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5400000009

第9章 出口成章(8)

宋冘只好又说话了:“廷桢,我知道你腹中诗文,犹如源头活水,潺潺不断。既然大家有这个愿望,你又何必推辞呢?就再来一首吧!”

吴廷桢说:“既然宋大人也发话了,我岂敢违命?不过有话在先,我若真的被难住了,作不出来,诸位可不要见笑哦!”

这一次,大家仍按上次的办法,点了两个字,一个是“蛟”字,一个是“断”字,而且指定嵌在七字句第四个字的位置上。

吴廷桢见点的是这两个字,的确有些作难了。因“蛟”是个名词,“断”是个动词,如何对得上?而且意思相隔太远,也无法把它们贯串起来。

正当吴廷桢苦思冥想,还未找到合适词语的时候,宋冘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吴廷桢看见宋冘坐的是一把垫着虎皮的交椅,忽地灵机一动,妙思涌出,遂念道:

射虎斩蛟三害尽,

房谋杜断两心同。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用的是晋朝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而下联中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李世民时的两个贤相,一个是房玄龄,善于谋略,另一个是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后来“房谋杜断”便也演化成了一个典故。

直到此时,众人才觉得吴廷桢的确是个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难得人才,一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受荐御前赐举人

吴廷桢虽然自幼被誉为神童,后又多次显露才能,但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去考举人,却仍未得中。这是怎么回事呢?身为江苏布政使的宋冘深是不解,并且也很表惋惜。

有一次,吴廷桢前来拜见,宋冘心想:吴廷桢屡试不中,是不是因为八股文写得不好?便想趁其来访之机,考考他的八股文作得如何,于是对他说:“廷桢,今日我出个题目,你来破题如何?”

吴廷桢说:“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恰在此时,有两个木匠正在院子的一角锯木板,宋冘便用手一指说:“就以锯板为题吧!”

八股文,这是自明朝后才兴起的科举必试题目。八股文分为八段,头一段叫破题,用一两句话点明题目的意思,为下文开路。

吴廷桢听说以锯板为题,稍加思索,便开口说道:“送往迎来,所厚者亦薄也!”

这个破题很是形象,因锯木板要拉锯,一拉一推,把这动作说是“送往迎来”;一块很厚的木头,或者一根圆木,被锯成许多板子,就薄了,所以说它是“厚者亦薄”。但是,这个破题内含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送往迎来”,习惯了敷衍,他就对人不会有什么深厚的友情了,即使原来比较深的友情,也会淡薄的。

宋冘听了,不由得拍手叫绝。他想,既然破题如此好,行文必不差,那么怎么就一次又一次地考不中呢?他决心伺机向朝廷推荐。

恰在这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江苏,宋冘在率领各级官员跪地相迎时,有意将吴廷桢安排在内。

康熙是个重视人才的皇帝。他在召见宋冘汇报当地政事民情之后,又要他推荐人才,宋冘乘机汇报了吴廷桢的情况,并说此人今日也已前来迎驾。

康熙闻言,立即派人把吴廷桢召来,亲自面试,以“圣驾巡幸”为题,让他作一首诗。

吴廷桢谢罢龙恩,站起身来,当即念出了两句:

龙舟彩益鸟动旗幢,

圣主巡方至越邦。

他正要念下两句,不料康熙在这时问身边的侍臣:“船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侍臣回答说:“到了吴江。”

吴廷桢闻言,不由灵机一动,又续出了下两句:

民瘼关心忘处所,

侍臣传语到吴江。

吴廷桢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是说皇帝心中光想着民瘼(民间疾苦)了,把船行到什么地方都忘记了。这是两句拍马屁的话,而且拍得及时,康熙听了也不由得笑了,感到这小子也真会逢迎,不过,他感到此人才思也的确敏捷过人,便称赞他说:“即景生情,出口成章,是个才子!”

