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5700000007

第7章 体育传播学研究回顾与前瞻

一、关于大众传媒与体育联系的研究

体育与传播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同属于重要和普遍的社会现象,体育事业和传播事业都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两种社会现象日益紧密结合,所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

(一)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传媒自身的特性,对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已被许多研究所阐述。我国学者卢元镇教授在《体育社会学》中阐述:“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播媒介沟通了体育比赛与商业、广告的关系,指导竞技体育推向市场。”【12】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规模因国而异,但共同的一点是,它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过去和现在都往往取决于新闻媒介的作用。【13】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传播媒体与大众体育之间是互动的,其结果是造成双赢。【14】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运动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体育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问题,有学者研究认为: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的争夺内容。【15】体育越来越明显地在媒介中变为中心,而且是极不平常的角色。电视、报纸、广播、小报、专业杂志几乎每天在报道体育赛事、运动员、运动队的情况。体育节目在实况转播、播音室的制作节目、娱乐节目中大量出现,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政治性的栏目中也穿插了体育节目。很多的体育新闻工作者和一些体育明星也写了大量的体育联合会、运动员及体育事件的书籍。从市场的角度看,体育专业书籍的出现正在日趋获利。然而,从另一角度讲,当今的体育从自身的角度也归功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传媒把体育与社会、商业、政治融为一体。体育作为一种结果已变为一种大众现象,体育组织、联合会已上升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在其《传媒影响力》一书中讲道“中国体育传媒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时阐述【16】:体育作为媒介的重要内容来源,是媒介获得大众市场、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支撑;反过来说,从传媒的视角来看,体育本身,我们认为也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建立在注意力基础之上的影响力经济,这种影响力需要聚敛人气,需要黏合度,也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非常懂得聚敛人气的专门技巧和能力的产业,使它得以实现,那么这个产业就是传媒产业。因此,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本身的合作,应该是一种天然的、符合逻辑的、珠联璧合的双赢的合作。

由此可见,在大众传媒报道的内容上,体育是大众传媒重要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内容,已被人们所认识。

(三)体育运动与大众传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体育运动既然是一种大众社会文化活动,就必定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离不了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这已经被公认。

周铭共等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体育与媒体的关系,认为体育与传媒应该是“优势互补,借力共赢”的共同发展关系。【17】台湾学者谢永乾对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台湾体育运动有关的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与传播现象、体育运动在大众传播中的功能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18】钟志强主要从大众传播媒体在体育运动中的报道取向的角度研究了二者的关系。【19】史东博研究了大众媒体与体育、人的关系,以及大众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谭政典等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传媒和体育结合的原因及结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传媒与体育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共生效应。【21】肖沛雄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体育市场与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当前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应注意解决的问题。【22】唐成等对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及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了分析与论述。【23】赵月香等通过分析报刊、广播、电视及互联网进入体育传播领域的历史,对各种传媒的特点进行分析,表明在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中,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作用不可磨灭。【24】另外,Mc Intosh研究了国际交流中体育和大众传播的关系,并探讨了国际体育对大众传播的依赖。【25】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认为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宣传推动作用意义重大。此外,牛兴华等从“信息来源”、“说服方法”、“环境影响”等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提高体育宣传效果。【26】毛秀珠阐述了体育与传播的关系,“体育推动传播事业的发展,传播推动体育事业的迅速向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科技发达的现今,这种关系十分明显,而且还在进一步加速互动”。【27】北京体育大学罗宏涛的硕士学位论文《九十年代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功能演进与中国体育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电视体育报道功能演进的历史必然性、演进过程,以及与中国体育的相互影响,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体育报道的发展方向。

德国学者Helmut Digel指出“媒介变化了体育——体育变化了媒介”,并指出“在新媒介中的新体育”,体育的角色与新媒介有紧密的联系,可视文本、屏幕、报纸、有线电视,似乎为提供兴趣和机会的可能,在这方面,特别是一些地方赛事可以获得新的宣传。在当今,应用新的技术进行节目制作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否一些体育领域被忽视,例如:很值得怀疑的是体育休闲和娱乐是否能与体育比赛相联系,是否能产生一些在政治上、媒介中和媒介可能引起与青少年家庭生活、受众教育的危险意识的认识。【28】

