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9500000003

第3章 防人的基本原则:保持一定距离(2)

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并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

一本正经的悔过中寄寓着强有力的辩解和说明,正话反说,闻之令人觉得奇异有趣。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有话,虽然没有交代晋平公听了这番话以后的情况,但可以设想这位厨子很可能从死亡线上逃回来了。

总之,顺其说不是真心附和他、顺从他,而是先以“顺”博得他的好感,最终达到“防”的目的。

4.以虚实之道防范心眼几小的人

心眼儿小的人也是各有不同。所以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固然要多加防范,但也不能一成不变,以一种方法对付所有心眼儿小的人。要根据具体情况,喜欢实者以实对之,喜欢虚者则虚对之。弄混了次序会出大乱子。

清朝雍正帝是一个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任何人的帝王,对手下的大臣,他采用特务政策,派人监视,防止他们的反叛。

有一年元旦,状元王云锦退朝,回到家中,与几位朋友相约,玩起一种叫作“叶子戏”的游戏。大伙兴高采烈,玩得十分痛快,玩几局后,忽然失去了一叶牌,众人都起身寻找,桌上桌下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次日上朝,雍正问王云锦节间干些什么,王如实回答了玩“叶子戏”。雍正点头并赐一锦盒。王云锦跪下谢恩,高呼万岁,接过盒子。

“不要打开,回家再看吧。”雍正说。

王云锦心怀疑虑,回到家中,急忙打开盒子,不看则罢,一看吓了一身冷汗,盒子中放着一叶牌,拿出昨晚的牌一对,正是丢失的那叶牌。

“好险哪!”王云锦心中自叹,多亏今天讲了实话,否则脑袋可就搬家了。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小心眼儿皇帝的典型之一,他上台后,不仅尽诛兄弟、功臣,驭下也是极苛极严,大臣们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天威。他又为政极勤,见事极明,容不得臣下有半点不实之词。所以在这样的人手下“打工”,不实不行。有喜欢实的,也就偏偏有喜欢虚的,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雍正的继承人乾隆。

乾隆即位的时候,经过康熙、雍正70多年的锐意经营,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乾隆的不懈努力下,清朝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他开办博学鸿词科,优容知识分子,笼络读书人,又组织编纂了空前绝后的《四库全书》;武功方面也卓有成效,不断平定叛乱,安边固防。曾两次平定准噶尔,又经历了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战,两次廓尔喀战役以及缅甸、安南战役等大小十余次战事。他天资凝重,以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把整个国家整治得妥妥贴贴,社会秩序井然,统治基础稳固,就连他自己也声称是文治武功方面的古今第一人。乾隆曾志得意满地夸自己为“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在他自己总结治世成功经验时,以为在位期间共举两件大事,一是西师,二是南巡。前者指平定准噶尔和大小金川的叛乱,统一新疆,后者分量似乎超过前者,是乾隆最值得骄傲的行动。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才干和政绩有极高的估价,另一方面是他喜怒哀乐等性情上的特点,因而影响了对反对意见的反映和态度。就性格而言,他比康熙、雍正更加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更强。虽然在他即位之初曾实行了一些宽松的治政方针,那是因为要改变其父苛严政治所带来的紧张气氛,改变官僚人人自危、百姓人心惶惶的不安定环境,所以,当他的一系列改弦更张的措施产生了实效,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以及朝廷内外的僵滞关系时,官民无不欢欣雀跃,颂声如雷。

那时的乾隆比较注意听取臣下不同意见,并且鼓励人们直言进谏,献计献策。即位之初,他就说:“论才德和年纪,我赶不上皇考(雍正帝),但是,自从我即位以来已过半年,群臣中竞无人指出我的过失,难道说我所做的一切都能上合天理,下协人情吗?今后务必请大家直言无隐。”乾隆还多次表示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一时间,委婉温和的规劝、直率尖锐的指责、苦口婆心的诱导纷纷出现,有些进谏着实让他难堪,但他仍加以容忍,并对进言者颁以奖赏,专司监察弹奏的御史在这种环境中也显得非常活跃。但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日趋繁荣,面对稳固的基业和日盛的国力,他开始为自己的才干自豪不已,开始暴露出对进言者的厌烦情绪,认为他们的意见太琐碎,不屑一顾。同时,敏感的性格也使他越来越受不了臣下不留情面的指责,自尊心受不住这等“不敬”的刺激。,他的厌烦情绪在具体的政治活动中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对进言者日益缺乏耐心,经常寻找借口,挑剔反驳乃至斥辱进言者。他在上谕中责辱言官说:“因为我要广开言路,所以宽待言官,以收进言之益。不料这些人却见我不加谴责变得肆无忌惮。试问,近来进谏的大臣中,有几个真心诚意地提出了有益于国家政治的主张?我留心观察他们的用心,无不是在处心积虑地追逐名利,即使提出建议,也不是出于为国为民的考虑,无非想博取虚名,指望能得到我的赏识,有望升迁,多得养廉(指报酬)而已。”在他眼中,进言者全是追逐名利的不齿之徒。