吴廷桢此一举,引得康熙高兴,当场便赐他为举人。

由于这举人是皇帝钦赐的,后来再行考试,谁还敢挡他呢?于是,吴廷桢1703年便中了进士,受封为翰林。

方苞七岁学《史记》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出生于公元1668年,安徽桐城人。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康熙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方苞的家庭,是世代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方仲舒是著名学者,尤通经史,也是位著名的诗人。他见方苞天资颖悟,智慧过人,故从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读经书,学诗文。方苞到四岁的时候,就会联诗作对了。

有一天,方苞和他的父亲方仲舒清早起来,见门外漫天大雾,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公鸡的叫声,透过重重迷雾,一声声传了过来,父亲有感,顺口来了句上联:

鸡声隔雾

方苞才思敏捷,立即应声来了句下联:

龙气成云

父亲感到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很有气势,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得了。于是,从五岁开始,父亲便教他读《论语》和《孝经》。

方苞年龄虽小,却酷爱读书,并且注意修身养性。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对《论语》和《孝经》中的内容,父亲往往只教给他开头,他便能读懂下文;结果不长时间,便把这两本书读完了;尔后,他就自己又找来一些经书自学,如《毛诗》、《左传》等,他读起来都是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在他七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在读一本叫做《史记》的书,常常凑上去看几眼。父亲对这本书很是珍惜,为防止遗失,每次读完之后,便藏在自己的书箱内。方苞对这本书早就听说过,它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止共三千余年的历史,保存了古代至汉武帝时最为系统的珍贵资料,而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很想读上一读。于是,他便和也想读这本书的哥哥方舟暗中商定,只要父亲不在家时,哥俩就偷偷地把书箱打开,取出来自学;万一父亲发现后怪罪下来,两人共同承担责任。

不久,父亲就发现了他们偷读《史记》的事。父亲见他们哥俩小小年纪就能读懂《史记》,大为惊奇,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索性取出,让他们专心阅读,并且还取出了自己平时喜欢读的《易》、《书》、《诗》、《礼》以及《左传》等,供他们阅读。不长时间,方苞除《史记》之外,对其他所读经书,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并且开始撰写古文;待他八岁那年去私塾读书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名气,被时人称为神童。

公元1699年,方苞考中举人;1706年,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他将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时,听说母亲有病,便回家侍奉母亲。后来,康熙发现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便任命他为皇帝的南书房当值(一个专门为皇帝提供各种资料的官员);雍正即位后,提拔他为礼部侍郎。

在学问上,方苞对《春秋》有深刻的研究;在文学上,他推崇《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他所写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界有深刻的影响;又由于他的弟子刘大槐、姚鼎都是桐城人,后人便称他和他的弟子们为清代文坛上的“桐城派”。

方苞有著作《方望溪先生全集》流传后世。

李调元七岁联对

李调元,清代著名文学家,四川绵阳人,出生于公元1734年,1754年中进士,成为乾隆年间年纪最轻的一名进士。

他在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叔嫂联对的故事,读来颇是有趣。

李调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尤以文学世代相传。这样一个家庭,使李调元自幼受着读诗、写诗、咏诗的熏陶,到六岁开始上学读书时,就已会联诗作对了。

他七岁那年的五月五日,即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都吃粽子。李调元一大早起来,便跑进了厨房,以去上学为由,要他的三嫂拿出粽子给他吃。

三嫂见他馋成那个样子,感到好笑,故意逗他说:“粽子还未煮熟,再等会儿吧!”

李调元说:“再等,上学就晚了,老师批评我怎么办?”

三嫂笑着说:“又不批评我,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再说,现在离上课的时间还早着呢,你急什么?”

李调元无法,见桌子上放着已做好的糍粑,便又改口说:“那就让我先吃点糍粑好了。”

说着,他便伸手去拿,三嫂又上前拦住说:“这糍粑是我连夜做出来的,全家人正好一人一份,非要等大家齐了一块吃才行呢!”

李调元这下没咒念了,闻着锅里透出来的粽子味,口水都流下来了。

直到此时,三嫂才对他说:“要吃粽子可以,但必须对出一联。”

李调元一听,觉得这是自己的拿手好戏,便急忙说:“好,就请三嫂出题吧!”

三嫂便以端午节为题,来了个上联:

五月五日,五叔讨粽子

李调元见三嫂用了个“讨”字,把自己要吃粽子的情景说得那么难堪,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地对了个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偷糍粑

三嫂听了,有点不满意地说:“你用三个‘三’字,对三个‘五’字,倒也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不过,你那偷字却用得不好。我一夜未睡觉,赶做糍粑,为了全家,辛辛苦苦,怎么叫‘偷’呢?”

李调元不服气地说:“那你在上联中为什么要用个‘讨’呢?我以‘偷’字相对,不是合乎情理吗?”