袁旦在《群众体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阐述了社会的体育能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它是一个由体育服务的生产部门与消费者系统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而这个系统中体育服务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和体育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则共同决定了将‘自然——社会’大系统提供的全社会体育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的程度,并且这种现实的发展结果,又反作用于‘自然——社会’大系统,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29】并阐述了体育传播系统的传播能力是由体育服务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的次级能力子系统构成。

以上的研究显示,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关于体育传播途径和内容的研究

研究大众传播对体育行为的影响,首先应该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过程和内容有所研究。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对体育传播途径的研究

有关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途径的研究,张争鸣论述了人类体育传播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体育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环境屏障,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系统两大部分。【30】朱柏宁等1990年对上海部分人群的调查表明:人们体育信息来源第一位是报纸,第二位是电视,第三位是广播。【31】而陈天仁1996年对上海市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体育信息来源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和书刊。【32】张松贞等对大连、天津和南京不同产业的1100多名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电视、报纸和广播是人们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33】另外,侯明旭等1996年对北京市5所小学家长的调查结果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34】邓星华指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全球有1.87亿人次通过互联网访问奥运会的官方网站,到27届悉尼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已经上升为65亿人次:通过对比两届奥运会访问官方网站的人数,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把internet作为获取体育信息的新的和更有效的途径,并认为“体育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且“网络化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

从目前关于受众接触媒介的渠道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来看,结论描述的是一时一地的实况,而现代社会之变动,媒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因此,各种媒介的影响力自然经常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中,故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情况有不同的研究,并且注意众多影响体育信息传播途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对体育传播内容的研究

关于国内外对体育传播内容的研究,主要有陈天仁通过对不同传媒特点和传播效果的比较,提出体育信息传播的效果与传播途径及传播内容密切相关【35】

对于体育传播内容的分析,Helmut Digel揭示了体育传播遵循的主要规律:①报道的接近性和事实性;②记录和报道体育优胜者和体育精英;③报道体育的冲突和暴力行为;④个人接触;⑤人类兴趣【36】

当讨论到体育与媒介关系,应该指出在大众传媒中体育的重要性。人们一般不能得出很特别的差异。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引伸这样的事实,这话的真实意义是迄今为止与体育有关的媒介内容的分析并不全面【37】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内容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有:邓星华对传播体育信息的网站内容调查表明,体育新闻(49%)是互联网中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其它依次为运动项目(22%)、体育产品信息(16%)、体育机构组织(13%)以及少量的科普知识和体育科研教学内容【38】邓铭一阐述了体育的传播要素和体育传播模式【39】⑤郝勤运用数理统计法对1978年至1996年间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体育报》的体育信息报道量的变化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总结出新时期报纸体育信息的规律。得出新时期报纸体育信息传播呈阶段性发展,体育信息报道量与体育运动的周期规律呈互动关系等结论。【40】上海建筑材料工学院的朱柏宁等对建国以来我国报纸体育信息的传播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另外,还有Svalen研究了1984年夏季奥运会《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情况。【41】宋琪、岑传理、翁飚等对不同时期电视媒体体育传播的现状包括其传播内容及形式作了深入的分析。宋琪等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中体育传播状况管窥》;岑传理的《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其在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1996);翁飚的《从电视台播出的时数和内容看我国电视体育节日的发展》(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8.3)等。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多是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对某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媒介中体育信息的不同内容构成进行的分析还未见报道。

三、关于体育传播效果的研究

在体育传播的效果研究中,部分学者对传播对大众群体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了研究。德国学者Helmut Digel阐述了“如果我们去描述从体育馆到直播室这种过程,我们会发现在体育传播过程中不能忽视大众传播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问题。”【42】我国体育学学者秦椿林教授等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商业化有一定的影响和驱动作用。【43】国内学者则认为媒体的参与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和实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傅砚农等的研究指出“各种媒介对群体活动的宣传信息量少,对各种文化层次的人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是全民健身的宣传存在的偏差。【44】黄一飞则指出“宣传是《纲要》的启动键,体育健身太需要示范了,要研究宣传对象的需要,了解宣传对象的社会生活实际,并据此来确定宣传目标、宣传内容及方法等”。【45】

在媒介效果的研究中,不能忽视“媒介不是全能有效的”,关于在媒介中的体育对被动的消费者的激活作用将变得很明显、很重要。如果媒介有积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19世纪初就被认为是社会的教化而获得。这个解释的理论也产生了一个悲观的观点,媒介以这种方式产生效果将产生一个危险的操作方向。例如:体育节目的一些设计将产生和引起消费者的攻击性,将产生复仇和沙文主义。【46】

