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400000042

第42章 对策研究:大众影像的培育和发展(5)

与此相应的中国报业发展则是另一景观。九十年代,大量从小就开始接受文字训练和理性思维培养的人才为市场化报纸的改革夯实了地基。一批报业精英脱颖而出,使《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等市场报有充足的本钱与传统党报叫板,从而在竞争中推进了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和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则没有如此幸运。由于我们的常规学校教育缺乏影视语言与影像思维的长期训练,当语言文字已经完成了大学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视觉语言训练才开始牙牙学语——而此时,我们的文字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了障碍。急剧膨胀的中国电视市场,急速成长的中国电视业,使电视人才成了稀缺资源,而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这样的专业学校又屈指可数,结果本是用人单位的电视台、影视公司倒成了影视技能的启蒙学校。当本该在就业前完成的教育,最后却由用人单位来完成的时候,这种滞后效应给整个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陈虻认为,中国电视人才技能结构单一,缺乏一批能够运用电视语言表达思想过程的从业队伍。《生活空间》招聘的编导惟独缺少的就是"电视能力"(这是陈虻自行定义的概念,意即通过电视这种视觉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生活空间》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并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电视台有培养人才的实力和机制,并且以其先天的优势地位占据了人才挑选的先机,落到影视公司手里的早已是边角余料了。影视公司的节目质量还不如电视台的自办栏目,要靠这部分人与公司肩负起制播分离的重担,确实有点勉为其难。随着频道专业化走向的日渐明晰,对本地化、专业化的资讯类节目的需求急剧增加,影视公司在面对巨大商机的同时,如何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是近几年中国电视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十岁以前的形象思维能力最为发达,此后随着年龄增长,以文字为主要手段的逻辑思维便逐渐发育,进而居于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随之弱化。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以影像为基本载体的影像思维的发展亦然。所以爱森斯坦认为,应该尽早让孩子们接触艺术,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幻想和创作激情,并且"自小就诱导他们去从事电影活动"。欧美影视业发达的原因之一,在于民众有更多机会,在较小年龄接触并尝试摄像机操作和节目制作,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来感受、体验并进行影像作品的生产,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出较好的影像感受力、创造力以及影像叙事能力。这也是许多电影电视人成长和接受启蒙的共同经历。放眼世界,从小接受影像思维训练的著名影视工作者比比皆是:

1911年,13岁的伊文思拍摄了《小茅屋》。

1934年,12岁生日的阿伦·雷乃收到父亲的一份不平常的生日礼物——一部8毫米的摄影机,从此开始了最初的创作过程。

伯格曼6岁就想方设法用100个锡兵换来哥哥的圣诞礼物——一台电影放映机,并从此向电影靠近。

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13岁拥有了一台16毫米的维克多摄影机,拍了《加那利群岛的香蕉》(Canary Bananas)。这部十分钟的默片,内容是教你如何种香蕉。

1959年,12岁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购置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13岁即参加一个童子军摄影学习班。斯蒂芬中学时代至少拍摄了十五部电影。

乔治与麦克·库恰(george and Mike Kuchar)双生兄弟两人在十二岁时开始合作拍摄8厘米影片。

罗伯特·罗德理戈斯8岁时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这是一部8毫米的卡通片。罗德理戈斯在自述其创作经验中说,"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拍摄电影的实践中得到的"。

……

倪震认为,在中国电影工业的转型期,面对中国影视市场的国际化,在强盛民族电影工业的诸种途径中,"关键的关键,就是新型创作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还是远远不足,需要更大规模的人才开发工程"。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78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工作人员是17.4万人,到了1997年,增加到45.968万人,而同期从培育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4305名。有人算过一笔帐:北京电影学院从1955年——1997年毕业研究生150名,本科生3050名,专科生1000名。即使再加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新闻院系近些年毕业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以及全国20所广播电视中专学校每年毕业的3000多名学生(只是近几年才达到这种规模),全国真正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也不过两三万人左右,即使都留在电视行业,若是被3000多个台一分,每个台也不过10人。和由3000多个电视台所造成的庞大需求相比,电视专业人才毕竟太少。确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影像生产传统,大众影像思维未能得以充分开发的国家来说,影像产业的发展仅仅仰仗几所影视院校及电视台等影视机构的职业培训便想成为影像生产大国,显然不切实际。所以贾樟柯认为,"简单地说,我觉得中国很多的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电影也一样"。现在,技术的可能性带来了大众影像思维启蒙的可能性。利用数字化浪潮带来技术门槛的下移,推动影像生产的大众化,鼓励个人影像创作是专业院校培养之外的一个影视人才成长的更有效更有全局性意义的有效途径。电影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小尺寸影片(专业人员称之为"非标准的"影片,大家称之为16毫米影片)的发展才使一些年轻的理论工作者投身于更直接的活动中去,用他们自己的资金导演了一些迄今为止只在他们头脑中构思的影片"。

