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6700000021

第21章 思想体系的时代(2)

当他分得一份遗产、不必再为生计奔波时,便给另一位好友谢林写信:

“什么地方能够既有好书看又有好酒喝呀?”

谢林当即明白了,立刻回复:“那你就到耶拿来吧!”

恰巧,黑格尔遇到了歌德。歌德慧眼识才,立即对黑格尔青眼相待。没过几年,经歌德的大力推荐,黑格尔自己向当局递交了一份材料,便顺利地当上教授,第二年拿到了第一笔工资。黑格尔对歌德既崇敬又感激:

“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做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里获得了恢复的力量,获得了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做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

当拿破仑挥师进入耶拿城,黑格尔还在马路边瞻望,那晚,他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写信给朋友:“我见到了皇帝——这位世界精神——骑着马出来在全城巡视。看到这样一个个体,他掌握着世界,主宰着世界,却在眼前集中于一点,高踞马上,令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但那些趾高气扬的法国兵可不像拿破仑那般和蔼可亲,他们搔扰民宅,也让黑格尔尝到了被伤害的滋味,他便带着第一部杰作《精神现象学》的草稿逃之天天。翌年,他将这部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出版,而成为最后一位体系的建构者。

在黑格尔那里,历史已经终结,他在《精神现象学》的结尾处写道:

“对那些成系列的精神或精神形态,加以保存,就是历史;从它们被概念式地理解了的组织方面来看,就是精神现象的知识的科学。两者汇合在一起,被概念式地理解了的历史,就构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墓地,也构成它的王位的现实性、真理性和确定性,没有这个王位,绝对精神就会是没有生命的和孤寂的东西;唯有从精神王国的圣餐杯里,他的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去理解,而不仅仅是狂想”,那么作为科学的体系,就把走出自身去理解个人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作为它的任务。黑格尔的学生用可理解的术语为我们解读了黑格尔的规划:

“历史的目标,即知识,自身的知识,就是哲学,最终成为智慧。

人类创造历史性的世界,只是为了认识世界是什么,也是为了理解处于世界中的他自己。”

终于,黑格尔时来运转,在一所高中做了校长。他不拿教条和校纪去绑缚学生,而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生们得到校长如此信任竟也不好意思捣乱了,于是一切井然有序。与此同时,41岁的黑格尔完成了终身大事。他心满意足,婚后不久就写信给朋友:

“我尘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了一个官职和一个亲爱的妻子。”

黑格尔到海德堡大学的第二年,就出版了展示他哲学完整体系的《哲学全书纲要》。这部书将他的名声推传到普鲁士教育大臣的耳朵里,黑格尔立即被邀请到柏林大学主持哲学教席,这个位子自费希特死后一直空缺着。

至此,黑格尔成为无可争议的德国哲学界之王了,他的崇拜者将他的课堂挤得爆满,到处都是虔诚的弟子和追随者。他那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折服了不少听众,每学期的学生人数都成倍增长。

“他坐在那里,面前摆着鼻烟壶,头低垂着,看上去不那么悠然自得。他不断翻动对开的笔记,讲话常常被一阵咳嗽打断;每个句子都是挣扎出来的,语调也不规则:忽而平铺直叙,显得格外笨拙;忽而深奥妙谈,似乎无拘无束,发出一阵自然的雄辩,用富丽堂皇的措词把听众搞得如痴如狂。”

有一次,黑格尔走进课堂时仅一只脚穿了鞋子,另一只脚光着。原来,那只脚上的鞋在半路被泥巴吃掉了,他竟浑然不觉。天才似乎都这样。黑格尔哲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一个学派的主张了。有哲学家不禁大发感慨:“哲学从来没有吹响过如此高亢的调子,它的殊荣也从来没有那样充分地得到承认和保障,如1830年在柏林。”

就在这一年,黑格尔被授予柏林大学校长职位。第二年,国王腓特烈三世郑重授予他勋章,这对一个哲学家而言几乎是前所未闻的崇高荣誉。岂料,如日中天的黑格尔不幸染上霍乱,第二天便溘然长逝。

意志的悲苦

——叔本华(1788-1860)

叔本华引用伏尔泰的话来赞美康德:“真正的天才,尤其是开辟新途径的天才,他们可以铸成大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其实,这句话放到叔本华自己身上应该更加合适。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出生于但泽。原本,父亲想让儿子成为英国公民,就计划带妻子到英国后再生下他。可事不凑巧,母亲经不住颠簸,在途中生病了,只得返回家乡,在但泽生下了他;不过,父亲还是给他取名叫“亚瑟”。

