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200000013

第13章 探亲,强盗车搬走上海的家(2)

来到上海已经像个外地人

第一次探亲,对他们来说印象至深。一到上海站,王祖炯拖着麻木的双腿从火车上迈下来,马上就感觉天旋地转。站在那个地方不能动,感觉火车好像还在脚下行驶,地面还在“咣当咣当”地响。因为坐车的时间太长了,路上太辛苦了。

1968年夏天,余加安离家五年后第一次回上海,事先没给家里发电报。当他走进家里的石库门的时候,看到一切都没变。楼下是姐姐一家住,姐夫抬头一看见他进来,先是一愣,接着就冲上面喊:“妈,弟弟回来啦!”楼梯很窄很陡,那时候母亲六十多岁了,从阁楼上连滚带爬冲下来,别的都没讲,一把抱住他:“儿呀,你回来了!”那个眼泪流得呀。四十多年过去了,余加安没办法忘记。

白振杰是1966年从北京支边到新疆的,分在农二师21团,后来娶了上海女青年韩培芬。他说,头一回探家回到北京,那是晚上十二点多了。他家住在崇文门外打磨厂,从北京站走过去不远。那时候就是再远,人们半夜下了火车也往往会一直走回家。他半夜到家的,进到自己家的胡同里,冷不防有个小脚老太太,胳膊上也像红卫兵那样戴着红箍,迎面拦住他,就查问了:“唉,你从哪儿来的?有单位没有?你来这儿找谁呀?”

他又累又困,背着沉重的行李,愣在那儿没说话。“嘿,问你哪……”老太太说,再一细打量:“噢,是你回来了?这不是老白家的小二嘛!小二你怎么跑回来了?”白振杰这才回答:“对,大妈,我回来了。”老太太还没放松警惕,又问:“你这是放假回来的?”他赶紧说:“对,放探亲假回来的。”其实他是偷着溜回来的。他一看老太太那架势,根本没敢照实说。

一进了家,父亲、母亲、姐姐,见了他都哭。他家本来住的一个四合院,有十几间房,肯定属于造反抄家的对象了。他回来之前,红卫兵已经到家里抄过几回,把有点价值的东西早就都抄走了。

对于探家,何百成印象深的,是第一次和老婆一起回去。那是1974年,两人从上海的老北站下车。老婆有坐公共汽车的意思,也确实很累了,但何百成说:“在那边那么远的路都走了,这几步算什么?为什么我们非要往公共汽车上挤?还要打票,走一走不是挺好嘛。”于是背上大包,一路从车站走到他丈母娘家,大概走了公共汽车的五六站地。从新疆那么开阔的地方一回来,他这么一看,觉着上海的路太窄了,房子也挤,人又多,感觉实在不适应了。

回到上海探亲的史美云,到家的当天,先实现了她好几年吃汤圆的梦想,一口气吃了两碗汤圆。然后,迫不及待地约了同时回来的女青年去逛街,可是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己已经像个来到上海的外地人,看到听到的样样东西都觉得新鲜。而那些上海人呢,看她们也当成是了外地人。毕竟不一样,新疆风沙大,她们都被吹得脸黑黑的,一眼就被看成是从艰苦的地方来的。其中也有上海人直接表现出瞧不起的她们的。她们到商店买东西,人家一看她们这副打扮、这副样子,都不用正眼看她们。就连亲戚朋友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那种眼光看她们,好像说,蛮可怜的,新疆回来的。

欧阳琏记得,这趟火车回到上海和离开上海,都是晚上。按照他的判断,这可能是铁路局在运行表上下了工夫。他们这些人从火车上一下来,一股气味就出来了。路上辗转那么多天,样子能好吗。后来那些年都是拖儿带女,走的时候更是大包小包,火车没开,站台上的亲人就已经哭得不行了。

女青年一探家都会哭的。朱静华第一次离家到新疆去,都没有哭,但是每一次探家离开上海的时候,却哭得不成样子。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就会想那个老问题:为什么这里容不下我?为什么我一定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至今全家留在团场的徐佩君说,探一次家回来就哭。后来疲了,才慢慢好了,直到在这里已经安家落户,开始过日子,就没啥了,根开始在这里了。想都不能想,一想就掉泪。

连洗澡的大木盆都带过去

从上海开往新疆列车是52/53次,从新疆发回上海是54/51次。它在当年支边青年心中的位置简直无可替代。几十年过去了,一提起这趟车,许多人依旧唏嘘不已。

每当他们探家离开上海,带得最多的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想不到。是挂面。他们都带挂面,能带多少就尽其所能地带。带挂面干什么?到那里改善生活。因为面条是病号才能吃的饭,一般人要吃个病号饭很难,还得要医生开条子,要连长批,怪可怜的,吃那么一碗面条。所以挂面显得很珍贵了。

