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86500000004

第4章 革命的伊朗(2)

早先,对于伊朗,美国似乎只满足于做一个局外人。当时这个被称为波斯(直到1935年它才改称伊朗)的国家就像是英俄拔河比赛中间的绳结,以其高超的技巧游走于两国之间。之后,“二战”爆发,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转变。突然之间,莫斯科和伦敦成了盟友,而为保护石油和通往俄罗斯的陆路运输线,两国决定共同占领这个国家。由于担心当时的伊朗沙赫会倒向纳粹德国一边,英俄两国联手将其罢黜,并扶持他21岁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登上王位。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大规模投资伊朗。1946年,苏联方面很不情愿地从伊朗北部地区撤军,而在华盛顿看来,他们还会以各种借口再次涉足伊朗。此外,美国还担心苏联人会通过秘密手段破坏伊朗的沙赫政府。因为伊朗的群众党正日渐强大,并公开支持莫斯科的目标。

正如美国担心的,在1951年,沙赫的权力逐渐被伊朗律师穆罕默德·摩萨台所剥夺。摩萨台在对英国所属的盎格鲁-伊朗石油公司实施国有化的运动中崭露头角。伊朗人觉得自己长期以来一直都受英国的剥削,在这次国有化浪潮中,摩萨台成为一个英雄,并最终被任命为总理。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为应对伊朗对盎格鲁-伊朗石油公司的国有化,英国很快就挑起了一场针对伊朗石油的抵制运动,使得当地经济陷入混乱。在随之而来的骚乱中,原先支持摩萨台的联盟开始瓦解。

当摩萨台与群众党结成联盟时,美国的担忧开始增加。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来讲,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情报部门发现苏联人准备给摩萨台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

考虑到这些威胁,白宫给中情局下令,要求局长艾伦·杜勒斯与英国合作,一起推翻摩萨台。

事后来看,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反应的确是过度了。然而,在“冷战”最紧张的时期,美国领导人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苏联四处扩张,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时美国正在朝鲜进行一场血腥战争,而这场战争自杜鲁门政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美国看来,伊朗很容易成为另外一个前线战场。

1953年春,中情局计划部近东部门的负责人克米特·金·罗斯福拿到了100万美元的拨款,着手开展代号为“TPAJAX”的旨在推翻摩萨台的行动。该行动又被称为“阿贾克斯行动”。

该计划要求运用宣传和政治行动等手段来瓦解摩萨台的支持者,但事情并未按计划顺利进行。摩萨台已经收到了有关反政变行动的消息,而在此次行动开始之前,部分密谋者就已经被逮捕。不过,借助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其中很多都是由罗斯福组织的),摩萨台被迫辞职,沙赫重掌政权。

华盛顿认为,从“冷战”的遏制战略来看,这是一次巨大的外交成功,而克米特·罗斯福也被视为英雄。在接见他时,沙赫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的王位,要归功于神、我的人民、军队,以及你!”

在此次行动之后,沙赫迅速与石油巨头盎格鲁-伊朗石油公司达成协议,伊朗也由此成为一个稳定的、亲西方的盟友。它不仅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而且还在与苏联的边境线上建立了一系列侦听站,以窃取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情报。

尽管存在这些战略优势,但有一点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1953年的反政变行动对美伊之间的长期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如历史记载所显示,反政变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相当大比例的伊朗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确保沙赫的权力同样也会让他们获益巨大。然而,很多反对者认为,“阿贾克斯行动”是美国出于私利而采取的一项行动,它伤害了伊朗及其人民的利益。到了1979年,那些向来对外国干预持怀疑态度的伊朗人更是认为美国中情局一手策划并驱逐了他们的民主领袖,然后扶持了一位暴君登位。虽然这一流行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很多伊朗人还是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重新夺回权力的沙赫与西方结成联盟,并立即着手解决其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他实行了一系列西方化改革,并加大开支,着力创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这两方面的努力让他走到了伊朗人民的对立面,因为在后者看来,他破坏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还挥霍国家财富取悦华盛顿。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赫变得越来越专制和独裁,并通过残暴的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来打击和铲除异己。

然而,在大博弈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历届政府对此也都采取了好坏并收的策略,一方面公开支持沙赫,但另一方面,也私下里鼓励他打击政权体制的腐败,并控制对“萨瓦克”力量的滥用。