叔本华的家庭是当地望族,彼得大帝和皇后出游但泽时曾住在他祖父的家中,弗雷德里克大帝也试图劝说他父亲迁到普鲁士去。

意志坚定、头脑精明的父亲非常热爱自由,而文雅热情的母亲是当时有名的通俗小说家,因此,少年时代的叔本华已跟随父母遍游了世界各地。9岁时,他更被单独留在了勒哈夫,同一个亲戚一起生活了两年,他半点都没接受法国人的浪漫气质,却将法语练得相当娴熟。若干年后,长大了的叔本华不无得意地说:“父亲给了我意志,母亲给了我智慧。”

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的精神开始变得抑郁,不久便在家里货仓旁的运河中溺水而亡,而祖母也在这之前刚刚发疯而死。很快,母亲自己迁居到魏玛,热衷于开办文艺沙龙,如日中天的歌德也成了她那里的常客。

有一天,叔本华作为客人去看望母亲。当大家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时,他却愁眉苦脸地独坐在客厅的一个角落。一群姑娘众星捧月般地围着歌德,还不时用怪异的目光瞟一眼叔本华,歌德却对她们说:“让那个青年独自呆在那里吧,将来他会超过我们所有人。”

母亲实在无法再忍受了,原本就没获得过母爱的叔本华也愈加对母亲充满了敌意,一场惊天动地的争吵终于爆发,母子两人彻底决裂,再也没有见过面。

就像杜兰特教授谈到的:“一个从未体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一个曾被母亲痛恨过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迷恋这个世界。”

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决定了儿子对世界的态度,后来,叔本华自己也写道:“从我一开始思考问题起,我便觉得自己与世界很难和谐相处。”

离开母亲后,叔本华全心全意投入到他的惊世之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仿佛那是神授给他的:“在我手里,主要是在我思维里,正构思着一部著作,一种哲学,一种把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融为一体的哲学……这部著作在成长,存在慢慢地具体化,就像一个孩子在子宫里成长着一样:我不知道最先形成的是什么,最后又将形成什么……我看到了一个环节、一个容器、一个接着一个的部分……因为我知道,一切来自一个根源,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只有这样,这个整体才能生存……我,坐在这里的我,朋友们认识的我,并不理解一部作品如何诞生,就像母亲不理解她体内的孩子如何诞生一样。我注视着它,并像母亲一样说:‘我害怕怀孕。”’“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能奉献的90%已经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东西,我的生命和命运也是如此。”

可惜,这部不朽的杰作不仅没有支付稿费,而且在其出版后的16年,绝大部分都被当作废纸卖掉了。难道“贫困、疲惫的世人无法再阅读自身的贫困与疲惫了”吗?叔本华俏皮地自讽道:“一头蠢驴照镜时,你不能期望照出一个天使来”,“当大脑和书相撞发出空洞的声响时,该不会归咎于书吧”。

叔本华既不快乐,也不容易满足,更不值得称赞。正如他自己所说:

“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痛苦使人追求快乐,快乐预兆着新的痛苦,它们都来自于生命意志;而且,生命意志愈强烈,痛苦也就愈强烈。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生即苦。

那如何避苦呢?

叔本华告诉说,其实这很简单,基本原则就是:放弃生命意志。

这里有三条道路:通过哲学达到理性之境驾驭意志,通过艺术让痛苦在美感中升华,通过宗教彻底超脱人生苦海。这里还有三种方法:

发疯、自杀、消灭全人类,不过想来他自己是很难做到的。

据传言,叔本华年轻时长相英俊,衣着考究,说话机智风趣,颇得异性青睐;他一生都保持着活跃的性生活,却从没结过婚。

叔本华不算有亲人,也无朋友,更不相信上帝。“他孑然一身,在一和无之间是无穷大”,而他宁愿“保持疑虑,也不依靠信仰”。

他怕有人趁他睡着后谋害他,每天晚上都将一把上好子弹的手枪放在枕头底下;他怕理发师为他刮脸时割断他的喉咙,就绝对禁止理发师给他理发后刮脸;他怕别人传染病给他,因此不管到哪家咖啡馆都带着一只特制的皮杯子,而他要塞进嘴里的雪茄烟斗就更不准人碰了;他怕有人来偷钱,便将它们放到他认为小偷怎么也想不到的地方;他甚至怕别人知道他有多少钱、怎么花,竞用一般人不懂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来记账;他还想了个高招,给房子的一些贵重摆设贴上假标签……

罗素曾对其性格这样描绘:“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即使他对动物的仁慈已经达到反对为科学做活体解剖的程度。在其他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难相信,一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人,会从来也不打算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信念。”

