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300000038

第38章 后殖民语境中的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资源(10)

文化帝国主义实质在于发达国家透过媒介对第三世界进行的全面文化渗透、文化支配和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如果说当年老牌帝国主义必须用军舰大炮强力输出其政治制度和经济方式的话,那么当代文化帝国主义则通过传播媒介来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实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影响。西方学者托马斯·L·麦克菲尔(Mcphail,Thomas L)曾在一本名叫《电子殖民主义》(Electronic Colonialism)的书中这样说:“重商殖民主义寻求廉价劳工,劳工的双手、双脚和身体被榨取挖掘,用以开发原料和制造品。而电子殖民主义寻求的是心灵,它的目的是透过眼睛、耳朵来影响那些消费了进口媒介节目的人的态度、欲望和信念,他们的生活形态、消费意愿或购买形式。观众在无意中学会了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了某种心智状态。在当今世界各地上演的从西部片到肥皂剧等众多媒介艺术中,它们传达了另外一种生活形态,进行着文化、经济和政治信息的选择。这些东西留存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闪动在银幕上的瞬间意像。电子殖民主义的目的在于变换你心智中的意像,在于使各种类型的电子进口软件对你产生长时期的影响。”[Mcphail,Thomas L.著,郑植荣译.《电子殖民主义》,台北市远流出版社,1994.版。

转引自金元浦《媒介——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表征》,载文化研究网站。]这些论述可谓一针见血,深中矢的。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创始人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曾在其代表作《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中对此现象作过探讨。在他看来,文化帝国主义是对人心的征服与控制[汉斯·摩根索著《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文化交流是跨越国界的单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交流。当这种交流伴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时,就变成了一种侵略。文化帝国主义和政治、经济帝国主义一样,都是以强加为其根本特性。政治帝国主义的强加手段是军队和强权政治,经济帝国主义是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夺取原料和倾销产品;而文化帝国主义则是把一种“优越的”文化灌输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自愿服从这种文化的统治。毋庸置疑,作为帝国主义的形式之一,文化帝国主义与权力话语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H·席勒(H.I.Schiller)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经验学派的大本营异军突起以来,一直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巨擎,他对美国传媒的揭露与批判一向以犀利无情著称。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等。在研究了当代西方与第三世界之间文化交流问题后,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H·席勒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他认为,在战后从西方殖民主义解放出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获得了表面的自主独立,但实际上,因为科技、财力与管理制度的落后,他们还是必须依赖前帝国殖民者的经济援助,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各层面的依附程度就会日益加剧。H·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运用其先发展的优势,强制性地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特别是美国向世界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榜样,而且提供器物、制度、观念三个方面的“帮助”,供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去模仿、学习,最后达到西方式的现代化程度,人人都过着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最后图景,也是其最高境界。这样一个核心层次上的文化帝国主义过程,的确,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接受是自觉的自愿的,并无强迫之势。[参照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H·席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各种天花乱坠的时髦理论包括全球化。因为,这些理论无不宣称,新传播技术将为全球人类带来更民主、更多元的文化。而H·席勒一针见血地认为,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时,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不但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如山似海的网络信息里充斥了西方的各种话语,如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成,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的意识形态。

然而,在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片谴责声中,也有人为之辩解。需要强调的是,虽然H·席勒是最先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人,但1991年出版的英国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约翰·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John Tomlinson,Cultural Imperi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一书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学术梳理和评判性介绍的第一部专著。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是资本帝国主义,而且还是文化帝国主义。他认为,媒介是文化的核心,对其他国家具有极大的影响。但他认为,虽然文化帝国主义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无不是通过媒介而将意识形态四处传播的,但媒介并不是现代文化的中心,它只是中性地、平等的扩散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国家。就现实生活而言,人们感受最深、谈论最多所谓的文化帝国主义,莫过于某种固有的本土文化遭受到外来的侵袭和侵略。在谈到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时,作者对诸如“侵略”、“霸权”之类的军事术语用来描述文化的说法提出质疑。他使用的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影响”。汤林森意在倡导以全球性的、历史性的眼光看待民族国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在这样的立场上,他进而认为文化的同质化是一种宿命。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全球化和现代化情况在世界各地的信息,但他在理论与方法上始终如一的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和对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支配”的否定,遭来了很多批评家尤其是第三世界批评家的批评。