三嫂望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扑哧一乐说:“好你个小五叔子,真是一点亏也吃不得!”接着便顺口改道:

五月五日,五叔吃粽子

李调元听后,也立即把下联改成,

三更三点,三嫂做糍粑

此后,李调元“叔嫂联对”的事传了出来,也就成了一段趣话,流传至今。

傅嘉九岁难进士

傅嘉,清朝著名学者,广东人,出生于公元1745年。

傅嘉自幼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五六岁时便学会了联诗作对,到七岁去学校读书时,在文学上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可是,他只念了一年书,由于母亲去世,家中贫困,他也就退学了。在他退学之后,仍不忘读书,常在上山砍柴和干活的空间,挤时间读书。

有一天,他听说朝廷派了个叫李调元的进士到广东任学政。傅嘉早就知道李调元是个有名的才子,小时候就以“叔嫂联对”而闻名乡里。于是,他一时心血来潮,便想见识见识这位名人的才华。

几天后,傅嘉打听到李调元每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便在路的正中央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然后守候在那里。不一会儿,李调元坐着轿子来了。

轿夫来到“石桥”跟前,一脚便把石头踢到了路的一边。这下,傅嘉可不干了,上前拦住轿夫,指责他不该把他的“石桥”拆掉。轿夫则说傅嘉不应该在路中央摆石头玩,妨碍行走。轿夫和傅嘉各说各的理,声音越来越大,争吵起来。

李调元在轿中听了,也觉着这孩子太不讲理,于是便走下轿来,准备劝说几句,叫他让开算了。

不料,他刚一下轿,傅嘉竟一扫刚才的怒气,上前深施一礼说:“您就是新来的李大人吧!听说您从小就以联诗作对很有名气,在下很是敬慕,今以‘石桥’拦轿,就是想和大人联上一对,不知大人能否赐教?”

李调元一听,心中就乐了,天底下竟有这样求联对的!不过,他一向以联诗作对为乐趣,今又见傅嘉出语不凡,满脸稚气,很像自己当年向三嫂讨粽子时的那副神态,不由十分欢喜;于是,也想考考他是否有自己当年那种才气,便高兴地对他说:“那你就先出上联吧!”

傅嘉不假思索,顺手指着被轿夫踢倒的“石桥”,写出上联:

踢倒磊桥三块石

按说,上联中的“磊”字应该用“垒”字,可他竟写上了三个“石”字的“磊”,和后面的“三块石”相接,使得李调元难以应对,想了足有半个时辰,也未想出合适的语句来,便有些难堪地提出回去再想,明日一定答复。傅嘉同意了。

李调元回到家中,愁眉不展,他的妻子见了,便问根由。当李调元把途中一个孩子求他联对的事说出后,妻子竟笑着说:“咳,这有何难?”

于是,她拿过剪刀,把绣花用的纸剪出一个“出”字,然后从中间剪成两个“山”字说:

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调元一听,“出”和“磊”相对,“两重山”和“三块石”相对,不由得连连称妙。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又坐轿来到原处,见傅嘉已等在那里,便把下联说了出来。

可傅嘉听了,却微微一笑说:“这下联对得的确很妙,但我想并非出自李大人之手。”

李调元吃惊地问道:“你这是从何谈起?”

傅嘉又笑着回答说:“想大人堂堂男子,不用‘劈’字和‘砍’字,怎么想起来用个‘剪’字呢?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联定是李夫人对的。”

李调元听后,十分钦佩傅嘉惊人的聪敏才智,不但承认了夫人对下联的事实,而且专门来到傅嘉的家中,送上俸银二百两,一再嘱咐他的父亲要好好供傅嘉读书。

林则徐联对中举

林则徐,清朝大臣,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立矣村老人,出生于公元1785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以虎门销烟震惊世界。

史称他“少警敏,有异才”,并以“童年擅文”而被称为神童,世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显学露才的生动故事。

童年擅文

林则徐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叫林宾日,是个教书先生,不仅通晓经书,更喜欢吟诗、作赋、写文章。但是,他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崇拜的是南朝陈国一个叫徐陵的,不但仕运亨通,官至尚书,而且文章绮艳,与庾信齐名,是当时很有造诣的文学家。于是,父亲在林则徐刚一呱呱坠地,便为他取了个名字,叫则徐,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徐陵那样的人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对林则徐的早期教育抓得很紧,两岁教他识字,三岁教他背诗,四岁便让他跟着自己到私塾去,让他和学生一块读书。