周传基认为,国外许多电影大师都拍过纪录片,是纪录片影响了故事片,而中国却恰恰相反,因此,中国需要"认识电影本质的"纪录片运动和"带来创新的"先锋派运动。通过专业影视学校、社区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影视爱好者俱乐部、电视台的参与性大众自拍节目,西方影像工业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保证了影视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目前,世界影视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际化的潮流,高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的"日常化"和"平民化"走向都促使各国影视教育机构在学科发展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欧洲和日本的影像热潮出现在60年代,经过新浪潮(或日本新浪潮)之后,大众开始用超8毫米或6毫米来制作影像,把它当成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法。70年代的香港,电影爱好者组织起来互相交流、讨论、做刊物,这批人中的很多现在都成了香港电影界的重要人物。随着DV摄像机的普及,中国大陆的民众也拥有了与西方同样的技术语境,目前应着手的工作就是怎样把基础条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现实力量。青年导演张扬说,"我觉得DV很好,DV能够丰富创作空间,让很多年轻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是起步的一个开始。"成都中学生战媛媛,十二岁就用松下M9000拍摄了一部反映都江堰历史的环保片《古堰风情》,初中尚未毕业便已完成三部专题片。北京市12中校电视台台长17岁的高三学生叶彤,则与四个同学一起在暑假期间自筹资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一部故事片《危险操作》,此举在2000年底轰动北京。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我看见》栏目组开始在全国发展会员俱乐部,许多中小学正在成立自己的DV兴趣小组(北京分小有自己的电视台和自己的小记者,浙江"秋瑾小学鉴侠DV秀俱乐部"有60名左右的小学生会员),全国各地电视台也正在开办越来越多的儿童DV栏目(如青岛电视台《金童世界》的《童眼看世界》版块是小记者用DV摄像机采访拍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意义、有趣味的事)。如果有更多青少年能接受较早的影像技术培养,有更多的实践及展示机会,能较早接受视觉思维的启蒙,中国电视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将由此变得更为扎实。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入世之后的政策调整,我国影视产业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在电视技术、节目质量和电视人才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又是最本质最起决定作用的。1935年,卡蒂-布列松在美国跟保罗·斯特兰德学习电影制作后说道,"所有学校都应该从最初就强调视觉教育。应该与文学、历史数学一样导入视觉教育。就语言学来说,首先要学语法。在摄影就必须学习视觉的语法"。如果我们的人才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中国的市场化影视公司如果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并且在节目生产的数量、质量上与国内电视台分庭抗礼,以其本土化的优势与国外影视机构叫板,那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平等的交易条件必然随之消失。"造船不如买船"的成本概念必然驱使电视台作出理性抉择,制播改革则真正水到渠成了。

第二节大众影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DV等影像生产工具的普及化,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正在中国大陆泛起。但是,并非所有的技术进步都必然导致一个新时代的降临。当我们宣告"DV创作的业余电影时代就要来临了"的时候,却发现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正在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正在滋生。大众影像在中国的出现、涌动和发展,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必然经历一个检验观照与价值衡量的认识阶段。如果对大众影像的发展缺乏客观的体认以及严肃的文化评判与分析,对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将是不利的。种种迹象表明,"DV热"刚一露头,就有点感冒了。

