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2200000007

第7章 普希金传略(7)

普希金的腹部里面留着骨头的碎片,内脏受伤很重。在这种情形之下,医治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使得病人的内脏完全休息,并用鸦片来制止它的运动。可是那位外科御医却根据不可解的理由,命令为病人灌肠。结果当然是非常可怕的。普希金的两只眼睛露出凶恶的光芒,就像它们要从眼眶里面跳出来似的,满脸都是冷汗,两只手也变得冰冷。虽然他竭力想抑制自己,但还是高声叫喊起来,使得大家都为主震骇。那个被吓坏了的当差就去告诉丹扎斯,说普希金吩咐他把写字台上的小抽斗拿给他,然后就退出去,而在这只抽斗里面正放着手枪。丹扎斯赶忙跑到普希金面前去,想夺他的手枪,而他已经把手枪藏到被单下面去了。普希金承认他想自杀,因为这种痛苦实在难受。

清晨时分,痛楚稍减,普希金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他直到临死之前既没有呻吟一声,也没有号叫一声表示自己的痛苦。

普希金住宅的门前挤满了人。熟识的和不熟识的都挤在门口,不断地探问:“普希金怎么样啦?他好了一点儿吗?是不是还有希望呢?”

大群的人阻塞了普希金住宅前的那条街道,以致无法能挤到他的门前。但在这群人当中,却没有一个来自上流社会的人。

普希金每小时都在衰弱下去。死亡逐渐逼近了,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朋友们都对他说:

“我们都抱着希望,你也用不着灰心。”

普希金回答道:

“不,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活的地方。我一定会死的,显然地,并且应该这样。”

正月二十九日(新历二月十日)近午,普希金要了一面镜子,照了一下,挥了一下手。脉搏低落下去,一会儿就完全消失。两只手也开始僵冷起来。突然间他又张开眼睛,要人家把用糖渍过的杨梅拿给他。当拿给他的时候,他又清楚地说道:

“叫我的妻子来,让她喂我吃。”

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就两膝跪在普希金的枕边,把小调羹递到他的嘴边,又把自己的面孔挨近他的额角。他轻轻地抚着她的头说道:

“呶,呶,没有什么,谢天谢地,一切都好!”

此后,普希金就开始坠入昏迷的状态了。医生兼作家的达利[1]时时刻刻都守在他的身边,普希金非常爱他。垂危的普希金,好几次把手伸给他,握着手说道:

“呶,把我抬起来。我们一同去,更高,更高,——呶,我们一同去!”

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他又说道:

“我做了一个梦,就好像我跟你一齐沿着这些书和书架爬上去,爬到高处去,——因此我的头都发昏了。”

有几次他注视着达利,问道:

“你是谁?你?”

“是我,你的朋友。”

“为什么我不能认识你。”

他不讲话了,闭上眼睛,又在寻找达利的手,拖着他的手说道:

“呶,我们一同去,请,我们一同去!”

普希金开始垂死的挣扎。他要人家把他的身子翻到右边去。达利和丹扎斯仔细地抬着他的两腋,把枕头摆到他的背后面。突然间,他好像醒来的样子,迅速张开眼睛,面孔更加明亮起来,他说道:

“完结啦,生命!”

达利没有听清楚他的话就回答道:

“是的,弄完啦。我们已经把你翻转过来。”

普希金又清楚地重复了一句:

“生命完结啦!”

他的呼吸愈来愈慢,只剩最后的一息。生命从此长逝。在场的朋友,永世都不能忘记的,就是普希金死时面孔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伟大的幸福的安详。

【注释】

[1]达利(1801—1872),作家兼语言学家,编有《俄国谚语辞典》(1861—1862)及《俄语大辞典》(1863—1866)。

十二、葬礼

在莫伊卡河边上,就是普希金逝世的那所房子的门前,发生了一种在当时是完全异常的情况。所有那些想向普希金的遗体致敬的人,就像潮水涌涨一样不断地增加起来。据目击当时情况的人说,到普希金的灵前来吊唁的,有三万至五万人之多。车辆从城市的各方面向莫伊卡驶过来。雇车的时候只要对车夫说一声“到普希金家去”就行了。

在普希金的灵柩旁,并没有上层显贵们的踪迹。挤向灵前的,都是些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下层官员、商人和新兴的急进民主阶层而后来被称为“平民阶层”的“庶民”。在普希金的葬礼中,这个阶层最初出现于社会活动的舞台,并且觉得自己是一种社会力量。

普希金最后的几年,无论在社会方面、精神方面、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和家庭方面,都是生活在一个可怕的孤独的圈子里。“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吧!”他对自己这样辛酸地说道。但他却没有觉察,就是在他遭受折磨以至于死的那个圈子之外,他有着成千上万的热情恳挚的朋友。

死使得所有的人感觉到普希金的伟大的无法补偿的价值。他们高声地、坚决地、不用空话而用他们自己的一切行动表示出:

“普希金是我们的!”