同类推荐
  •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曾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为人生点燃指明方向的明灯。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自己是自己最可靠的救星。这是一部成功励志图书,《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主要强调了一种“自助者,天助之”的个人奋斗精神,处处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睿智深刻,字字珠玑,同时又深入浅出,结合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催人奋进,能使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找到强烈的共鸣。这部书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告诉读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拥有强大的潜能,引人思考。
  •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工作、事业会困难重重。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拥有了有效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和财富的门票。
  • 用100%的努力争取1%的机会

    用100%的努力争取1%的机会

    世上可怕的事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为了得偿所愿,你必须用100%的努力去争取1%的机会。朋友,努力吧——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 提高社交礼仪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社交礼仪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并且社交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本书讲述了很多在社交礼仪上需要注意的方面,内容详尽,通俗易懂。
  • 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自制力2(实践版):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命运?

    在本书中,作者将继续用翔实的案例、专业的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实用有效的方法全面提升你的自制力!帮你战胜拖延症、驱除无力感、告别焦虑、学会时间管理、情绪掌控等。学会本书,让你的自律能力、意志力、效率都将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所有的极端情绪都是假象,“搞破坏”的是你失衡的心理状态。在书中,作者向读者分析非理性的坏情绪是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这种积极的力量,而且要避免对自己身上的各种情绪进行一刀切的管理。但前提是,你必须学会如何区分它们。7天改掉坏脾气,7天养成好习惯!本书将重点向你介绍将坏情绪转化为正面能量的具体方法!
热门推荐
  •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主要内容分为少年时光、功过是非等章节。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 余生许你不准悔

    余生许你不准悔

    他说爱她却要娶别人。她不敢爱了,想放手,想逃,却被他推倒抵死纠缠,说要她给他生孩子。凭什么啊?她用尽一切方法逃脱他的掌控。他才急了,慌了,把她强压身下:你想要的全都给你,嫁给我好吗?1V1治愈系甜宠,已经完结,欢迎围观。喜欢溏心小肉粽作品的小天使,还可以搜索笔名溏心小肉粽,有新书上架哦,也可以加Q群:223844395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戊壬录

    戊壬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分钟破案

    一分钟破案

    人的大脑就像一把刀子,你越磨砺它,它就越锋利。能让人的大脑达到这一满意效果的就是罪犯和警察之间的博弈游戏。探案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规律制约,游戏的参与者总是在制造更新更绝妙的方法,企图制服对方。书中汇集中外精锐探案故事,精中选精,以新奇、精致、逻辑力强为鲜明特征,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在独飨趣味盎然的推理文字盛宴的同时,既可锻炼读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可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
  • 告诉你一个哥伦布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4次率队西航,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由此,他也成为欧洲人经海路到达西半球的第一人。在西印度群岛上,他建立了殖民地,发现了金矿,并掳掠了印第安人。他的4次西航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欧洲大陆与美洲新大陆的联系,并为欧洲人大规模占领和开发西半球打下了基础。
  • 幽幽大秦

    幽幽大秦

    秦时升明月,天行颂九歌自大周以来,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纷纷扰扰六百年战乱之世,未有前路。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圣人辈出的奇幻时代,造成了绵延至后世传承千年的思想留存。值此岁月,关外铁秦幽幽而立,奋六世之余烈,扫清六合迫在眉睫,嬴政,这个注定将这片大地的嘈杂声音尽数毁灭,只余留他一个人的尊言的人,也在默默的积蓄实力,等待一朝发力之时。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既定的天命运转了下去,不会有变亦也不能有变,而就在这样的时代,某个从天外降临而来的人跌倒在赵国边野,陷入了未曾饮水即将死去的濒危之刻。天地间,是否真的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冥冥中掌控着这一切?四六一四八五三四灵。银魂剑心-秦时。
  • 错负韶华

    错负韶华

    女主穿越莫名王朝,与夫君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
  • 说话要有心眼 办事要有手腕

    说话要有心眼 办事要有手腕

    人生如战场,有“手腕”的人总能把事办得恰到好处。人生如舞台,有“心眼”的人总能把话说昨滴水不漏。一个人能不能在人际关系上随机应变,重要的是看你说话时会不会动“心眼”。一个能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重要的是看你办事时有没有“手腕”。说话的“心眼”是搞好关系的基础。办事的“手腕”是左右成功的关键。
  • 我有好茶一杯

    我有好茶一杯

    极短篇小说,浪漫的异国邂逅,最好的时光遇见最好的你,那清晨的一杯茶,定格我们开始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