一、影像观念的误区

1.DV创作的歧路

(1)急功近利,盲目自大。

很难说,现在的"DV热"里面没有一丝泡沫的成分。由于DV的技术门槛降低,"给许多急功近利者提供了幻觉",以致这样的欢呼不绝于耳:"只要你购买了新型数字摄像机,就可以信心十足的声称,老子已经具备了涉足业内的充分条件。"在人云亦云的炒作之下,难免有人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这似乎是许多影像运动发展初期的通病。例如"新浪潮"运动中,"许多青年人以为轻浮可以取代才干和业务知识")。一些想当然、不明究里的人也在盲目跟风,致使一些错误的观念以讹传讹、谬种流传。DV既不可能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也不可能使影片零成本。著名的DV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即动用了100多台DV摄像机,后期制作成本则更为惊人。DV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两者成像质量也有相当的差别(否则,二者的市场售价不会有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的悬殊)。从技术上讲,像素并非摄像机品质的唯一标准(其他还包括镜头、CCD等),家用普及型与广播级产品之间仍然存在相当的技术差距,且仍存在颗粒较粗、成像效果差、层次感缺乏、大景虚焦等缺陷。因此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在具有初步的影像生产条件之后,更重要的是因材施用,充分调动工具潜能,而不是盲目向电影看齐(目前DV摄像机,包括专业DV都没有真正的16:9芯片组。这样的话,DV格式的机器将始终被隔离在商业影视领域之外。因为专业影视传媒机构不会接受16:9格式的来回转换,尽管是数字记录,但在不同的压缩算法之间转换,影像质量还是会有较大的损失)。

现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DV正在让一些人心浮气躁,迫不及待恨不得明天就参加世界电影节,后天能挺进好来坞用DV抱个奥斯卡奖回来。急功近利者不是把心沉下去,而是渴望一片成名(客观地说,比起其它大赛,形形色色的影像奖还是好拿得多)。所以逐渐开始有人冷静地思索:"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拿起DV,但是如果我们想把这个东西从一个录像作品提升到有点电影的意思,我们所面临的障碍是非常难以跨越的。这些障碍就是我们无法有效地调度那些必须的社会资源以及我们极度匮乏如何调度这些资源的知识和渠道。"对于大众影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许也许将从另一个方面注定其未来将难免遭遇挫折——正如法国"新浪潮"运动中,"因饥饿而死亡的这个运动确实赢得了几个成功,但获得了大量的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被夏布罗、特吕弗和戈达尔受到的行家们的赏识和商业上的成功冲昏了头脑的不少年轻人以为拍电影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结果,他们的影片"不过是些业余爱好者的拙劣之作"。最终使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浪潮"运动未能对法国电影产生应有的更大影响。

同类推荐
  •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本书站在时代高点,总揽新世纪传媒领域出现的新案例、新技术、新理念,荟萃高端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加以系统归纳,进行趋势研究,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体系集大成之作。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曾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占据20世纪80年代报纸头条,现在“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热门推荐
  • 我的屠神大人

    我的屠神大人

    九霄纷乱之时,废物逆天崛起,九门法图在手,足可抵挡万物,修四兽金身决,练就无上肉身,手持祖龙天刀,斩尽天下狂徒,一怒妖魔鬼哭,故称之为屠神。
  • 孤独的崇祯

    孤独的崇祯

    本书主要描述崇祯皇帝朱由检多灾多难的一生,诸如因庶出而显尴尬的童年,寄人篱下而多忍的信王生涯以及登上皇帝宝座构筑中兴之梦理想的破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无奈,尤其是他既猜疑又刚愎自用的性格,面对后金(清)势力逐渐壮大的威胁、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的进击,一筹莫展,顾此生彼,处置失当,却又不肯负责,委过于臣僚,以有“诸臣误解”的哀叹。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炮火声中,孤独地踯躅到煤山脚下,自缢身亡,结束了短暂而又坎坷的人生。
  • 桃花源记之诸神的黄昏

    桃花源记之诸神的黄昏

    拥着着毁灭世界力量的最终武器,终结之核最终被恐怖组织散播到了世界。凌立在世界顶层的七大家族趁着这一异变展开了称雄的争斗。被家族赋予着使命的各个家族继承人纷纷为了家族而开始了自己的战斗,这个不断地重复着谎言与悲剧的世界,会在终结之核的力量之下毁灭,还是被这份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改变?
  • 华夏朝歌