可以说贵的东西,衣服鞋子都不怎么买,吃的才最要紧,买的都是吃的,能带上几百公斤。咸肉,最好是一点瘦的都没有,越厚的膘越好,到那边补充油水儿越管用。大米、挂面、黄豆、绿豆,一句话,凡是吃的,那边缺的,都想尽办法从上海带过去。后来,有人把上海到新疆的这趟列车叫“强盗车”。

说得一点不假,回上海一次,就像强盗,像搬家一样,大包小包,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帮人家带的。余加安自己经历过最多的那次,他一个人带了二百公斤。反正从上海回新疆这趟车,每节车厢都是从上到下塞得满满的。

探一次亲,简直恨不得把上海都搬过去。只要有钱就买,只要有力气就背。但是在上海上火车的时候不好办了,怎么办呢?送站。家家户户都是送进去的。有的人有办法,早早通过别的地方溜进站台,先爬到车厢里的行李架上躺着,占着这些地方。后面的人上来了要放行李,他自己家的人还没到,但还躺在那儿占地方,别人把他往下拽,就打起来。

等东西到了以后,摆到行李架上,塞得一点缝都没了,座位底下都塞满。他们互相打的人,衣服也扯破了,头发也乱了,下去了。然后该坐车的人出发了,上来以后跟对方一搭腔,你是农一师的,我是农二师的,大家一路谈笑而去。

在物质匮乏、几乎什么都紧俏的年代,上海支边青年回沪探亲,人人想方设法倾尽所能地往新疆带吃的用的,从挂面到酱油,从牛肉干到酱菜,从肥皂到毛线,从手纸到竹壳暖瓶……反正五花八门,而现在听起来都是那么简单的、最常用的东西。比如说女孩子,刚去的时候哪会想到每月要用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开始她就要上海寄来,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实际上就是寄普通的草纸。后来可以探亲了,从上海回来的女孩子行李里就带着大量的草纸,因为生活必须,新疆没有。总之,回上海采购成了非常重要的大事。有的人甚至把南方人洗澡的大木盆都带到了新疆去。

大木盆在韩培芬的家里就有,而且直到现在还有。她指着说:“你看这是我们那年回上海的时候带来的,洗澡洗衣服的大木盆。新疆没有,从上海买的。多好的大木盆,可是拿到这里来呢,它不适应,干燥,全裂了,多可惜呀。就这样我也舍不得扔掉。”

另一方面,在上海也不是想买什么就能买,他们探家的时候必须发动亲朋的力量,调动所能想到的社会关系。其实上海的家里买很多东西也是都要凭票的,这个要票,那个要票,全国的供应都是这个样子,上海也不会例外。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从那么艰苦的地方回来了,又待不了多少天,家里的钱都要用在他们的身上。尽量给吃得好一点;走了要给带东西,能带多少带多少,家里最多就留个当月的饭钱。大家凑起来的票证,都给买东西带走。说白了,上火车真像“强盗”,之前首先是回到家就和“强盗”差不多。

除了吃的用的,有一个阶段开始往新疆带合页、拉手、五金件,回去好自己打家具呀,做东西呀,所以还要带油漆。因为这些上海青年到了成家的时候以后,就开始把门上的锁也换了,连窗子上的玻璃也是从上海托运过去。

这一阶段大体是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划分,在那以前,回上海探亲,到走的时候恨不得把个家都搬过去。几乎能想到的什么都带,因为什么都缺。而其中主要带的是挂面、香肠、肉松、肥皂、卫生纸、白糖、油等。等到80年代以后,就渐渐不需要这样拼命带了,因为生活必需品上海有的,新疆也差不多有了。衣服不特别需要带了,新疆卖的衣服和上海已经类似。市场一搞活,衣食住行,跟上海的差距都在缩小。

他们一回来,我们看到都吓死

经过“文革”以后,很多人对政治冷漠,不愿更多地参与运动,转而顾自己的小日子了。不少人探家时在上海买了五斗橱、大立柜、方桌、床头柜,还有方凳,用麻袋片包装好,草绳子捆上,一直托运到吐鲁番的大河沿火车站,然后再通过熟人找车一直拉到团场,拉到连队。很快,这些新潮家具就在团场兴起来了。

