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5100000003

第3章 富家女的“偷窃”行为

“大家防着我,讨厌我,我自己也不好受。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老师,我是不是天生就是坏人?”

小雨又被带到了办公室,又是因为偷拿同学的东西。

这是一所被称为贵族学校的私立中学,学生全部住校。三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很是头疼,自从上学期开始,寝室里不时会有人报告丢了东西。有几次,学生们查出,东西都是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偷的,而且证据确凿。

找小雨来问话,她都坦白承认:“是的,东西是我拿的。”

其他几次没抓到证据的,大家也都纷纷怀疑是小雨干的。

小雨其实不缺钱花,父亲是有名的大老板,虽然和母亲离婚了,但在经济上给了她们很大的补偿,她衣食无忧,平时的零花钱也足够。小雨怎么会成了小偷呢?

更奇怪的是,她偷来的东西也不用,都丢在床底下的箱子里藏着。她到底为什么偷东西?问小雨,她自己说:“不知道,我就是想拿。”

为这事,小雨三次被请家长。小雨母亲来了,她一开始根本不相信会出这样的事,后来在确凿的证据前,不得不相信。她教育小雨,声泪俱下。但还是不能阻止小雨的下一次偷窃行为。

这一次,住在同一层楼的二班同学报告老师说,晾在走廊尽头阳台上的一双鞋子不见了,有人看见小雨午觉时提着一双鞋走回寝室,因此怀疑鞋是小雨偷的。

和以往一样,小雨承认鞋是自己拿的,也照旧从床底下的箱子里把鞋给找出来了。班主任气得大叫:“你有病啊你!什么都不缺,偷来又不用,你偷什么偷?!”

说到病,班主任才突然想到,该不是小雨真有什么心理毛病吧。于是,把小雨带到了心理咨询室。

难以解开的“偷窃”情结

小雨站在那里,像其他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头沉默不语。

我请小雨坐下来,给她倒了一杯水,我希望她可以放松下来,并没有立即说起偷东西的事。

我:“坐下休息一会吧,我这里不是德育处,我不会教训人,别紧张。你想跟我说什么就说,不想说就不用说。”

她坐下,端着水,还是不说话。

我:“咦,我发现,你和班主任的发型一样。”

她抬起眼睛看着我。

我:“但你的好看一些,更适合你脸型。”

小雨用手理了一下头发,说:“我自己修过的。”

我:“哦,你的手真巧!”

她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

我也笑了,赞赏说:“你笑起来好美哦,真讨人喜欢。”

听到“讨人喜欢”几个字,她的脸又沉下来了。

我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有不愉快的事,是吗?没关系,能解决的,有办法的,别难过啊。”

她又不说话了。

我:“你坐这儿休息吧,我不打扰你了,如果想问我什么,我会全力帮助你。而且我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你对我说的话我会保密的。包括对你的班主任。当然如果你觉得不用保密,我也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如果什么都不想说,休息一会儿你就回去吧。”

我的目的,是要把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她主动咨询我,而不是我咨询她,那样才会有效果。

小雨坐在那里纠结了十分钟左右,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跟你说,我不是讨人喜欢的女孩。”

我:“为什么呢?”

小雨:“我总爱拿别人的东西,他们说我偷东西。其实我拿来又没有用,我家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比这些东西好得多。他们找我还,我都还了。”

我:“你并不想据为己有,是吗?”

小雨:“我只是想拿来放在我那里。我知道,我拿的时候没告诉他们,所以是偷。”

我:“看来你是知道这个行为是错的,也知道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

小贴士

想要孩子说出心里话,对孩子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是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的前提。

小雨:“我知道,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忍不住就是想拿。”

我:“每次拿了东西,会带来什么结果?对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雨:“结果就是被班主任批评,退还所拿的东西,或者请家长,我妈来赔钱。我的感受是——我想改。”

我:“你妈妈常到学校里来吗?”

小雨:“是的,我每周回家都是妈妈接送。”

这样看来,她偷拿东西并不能为她带来特别的关注,那么“引起关注”就不是她想做这件事的原因了。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拿过几次了?”

小雨:“从上学期开始,大概五六次了。”

还好,病程不太长,纠正的希望很大。

可以确定是心理问题,她的行为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或使用这些物品为目的,这不是品性问题。这种行为如果长期持续,形成偷窃癖,矫治起来就比较困难。

我继续寻找心理根源。难道她在追寻偷盗成功的满足感吗?