从以上的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在国内外有关大众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成果很多,其中大众传媒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及不同人群的影响和分析很多。有关大众传播促进体育发展的研究在国际国内也有所报导。

四、有关体育传播对人们体育生活影响的研究

(一)体育传播对受众的体育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关于体育传播对受众的体育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有所报道。如荆光辉等人在《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析》中论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中体育需要、体育观等问题。其中教育与宣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新闻报刊、杂志的宣传与引导能有效地触发大学生体育生活的思维共振与行为互动。【47】

刘德佩将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作为体育价值观的判断指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为欣赏、娱乐、交流、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技能、夺取锦标等。【48】刘德佩和苗大培都对体育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其中大众传媒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许仲槐对广东部分开放城市居民的研究表明:大众媒介在影响居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中居第六位。【49】

Helmut Digel在《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指出体育传播是薄利的,但不总是多收的。自报纸、广播、电视出现以来,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于对大众传媒机制的解释,受众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关注的焦点。【50】因此,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效果问题的研究变得特别的重要。

以上的研究综述可以说明体育传播对人们体育价值观、行为的影响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否人们接触不同媒介会有不同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二)体育传播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关于体育传播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的研究主要有:

英国Goodger等人对柔道项目的电视转播的研究,发现大众媒介中体育传播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51】加拿大学者Jackson通过对377人的调查表明,有10%的人通过加拿大媒介的体育宣传活动变得积极参与体育了。【52】“儿童和青年的行为在当今是非常重要的,电视应值得特别的注意。”【53】

卢元镇教授对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外在动因研究发现,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养成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占27.54%);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其中体育新闻占18.42%,体育读物占10.58%);再次是周围人群的影响(其中朋友为15.04%,同事为9.98%,家人占7.15%)。竞技体育的名人效应对人们的体育参与影响微乎其微。【54】同时指出:社会体育的基本思想是终身体育,而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学校教育阶段,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是发展社会体育的基本前提,大众传播媒介的持续激励、周围人群的榜样和督促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55】

陈天仁的研究认为“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诸多主要因素中,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是首位的,其次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因而“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觉、经常地参与体育锻炼。【56】在张松贞等人的调查中,发现居民最初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是受了同伴朋友的影响(49.2%)和大众传播的影响(37.5%)。【57】王晓莹关于电视传媒体育信息的传播对北京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的研究证实“电视体育传播对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和帮助人们尝试锻炼有一定作用,同时,对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还指出:“接收电视体育传播越多的人,其参与体育的比例也越高。【58】李勇秦等通过调查认为,体育新闻媒介的宣传对大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会产生多方面积极的影响,如“87%的女生和87%的男生认为自己受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参与或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体育新闻宣传对大学生“对体育意义、概念的认识”、“运动水平提高”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9】

在关于大众传播对体育行为的研究中,据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调查组的抽样调查,促成城市居民体育生活的必要条件,除了自身需要的原因外,首当其冲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的作用,调查表明,我国年龄在16~30岁的城市居民的体育行为23.37%是身体发展需要的影响,17%是广播、电视的影响,3.60%是家庭的影响,8.01%是同伴的影响。【60】

从对此方面的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公认传播会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影响,并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传媒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否所有的媒体接触都会对人们体育参与产生积极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介接触的消极影响之一是导致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的减少,如何去验证?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未见报道。

(三)体育传播对体育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

关于大众传媒对体育消费行为影响的专门性研究还不多见。但是有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中,大众传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张西平等对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研究中指出群众的体育消费受到包括“新闻媒介对体育的宣传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1】余军标等对厦门的调查认为在“激发体育消费中诸因素”中,大众传媒占第五位(3.93%)。另外,应该认识到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和获得体育信息的消费应该成为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之一。

前文从以上几个方面主要概述了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其他还有很多成果在此未能一一引用。在已有的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大众传播对体育价值观及体育行为方式影响进行了肯定。但体育传播对受众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程度是多少?不同的媒介种类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媒介内容对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还有影响受众媒体选择的因素与未来趋势是什么?面临媒介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学校体育面临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促进体育教育的问题等都需要系统和深一步的研究。