就在这时,莱蒙托夫这位差不多还不大知名的诗人所写的一首愤激的诗:《诗人之死》出现了——这是篇火一般的诗的宣言。它异常迅速地被传抄和流行着,所有的人都重复背诵着他的诗句:

你们,站在宝座周围的这贪婪的一群,

全是自由、天才与光荣的刽子手!

你们躲藏在法律的荫庇之下,

在你们面前,法庭和真理——都得静默闭口!

但是,你们这些荒淫的宠臣呀,有着上帝的法庭,

有着威严的审判官,他正在等候,

他不能用钱贿赂,

他预先见到了一切思想与行为。

那时你们的毁谤是枉然无用:

它不能再帮助你们,

你们也不能用你们的污血,

去把诗人的正义之血洗清!

社会愤慨的激发,也使得沙皇尼古拉吃惊和感到害怕。他起先对普希金的死是冷淡漠视的,并且还完全认可了丹特斯的行为。可是自下而上的这种压力,使得沙皇了解到,问题不只在于涉及一个低微的“作家”,一个他的宫廷里的小官宫廷近侍,而是一个被全国广大民众所高高敬仰的人物。

尼古拉不得不改变了他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假装着说他非常重视普希金的死,认为这是国家的一个莫大的损失。丹特斯被贬为士兵,因为他隶属外国国籍,就把他驱逐出境,至于赫克伦公使由于沙皇的请求,也由荷兰政府将他从公使任上撤调回国。

另一方面,尼古拉又急忙地阻住一切足以成为社会激烈愤慨情绪所要表达的道路。严令各报对普希金的死,“保持应有的温和与适切的态度”。有一家报纸因为上面写着“我们诗坛的太阳殒落了”,“他是死在他伟大行程的中途”等语而遭到处分。普希金住宅邻近的房子,都安置了步哨,在他的住宅的大门口和住宅里面,都有暗探来往徘徊着。

在移灵的前夜,正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夜间,人群散去之后,普希金的住宅里只剩下他的几位近友;这时候宪兵团参谋部长杜别尔特将军带着宪兵前来。他们并不把灵柩移到第二天要举行奠礼的圣伊萨阿克大教堂去,而移到马厩教堂,在举行奠礼的这一天,教堂入口处都布满了警察,只允许那些被邀请参加的人进去。祭奠完毕之后,就把灵柩放到教堂的地下室里去了。

二月二日至三日的夜间,有一部灵车和两辆马车开到教堂门口。一辆马车里面坐着宪兵长官,另一辆马车里面坐着普希金的朋友亚历山大·屠格涅夫,他是奉命把普希金的遗体护送到普斯科夫省,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镇修道院去安葬的。他们把棺柩装上灵车,就急速地驶出城去。普斯科夫省的省长预先接到皇上的命令。当棺柩经过时,“禁止一切特殊表示,一切迎接,总而言之,禁止一切仪式即是”。

这个特别的葬礼行列,日夜兼程地在雪地里飞驰前进;就好像罪犯们,想急忙秘密地了结掉自己所作的勾当一样。

在一处驿站上,一位过路的教授夫人看见这些鬼鬼祟祟的宪兵们,在督促车夫赶快为一辆盖着藁草的车子换马,在这辆车子上就放着一个用草席裹着的棺材。她就问一位在旁边守望的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天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听说,一个什么姓普希金的人被打死了,他们就把他包在藁草和席子里沿着驿站飞奔——愿上帝宽恕我,就像他是一头死狗一样。”

尼古拉统治的沙皇俄罗斯就这样在二月六日(公历十八日)的黎明时埋葬了这一位最伟大的俄国诗人。

自从普希金逝世以来,已是一百多年了。杀害他的沙皇专制政体已经崩溃,而一些人劳苦和受难,另一些人不劳而获却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的那种社会制度,也已经崩溃了。人民对于普希金的敬爱是与年俱增。他对于一切的人都是必要而又无限珍贵的。大家之所以需要他与珍爱他,就是因为他有写诗的天才,他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性,他对于真理的不知疲倦的追求,他用来灌注生活的那种欢乐与美丽,他的深刻的人性与文化,他的语言的无比的音乐性,和他的文字的崇高的明朗性与朴素性。

普希金曾经幻想过的那条通到他纪念碑前的人民的路径,已经变成了宽阔坚实的康庄大道。他的著作被印成千百万册,并且立刻为群众所吸收,好像瀚海里的干沙在吸收水分一样。一切的人都知道他。他的作品被译成苏联境内许多在过去最为落后的民族的文字。普希金的预言实现了: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是芬兰人,

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和草原

上的朋友卡尔梅克人。

同类推荐
  •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愿再次与你重逢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愿再次与你重逢

    本书为全国新概念作者的经典文字合集,作为《盛开》每年推出的特色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作文辅导类和课外阅读类书籍。
  • 密云晨光

    密云晨光

    这是一本扎实、细密、充满洞见的随笔集,包含书评、影评、时评、关于写作的四个部分。收集了作者十年来发表过的,最打动自己、也打动了许多读者的文字。它们常在深夜写成,凝聚了作者在近十年间所有的领悟,自省。它们是一种记录,记录作者与书,与电影,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过程。
  • 胡适文丛(套装共三册)