我:“只要没人,你就想拿别人东西吗?”

小雨:“不是,有时想拿。多数时候不想拿。”

我:“拿了以后什么感觉?”

小雨:“拿着那些东西,我很舒服,东西在我床下的箱子里放着,我觉得很踏实,感觉也很温暖。”

这样看来,她的满足感应该是来自偷拿的那些物品,而不是偷拿行为。

我:“你都拿了些什么东西呢?”

小雨:“笔啊衣服啊,饼干、鞋子、MP3等。”

从东西的类型上看,好像又没有什么特别的,也不存在普遍的共性。

难道她潜意识里想看到某些人的痛苦?

我:“看到别人东西掉了着急的样子,你有什么感觉?”

小雨:“没什么感觉。他们多半也不怎么着急。有时,好久以后他们才发现。那时我基本上都已经忘记了。”

我又从她偷拿东西的时间、当时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等方面寻找她潜意识里的动机,但是没找到有用的线索。

我:“你想继续这样下去吗?”

小雨:“不想。老师,大家防着我,讨厌我,我自己也不好受。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老师,我是不是天生就是坏人?”

我:“你想改,你不想这个毛病附在你身上。你肯定会做到的,让我和你一起来努力。”

谜底揭开

我请班主任帮我找来了那些曾被小雨偷拿过东西的同学,我想看看她们是否存在什么共性,导致小雨拿她们的东西。

她们说,如果不说偷拿东西这件事,小雨还算讨人喜欢。她成绩中上,学习按部就班。性格虽然谈不上活跃,但也不孤僻,有什么活动只要喊她,她还是会参加。但是很少看到她开心地笑过,总像装着很多心事一般。问她,她也不说,只说“没什么不开心的事,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事。”如果有事请她帮忙,她也很乐意。所以这些事发生后,同学们虽然有点防着她,却也并不恨她。只是搞不懂,她家里很有钱,干吗偷拿他们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呢?

她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其中有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爸爸才给我拿来,我还没开始吃……”

“……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我立刻打断她们,问:“你们的东西都是爸爸买的吗?”

小贴士

儿童时期,缺乏父母关爱的一些孩子有可能会通过偷东西、恶作剧等坏行为引起父母关注,从而获取情感上的需要;随着年龄增长,长期以来爱的缺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积聚成疾,会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偷窃癖”就是其中一种。有研究表明,偷窃癖症状在17~20岁时会充分显现。这种行为主要是与家庭教育方式、个人经历等有一定关系,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文化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果然,有三个同学的东西是爸爸送到学校来的,有一个同学是打电话叫爸爸买好请人送来的,另一位同学那双鞋子是爸爸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早就想要了。

我又问:“小雨的爸爸没来给她送过什么东西吗?”

她们说从没见小雨爸爸来过学校。

我想起小雨说的“拿着那些东西,我很舒服,东西在我床下的箱子里放着,我觉得很踏实,感觉也很温暖”,也许潜意识里她是在寻求父爱的象征满足吧。

我在班主任处了解到,小雨父母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是一家集团公司老总,与他的年轻秘书组成了另外一个家庭。父亲给了母亲一大笔钱,母亲没有再出去工作,每天的事情就是打牌、购物、美容和交朋友,对小雨没有过高要求,只要小雨健康就可以了。她每周五接小雨回家,周日晚送回学校。

小贴士

女儿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父亲的角色,往往能够左右女儿的人格、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模式。父爱对于女儿的情感形成、智力发展以及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心理研究发现,少女时期获得父亲关怀与支持的女性,会有比较好的感情与心理发展,成年后处理与异性亲密关系的能力也较强,遇到挫折时心理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父亲代表了理性、权威、力量、原则,父亲形象令女儿产生安全感。

母亲坚决不准小雨父亲探望孩子,如果父亲给小雨打电话被她知道了,她就会把小雨的一切缺点和自己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地算在父亲头上,说是因为他打电话扰乱了母女俩的正常生活,甚至到公司里去大闹。所以父亲后来就很少给小雨打电话了。小雨母亲对班主任说:“那次他偷着打电话给女儿,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害得小雨蒙着被子哭。那么可恶,我当然不准他打。”

如果父亲给小雨买什么,小雨母亲一律给扔掉。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像他这种在外面乱找女人的人,不要把女儿给我带坏了。”

我想,小雨长期缺失父爱,很有可能就是导致她这个行为的病根。如果这个判断正确,那么补偿这个缺失,她的“病”或许就会痊愈,因为“病程”不长,症状应该还不那么顽固。

小雨再次坐在我面前,聊到家庭时,她哀伤地说:“大概从两岁起,我基本上就很少见到爸爸了。周末妈妈把我接回去,带我去吃一顿好吃的,然后她总是有事情要出去,就留我一个人在家里……”

我轻轻问她:“是不是觉得那些东西都是同学的爸爸带来的,所以你才想要的?”

