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篇
第一节 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总体概况
一般而言,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明确界定了西部地区的范围,总共包括12省市(区),分别是:重庆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总体说来,这些地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亿。
(2)这一地区大都是一些内陆农业地区,社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模不大,特大城市少,重要经济目标少,中小城市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人口结构独特,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据统计,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共有46个,人口1230万,农村居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全国的56%,居住地以村落为主,姓氏宗族为主,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民是单家独户。【2】少数民族的村寨大都处在高山耸立、交通落后、信息封闭之地,以畜牧业为主的牧民甚至还居无定所。因此,在偏僻、贫穷的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
(4)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脆弱。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6年东部12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39270亿元,贡献率为58%;中部9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18979亿元,贡献率为28%;而西部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9596亿元,贡献率仅为14%。1994~1996年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2%、76.19%和69.74%,且呈一定下降之势。1999年统计数字显示:西部十省区人口为全国的22.8%,但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13.95%。
(5)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青壮年文盲主要集中于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成人识字率约占78.38%。
(6)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比重较大,国有、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7)居民收入较低,负担较重,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以1994年西北地区为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83%,而生活费支出确是全国1996年西北五省贫困人口为1026.7万,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17.7%,相应地贫困县所占比例也较高。从1995年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1995年东部城镇居民生活费4842元,比1985年增5.3倍;中部城镇居民生活费3131元,比1985年增4.4倍;西部城镇居民生活费3321元,比1985年增4倍。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它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8)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依赖性很强。
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征与成因问题,很多学者都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的认为欠发达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或者资本短缺,有的认为是由体制原因或者是经济发展中的“二元论”造成的。【3】但总体说来,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力图从根本上促进西部经济大发展,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英明决策,对加快西部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西部地区体育事业能够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第二节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概况
一、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概貌。一般来说,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诸多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更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体育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体育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以此建立起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机制,已成为关系到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制约着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其发展的水平越高,所需要依托的经济基础越雄厚。大量的数据统计已经强有力地向我们证明了: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作基础,就没有世界冠军的不断涌现;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就没有现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自奥运会以来,仅就奖牌的分布状况,对照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内在联系。【4】国外学者对1984年奥运会奖牌分布及获奖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98%的奖牌都为经济水平较高、扫盲率较高和人口平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所获得。参加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获奖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金牌总数排在前26位的国家大部分也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四年之后,在巴塞罗那进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历史又一次重新演绎,参赛的172个国家和地区中,金牌总数在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总共获得677块奖牌占奥运会奖牌总数的83%,也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当然,影响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教育水平、民族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运动训练和科研水平的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水平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很大程度源于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我们知道,在竞技体育中,培养一个世界级高水平的运动员,一般需要5~8年以上的时间,球类项目更长些,运动员的成才经历中除了凝结着教练员及运动员自身的心血和努力之外,还需要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与该项训练相关人员的协作配合,还需要运动场地、训练器材、运动服装等,还需要交通工具、通讯器材、宿舍等物质保障,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检验手段。而这所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无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例如:投资新建一座带有人工降雪设备和牵引装置的高山滑雪场,其基本建设费用就高达1.3亿美元;一辆新型高速赛车造价约3.5万美元;一艘新型高速赛艇造价约11万美元左右;新型材料制造的自行车赛车和滑冰鞋的造价也在1万美元以上……举办一次大型运动会消耗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投资总额高达96亿美元;1990年我国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仅修建设施就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1998年泰国举办的第十三届亚运会仅“最佳运动员”这一奖项就花费10万美元,我国用于奖励运动员的资金也高达188万元人民币;1997年我国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运会共动用资金60亿元人民币。归根结底,竞技体育的赛场不仅是世界体坛精英竞逐的舞台,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水平展示的窗口。
(二)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们体育的自由时间和体育消费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带来了闲暇时间的增多,从而使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和生存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有足够富裕的时间和经费可以投资和消费在体育方面。据一份国外体育人口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均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如加拿大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以上,挪威体育人口达到70%,德国体育人口达到65%,而美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了77%以上。【5】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上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377元人民币,农村居民收入也达到1926元人民币,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人们开始给予体育更多的关注。另外,由于体育体制改革带来的人们观念的转变和体育运行机制的变化,“终身体育”、“体育消费”、“花钱买健康”等先进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很多人都很乐意拿出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在体育方面。据《体育与科学》一份资料显示:全国体育消费个人购买率已经提高到55%,1993年起上海家庭健康体育器材总营业额每年以200%的速度递增,广州体育消费个人购买率高达80%,天津也已达到了70%以上。【6】
此外,体育在大量资金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将体育产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启动经济的杠杆。据资料显示:全世界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4500亿美元以上,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发达国际体育产业已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产业收入就已经达到631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工、航空、木材加工等重要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排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第22位。英国体育年产值高达70亿英镑,上缴税收20~30亿英镑,相当于政府对体育投入的5倍。有专家预测,21世纪初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建立起的我国体育产业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0.3%(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日本为1.1%,德国为1.25%),体育产业的产值增加值至少可以达到近300亿元人民币,全国可解决就业人口的数量达到500万以上,将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事实证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的更加紧密。体育在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再度繁荣;而经济再投入体育发展的同时,也把体育作为自身发展壮大的一种手段,使得体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7】