更有甚者,为了阻止百官进谏,他还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整治进言者,其中不少是玩弄政治手腕,以计谋玩弄性情直率、直言无隐的人。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他召见太常寺卿陶正靖,希望他指出治政得失,并劝诱他说:“你不必有什么顾虑,尽管如实讲出,这才有益于我反省修身。”陶正靖不敢贸然直言,惟恐言多语失,触怒皇上。乾隆则摆出一副大度而坦城的姿态,鼓励他说:“我看你还是位骨鲠之臣,所以才向你询问政务得失,你姑且据实惠奏。”陶正靖于是上奏说:“现在的政治环境很好,只有工部尚书魏廷珍身负众望,本来没犯什么大错,却在近日被赶回原籍。在对他的态度上,皇上言辞峻厉,根本不像是优待老臣的样子。”乾隆听了话后和颜悦色地说:

“你是我专门选用的大臣,将来还要升迁进用。”陶正靖连连叩头谢恩,高兴而去。谁知没过几天,乾隆就降下旨书,将陶正靖的进言驳斥了一通,指责他为魏廷珍辩护是营私之举,必须严加惩处。就这样,悲愤失望的陶正靖只有弃官回家,以课徒为生,不到两年就郁闷而死。

陶老先生本来熟知乾隆的为人,早存防范之心,可惜在乾隆“开明”外表的诱导下,防心不坚,还是中了暗算,足为后来者戒。

5.看得清才能防得住

心胸狭窄肚量小的人多半是天生的,爹娘给了他一幅小肚鸡肠,他自己想改也改不了,这种人与大家相处时间久了,了解了他的脾气秉性,平常注意一点以避免与他发生冲突还是相对容易做到的事。有另一种小心眼儿却是最难对付的:他本身算不上小心眼儿,有的从本性来说还相当有气量,不大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偶尔耍耍小心眼儿,目的一旦达成,他又会表现出一贯的大度。这里,小心眼儿,表面看来的心胸狭窄成了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他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收,你只有看得清楚,才不至于成为其牺牲品。

主持公司销售工作的副总经理郭总是个弥勒佛式的人物,平常总是笑眯眯的,连开会的时候也喜欢开上几句玩笑,私下里跟大家更是打成一片。小罗因业绩突出,最近刚提升为销售一部经理,有一天郭总召集十来位销售负责人开会。郭总讲到有些业务人员在外面过于散漫,晚上出去疯玩,大白天睡懒觉,这样怎能开展好业务?小罗笑着插嘴说,这也是工作需要,咱们出去不也这样吗?搁平常,大家嘻嘻哈哈几句就过去了,没想到郭总却突然大发雷霆,指着小罗的鼻子痛斥:不管谁这样,以后都得改。看你小罗成个什么样子,平常大家可以随便,但工作上怎么能没大没小?你小罗升了经理要翘尾巴了是吧?这一番话说得不光小罗,连大家都目瞪口呆,心想今天郭总是怎么了?会开得不欢而散,事后郭总趁大家一起吃饭的机会,酒酣耳热之际向小罗敬酒道歉:

小罗别往心里去啊,那天我有点小家子气,看来,我也有心眼儿小的时候,呵呵。

事后大家慢慢回过味来:郭总觉得平常大家太随便了,以至于工作都难以开展,业务上的一些设想在嘻嘻哈哈中轻易被否决了。他是借这件事告诉大家:你们的行为我也是很在意的。明白了这一层,大家确实收敛了不少。而小罗的“不幸”在于没摸清人家的心理动向,正好碰到了点上。

知史者明。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可没少发生,武则天的“明知故问”就是一例。

武则天时代,对于宰相一直采取残酷打击的政策,大都罗织罪名,以酷吏加以制约和镇压,使这批世袭贵族、豪门,尤其是李唐时代的功臣勋旧,遭到了重大打击。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90年即位称帝,在位16年。自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长寿二年(公元693年)10年之中,共有宰相46人,被杀、自杀、被流放者占全数的75%以上,比之汉朝武帝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仅就狄仁杰七臣之狱来看一看,“明知故问”奸术在武则天时代的应用。