她很吃惊:“那些东西都是她们爸爸带来的吗?”

她努力地回想:“我只觉得那些东西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的感觉,所以千方百计地拿到,放在箱子里,就安稳了。要不然就总是惦记着,作业也做不下去。”

经过我的提醒,她像是想起了什么,说道:“见到别人爸爸送东西来,我确实一直盯着那些东西看,看了就会惦记,总想找机会把它们拿在自己手上。”

我安慰她:“你不是坏人,你只是想念爸爸了。”

然后我给她心理暗示:“只要你得到爸爸的爱,你就永远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永远不会!”

不少缺失父爱的女孩到了青春期,由于对父爱带来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的渴求,很容易引发行为问题。有的在早恋中寻求弥补,有的在其他中年男性形象中寻求弥补,还有的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小雨把这种渴求投射在了能象征父爱的物品上。

我跟班主任交流了小雨的情况,请她给小雨母亲做工作。要让小雨母亲明白,她是在利用女儿来惩罚前夫,而惩罚的结果是剥夺了女儿享受父爱的权利,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班主任讲了半天,小雨母亲终于懂了,她终于同意让小雨父亲来学校看小雨,给了班主任小雨父亲的电话号码。

父亲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了办公室里!

小雨怯生生地走进去,眼泪止不住地流。父亲刚叫了一声“小雨”,她就趴在墙上大哭起来。

小雨父亲倾泻似的表达他那被阻塞了多年的父爱。

从那之后,只要有空,他每周都会来看女儿,还给她带来许多从国外买来的礼物。

小雨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快快乐乐的,连走路都蹦蹦跳跳的。

没有同学再丢失过任何物品,相反,小雨父亲带来的那些稀奇的东西,她们倒还经常能分享得到呢!

给家长的话

亲情缺失是青春期许多非正常行为问题的根源。

现在单亲家庭增多,父母应尽量减轻离婚带给孩子的影响。从爱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离婚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不要让孩子有爱的缺失。离婚是两个大人之间出了问题而结束婚姻关系,并不是断绝母子或父子关系;这个道理大人要明白,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剥夺孩子享受父爱或母爱的权利,更不能像这个案例中的母亲,把孩子当成惩罚对方的工具。父母离婚的伤害使孩子敏感而脆弱,易产生被抛弃的感受,因此不要对孩子食言,以免造成更多伤痛。

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不论是有个“糟糕的母亲”还是有个“糟糕的父亲”,都是孩子世界的残缺,都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感,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在孩子面前为抚养费讨价还价,那样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悲凉的心境,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

离婚对许多大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挫折,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生活。经常在孩子面前埋怨生活,极有可能让你的生活阴影笼罩孩子的一生,使孩子产生错误的生活认识,从而影响孩子对人生的追求,导致成年后不能获取生活的幸福。

同类推荐
  • 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

    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男孩仿佛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的脑子里总是装满了千奇百怪的想法,并总是不遗余力地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男孩向来被人们和社会寄予厚望,随着一天天慢慢长大,他们身上的担子和压力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责任和压力,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结合男孩的身心特点,分析了父母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男孩教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给父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是父母培养优秀男子汉的好帮手。
  • 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

    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

    本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第一章对孩子益智饮食新观念的介绍;第二章对益智主食的推荐;第三章提出合理搭配水果有益智力之说;第四章提出了四季饮食以及相关食品搭配的方案;第五章主要针对“如何躲避损脑食品”。
  •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是一本最实用的亲子沟通宝典,简单高效,能说给您的孩子听,做给您的孩子看。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亲子沟通的难题总是让不少家长不知所措。本书围绕自立、自信、情绪、赞赏、行为、合作等主题,基于亲子沟通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家长最为困惑的心结,记录了作者十几年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于暖暖温情中,为广大的家长朋友总结出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读过本书,你会发现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原来并非一件难事。”
  • 把孩子培养成才