从以上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关于大众媒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对人们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可见,有关大众传播与学校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研究,即使是一般的关于大学体育和大众传播的研究也较少见报导,这种状况是亟待改变的。体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涉及到大众传播,揭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对人们影响的规律,可促进体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大众传播与体育运动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总起来看,对体育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居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体育传播研究开展体育传播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使体育传播研究的顺利进行成为可能。同时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对不同人群研究的空白为体育传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从而保障体育传播学研究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体育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体育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体育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扩展了体育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也为包括体育传播学在内的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研究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构建了新的实践舞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奥运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开发,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国和所在城市都越来越明显地发生积极影响,分别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有特殊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1984洛杉矶奥运会对南加利福尼亚经济的促进作用高达32.9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带来了97亿美元的生产和国民收入诱发效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美国带来5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也带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奥运宣传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会对我国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对2008年奥运会对首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如鲍明晓在《2008年奥运宣传对中国及首都经济的影响》一文中,讨论了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因此而每年额外增加0.3%。我国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前线,2001.8)。程传银《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权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树立大国形象,有助于促进台湾和平和建立正确的地缘政治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等影响作用(体育文化导刊,2002.2)。

关于2008奥运宣传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只有个别间接相关的研究。如罗洁萍等在《从96亚特兰大奥运会看浙、沪我国青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心态》一文中,对我国青年的奥林匹克心态进行了研究,在调查浙江、上海两地我国青年对1996年奥运会收视的基础上,提出建议:要在大学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和引导,加强对我国青年奥运心态的正确导引【62】

通过查阅国外一些文献发现,国外在利用社会重大事件,特别是体育大型赛事如奥运会这种特大事件,加快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和促进学生体育行为变化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内容主表现在:①通过重大体育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是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63】②利用重大体育事件(奥运会)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64】③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增强对学生体质增强和体育赛事(奥运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65】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008年奥运会宣传对我国不同受众影响的研究正是极具有开发、启动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且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首次举办奥运会更比其他举办奥运会城市有着诸多不同的特色;另外“人文奥运”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其重点就是奥林匹克教育,通过媒体报道及奥林匹克火炬的传递等社会活动,奥林匹克精神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过程将对受众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目前急需对体育传播学着手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2008年奥运会是国民的盛会,奥运行动规划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奥运会是全体国民的盛会,人们关注奥运、参与奥运。特别是北京的市民将在“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格言的激励下,在“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宗旨的召唤下,依照《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的总体要求,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朋友,在中华大地共同点燃奥运圣火。【66】

大众传媒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青春奥运文明行动方针是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奥林匹克内涵,促进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交融,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素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从2003年起,每年选取一个主题,举办奥林匹克月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青少年中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开展奥林匹克精神大讨论;以宣传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为契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青年的民主法制观念;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策划组织奥林匹克主题宣传教育专题活动。

以“建设新北京,贡献新奥运,展示新形象,塑造新青年”为主题,以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奥运筹备和举办的各项工作,全面投身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成功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北京市民的积极贡献。因此,在体育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奥林匹克综合效益的各类命题,体育传播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

(二)2008年奥运教育与传播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2002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Education Through Sport)世界论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威斯巴登宣言”,宣言表示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2008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海峰先生在大会上陈述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67】会议重点讨论了通过体育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题。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体育运动应在道德的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促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使北京2008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北京奥组委将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

北京奥组委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原因就是强调教育的价值,正如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精神只有通过最广泛的传播,才能普及。而传媒也在一定程度上靠奥林匹克丰富独特的内容使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正如有学者指出,至今不难看出,体育传播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社会体育从内容形式到规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8】

因此,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把体育运动与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推进奥林匹克理想。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奥运会的文化环境建设,将突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辉煌而又朴素”的文化品格,以“体育健身、文化美心”和“奥运兴业、文明兴都”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民众参与。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的传播优势,以“通向2008”、“迎接2008”、“辉煌2008”等为主题,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制订实施奥运出版工程计划,经奥运会组委会授权,通过招投标方式,组织策划和编辑出版具有统一标识、多语种的奥运专题系列出版物;在全国各电视台设立奥林匹克专栏,拍摄、播放奥林匹克电视系列专题片,出版奥林匹克读物,建立官方奥林匹克网站和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使奥林匹克主义在13亿中国人民心中生根开花。