(三)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体育盛会,吸引着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瞩目,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本身的范畴。特别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50年代时经济萧条、国民情绪低落。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国民精神得以激发,国民生产总值由10.1%猛增到26.1%,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持续发展。日本国民称之为“东京奥林匹克景气”,经济学界认为东京奥运会是日本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里程碑。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创下纯利润15亿美元的高峰奇迹,为奥运会的主办和经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带动经济的起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了3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是787亿美元,各种赞助315亿美元,门票78亿澳元,纪念品42亿澳元。对我国而言,随着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的成功,带来了世界各国大规模的投资,必将直接拉动经济的大发展。仅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将多达2800亿元。在巨额投资的推动下,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消费需求的增强,也给国内外的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城市建设、信息、通讯、广告、旅游、商业、就业人口等都将会大幅度地发展。有关专家认为,申奥的成功将会大幅度地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如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项目都将加快发展。同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还将给西部地区带来大批量的国外观光旅游者。据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551名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申奥成功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也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98%的受访者认为申奥成功也对自己带来了诸多有利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认为,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的7年内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0.4个百分点。由此观之,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目标的2008年奥运会,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才走四方”已经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难得的挑战和机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被体育界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后备人才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所有这些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另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作为人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步相对较晚,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市场体系、市场法规和运行机制也不尽完善,存在着后备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与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的矛盾、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等,后备人才市场自身的调节也显得软弱乏力。以上各种矛盾相互作用,导致三方面问题的出现:(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短缺,使整个人才市场运行处于非均衡状态之中,从而使人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2)后备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调、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化、非法中介、信息不畅等引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失灵,市场自身处于无力调节的状态。(3)后备人才市场地域差异、市场信息调整存在“潜伏期”、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长期性以及区域人才市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导致后备人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9】
二、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其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体育发展的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基础就越雄厚。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这一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和实质性的飞跃。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发展极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客观存在的现状如下:
(1)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封闭,对于偏僻、贫穷的农村来说,文化体育生活是一种奢侈。尤其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地方,根本无条件进行体育锻炼。【10】
(2)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普遍较低,财力不足。在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体的支出比重年年上升,但由于基数较大,所以人均财政支出普遍较低,实际用到体育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0年,只有甘肃、青海两省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增长率高于15%,而宁夏、陕西、重庆、广西、四川则低于10%。另据相关数据显示:占有全国20%的体育场地的西部地区,用于体育场地的投资额仅占全国的10%,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距。
(3)认识缺乏,观念落后,区域差别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体育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体育意识发展普遍不成熟。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运动场上的竞争表演意识中,缺乏自觉投入和参与的自主意识。有研究显示,这一地区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仍停留在体育具体的器物表面,对现代体育的社会功能在认识上明显不足。【11】对体育的发展前景缺乏理性认识,主动参与体育的自觉程度不够且区域差别大,在李宗述等人的“体育活动占闲暇时间的比例项目”调查中显示,上海市为38.3%,山东省为33.3%,而四川省则为29.8%,明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4)西部农村体育人口偏少。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据统计,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到2010年有望在1996年的基础上增加5%以上,努力使我国体育人口的结构逐步趋于完善和合理,特别是农村体育人口的发展壮大与否应该成为评价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南,因为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问题,体育方面也是如此。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只有28.97%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人口的比重更小。多年来,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以西部农村人口为主的民工潮——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的出走更造成了农村适龄体育人数的急剧减少。
(5)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人才流失严重,每年都有大批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直接造成这一地区体育人才的断层。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中,江苏代表队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代表队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中有19人来自西部各省,如马拉松金牌得主张庆乐及其教练马学忠都来自甘肃。而在男子自由式摔跤比赛中,江苏的大部分选手多为来自西部的协议队员,在55公斤级有广西队的李征宇、内蒙古队的乌兰巴特尔、云南队的毕红荣和牛平辉;在60公斤级有云南队的龙云、广西队的覃和、内蒙古队的达胡日巴乙拉、广西队的周贤德。毋需置疑,经济因素的超强介入已日渐成为体育界不可漠视的残酷现实,以往单靠睿智与拼搏夺冠争金的西部运动健儿,在金牌奖励从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包括奖房、奖车、编制转正、级别提干等诸多追加“悬赏”下,已逐渐在“钱”的竞技场上流向东部。在这种奖励攀比越演越烈的形式下,最终导致全运会成“东”运会,造成金牌集体流向东部的尴尬局面。
因此,当前建立和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紧要任务,也是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优秀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会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发展上的致命伤痕。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人才资源配置与开发上的问题还突出在体育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层人才与急需人才匮乏同时存在,体育人才资源密度偏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人力资源不仅面临着总量不足的问题,其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供需也不平衡。从体育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上来看,很大的潜能没被开发出来。众多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会在频繁、盲目的跳槽与改行过程中空耗了宝贵的执教生涯与运动生命。