对此,沙赫似乎不愿意去做,抑或是无力去做。

由于表达政治异见的大多数渠道都已经被堵死,于是公众转向毛拉[4]寻求支持,而这些神职人员也利用这种新力量来指责沙赫充当西方的工具。在这些批评人士中,最直言不讳的是一位就是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霍梅尼出生于1902年,因撰写过大量反对伊朗世俗统治——这其中也包括反对沙赫的父亲——的文章而在宗教界声名鹊起。然后,在1961年,他将矛头直接对准沙赫,指责他的亲西方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赋予女性和非穆斯林选举权——这与真正的伊斯兰精神是相悖的。

由于霍梅尼的影响力太大,沙赫既不能逮捕他也不能谋杀他。于是,在1964年,他被流放到土耳其,后来又流亡至伊拉克南部的纳杰夫地区。在那里,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操控能力。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他一直都在说教布道,严厉抨击沙赫和美国的罪恶,而这些作品则被偷偷运回伊朗,并以磁带的形式在市场上售卖。

到1978年秋,这个国家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接连不断的暴动和罢工导致沙赫的安全部队和霍梅尼的支持者之间发生暴力冲突。一系列孤注一掷的措施——这其中也包括成立军政府——并未摆脱失败的命运,沙赫最终被迫于1979年1月16日逃离伊朗。在他离开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仅仅十天之后,国内的政府和军队就土崩瓦解了。

尽管有很多迹象表明沙赫政权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但这种突然垮台还是完全出乎了白宫和情报界的预料。在1978年8月底,《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还曾指出,伊朗并未处于“革命或即将发生革命的状态”。至于为什么中情局和白宫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误判,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沙赫以铁腕手段统治伊朗近二十五年;按常识来看,尽管国内局势动荡,但他还是能够应对的。事后显示,华盛顿很多人都认为沙赫会不惜一切代价挽救他的政权,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当时,即便是美国驻伊朗大使比尔·沙利文也认为沙赫政府不会垮台。而在1978年11月9日,当他改变自己的看法时,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在1978年一整年的斗争中,美国并没有明确的、与反对派团体接触的策略,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这可能会破坏沙赫的政权。然而,就最终结果而言,情报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美国政府在沙赫个人身上的投资太多,而在伊朗人民身上的投资太少。所以,当政权开始出现崩溃迹象时,华盛顿的决策者拒绝承认,因为他们除了支持沙赫之外,别无其他任何选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沙赫对吉米·卡特当选总统多少有一些担忧。沙赫主要担心的,或许就是卡特所阐述的一个目标,即在其总统任职期间会将人权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信条。对民意极为敏感的沙赫显然会对此产生忧虑,担心卡特会将他视为一个暴君。而实际上,他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1978年的新年前夕,也就是在引发革命的一系列暴力冲突发生的前一周,卡特总统还访问了德黑兰,并向沙赫重申了美国的坚定承诺,称伊朗是“世界动荡地区的一个稳定岛”。卡特支持沙赫,或许有很多的理由,也或许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因为这是在“冷战”形势下建立的一种战略盟友关系,但这种伪善并未逃过伊朗公众的眼睛。美国总统已被视为是沙赫的亲密朋友,而不久之后,愤怒的游行示威者就开始把卡特和沙赫的名字列在一起,公开指责。

尽管伊朗人措辞严厉,但两国之间似乎还是有一些共同基础的。比如说,沙赫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期间曾向美国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而有的仍未交付。此外,伊朗在美国的银行中还有数十亿美元的存款,而对当时的革命政府来说,这些资金正是它维持统治所亟需的。

在1979年秋,霍梅尼还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个国家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统治它是一个相对“温和”的政府,总理为迈赫迪·巴扎尔甘。1979年6月,布鲁斯·兰根获准出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临时代办,两国关系似乎开始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

逃离伊朗之后,沙赫以国际“逃亡者”的身份度过了数个月的时间,最后卡特总统被说服,并以人道主义原因接纳了这位被罢黜的统治者,因为当时他已经被查出患有淋巴瘤,需要紧急治疗。虽然接纳了沙赫,但卡特知道这是一次冒险行为。霍梅尼要求沙赫回国接受“罪行”审判,卡特因此担心美国会遭到伊朗的报复。在与白宫工作人员的一次早餐会上,卡特再次表示了他的担忧,并问道:“如果美国人在伊朗被抓或被杀,你们建议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对此,没有一个人给出答案。