(三)2008奥运的综合效益正在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其中对人们体育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奥运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开发,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国和所在城市都越来越明显地发生着积极影响,分别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具有特殊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综合效益问题正在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群众体育以实践人文奥运为目标,实施《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对社会体育提出的各项工作指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体育健身,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市民参与,动员整合各类社会体育资源,在未来几年中力争将北京建成体育组织健全、体育活动普及、体育设施完备的城市,使体育成为北京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古都繁荣文明的新形象和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新风貌。【69】《北京奥运体育行动规划(群众体育部分)》明确了2008年前群众体育的任务和目标,到2008年,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标准的人数占受测人数的70%;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人数要占到97%以上……。【70】《规划》提出,到2008年,100%的街道社区居委会、75%的乡镇和50%的村委会要有“全民健身工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使100%的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以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到2008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争取达到25000名。这些标志着到2008年体育生活方式在北京的形成。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指出:“未来6年,北京市体育事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充分开放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和新建成的场馆,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要努力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71】体育生活已成为社会科学和体育学研究的共同主题,因此考察体育传播对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无疑是体育传播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对体育传播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威斯巴登宣言》指出:我们都知道文化和教育对提高民族意识和增加人类财富有重要作用,国际奥委会也在努力把这种观念传达给从事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成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增强青年人、运动员、媒体和大众的意识。【72】奥林匹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作用,正是这种综合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世界范围看,奥林匹克大家庭一直在重申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作用,各国奥委会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把这种理念带入体育运动的追求中去。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如何进一步促进大众体育的继续和全面发展,还有待于体育传播学从各种角度进行考察研究。揭示大众传播这样一种现代文明最有力的传播工具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的宣传在青年体育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加强和改进其功能,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大众传播与体育运动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体育传播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并使之顺利进行成为可能。同时《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的实施以及对青年群体研究的空白为体育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从而保障体育传播学研究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另外,随着体育传播业的发展,促使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体育新闻学或体育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体育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体育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正荣.《新闻理论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第2页

【3】詹姆斯·哈勒斯.《大众传播译介》.衣阿华州布朗出版社,1985:第521页

【4】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第30页

【5】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社会·媒介·人》.台湾三民书局,1982:第19页

【6】高超(中国体育报社).关于中国体育报走向时常的若干思考.《世纪之交的体育改革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275

【7】丛明(新体育杂志社).“‘四社’改革之我见”.《世纪之交的体育改革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288

【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7

【9】陈嵩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104

【10】王玉波.《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京华出版社,1997

【11】陈青.《兰州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中体育生活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6(2):18-23

【1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214-219

【13】《“帕里昂蒂”一席谈》.中国体育报,1990年3月26日

【14】周晓东.《试论大众传描媒体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2000(8)

【1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214-219

【16】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6月:354

【17】周铭共.《优势互补,借力共赢——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再认识》.体育文史,2000(6)

【18】谢永乾.《体育运动文化与大众传播的互动关系》.国民体育季刊,1987(4)

【19】钟志强.《大众传播媒体与体育运动》.国民体育季刊,1987(4)

【20】史冬博.《社会体育发展的媒体效应》.山西体育科技,1998(4)

【21】谭政典等.《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2】肖沛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体育科学,2001(1)

【23】唐成等.《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4】赵月香.《奥林匹充运动与现代传播媒介》.体育文史,2000(1)

【25】MCIntosh,-P,-C等.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rlington,Vo.1986,lmi-crofiche(19)fr

【26】牛兴华.《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与本体育宣传》.体育与科学,1986(6)

【27】毛秀珠.《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8】Helmut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89

【29】袁旦.群众体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13-14

【30】张争鸣.《论人类体育传播的选择性》.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

【31】朱柏宁等.《对我国报纸体育传播的观察与思考》.体育科学,1991(2)

【32】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

【33】张讼贞等.《我国大中城市人众传播媒介体育传播接收现状初探》.体育与科学,1988(6)

【34】侯明旭.《北京城乡五所小学学生家长对子女参加运动训练态度的研究》.北体大硕士论文,1997

【35】陈天仁.《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看体育信息传播效果》.体育科学,1989(4)

【36】Helmut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

【37】Helmut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

【38】邓星华.《我国体育信息网络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与科学,2002(1)

【39】邓铭一.《体育传播的基本组成和模式》.贵州体育科技,1998(1)

【40】郝勤.《论我国新时期报纸体育信息报道量的特点与规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

【41】Svalen,-M,-B.Garrison-BSportsand politics:LosAngeles Times’COVERA-GEOF THE 1984 Surmer Olympic Games.Computer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Arlington,Vo,1986.1microfiche(19)fr