何立云在团场是开解放卡车的司机,他频繁见证了上海人如同蚂蚁搬家似的执着,以及营造小日子的热情。照他的说法是这样的情形:“他们不是从上海探亲一回来嘛,我们看到都吓死了。他们连自行车也带,什么家具都带,还有很多七七八八吃的东西。把东西打成箱子,打成包,下火车了就去找车。像我那时候是司机,开卡车,比如的话,他认识我,打个电报,讲好几号到乌鲁木齐或者大河沿车站,我就去接他们。我要找上人,把火车上带的东西,一包一包给扛出来,扛到车上。他们坐着我的车子就回来了,要再坐上两三天的车才能到家。”

回团场的路上总是土很大,他们探家回来,男的女的本来穿得光鲜,但坐在卡车上面或者拖拉机上面,可不是像大客车门一关土进不来,土刮起来,卷起来,就面对面的距离,都已经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想想看,到了连队,人成什么样了。但能有车去接就是很不错了。

提到这些,何立云又忍不住说实话了。上海青年带回来的吃的东西,因为用了他的车去接,就会也给他带一包。给他带的还有衣服、带鱼什么的,反正都是新疆没有的。有人带给他咖啡,他还不懂,人家说:“这个咖啡,洋东西,你没喝过吧?不要紧,你尝尝我们上海的咖啡,一尝就知道了。”结果他回去就冲着喝了,当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不久,他干脆娶到一位同样搭过他车的上海女青年,有关上海的生活习惯就学习得更多了。

通过大量人员探亲往返,达成的两地之间这样一个“大搬家”,把上海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以至于家具、服装什么的全都带到了新疆兵团,这些在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当地的观念和生活。老一代的人可能还会抗拒,不跟上海人学;但他们的子女可不行,年轻人要学,越不叫学越是偏要学。上海人回去探亲的时候,团场的年轻人就会托他们帮着带东西,多数是带皮鞋、带裙子、毛衣、袜子、围巾等等,然后学着上海人的样子也都穿着打扮起来。

上海支边青年的初次探家,大都在1967年或1968年间。到1968年底,全国范围的上山下乡运动大幕拉开,一时间声势浩大,风起云涌。与那些刚刚迈出家门。正当豪情满怀。准备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热血小将们不同,早已在边疆农场经受了各种磨炼的上海青年,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在天山南北扎根落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像恋爱、结婚这样的内容也都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

同类推荐
  • 民国的农村2:农产考

    民国的农村2:农产考

    齐如山先生在本书中介绍了华北地区土地出产的农产品的情况。华北地区出产的弄产品可以说是甲于天下,地球上任何地区出产的谷类,远不及华北多,所以华北历来号称百谷。华北地区的出产农产品的类别已经很复杂了,而每类之中又有许多种,例如高粱之中就又分几十种,谷子也有几十种,本书对其每一种的来历、生长季节甚至销售情况都有记录,这是另一种“舌尖上的中国”。
  • 从北京到曼德勒

    从北京到曼德勒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老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庄士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他十分热衷旅行,在游历的同时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习俗、社情民意,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从北京到曼德勒》是庄士敦的一部长途旅行探险记。游历的时间为1906年上半年,途经北京、华北、武汉,上溯扬子江进入四川。以后全靠骑行或步行翻山越岭,跨越云南西北部,进入缅甸,旅行终点为缅甸的曼德勒。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了解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真实样貌,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山川河流、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宗教文化等等,在庄士敦的笔下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可读性和史料价值都非常高。在书中,庄士敦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为西方世界应该对东方的文化传统给予应有的尊重。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女士得意的两部诗歌集,也是人们公认的小诗的最高成就。《繁星》共包含164首小诗,在这些灵动委婉、含蓄隽永的诗歌中,处处体现着冰心士的创作信仰——“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这部诗集中,冰心女士虽然仍以歌颂亲情,赞美母爱,颂扬童心为主,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文字和感情,来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恼。她用忧愁而又温柔的笔调,诉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两部诗集受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是:母爱、自然、童真。这样的主题构筑了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 阅读时节