不出所料,沙赫抵达美国的消息立即引起了伊朗民众的愤怒和猜疑,他们担心美国会重新扶持他上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伊朗报纸一直在杜撰新闻,宣称美国是伊朗遭挫的幕后黑手。为强化自己的控制权,霍梅尼不忘火上浇油,呼吁学生扩大对美国的攻击,希望以此迫使美国送返被罢黜的统治者。很自然的,伊朗人将他们目光瞄向了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明显的目标——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我是在周日上午收到大使馆遭袭消息的,当时我正站在厨房餐柜旁喝我的第一杯咖啡。对我来说,这是周末最好的一段时光——我的家人仍在睡觉,整个屋子里一片安宁。我打开晶体管收音机,一边听国家公共电台的节目,一边翻看周日的报纸。窗外,薄薄的一层雪覆盖着大地,天空阴冷而灰暗。我当时在想,我要劈多少柴火才能去我的工作室作画。我们的房子前面是一个很大的暖房,就在我想走过去看看外面的雪景时,国家公共电台插播了这条大使馆遭袭的消息。

虽然事件仍在不断进展,但整个画面已经非常明朗。一群暴徒袭击了大使馆,近七十名美国外交官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我的记忆被迅速带回到1979年4月,也就是我最后一次进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时候。作为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一名拥有十四年经验的技术官员,我接到一份指令,要求我在伊朗革命期间潜入该国,拯救一个代号为“猛禽”的高级伊朗特工。作为伪装部门的负责人,我的任务是拿出一个可靠的伪装方案,以便这名特工——伊朗军方的一名前上校军官——能够通过梅赫拉巴德机场的安检,并顺利登上商业航班。

在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我执行过很多类似的任务,但这一次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充斥着暴力的伊朗,革命者正在大肆搜捕沙赫政权的前成员。对于这名上校来说,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整个冬天,他都躲在祖母的锡皮屋顶阁楼里,而当革命卫队成员在下面居室中搜索时,晃动的积雪就会落到他的身上。在我最终联系上他时,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我曾在大使馆的图书馆内研究过他的伪装方案。然后,我花费了大约一周的时间为他做准备工作,并提供相关培训,以期用我在职业生涯中所学到的全部技能将他活着带出这个国家……

在听了几分钟的新闻之后,我踮起脚走回卧室,轻轻地拿起汽车钥匙和中情局的徽章,然后走进厨房,给凯伦留下一张便条,告诉她我去了哪里。做完这些之后,我拿起电话,给我们部门的值勤官打了一个电话。在周末的时候,他会负责监控所有的电报来往,并通知我是否需要亲自到场。虽然关于大使馆遭袭的情况尚不明朗,但电报却接连不断地传了过来。作为中情局的工作人员,我们非常清楚使馆人员在伊朗这样变幻无常的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在这些美国人中,有三人为中情局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的身份被识破,那么他们将会遭受特殊对待——但愿使馆的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销毁那些敏感文件。在最终接通值勤官的电话后,我发现先前所有的猜测都被证实。事已至此,该是我们工作的时候了。

[1]旧时伊朗国王的称号,此处指的是逃往美国的、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位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2]原意是做礼拜时的领拜人,引申为领袖、表率、楷模等。

[3]1979年沙赫政权垮台后的伊朗临时政府,巴扎尔甘任总理。

[4]伊斯兰教中的一种教职称谓。

同类推荐
  • 惠特曼诗选(孙更俊译丛)

    惠特曼诗选(孙更俊译丛)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含蓄却有十分丰富的音乐性,“往往通篇像演说辞、意大利歌剧和汹涌的大海”。他的《草叶集》是19世纪中期美国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惠特曼诗选》节选《草叶集》中的优秀篇目,以短诗为主,兼顾长诗。
  • 如果你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如果你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那时,我爱你,不计代价,不计得失。那时,我爱你,心无旁鹫,百折不挠。那时,我爱你,只是爱你,没有什么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或许是初恋,或许是暗恋,或许是其他。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我们如何成长,他们永远鲜活在我们的心中。流年老去,她/他,依然是我们曾奋不顾身爱过的人。
  • 美国,另一种生活

    美国,另一种生活

    职场中的上司怎么变成了下属?美国阿拉伯的算命师会告诉你什么秘密?生第二胎有怎样的烦恼?一个美国文盲怎么当上了老板?在美华人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常春藤大学吗?在美国的房子外种果树,房价是增值还是贬值?美国为什么没钱参加世博会?美国的佛教徒为什么不烧香礼佛……作者以在美旅居20年的亲身经历,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美国职场、文化冲突、教育理念、体育政治等真实状况。告诉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国,它错综复杂的好处和坏处。呈现一个立体的美国,万花筒般的美国,它的光怪陆离和色彩斑斓。
  • 啼血试验