(6)体育市场显得稚嫩、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办体育的运行机制处于雏形阶段,政府管理体育的传统观念在一些地区一定阶段仍然占据一定地位,体育体制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总量的规格、档次、效益和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形成成熟的体育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会出现不断的反复和停滞。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坚信,西部省(区)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套既适合本省(区)特点,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战略和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四川省20世纪90年代提出“依靠国家保重点,依托社会办热点,依托市场攻难点”的战略,在开辟体育市场,发展本体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与此同时,自1997年后出台的《陕西省体育场馆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竞赛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和《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也使得这些地区体育产业的开发及市场规范管理有了可靠的保证。据研究显示,这些地区的体育市场前景看好,如果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
因此,西部地区各省应在努力提高自身训练和竞赛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和培养出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对训练竞赛理论有研究能力的技术力量和开发性人才,像商业“创名牌”那样,使名优产品变成名优商品,充分发挥体育功能,培植主体产业,抢占市场。具体而言,四川省由于基础较好,选择项目形成主体产业余地很大。甘肃地理位置承中启西、辐射面宽,可培植垒球、摔跤、曲棍球等项目产业。云南、青海的中长跑,陕西的竟走,西藏的登山,新疆的马术等都可发展成主体产业。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历史沿革、经济基础、自然地理、区位态势、人口密度等原因形成的。从发展趋势上看,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拉大还会有相当程度的惯性。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在新世纪初叶,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的发展和改革,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及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力图从根本上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宏观调控策略,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对我国的体育事业而言,这既是实现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体育事业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推动这一地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将对国家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由乡镇一级政府管理的中小学校及基层的教学单位定义为“农村学校”。我国目前85%的中小学校在农村,约80%的中小学生在这里就读。农村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12】从总体上讲,只有抓好乡镇一级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落实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方针。
原国家体委在“八五”期间先后在山西的临汾、广东的遂溪、安徽的凤阳、江苏的江宁、甘肃的临泽、四川的岳池召开了一系列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观摩研讨会,培养和宣传了一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并在《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中强调指出:要“尽快使各地农村学校学生都能接受体育教育”。为加快其进程,原国家教委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意见》中指出:“1991年是农村学校体育年,要重点抓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紧接着,在199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又强调指出:“各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务必从教育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这一领域。”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目前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来看,与“八五”期间相比有了较大的飞跃。基于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的的倡导和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的领导下,我国西部地区11省(区)市经协商于1995年在四川岳池成立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研究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西部地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就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特点、工作目标、对策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交流。几年间,组织实施国家级课题一项,各省市在此总课题框架内结合自身特点实施了分题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经验交流会、讲座、培训、总结表彰等形式,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促进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3】从近几年的农村学校体育的实践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涌现出不少农村学校体育先进县和单位,如山西的临汾、安徽的凤阳、江苏的江宁、甘肃的临泽、河南的扶沟、四川的岳池等。有研究显示,这些贫困地区能把学校体育搞出成绩,其成功经验的共性即是注重提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领导重视,真抓实干,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等。可见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调动两支队伍的能动性,学校体育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14】
在肯定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同其经济发展自然是相适应的。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文化教育也相对落后,农村学校教育更是出于明显落后的状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体育教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场地器材的投入都受经济制约,存在很多的难题需要逐一解决。另外,有学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从近十几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情况看,大多是在城市学校,尤其是在城市高校,这对推动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虽有影响,但作用不大,值得我们深思。【15】
(二)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的普遍缺乏是制约这一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曲宗湖先生等人的《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研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陕西、四川、贵州、青海、宁夏五省关于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开设体育课的原因当中,以缺乏体育教师为首位。这说明加强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将是目前和今后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中理应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缺乏场地和器材。越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学校规模就越小,场地器材缺乏状况就越严重。今后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同时鼓励学校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同时,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对学校体育缺乏重视的现象。这说明学校体育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全社会特别是有关的主管领导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调整资源投入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走向。在农村学校,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总是“智育至上”。以牺牲体育为代价,保证升学率。据华南师大林诗娟教授对广东省河源市三个乡的29所山区小学的调查中发现,其中就有20所(占69%)学校的体育工作无人问津。邹时炎同志在《我对西部地区学校体育的看法》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主要是重视不够,发展极不平衡。”
(三)21世纪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和终生锻炼的自觉意识;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质量,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可见,党和政府一直就很重视我国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一直把促进与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分不开的。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现今“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正为这一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来说,应该努力贯彻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自身地区经济和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可能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差异,在2010年争取实现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另外,依据华中师范大学邓宗琦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相关资料显示:体育教师数从2005年之后也将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教师按比例配置增长数为1.05万人;到2000年,我国初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约为70%,高中为74%,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为90%,但村小兼职体育教师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100%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配足专职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达到95%;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85%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配足专职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学参加课余训练学生数占校学生总人数的3%~5%,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学参加课余训练学生数占校学生总人数的1%~5%;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95%的学校能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场地、器材的验收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80%的中心小学能达到对场地、器材的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