    阅读时节

    多年来,经过图书馆界、出版界、传媒界等机构团体的合力推动,中国全民阅读呈现一个蓬勃涌动的气象,阅读就像个时令时节一样,不断在参与、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阅读时节》这本书就是对现时阅读气象的一个回应,试图在阅读者和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阅读者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并在阅读中看到好风景,是我们这本书最大的愿景。全书拟分为阅读访谈、阅读时节、阅读轻设计、阅读微视点四辑,全书文章可读性比较强。所分四辑主题如下:(1)阅读访谈:知名学者、文化人物阅读访谈——包括马家辉、叶兆言、庞培、梅丹理、莫砺锋、郦波等知名作家、学者、诗人的阅读访谈。(2)阅读时节:阅读者的阅读故事,图书馆、出版社、民间书友会、书店的阅读故事等。(3)阅读轻设计:涉及阅读视觉设计的方方面面,装帧设计、书房布置、书房灯饰设计、书房花草设计,装帧设计访谈等等。(4)阅读微视点:热点书籍阅读评论。
热门推荐
  • 纨绔毒妃很倾城

    纨绔毒妃很倾城

    作为护国公府的“大少爷”,一个纨绔,她只是一不小心撩了他一下,然后就要对他负责?“哼,爷撩的人没有一千也有九百九十九了,要是都让我负责,我忙的过来吗?”“不管,你就要对我负责!”重活一世,她就想安安分分的做个纨绔,和一群“狐朋狗友”们吃喝玩乐,可是形势所迫,她只能变更强……宠文无虐
  • 乙酉笔记

    乙酉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告诉人们,梦是愿望的满足,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在满足愿望的过程中,又会有一种审查机制,这种审查机制使得有些梦不能直接表达出来,需要通过伪装才能表达。或许是曲折的,间或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梦中的情景仿佛一幕现代派风格的荒诞剧或者一个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一样。那么弗洛伊德具体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有什么样的梦例可以佐证?本书《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将一一为您解答。文聘元教授以简明流畅的语言来解读弗洛伊德的解梦大法。此外,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及其思想,我们还附加了对弗洛伊德生平及其思想的简述,相信读者们读过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关于梦的思想,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梦。
  • 谁是拉飞驰

    谁是拉飞驰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我二十二岁那年

    我二十二岁那年

    我二十二岁那年,我想以文字记录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故事。想要在以后的某一天想起来,原来我还有这样的一面,那些应该是快乐的吧。
  • 超级神途

    超级神途

    【新书已发】《我的万能火种》星际时代,人类创造出基因药剂,叩开了生命的枷锁,从而开启了称霸星空的新纪元。某天,出身垃圾星的矿工秦羽,挖到了一枚葫芦,只要放入材料,就能炼制出种种神奇的丹药。海神基因药剂,可觉醒神鳞臂?我有黑帝丹,吞之可掌四海。黑洞基因药剂,可觉醒虚空瞳?我有鲲鹏丹,吞之可纳天地。……从此,属于秦羽的时代来临了!
  • 城市黄昏里的一只候鸟

    城市黄昏里的一只候鸟

    李铭的作品并不刻意的追求和营造思想或是主题的深度,只是对底层进行原生态的书写,用亲身的体验抵达底层生活的深度。因此,李铭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展示和揭开被现代城市文明所遮蔽的苦难,被社会和历史忽略了的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的进城务工文学,他以真切的“底层生存写作”带有纪实性的记录了那些生存在城市里的异乡人。小保姆二燕子怀孕了,男主人被迫屈服。谁将对她的未来和幸福负责,在城市的黄昏里,她注定变成一只候鸟。除了掉落高楼,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就像同样命运的春草,她沦为男人生孩子的工具。从水深到火热,这里的女人,还是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 不锈时光

    不锈时光

    继《八十年代中学生》后,著名摄影师任曙林全新力作。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大量珍贵照片独家披露。积淀多年,一次对影像的文学化书写方式的尝试。用笔尖与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在《不锈时光》中,作者袒露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前前后后、离开中学生之后的矿区拍摄、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敏锐捕捉那些胆大妄为的勇气、暧昧幽微的情愫、隐隐的愧疚与不舍、当头一棒的顿悟,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走过的青春。
  • 崛起美洲1620

    崛起美洲1620

    十三香掠夺土鳖‘白皮’经济! 渔船+发动机可以掌控加勒比海航道! ‘洗衣粉油条’风靡贵族圈,‘黑心棉’倾销欧陆! ‘保护伞’公司成立,什么狗屁的东西印度公司全都歇菜! 让山寨产品,在1620年焕发光彩,见证一个帝国的崛起吧!扣扣群:65364139一起来愉快的玩耍吧!
  • 莲花渡之草根英雄

    莲花渡之草根英雄

    说的是清末道光年间,九州大地,内忧外患,天地垂泪,日月无光。大清国朝纲不举,乱像环生,外有番夷扰境,船坚炮利,无地不克,内有遍地饥民,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