    胡适文丛(套装共三册)

    在《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谈时势与社会》中,胡适用毕生的实践与思考构筑了一个自己终生梦寐的理想国度,他用自己的赤子之情与悲悯之心书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做一个像样子的梦:谈人生》收录其谈人生的36篇文章,展示了胡适先生用赤子之情与悲悯之心书写出的一位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可以看到一个国学功底无比深厚,又能跳出故纸堆、清醒地思索“人生问题”的学者胡适。《还他一个“不过如此”:谈国故与文明》讲述胡适先生的国故与文明情节,收录了整理国故与打鬼、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文学改良刍议、打破浪漫病、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当前中国文化问题等文章。
  • 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朗读者系列)

    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朗读者系列)

    本书是朗读者系列之一——《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收录了60多位中外作家的文章,泰戈尔、叶芝、林徽因、朱自清、圣埃克苏佩里……《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适合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对孩子降临的喜悦、给孩子呈现世界的渴望、让孩子成为更好自己的期待、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的遐想……《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一书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 我,或者“我”

    我,或者“我”

    《我,或者“我”》是史铁生遗作结集,在这里,他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热门推荐
  •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了解人性,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人性无法触摸,不被看透。这令许多人陷入迷茫和困境,本书是将会成为改变你生活的指南书。
  • 宝莲灯前传之杨蛟

    宝莲灯前传之杨蛟

    灌江口,杨府一家灭门,穿越成杨蛟,死而复生,然后闲着没事干……
  • 超神学院之漫威雷神

    超神学院之漫威雷神

    拥有漫威雷神能力的楚驿,在这一个,神、天使、恶魔、饕餮的世界里手握风暴,脚踩卡尔,神奇一般的半咸鱼生活……还记得那树下的约定吗?我一直在等你……-老弗雷开新书了……《二狗的无限世界》
  • 微忧校园印记

    微忧校园印记

    这是一群失落的演奏家,性格迥然但却都乐观充满爱心,并勇于挑战自己命运。生命的际遇让他们像闯进黑暗里的阳光一样进入彼此的视线,编织了整个高中时代最绚烂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际遇都如童话般美好,命运之轮把魔鬼撒旦带到大家面前,谁也不知道,他们所有甜蜜的幸福是否会在这个初冬被瞬间抽离……
  • 大明第一媳

    大明第一媳

    媳妇,我想杀人,你一定是来递刀子的那一个,对不对?不对,我一定是最先跑官府的那一个,你杀了人,我去帮你自首,这样还能量刑?是不是?媳妇呀,你真是我的......好媳妇呀!夫君又错了,是大明朝最好的媳妇,这样才对?传统的男追女,要来吗?
  • 青少年心灵治愈故事系列:勇气是飞翔的翅膀

    青少年心灵治愈故事系列:勇气是飞翔的翅膀

    本书属于德商勇气培养的范畴,对于小读者来说,勇气的培养是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的,不是从大字眼说起,所以,本书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通过25个生动的小故事,给孩子一些方法和启迪。开卷有益,希望小朋友们,在读到这些小故事的时候,能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勇气。
  • 神枪李书文

    神枪李书文

    季节已是深秋,湛蓝的天上挂着几片白云,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几声有气无力的蝉鸣,放眼望去,苍茫的大地上看不到一丝丰收景象。奉天通往沧州的官道上,三匹大马疾驰而过,腾起阵阵灰尘,留下一路急促的蹄音。夕阳西下,人困马疲,三匹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马背上的三个壮汉解开了胸扣,一阵凉风吹过,顿觉全身舒爽。边上的一位窄脸汉子一边抹着脸上的汗珠,一边向中间那个圆脸汉子发着牢骚:“马特使,这个黄士海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让袁大人这样折服,让我们不远千里前来相请?我看练兵处大人府里的几个日本和德国的洋武士就很了得,难道他比这几个洋人还厉害吗?”
  • 重生之我的智障总裁

    重生之我的智障总裁

    她含恨而死,却意外重生,带着恨意的她要向每一个伤害她的人复仇,却再一次意外,居然捡到一个智障男人,从此,本来还算顺利的复仇路,开始变得啼笑皆非......
  • 夫君请让道

    夫君请让道

    女扮男装不是她的错,被一大群男人追着跑那更不是她严鸾吾的错了!
  • Cubs and Other Stories

    Cubs and Other Stories

    The Cubs and Other Stories is Mario Vargas Llosa's only volume of short fiction available in English. Vargas Llosa's domain is the Peru of male youth and machismo, where life's dramas play themselves out on the soccer field, on the dance floor and on street corners. The title work, The Cub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arefree boyhood of PP Cuellar and his friends, and of PP's bizarre accident and tragic coming of age. In a candid and perceptive foreword to this collection of early writing, Vargas Llosa provides background to the volume and a unique glimpse into the mind of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