听介绍,骗着看假象,结果采到的依然是曲解真相的认识结果。

也就是说,别人的认识结果中即使包含了物质变动结果,对于无法验证变动物像是否客观、可靠的记者来说,它仍然属于所获得的认识结果的发现,仍然要当作认识结果来考察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事实上,在记者的传播生涯中,采访得来的新闻事实相当一部分都是属于他人的认识结果。绝大多数记者的绝大多数传播实践,实际上都是在与“认识结果”这种事实材料打交道。我们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时间和精力去亲历某个事件、去到实地观察真实物像的变动和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

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胡志平明确提出了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三个“不等式”。

第一个“不等式”——事实容量不等。“新闻事实”,在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客观事实作为客观存在,则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其全部真相和完整状态的。新闻事实局限于可见可闻可感的发现条件,常常体现为它是客观事实的或部分的、或零碎的、或表面的、或本质的真实发现。新闻的真实往往只能通过发现公开的、可感的那部分客观事实,来引导舆论并主动涉及到与此相关的隐蔽的完整的客观事实真相。同一新闻事实甚至可能是同一客观事实的极小部分。

人类与自然所包含的客观事实的全部真相,永远没有可能彻底地、尽数地进入大众传播领域里的新闻发现。这个“不等式”,从新闻事实学理论上告诉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完全达到“客观的真实”标准,是一种理想的职业追求,是新闻从业人的最高敬业标准,它只可适用于一般有程度目标的新闻实践,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新闻实践。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从根本上否认了新闻事实的可感条件,会使新闻事实混同于文学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从而使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出现颠覆性的理论破绽。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也就从根本上否认了新闻事实的传播价值条件,于是,任何客观事实都可以随意进入大众传播了。

同类推荐
  • 胡适故实

    胡适故实

    胡适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在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外交、政治诸方面、诸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产生过很大影响。虽然被“冷冻”了许多年,如今却又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综观胡适的一生,值得著之书帛的事情的确很多。本书将胡适主要从事或参与的17项重大史实,以及130则逸闻趣事,分为“要事”与“逸闻”两篇,借此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而多面的胡适总体形象。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前景:“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前景:“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石该如何奠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相关成果对中非教育交流和产能合作的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寥寥数言浓缩千年世事沧桑,短短百字演绎历史精彩瞬间,拈提古今开启过往经典之门,古为今用照亮人生智慧视野。成语,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本书精选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成语典故,对其进行全新的智慧解读,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在历史与当下间探寻智慧足音,为在繁忙生活中仍渴望提升自我修养的当代人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迪。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仙君万福

    仙君万福

    “被本神君砸中的,本神君必须负责!”勤勤恳恳修炼的废柴,顶着众人嘲笑,心愿就是入个仙道,当名散仙。可奈何机缘太好,被天上落下的神君砸中...“负责?其实...不用这么客气。”“好,就这么定了!”“真...真的不用!”从此被众人鄙夷嘲笑的废物,一路开挂,通窍入仙,直上天宫!
  • 山樵画苑

    山樵画苑

    耽美,两个年轻人因为山水画而结缘,因为生性的洒脱而彼此欣赏,因为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而相知相恋。PS:《山樵画苑》原是一本同人文,只是作者更希望这是一本独立于同人外的故事,故将其中的同人部分修改掉了。因太爱此文心境,又苦于忘记别处账号,故搬来云起。
  • 前方江湖请绕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前方江湖请绕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一直立志成为“小透明”的少女习若瑶,为了躲避门派争斗风波。来到了高手如云的江湖学院。虽然她的身份是魔教第一百二十四任教主,但是由于幼年时受了伤,所以武功尽失,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十五岁女孩。不过做个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吃吃睡睡的平静生活她最喜欢了!可是。来到江湖学院她才知道,这个学校里的建筑居然连楼梯都没有!成心欺负她不会轻功吗?还好同学们都很“热情”,同宿舍的唐门后人唐杳晴经常拿好吃的给她,虽然吃了都有一些不太正常的反应;药王谷的小美女程韵冰虽然平时冷冷的,但总会在她毒发的最后关头伸出援手,顺便记录下她毒发前各个阶段的反应。
  • 我的爱与你无关

    我的爱与你无关

    年轻的辽大心理学女老师沈沉渔,一次在酒吧中,她兴起给同住的小女生雷丝表演勾男术,却不料招惹的男生是辽大新入学的研究生谢超。开学后,沉渔最不想遇见谢超,却偏偏狭路相逢。雷丝的老师温明轩传说为情跳楼自杀,这个举动一下子俘虏了沉渔的心,使她对温明轩未见便已钟情。
  • 噬天妖姬

    噬天妖姬

    凰鸟,百鸟之王,本是祥瑞的化身。但若嗜杀成性,离经叛道,则异变为妖凰,百战不死,浴血重生。漓梦:若要除我,何苦诬我红颜祸水,我便自命妖女,祸乱天下,你们又奈我何?
  • 狗天堂

    狗天堂

    这些年,城市里的人养狗成风。这大约因为生活好了,人们养得起狗。弄一些牛肉啊、排骨啊,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想想三年自然灾害的年头,街上是看不见一条狗的。若是有狗在街上一露头儿,很快就会被人抓去给炖了。饿啊,人们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呢,只能拿狗去喂肚子,而不会带个瘪肚子去喂狗。再就是生活节奏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了。人们忽然觉得狗才是最好的朋友。甚至有人说出了更加极端的话:“狗比人强。”于是人与狗之间,狗与人之间,狗与狗之间,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那段风景优美的街心花园,成了遛狗人聚会的地方。于是那里成了各色人等各色狗等的博览会。
  • 涩食尽果

    涩食尽果

    辛蕾遇上施博文,她以为他只是个纨绔子弟,不曾想,他还是一个未婚妻死于非命的受害者。好友的死,未婚妻的死,‘死’将两人纠缠在一起。辛蕾爱上施博文,她害怕他是个玩弄感情于手掌间的人,不曾想,她于他,不是命,却跨越了生死。面对她,他愿用性命,去换取她一生安乐。前尘已逝,只愿此生会有一人,死生契阔,白头到老。
  • 漫长的瞬间(中国好小说)

    漫长的瞬间(中国好小说)

    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位113岁的老女人,她在家庭中的辈分是曾祖母。然而她有6位亲人先她而去:长子8岁时死于脑膜炎,女儿15岁时溺水而亡,老伴在她42岁时从树上失足摔死,最后一个儿子在49岁、儿媳在63岁病亡,重孙在未成家时亦死于工作事故。时下由孙子世雄、孙媳玉容、重孙小伟赡养。世雄等赡养者认为众多亲人先于老人亡故是因为曾祖母夺了他们的阳寿所致,并时时担心自己也遭此厄运,故均盼望曾祖母早离人世以解除潜在威胁……
  • 羽薇

    羽薇

    以虞姬的视角阐述项羽可歌可泣的一生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朝代更迭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