此时正是长寿元年一月,也是恐怖政治达到高潮的时期。武承嗣一来俊臣联盟达到鼎盛。

由于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已有10多年,李唐贵族势力已遭到重大打击,武则天两个儿子中宗与睿宗已被“束之高阁”。因此,武则天的侄子仗着武姓宗族与亲信的便利,开始着手建立武姓王朝的准备,武来联盟乘着铲除李唐旧臣的机会,一方面试探自身力量强大与否,一方面借巩固消灭旧势力集团的成果,再次把行动矛头指向七位素享声誉的大臣。

这7人是三位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四位大臣: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和潞州刺史李嗣忠,而尤以狄仁杰、魏元忠最卓声望,是朝臣中李唐贵族的领袖级人物。

武来联盟打出的寻罪王牌仍如同以往构陷他人一样:谋逆罪。这正是武则天最为忌讳、最为警觉,也最具杀伤力的罪名。

来俊臣亲自主审狄仁杰,他首先进行诱供,说,如果狄宰相首先承认犯罪事实,不仅可以去免死罪,还可免除酷刑。来俊臣残酷的刑讯逼供,天下尽知,尤其是惩罚大臣之重,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狄仁杰当然深知来俊臣用刑的残毒,就来了个缓兵之计,首先承认犯有谋反大罪,但内容非常空洞,没有所谓的谋反事实。大而化之是狄氏“认罪”的原则,为以后翻案作准备,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狄仁杰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仅仅作为李唐旧甩,就对“大周革命”有谋反之罪,显然是自欺欺人的被迫之辞。来俊臣根据以往经验,只要承认反罪就行,其他再说,就坐等则天皇帝批斩或北流。

狄仁杰在狱中还晓以大义,进行策反活动,在人身自}}=1稍有改善之际,就以书信秘缝于绵衣中,送达家人,让儿子狄光远上书鸣冤。

实际上,武则天以酷吏制旧臣,其中冤假错案何止千万,武则灭早已了然于心,但在其根基未稳的非常时期,她便听之任之;一旦灭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的局面当是武氏王朝能够昌盛、延续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她也是知道的。因此,假装从前受到蒙蔽的武则天抛出“掩耳盗铃”伎俩,借此案祭出“仁慈君主”手段,对来俊臣把持的监狱系统进行审查。

武则天首先在宫中召见来俊臣,问狄仁杰所称“谋反罪”是否是酷刑逼供得来的,遭到来氏断然否认,认为他们都处之甚安,朝衣朝冠都披挂在身,根本没有用刑。

武则天此举是“打招呼”,是告诉来俊臣不可过分行事,我已知道监狱中的残酷行径,以前只是不明言而已;现在若再如此,我还是要管的。

随后,武则天又派使者通事舍人周琳到狱中巡视,虽然来俊臣的淫威使周琳在狱中望而却步,但狄仁杰等臣还是被去掉囚衣,披上朝服,等待检视。

虽然周琳之行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但它散发出来的政治信息使两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狄仁杰等人知道武则天已动恻隐之心,知道女皇帝已对监狱刑讯逼供产生了怀疑,就更加起劲四处活动,寻求更多的同情与支持;来俊臣之流则是慌了手脚,看出武则天的不满,于是也加紧活动,恫吓朝臣,极力掩盖真相。

武则天既然已有变通监狱中大臣命运的想法,就需要一个朝臣的奏章和谈话作为引子,让话从他们口中说出,自己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以便不给群臣完全改变从前的决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的口实,这于皇帝尊严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于突然之间改变朝臣生死命运,也必须给他们恩重如山的感觉,否则反而生怨,起不到效果。

正好这时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奴隶的上书给了武则天以契机。这个姓乐的小孩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告密来反告密,因为只有告密者才能得到武则天亲自的接见。小孩在武则天接见时放胆畅言,指出了来俊臣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冤案遍地,武则天于是决定亲自讯问狄仁杰,于是此案得以真相大白。

后来的故事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武则天以圣明的样子决定,从宽处理七大臣,武则天在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对群臣说:“古人云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任)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于是,此案得以戏剧性结局,七大臣居然全部保全了性命。

同类推荐
  • 酒局中的应酬潜规则

    酒局中的应酬潜规则

    如今人人都戴着面具,职场暗战,商场博弈,人心之间莫不存在着一道防备的隔阂,想要成事,必先打破这层隔阂,而一旦到了酒桌之上,平日不苟言笑之人方能放下戒备,陌生的距离得以拉近,地位的差别也可借推杯换盏得以冲淡,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酒壮怂人胆”,话糙理不糙,只有喝了酒,许多人才敢做平日之不敢做,言平日之不敢言,办大事成难事,也往往就在这不起眼的杯盏之间。赶不完的应酬,喝不完的酒。男人想成事,必须先过酒这关。本书汇集罗列饭桌之上务必谨记的规矩禁忌,剖析解构酒局之中不得不防的暗战玄机,并附上古今中外酒令大全,相信定能助您在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于推杯换盏间马到功成!
  • 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