    啼血试验

    靠猎头公司在全球范围遴选一所大学校长,这种事一开始就刺激了媒体的神经。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在没有开办之时,就高调引发世人关注。“猎头”一词源于英文“Headhunting”,是指专门为需求方搜寻、捕获具有专业技能或高层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家叫作罗盛的国际人才咨询公司,是美国的猎头公司。他们先是将目标定在200人,又减至100人。再锁定10人。这个时候,水面已经无法平静。然而,对悠然于紫禁城宫墙内的朱清时来说,丝毫没有波动,即便他已成了猎头公司最为看重的人选。
  •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本书选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作品,也选录了一些有主名的拟乐府、三国诗等,除对各篇作品做题解和简注外,并对作品分章逐节地加以点评。
热门推荐
  • 迷糊小妻欺上床

    迷糊小妻欺上床

    她遇见他不过是最倒霉的开始,上个厕所都能卷入黑帮之争,而倒霉的她被抓住,居然要被脱光光搜身检察。某女哭,被他霸王硬上弓。再遇她处处躲避,他却来了兴趣,总是捉弄她。总是打打杀杀的傅林然人生中终于又多出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那就是欺负她蹂躏她疼爱她!“夏晓,老老实实做我的女人吧。”某傅挑眉,把要逃走的小女人压回床上。某夏哭的惨兮兮的,她不要!
  • 我真有一个梦想

    我真有一个梦想

    【9102年最有梦想的系统流玄幻爽文】吴风劈柴一般的人生,自从有了一个梦想精灵以后,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那梦想的世界里,狂浪,狂浪!!!梦想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 魔妃狂妻太难追

    魔妃狂妻太难追

    谣言曰:“修月国的公主是废物,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吃天鹅肉。”可某女听到后却说:“爷是狼,爱吃羊,至于鹅,太瘦了。”但结果却…………
  • 重生九八之逆天国民女神

    重生九八之逆天国民女神

    【一对一超强爽文,灭渣渣,撩美男,双强双洁双宠爱,甜度+++】意外传送到修真界的沐夏,五百年后,重生回悲剧发生前的春天。懦弱无能的上辈子,她中考失利,过的凄凄惨惨!继父下岗,母亲车祸,还有极品亲戚抢她家房子?亲生父亲,联合白莲花母女害死她妈?渣男背叛,求婚日当天推她下海?这一世,沐夏强势归来——……她是女学霸,人送外号,状元收割机;她是女财神,点石成金,身家过百亿;她是女谋士,铁口直断,素手翻云雨;她是女战神,所向披靡,一拳敌万师!……当然,她也是某人眼中的小仙女,一路从校服到婚纱,惜字如金,惜她如金!只是后来,沐夏才知道,她的秦爷,超牛逼!
  • 三点钟

    三点钟

    康奈尔·伍尔里奇(ComellWoolrich):1903年生于纽约市。19世纪2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开始创作小说。并于30年代至40年代与雷蒙德·钱德勒以及詹姆士·M·凯恩一起成为“黑色体裁”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写出了如《后窗》、《我嫁给了一个死人》之类被称为“黑色系列”的经典悬念小说。他的作品被后人大量改编成电影,其中最有名的是希区柯克的《后窗》和楚孚的《黑衣新娘》。康奈尔·伍尔里奇于1968年酗酒过度而去世。她为自己签署了死亡执行令。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这事不能怪他,她是咎由自取。他从没见过那个男人。
  • 据说天使成了魔

    据说天使成了魔

    “我,众人眼中的天使,本应善良,仁慈,纯洁。”“我,众人目中的恶魔,生来善妒,残忍,最恨别人夺走属于我的东西。”记住,你是恶魔,不该拥有天使的善良……
  • 湘西往事:黑帮的童话2

    湘西往事:黑帮的童话2

    湘西,洞庭湖往西,五河交汇之处,十万大山中的一片蛮荒之地,自古王法不及,外人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巫毒、苗蛊、赶尸匠的传说尚未远去,土匪、苗家女、捕蛇人的故事仍在流行;而新时代的枭雄即将登场,这一次,他们将在混乱与杀戮中蹚过市场经济这条河流。1983年秋,全国严打,九镇中学的操场上正在举行万人公审。在一万双眼睛的注目下,“砰”的一声枪响,流氓头子安优就地伏法。人群中少年姚义杰浑身一震,他似乎感觉到,安优的死灵魂腾空而起,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找到他、纠缠他,将他一步步裹挟进万劫不复的黑道深渊。
  • 神禁时代

    神禁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众神的时代,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诞生!
  •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99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 穿越囧事:十两皇后

    穿越囧事:十两皇后

    <腾讯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倒霉的女人穿越后的事情,很囧,很无奈,结局是温暖的!言情+小白+武侠+阴谋,总之乱七八糟的事情,多的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