    把孩子培养成才

    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所有的父母如何面对和教育孩子,帮助所有的父母了解孩子成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帮助父母全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使孩子在成年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

    每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没有人有与生俱来的完美,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自我完善,并不断成长的。在漫漫途中,你必然要历经人生的种种第一次,那些初次的体验,或许今天会令你觉得或甜或酸,甚至苦涩,但是长大以后,你会觉得,它们都是曾轻拂过心间的花瓣。谷金玉、钟淼淼编著的这本这本《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第4版)》是送给所有处于青春期女孩和她们父母的特殊礼物!青春期女孩快乐成长必读!
热门推荐
  • 农家夫妻的亿万路

    农家夫妻的亿万路

    智力六七岁的夏芊美误食美味花瓣,一半吃完,病症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一朝清醒还没来得及兴奋,就听闻自家男人在村中传起了绯闻。这是看她傻给她戴绿帽子?男人,你怕是想浸猪笼!徐海坤:媳妇,我是被她陷害的,你要为我做主。她曾经的好朋友,清醒后才发现其实都是些牛鬼蛇神,可她明明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被巧舌如簧的她们忽悠?她想她可能还不够聪明。等她变聪明了再回来见招拆招!一口气把剩下的花瓣吃完,吃完后她并没有变聪明,反而怪梦连连。她梦见很多高科技产品,一个叫电脑,一个叫手机,一个叫电视……梦见她嫁给了别人,梦见她的病没有好,梦见她与别人生了个儿子……夏芊美纠结的抓着头发,天哪,刚恢复智力她不会又得了神经病吧!!!千万不能让他家那位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醋坛子男人发现她在梦中"出轨",否则他可能会气死吧!!!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像梦中的她一样,过上什么都不干,混吃等死的神仙日子。靠着她"发神经"做的梦,指使跟她有同一个梦想的男人冲锋陷阵。一个不小心,身无所长的他成了企业家,而她则美梦成真,做个只负责貌美如花的企业家夫人。重生回来的吴会英:说好让我来拯救她,她怎么自己就混得风生水起?
  • 胡王妃

    胡王妃

    她曾两次被君王看上,而他穷尽一生只为她谋取自由,远离世俗,跨越族群,披荆斩棘的爱何时到达终点?
  • 从今出发

    从今出发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介绍,总觉得人生既然二十年了,去写点东西记忆以前发生的事情,故事很简单,主人公就是我,也许我的文笔没那么好,但写点自己的事情我还是做的到,从出生开始算起,我的生命并不算长,也仅仅只有二十岁,但对于我而言,也已经经历太多太多,亲人去世,高考复读失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很精彩才对,体会人情百态,心中有爱就好,生命无常,命途多舛,总要自己去体会。还有很多想说的,就全部留给我写的东西吧。
  • 重生之日本投资家

    重生之日本投资家

    资本就是力量。投资越多,力量就越大。VIP群:829932993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兰亭序杀局3:长安乱

    兰亭序杀局3:长安乱

    亡命天涯的萧君默摇身一变成为平叛功臣回到长安,然而他却丝毫没有荣归故里、凯旋还朝的喜悦。因为他知道,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可怕的阴谋、纷争与杀戮,而表面上繁华太平的长安,实则已是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很快就将成为各方势力终极对决的血腥战场。萧君默能够挽回这场注定到来的劫难吗?且看最后一战,他如何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拯救社稷!
  • 入梦黄梁

    入梦黄梁

    丁小满死的那一天,她刚好5岁。她还记得奶奶讲的每个床头故事。她的时间不走了,故事却没有停。。。(PS:这是本无主角的书。情节的起承转合承接的都是不同的故事。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贯通相连。因为每章字数1000+所以,有些故事都特别简短。不喜慎入。)
  •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李超主编的《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涵盖了道德修养方面的 知识;作为青少年课外读物,与课本的枯燥单调相比,《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中的知识点言筒意赅、通俗易懂,易于被肯少年朋友们接受 。
  • 天涯故事

    天涯故事

    余秋雨可谓暴得大名又饱尝诽议。但当你随他走近千年庭院,触摸华夏古国的千年文脉;当你随他走进茫茫大漠,手指王道士泪洒敦煌;当你随他走进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感叹旷世大才栽在小人手下;当你随他走进一个王朝的背影,沉思三百年的是非功过……你会恍然一悟:余秋雨的成名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