    华夏朝歌

    穿越成一国嫡公主,有万千宠爱无上权利,爽不爽?一个字,爽!可萧沅好穿的国家不大好啊。北有异族时不时侵犯,西有强国觊觎窥伺,南边陈国幸灾乐祸,东边岛国围追堵截。自己家里还勾心斗角,烽烟四起。萧沅好这个嫡公主的日子委实不好过。没办法,她只得撸了袖子,自己拉了一帮人另立山头,祭出视死如归的心志,大吼一声: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嫡公主也得过日子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之农门福妻有点甜

    穿越之农门福妻有点甜

    夏安一觉醒来穿越到被卖的小可怜身上。爹爹懦弱,娘亲包子,家徒四壁……——上山割草捡了一粒种子,种出来之后才发现是成了精的人参娃娃!还是个公的!爹娘软弱不要紧,我是负责虐渣。家里穷没事,看我开动脑筋发家致富。夏家村的小可怜一转身成了人人羡慕的有福之人。——不虐,不虐,不虐,甜宠文。有点小渣渣,都被男女主给灭了。
  • 又有何道

    又有何道

    明国弘治八年,道痴大和尚做出预言,修罗降世津门之南,天嘉湖畔。时津南伯府正为刘氏独子刘二公子贺八岁生辰,津南伯门生故吏前来道贺,百顷庄户前来献礼,湖畔灯火通明。忽东边杀出一骑兵士,是夜,伯府满门上下三十七口,焚尸祭天,道痴画阵:五洲灭灵。历史的车轮还在衮衮向前,人们不会在乎伯府谋反被杀全族,不会在乎秋田间焚秸秆死的几个庄稼汉,更不会在乎湖畔的陷兽坑里的呦呦鹿鸣。人们知道,那一夜逃了位伯府的王子,佛也知道。江流:我想成佛,因为我的爹娘死了,他们是放下屠刀,立地成的佛。至于其他的恩怨,与我何干。我是个小人物,我笔下的自然也是。
  • 最强法宝仿制师

    最强法宝仿制师

    实力弱,不怕,炼造师法宝多,敌人丢一件,我丢一百件,如山的法宝砸死你。比钱多,炼造师更不怕,仿把诛仙剑,让你买不起,仿个阴阳二气瓶,让拍卖会陷入疯狂。炼造师要开工厂,用九块九占领法宝市场,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就斗一场,让天下都记住自己的名字。
  • 夜知悉

    夜知悉

    一次次的迂回,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一次次的被陷害,她始终不相信有人会背叛。只有一次次的见证她才明白,一切只是一个让她失去一切的圈套,神秘的传说,神秘的失踪,不过是假象而已……
  • 谁敢抢朕的女相

    谁敢抢朕的女相

    皇上的宠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宰相,竟是女儿身,消息一出,有人傻了,有人笑了,有人怒气,有人哭了;他,一国之君,最高兴的事就是趁她不备时偷摸她偷吻她,还…他,一国大将军,公事私事总爱找她的茬,不为什么,只因他喜欢;她的心最后沉沦了,究竟为谁沉沦?他?还是他?又或是他?乱了,这一切都凌乱了。片段欣赏“他就是你说的精心准备送给朕的礼物?”“是,他就是此时最当红的男伶,绝对可以满足皇上。”“他不行,你行。”男子邪魅一笑,大手一拉,某人直接掉进男子的怀中。片段欣赏“朕听闻有一种方法可以医治爱卿的怪病。”“还请皇上赐教!”“女子男养,男子女养,可以祛除怪疾,只要爱卿穿上这一套女装三日,相信爱卿的怪病很快便会痊愈。”男子挑高眉头,眼底尽显邪恶的笑意。片段欣赏“皇上有旨,多罗郡主才得兼备,与慕容宰相实属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今特赐婚给慕容宰相为妻。”“臣接旨,谢皇上隆恩。”好,只要她敢嫁,她就敢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