【42】Helmut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71

【43】秦椿林等.《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对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驱动和影响》.中国体育科技,1994(4)

【44】傅砚农.《决策、政策、宣传——全民健身导向的现状分忻》.体育学刊,1996(2)

【45】黄一飞.《宣传工作在实施〈全民健身纲要〉中的意义和对策》.浙江体育科学,1996(3)

【46】Helmut 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KarlHofmann,

Schorndorf,Germany,1995:91

【47】Helmut 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91

【48】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体育科学,1987(3)

【49】许仲槐等.《广东开放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的新积淀》.体育科学,1994(1)

【50】HelmutDigel.《体育在变化的社会中》(体育科学研究丛书),Verlag Karl Hofmann,Schorndorf,Germany,1995:90

【51】(Goodger,-B,-C等.Trans for medimagesre presentations of judoOn Britishtele-vision.Play & culture-Champaign,111);204),Nov1989:340353

【52】(Jackson,-J,-J.Someconse quencesof Participation's Campaignin Vctoria.Review-of-sport & leisure4(2),Winter.l979:89-100

【53】STURM,H./J.R.BROWN(HRSP,:Wie kinder mitdenfernsthen wmgehen,stuttgart.1979

【54】卢元镇.我国群众体育参加者情况分析.《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1

【55】卢元镇.我国群众体育参加者情况分析.《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

育大学出版社,1998:81

【56】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

【57】张松贞等.《我国大中城市大众传描媒介体育传播接收现状初探》.体育科学,1988(6)

【58】王晓莹.《电视信息传播对北京市城区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北体硕士论文,1998

【59】李勇勤.《体育新闻传媒付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60】刘一民.《体育行为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61】张西平.《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供求变动因素研究》.体育科学,2001(3):23-25

【62】罗洁萍.《从96亚特兰大奥运会看浙、沪我国青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心态》.体育与科学,1998.2

【63】Cathrine Himberg,《AReview of Behavior Analysis Researchin Physic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01,3)

【64】DeveSwaim《Physical Activity for Everyone:What Every Physical Educator Should Know About Promoting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The Journalof Physical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01,2);

【65】Joanne Suomi《Factors Affecting the Social Experiences of Students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Journal of Teachingin Physical Education(2002,2)

【66】《共青团委员会通过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http://www.sina.com.cn,2003年06月17日10∶51

【67】张海峰.中国学校体育,2003-1:76-77

【68】丛明(新体育杂志社).“‘四社’改革之我见”.《世纪之交的体育改革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288

【69】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2003-08-15

【70】《中国体育报》,2002年7月25日

【71】http://www.bjstb.bov.cn/index.htm.《关注奥运》奥运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2004年12月6日

【72】孙葆丽.《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趋势——记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世界论坛》.中国学校体育,2003-1

同类推荐
  • 觉醒吧,我的战场

    觉醒吧,我的战场

    这是一本什么体育类的书?好吧,就连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东东。据书中形象们的描述,据说这是一本有着各种比赛技巧,比赛规则但画风感觉又像是言情的一本体育书。兔子表示很无奈,我也不知道为啥子会这样好吧~好吧好吧,想玩体育又想看言情的都看过来,兔兔带你们飞。觉醒你们无限的战斗能力,颠覆你们觉得体育没感情的想法,带你们感受一把爱情体育的生活~
  • 足球卡牌系统

    足球卡牌系统

    穿越回2008年的高波成为赛季刚开始就被扣掉三十分的卢顿镇主教练。赛季初就被扣三十分,几乎是被认为铁定降级的球队,高波利用自己比别人多了十年的足球知识,以及足球卡牌系统,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的升级成功,开始了他成为世界最佳教练的传奇之旅。作品交流群群号:792440482
  • 现代女子足球科学化训练理论与实践

    现代女子足球科学化训练理论与实践

    涵盖世界女子足球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内容外,重点以国内女子足球训练实践为基础,主要用于指导国内女子足球运动的训练实践,具有突出的现实性;第三,系统性,全书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国内外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竞技能力的训练理论和实践、高原训练以及机能评定等内容。
  • 跆拳道(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跆拳道(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本套丛书将多种武术训练项目经过研究筛选后汇集起来,涵盖了太极拳、散打、少林拳、截拳道、擒拿反擒拿、高级格斗、跆拳道、长拳、泰国拳、拳击等十种武术,为武术和运动爱好者的锻炼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