    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

    古人云:“心者,行之端,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自知。”本书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感知他人的动作、体态、服饰、目光等“身体语言”隐藏的玄机,达到洞察他人内心之目的。阅读本书,既可防止上当受骗,也可避免误解他人,还能准确领悟他人意图,走进他人内心:事业上会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会助你一路顺风,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你受益无穷。
  •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企业员工人手一本的培训工具书,全面提升企业战斗力的执行手册。完美复命,培养有命必复的复命精神;不折不扣,锻造非凡卓越的执行能力。
  • 女人生活圣经:聪明女人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一生

    女人生活圣经:聪明女人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一生

    聪明的女人应该是智慧和从容并存的,具备这种特质的女人才能从内向外雕琢,透出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魅力是女人至尊无上的风韵,总是与高贵、温馨、精美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女人是一件华丽的饰物,一分优雅的心情,一种高尚的生活,一种永不褪色的魅力……
  • 佛说做事的道理

    佛说做事的道理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热门推荐
  • 高中日常进行时

    高中日常进行时

    张骏高二分班后迎来了一位冷漠的同桌,说话只答“嗯。”然而在一天张骏贱兮兮的瞄着这位冷漠同桌说道:“想感受一下欧派。”他那冷漠如杀手的同桌没有意料中的“嗯”,而是第一次说了两个字。本文缘更。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 医绽芳心,追妻套路深

    医绽芳心,追妻套路深

    那年,我和他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同居生活。同在一屋檐下,却不知对方姓名。我们是彼此最亲密的陌生人。直到——“从明天开始,我不会再来这套公寓。”“我知道了。”正式宣告结束,才是真正的结束。我爱上的那个男人,直至分开我连他是谁都不知道。四年后再遇,一句“幸会”,我侥幸的以为那个男人已经忘了我。可是为什么,在那之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我,他全都记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与君初相忆

    与君初相忆

    街角有个平淡无奇的面摊子,老板娘是个力气大如壮汉、抠到一毛不拔的人物,想讨好富商却送坛腌菜都心疼。然而又怎么知道,前来光顾的那个少女俏皮爱吃,是否就如看起来那般透明,悲惨的逼婚或许只是家族利益的假象。她和他午夜阴山密林中的初遇,就已经注定了一些事,有口不能言的无奈,爱而不得的遗憾,终究逃不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路数,这里写满看江湖暗商的往事。他们都知道,世事有太多刻意才促成那些不经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击K星人

    追击K星人

    基地载有6名科研人员的飞碟突然从雷达上消失了近两分钟。总部怀疑是K星人劫持了机上的科研人员,将他们复制后又重新放入基地以从事破坏活动。于是总部派出精明的军官于平宁前去调查。这6名科研人员真的被劫持过吗?他们真是K星人吗?
  • 快穿之渣女要逆天

    快穿之渣女要逆天

    某渣女不要脸的说“呵呵,像我这样美丽天仙的女子怎么会有男朋友呢?”超级无敌世界大渣女。撩了就跑。而在她身后总有一个超级冷淡超级帅,帅爆了的释放着冷气的帅气男子。
  •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她在夜里第三次翻过身子的时候,客厅里按照爸爸手掌样子做成的镀锡模型上的迷你小金鱼缸里的黑色小金鱼恰好又吐出了这一分钟里的第二个小水泡。水泡慢慢升到水面上头,和其他存在的小水泡一起稚嫩而固执地小心翼翼装饰了这个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玻璃缸的内壁。它坚持了三十七秒钟以后,就快乐而幸福地爆破不见了。这时她的右手食指像遭到惊吓似的微微抖了抖。一只蜘蛛在离她距离一米七五的地方逮着了一只胖蚊子。谁也不知道此刻她是否正在做着梦,或者只是单纯而遭人忌妒地安宁而伟大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熟睡。一些旧磁带乱七八糟地堆满了紧挨着她的单人床的床头柜。
  •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乃为“20世纪重大问题”之样板;立足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自编政论集,为现代性问题展开思想斗争。《论断与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编过的两部政论集之一,包含讲演、书评、法庭陈词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施米特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为“20世纪重大问题”的样板,此书对于中国学人思考“中国问题”应有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