1993年出版的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是继《东方主义》之后又一部揭示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与其军事、经济、政治扩张一体性的力作。赛义德在书中分别对“文化”和“帝国主义”这两个频繁出现的概念作了界定,他认为:“‘文化’具体指两样东西,第一是指所有这样的一些实践,诸如描绘、交往和表现的艺术,他们都有着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相对自足性,而且常常以审美的形式存在,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快乐,”,第二,“而且十分微妙的,文化也是一个概念,它包括一种精致的高级的成分,是每一个社会中那些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东西的蓄积”,与之相对,另一个术语“帝国主义”则指统治着这方领土的宗主国中心的实践……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截了当的殖民主义已完结,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帝国主义仍滞留在老地方,留在某种一般的文化领域里,同时也从事着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但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致使帝国主义不得不认识到,单凭大规模的武装入侵难以达到其效果,因而变换手法,“通过文化刊物、旅行、以及学术讲演等方式逐步赢得后殖民地人民”。[参洪晓楠、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评述》,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麦克卢汉的有关“地球村”的预言,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越发导致人们无法在一个划定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指定要发展某种文化,当代电子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同时,“媒介暴力”也成为我们时代无可逃遁的灾难。可以说,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美国影视的威力。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媒介殖民主义策略已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会有趋同性,媒体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来得趋同。

与第三世界的电视文化处境相关的理论资源有关于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探讨,关涉的是人文生态问题。西方文明在将发展中国家引领上所谓现代化道路时,文明病也成为非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如何走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如何在冲突、堕落、退化、丧失家园中找到一条平衡之路,如何既有适度的物质追求,又能够自我克制,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保持人与人的之间和平与和睦,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全面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须作出的选择。

媒介作为一个话语场域,其实正是当代社会权力较量的一面镜子,在中国大陆,媒介文化的研究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由于传统的学科分野、传统的学术分野,不仅造成了媒介文化研究阵地的狭窄,而且也使媒介文化研究的人员相当稀少。而且,“我们的媒介文化研究如同整个文化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术研究一样,都处在一种学术后殖民的尴尬状态,我们不仅从西方发达国家寻求学术流行主题,而且几乎照搬西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概念、方法甚至阐释,”于是文化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合法性、学术正当性往往受到质疑。[尹鸿《媒介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的发言场域》,载《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在《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一文中,以港台的文化处境为例详细讨论了有关后殖民主义的理论。面对殖民话语和消费主义传媒的虚假意识,中国精神意识的真正觉醒,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遭遇到全面的挑战,在这种全球化资本主义浪潮中,如何使香港回归本位文化,以民族语言和中国精神为港人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应该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能有这样清醒的意识对殖民和后殖民文化加以反省,并不回避任何矛盾,不简单对港台大陆文化的后殖民处境怀一种虚假乐观的精神,而是充满了人文价值关怀,真是非常难得。他的研究给现实语境中中国电视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参王岳川《文化中国与第三世界处境》,载《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古典的传说与著作,是一个深远而润泽的渊源,二十世纪后期的工业急遽的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人类有必要逆向寻找,反省它的利弊得失,并试图找出究竟在何处走上歧途。从而得以校正自己的方向,再重新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寻求前人的论证。特别是今天,当我们面对“生态批评”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与寻找呼应之处。我们可以从儒家、道家、佛家中寻找到浩瀚的与生态思想相关的理论资源,以此提升我们对于生态学思想的认识,丰富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理论方法。

西方在宗教与神话的研究上已做了很多努力,试图找出更适合于今后生态发展的解释,如基督教对“创世纪”中人的角色便做了重大的更正:人不再是世间万物的统治者,而只是神的管家。既为管家,他就必须好好保管万物,不可任意恣杀利用。从希腊神话中,西方人也找出了符合生态保护的形象:“该亚”Gaia,象征地球,象征母亲大地,并以此象征而认识到大地实乃万物之母,她自己是活生生的生命,不可轻侮。[孟祥森《道法自然》1980年3月初版。]同样,我们从儒、道、释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重新寻找与发掘,对我们当前讨论与生态相关的问题会有很多启发。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展开深入,以下我们借鉴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儒家与生态”、“道家与生态”、“佛家与生态”之间的相关内容作一重点考察。

一、儒家与生态

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确立人类的统一意识,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儒家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1、“天人合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其中“天”指自然界,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张岱年认为,天人合一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局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共生同处,应和睦相处。

同类推荐
  • 河南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河南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坚持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围绕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四个河南(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完成两项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紧扣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一路一带战略”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待到“三花”烂漫时: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之追求》全面展示在“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主探索、开发、实践园本课程的进程,系统展示《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成果,通过系统介绍:家、园、社合作共育模式的创新展示;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框架、结构、内容、实践、评价等方面;结合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活动的优秀案例具体形象的展示课程实施的过程。书稿期待以严谨不失活泼、全面不失重点、理论不失可操作性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家、园、社和谐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以促进园本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为其他幼儿园在家、园、社和谐共育方面提供借鉴。读者对象: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区人员。
  • 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