    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介绍了国内外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教材的先进性、新颖性和科学性、体现体育科研方法的前沿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概述、体育科学研究的功能特点与发展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SPSS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热门推荐
  • 普罗旺斯花开依旧

    普罗旺斯花开依旧

    短篇言情合集,以温馨欢乐的文字为主,表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美好期许,虽然每段爱情都或有波折,或有误会,但都希望它最终能够开花结果,美满甜蜜。
  • 燕然已勒

    燕然已勒

    这是一个横扫千军,功勒燕山的女主!背上欺世的恶名,燕然也要扶表弟上位!国师也要,江山也要!新作《我家世子有妖气》欢迎入坑!建康城内最得宠世子姜岚被人捅了,一命呜呼。上古妖神阴巽睁开双眼成为了那个短命的世子,转世重生。这是一个有很多人秘密的故事。
  • 很纯很卖萌:钻石富豪来相亲

    很纯很卖萌:钻石富豪来相亲

    他的儿子穿着限量版小西装,冷酷高傲;她的儿子却笑得像只喜羊羊。两个孩子一模一样,气质截然不同。那一刻,他咆哮如雷:“女人,你竟敢偷走我一个儿子!”(精彩片段)某电视相亲节目上,主持人问:“小盆友,你怎么也来相亲?”“我爸又老又渣,我替妈妈找恋人,甩掉他!”“额?所以你要撬你爸墙角?”“没错,非诚勿扰!”电视机前的冰冷男人,看着荧幕里的小盆友,眸光一冷,女人,你死定了!
  • 遗忘之前说再见

    遗忘之前说再见

    “何倪,你会娶我吗?”青梅竹马二十年,她等来的不是他的求婚,而是他的不告而别。再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站在他身旁的女孩儿有些刺眼。后来他说:“安暖,我爱你,所以我不能娶你。”当他撞死了她的妹妹,当她换了另一颗心脏,乔安暖忽然觉得,那些昨日才发生的爱恨情仇,遥远的像是前尘往事。“何倪,我们分手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家居节能、环保常识(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家居节能、环保常识(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随着全社会对节能及环保的重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能成为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时代馆书系?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家居节能、环保常识》主要是从家居生活人手,从日常居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普通大众提供了节能、环保的巧招妙计,用浅显的语言为读者在日常居家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 寻花传奇

    寻花传奇

    塞北天外紫金兰,江南水城任寻花。一个传奇女子任寻花的成长史。
  • 竹马有毒我认怂

    竹马有毒我认怂

    “席子涵,你过来!”“我不,”席子涵理直气壮地说,“你确定?”温迟然的眸子带着警告的意味,不就是过去吗,过去就过去,谁怕谁!面对温迟然的“压迫”,席子涵采取的策略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虽然跑不掉,但是可以认怂!
  • 合锦回文传(中)

    合锦回文传(中)

    赖本初为栾云设计,想抢亲。梦兰小姐和钱妪一起出逃。正当主仆二人走投无路之时,幸遇解任归田的襄州柳太守。柳公收留了她,并收其为义女。并从其口中得知,其未来夫婿就是自己所喜爱的后生梁栋材。因朝廷有令,柳公在做好暗号后,便带着梦兰小姐进京了。梁生听闻梦兰离开,一路追寻而来。半道上,梁生被兵丁抓去扯纤。幸被投军的薛尚文所救。尚文听说了梁生的遭遇,派人帮他寻找梦兰小姐。栾云、赖本初投拜杨复恭,栾云改名“杨栋”,赖本初改名“杨梓”。二人又想出毒计,为杨复恭夺取梦云小姐手中的半幅锦。看到柳公留下的暗号的梁生一路急奔京城,终于和梦兰小姐结为夫妻。
  • 黑白斋读书录

    黑白斋读书录

    全书分为四辑:“线与面”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以长篇小说为主对军旅文学重要现象、重大问题的发言;“问与答”是作者与学生关于军旅文学的访谈;“人与书”收录的文章记叙了许多军内的师友名。“序而跋”收录了各种序跋。
  • 中国高考报告

    中国高考报告

    每年的中国大学考试就像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激烈程度是全世界罕见的,一个叫何建明的作家写的一部《中国高考报告》详尽记录了这个高考大国的高考实景。读后对中国的当代教育会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