那时,黑格尔正广受欢迎,叔本华出于忌妒希望使其蒙羞;于是,他给自己的讲座起了个颇为诱人的名字,并故意与黑格尔的讲座排在同一时间。可事实恰恰相反,黑格尔的课堂里人满为患,大家只能站着听;叔本华的教室里却从没超过三个人,几次讲座后更是空空如也了,他只好灰溜溜地落荒而逃。叔本华的学院生涯就此终结,他再也没穿那身礼服戴那顶学位帽了。

到他70岁生日时,柏林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院士称号;他虽然很高兴,却还是拒绝了,并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叔本华总是到一家叫安格拉特的饭馆吃饭,这里的菜很合他胃口,他也算是个美食家,不仅食不厌精,而且饭量惊人。有个新顾客看到他面前小山一样的食物,很是惊讶,便站在对面看个不停。叔本华回敬了他一眼,异常冷静地说:

“先生,你似乎对我的胃口感到吃惊。确实,我的饭量是你的三倍,但我的智慧也是你的三倍。”

这家饭馆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

按照一般客人的习惯,侍者以为这枚金币会被当作小费,所以,每次他都格外殷勤地伺候叔本华,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有一天,这位侍者终于忍不住问叔本华他到底在干什么。

叔本华解释说:“我每天都在心里与那些军官打赌,只要他们哪天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这枚金币放进教堂的施舍箱里去。”

直到晚年,叔本华终于得到了追求已久的世人瞩目,而他的那条卷毛狗好像比他更有名。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在家时,狗便躺在专门为它准备的那块价格不菲的黑熊皮上,像个老爷,叔本华则成了最忠实的仆人,按时替它准备一日三餐;出门时,它便大模大样地跟在主人后面,也一副高高在上、旁若无人的样子。市民们管这条狗叫“小叔本华”,叔本华自己称它“你这个人”,还有人说它名为“艾特玛”,这是古印度人的话,意指“宇宙精神”。

“宇宙精神”一直陪叔本华到了最后一天,1860年9月21日,他像往常一样独自用过早餐,却没有起身去写作。房东太太感觉很奇怪,便过来看看,才发现这位悲观主义者在幸福中快乐地去世了。死时72岁。

在困顿中热精地批判宗教

——费尔巴哈(1804—1872)

1804年7月28日,费尔巴哈出生在巴伐利亚的朗茨胡特镇一个法学教授家里。他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刑法学家,曾用法律观点批判过封建制度的专横。

费尔巴哈在上文科中学时,曾立志做神学家,并于1823年进入古老的海德堡大学神学系。然而,一年的学习生活使他“看透了盲从的、狭隘的、愚昧的天主教教义的空虚”,他很快因信仰和理性发生冲突而对神学失望了。

第二年春天,费尔巴哈来到当时德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柏林大学,他在哲学系旁听黑格尔的所有课程。黑格尔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等课程的讲授深深影响了青年费尔巴哈,让他萌生了转往哲学王国的意向。一年后,费尔巴哈果真正式成为了柏林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主要也都是听黑格尔的讲课。但不久,费尔巴哈又对黑格尔哲学的前提和抽象性质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于是,费尔巴哈转学到了爱尔兰根大学,开始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两年后,他撰写了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编外讲师,主要讲授近代哲学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平静安稳的生活没过上两年,费尔巴哈亲手打碎了这如镜的湖面。

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论死与不朽》,借以揭露基督教教义的虚伪,可书中的泛神论思想和否定个人不死的观点却给他带来了终生不幸。

该书立即遭到宗教人士的猛烈攻击,并被当局没收。费尔巴哈的真实作者身份也被查明,他被赶出了学校。从此,费尔巴哈离开了大学讲坛,即使他后来发表的那些论著都证明他有足够能力胜任教授职务,但他求职的努力终成徒劳。费尔巴哈只好在穷乡僻壤,依靠妻室的产业、自己微薄的稿酬和政府的少量津贴,过着俭朴孤寂的生活。

同类推荐
  • 哲学课套装

    哲学课套装

    哲学的发展本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对于幸福、美和自在生活,我们从不曾停止追求与思考,激发创造和想象力,给灵魂更清晰的认知和抒发。哲学的故事套装共收录4册真理与智慧的哲学之书:《哲学的故事》《行走,一堂哲学课》《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美国知名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在本书中,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 孙子大讲堂