    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

    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掌权伊始,为培植建设广西的人才,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当时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校长)任校长,自此拉开了广西大学的历史序幕。本书记载了广西大学自1928年创办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22年的历史。再现了广西大学这所曾经的名校的发展轨迹,于军阀混战之中,马君武等先贤为办学而历尽艰辛;在抗战时期山河破碎之际,西大师生为保家卫国而投笔从戎、为保校而辗转迁徙,其间事迹可歌可泣。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热门推荐
  •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本书简明扼要,但又涉及到摄影知识与技巧的方方面面。若你是摄影爱好者,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 挫骨成灰君可知

    挫骨成灰君可知

    殇:本以为你依旧属于我,却不曾想你早已爱上他人。陌:本以为,你是我的良人,却不曾想在危难时刻你却弃我而去。皓:本以为,你已属于我,却不曾想,只是我一厢情愿。思:本以为我得到了幸福,却不曾想,只是一场骗局。很多时候,我们都输给了以为。。。。。。。清:如果有来生,我定不负你对我的一番痴情。夙: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早日回想起你我之间的点点滴滴,并与你携手前行。可惜。。。没有如果。(大型虐文现场,不喜慎入)
  • 重生弃女霸气归来

    重生弃女霸气归来

    她,家族的弃女,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继母视她为眼中钉,被未婚夫背叛,父亲的无情以及自己用生命维护的姐姐原来是一朵白莲花,呵!如果再来一次,定不会在让自己狼狈不堪
  • 智读毛泽东诗词

    智读毛泽东诗词

    红色经典:智读毛泽东诗词》一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60多首脍炙人口的毛泽东诗词加以哲学层面的智慧解读。在感悟诗词崇高而超凡的理念世界的同时,体会诗词的精神内涵,将伟人恢弘的革命气势、浪漫的革命情怀和生动的革命气质用全新感受表达出来,继而展现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和辩证而睿智的思考。
  • 大唐第一异姓王

    大唐第一异姓王

    作为一个天才,10岁读完小学,14岁进去科大少年班。却因一次实验意外穿越,看懵懂无知的天才少年如何玩转大唐,纵横贞观,成为大唐唯一的异姓王!
  • 这个奸商我罩的

    这个奸商我罩的

    当一个玄灵大陆的最强修炼者意外穿到一个小丫头身上……你觉得她应该是什么反应?穿越时空,只为与你走完既定的路……“陈少天!你是不是活腻了!”暮云汐,我就问问你,能不能淑女三秒钟!?”“陈少天,你给我记住,在我杀了你之前,好好活着!”“暮云汐,你不是喜欢吃土豆吗?你看,我给你买下了一座山,让你种土豆!开心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勇者降临异世界

    勇者降临异世界

    「这本书的异世界剧情全原创.」【想和作者沟通的读者加企鹅群.】当废宅穿越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新世界,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个世界的另一边,一位女子站在王座面前正在双手合十相握祈祷,她在为了传说而诉求,为了世界而召唤….废宅梢十迩初来异世界与公主殿下的初次见面并不是那么友好,因为误会而被抓捕。而这位公主殿下居然让他在自己面前造人!没错,这么荒唐而又“幸福”的事情被梢十迩遇到了。梢十迩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 戏精宿主在线保命

    戏精宿主在线保命

    一觉醒来,南奚被迫绑定快穿系统,绑就绑吧,可这个系统的任务十分没有格调,画风清奇到简直堪为系统界奇葩!系统骄傲宣言:宿主,我们的任务只需要比主角活的长,不需要打打杀杀,即可顺利通过任务呦!是不是很轻松!就这?南奚:“所以,你的意义何在?”系统骄傲发言:“为了世界和平。”南奚:有毛病!后来亲身体会任务后,南奚只想呵呵系统一脸。#主角总想要我的命怎么破?#当然是解锁百种濒死体验不是梦!在生命值达到上限前,南奚无法离开系统,只得被迫浪了一个又一个任务世界。想来奉行要就不做,要做就做大的!本着从源头解决问题,南奚对时刻想要谋害自己的男女主毅然举起屠刀。系统:宿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论我的宿主总想搞事怎么破?急!在线等!#再后来,系统发现自家宿主并不简单……【ps:码字不易,不喜莫喷!ヾ(??`。ヾ)】
  •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绿手掌

    绿手掌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