    孙子大讲堂

    《孙子兵法》一书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作为军事著作的《孙子兵法》,不仅对当今世界军事学起着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中,它的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商界人士所重视。一部论语可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亦足以称霸商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商界,《孙子兵法》几乎人手一册,更有甚者,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把《孙子兵法》列为松下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老子在2500年以前写下的《道德经》和今天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书将引领我们去思考有关“系统思考”的永恒的智慧,并在我们试图解决未来的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时,指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的状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我们对于我们个体及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以后,我们又能如何改变或改善。
热门推荐
  • 这本书能教你修仙

    这本书能教你修仙

    通俗版:什么?学习技巧和生活窍门,都可以转化为游戏世界内顶级心法了?减肥减着减着,突然就成仙了?快速入睡法,在这里是修行的敲门砖?这些学习方法,还能帮助自己修炼又好又快?满脑子杂学的洛遥觉得,自己发达了。文青版:无数代舍生忘死的英杰,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么?凝视深渊之人,都将被深渊吞噬么?吾友啊,当我坠落黑渊之时,切莫悲伤。无穷烈炎会将我吞噬,但这不是苦难。那是我等,最后的赞歌。 ps:作者曾经三个月速通法律资格考试(主客观题)六个月减肥五十斤,可以向诸位读者保证书中的学习或是锻炼方法真实有效哦。
  • 魂筑师

    魂筑师

    两个画图狗,偶遇一群穿越者,昔日好友死而复生,竟然还被一本书和一面镜子认了主,看似不起眼的二井博物馆竟然是一个时空传送通道。他,来自两千年前的过去。她,来自两千年后的未来。他和他是他们寻找的目标。而这一切的源头,源自一场来自未来的灾难……而这场灾难的起源是我们身边最司空见惯的建筑。过去,现在,未来,三空联手,重新启动魂引《地经》和四神镜,获得最高级别的魂筑技能,高地和欧阳天开也因而成为超级魂筑师,避免了这场灾难。
  • 我是多吉

    我是多吉

    一只流浪狗,在妈妈的关爱中慢慢长大。他喜欢逛马路,喜欢美味的烤鸭,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他向往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叠加另一个问题,一个困难叠加另一个困难,哪怕是对于一只不起眼的小狗,也不例外。它在追寻中成长,在成长中追寻。最终,它选择了和妈妈一样的生活,和心爱的小伙伴一起,徜徉在幕府山下。
  • 为你摇响一串风铃

    为你摇响一串风铃

    《为你摇响一串风铃》一书,文章自美文作家张亚凌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的散文随笔,书中数十篇文章被选作中考真题及高考模拟,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多篇文章被译为英文,深受读者喜爱。
  • 离错终是错

    离错终是错

    她说,你本知我不爱你,却为何那样固执她说,今日我借走你的,他日定将还给你她说,对不起,我这颗心啊,早已交给了那人但她却不知,她弄丢的岂止是他的真情他原谅了她的谎言,她的背叛,他给了她温柔,给了她世间最好的,最后,他给了她他的命。离错,离错,一日离,步步错。我后悔了,你还会回来么?你说的,答应了的就要做到,我次次食言,而这次,你还能赴约么
  • 莫贪初鸢

    莫贪初鸢

    她本是一只小小兔妖,却因天界的战神而修炼成仙,带着执念来到天界,等待着她的是美满的爱情还是灰飞烟灭……
  • 腹黑小庶女

    腹黑小庶女

    简介无能表面温柔随意内在腹黑穿越小庶女VS一本正经位高权重一言不合就动手世子爷
  • 只有我知道的末日

    只有我知道的末日

    灵气复苏五年后,人民的生活被改变,每个人都拥有了修行的可能,一切欣欣向荣。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林缺跨过时间通道来到十年后,却发现城市变成了废墟,尸骸和枯骨被随意弃置在路边,好像末日一样的光景。这、这是末日吗?又为什么会发生末日?就这样,林缺穿梭于两个时间点的地球,一边搜集末日世界的资源提升自己,一边探寻末日发生的起因。这——是属于他一个人改变未来,拯救世界的史诗!
  • 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

    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

    这是一本现当代名家幽默有趣的散文作品集,作家们在书中贪吃、贪看、贪玩儿,在他们的笔下,所有的吃食都是人间至味,所有的花草树木天气都渗透着诗意与情味,忽然发现,原来那个年代的人,并不是“老古董”,他们是文学家,更是“生活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要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永远有一分任性,生活才会永远有趣。书中精选了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老舍、朱自清等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弄猫、养花、喝茶、散步……明明是很普通的事情,却被他们写出了盎然的趣味,读一些他们的散文,你会更爱这个世界。
  • 新时期社会管理总论

    新时期社会管理总论

    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已成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本书着重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出发,就新时期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社会管理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