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种成功可以弥补心灵的缺憾。无论怎样的金钱与地位,都比不上一个能够给人温暖的抱抱熊。
人人需要抱抱熊
你一定看过这样的画面:年龄尚小的孩子们睡觉时总要搂着心爱的玩具,或许是英勇无比的超人,或许是个毛茸茸的抱抱熊。临睡前,你还能看到孩子们跟手里的玩具交谈。特别是父母性格内向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因为很少和父母交流,在他们看来,抱抱熊是一个能听他倾诉的忠实对象。孩子自我排遣烦恼的能力很弱,有人(小熊)真诚而又耐心地来听他的倾诉,他就会有一种释放压力的感觉。
当我们年龄小时,会经常将自己心理上的挫折感向家人或朋友诉说。长大后,反而把遭遇挫折深藏起来。其实,倾诉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不只适用于孩子。
当一个人为心理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如果有人真诚而又耐心地来听他的倾诉,他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所谓“一吐为快”正是这个道理。对此,现代心理学中有“心理呕吐”的说法。
记得上大学时,当大家还沉浸在升学的喜悦和初到新环境的好奇中,班里的一名男同学却因为精神异常而辍学。他来自偏远的陕西农村,性格内向,从小就不愿和别人交谈。进入大学后,同宿舍的外地学生开始采买各种生活用品,由于大多生活条件比较富裕,买的都是高档货,甚至还有买进口随身听的。而他自己交了学费后,就再也没有多余的钱买这些东西了。辅导员想找他谈谈,可他总躲着。两个月后,舍友们发现他整夜不睡,拿着打火机到处走动,嘴里还念念有词。此时,他已经承受不住在心中积聚多时的压力了。
其实,如果他肯把自己的困难向舍友或老师诉说,那么他很快就能知道学校设有助学贷款,按照他的实际情况,可以申请,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而且舍友们也会因了解到他的家境和心情,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相互炫耀购买的东西,他也就不会因此大受刺激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倾诉不仅能使听者真正理解一个人,对于倾诉者来说,也有奇特的效果,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感觉到他终于被人理解,内心有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孤独感得到消除,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还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愿意谈出更多心里话,这便是转变的开始。
一个人如能从混乱的思绪中走出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原来以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需要抱抱熊。
让坏情绪带来好效应
悲观、紧张、生气……瞧,尽是些令人讨厌的字眼。然而,当日历翻到今天,这些早已形成定论的坏情绪,却受到了心理学家的瞩目,并从中“发掘”出了好效应。传统观点总是将坏情绪与消极、脆弱以及不健康等联系在一起,并规劝人们尽量避免。然而人有“七情”,生活并非尽是“鸟语花香”,难免会与坏情绪“狭路相逢”,故学会客观认识与科学应对非常重要哦。
悲观有时胜乐观
悲观是早已定论的坏情绪之一,而心理学家黑尔德却为这一传统结论“翻案”。
他认为,当一个人遭遇麻烦而心慌意乱时,还一味要求他“乐观”,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只会突增痛苦,不仅更加难以战胜困难,而且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无独有偶。另一位心理学博士潘纳贝克提出了“建设性负面思考”的新见解,强调对于悲观性格的人,与其强迫他们像性格乐观者那样去思考问题,还不如鼓励他们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会更好。
为印证这一结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有趣的“飞镖”实验,将一批性格悲观的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让他们在射飞镖之前以不同方式做好思想准备。第一组成员设想自己可能会射得很不理想,并考虑了多种应对的办法;第二组成员则肯定自己技术一流,投射的成绩一定会很好;第三组成员采取了无所谓的思维方式,所想的是如何用别的事让自己轻松。结果,第一组成员投射飞镖的成绩最好,而第三组的人则最糟糕。
心理学家建议,乐观和悲观究竟哪一种更好,关键在于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对某些人来说,悲观可能比乐观更为有益。
紧张提升女性智力
紧张对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这是德国学者早先的一项发现。他们测试了一群经历过紧张事件后的大学生的记忆能力。测试方法是,测量这些受试者血液中的一种叫做考地松的浓度,这是一种因紧张而产生的荷尔蒙,含量越高说明越紧张。结果显示,考地松含量较高的男生之记忆成绩低于含量低的男生,而女生中不存在这种差异,提示紧张可削弱男性的记忆力,而对女性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表明女性应对紧张的能力优于男性。
随后,美国的丹尼斯教授通过看恐怖影片后男女观众答题的试验证实,在紧张情况下女性答题的准确性明显高于男性,也高于不紧张的女性。
由此提示,紧张对于男性可能是消极的东西,而对于女性则是好事情,可以提升她们的记忆能力与思维敏锐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适度生气如“鼓气”
人们常被告知,生气容易打破体内的内分泌平衡,给健康带来麻烦。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适度生气对健康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研究提示,适度表达愤怒情绪的男性,与选择压抑的男性相比较,发生致命性心脏病的概率可减少50%,中风的概率也显著低于后者。奥妙在于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于排解压力,而压力是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的凶犯之一。
另外,以往认为人在生气时容易失去理性,减弱对事物的判断力,因而不宜做出决策。而最新的试验结果恰恰相反,生气可以使一个典型的缺乏逻辑判断力的人更具有理性,因为人在处于愤怒状态时更容易注重事实真相,忽略那些可能会干扰分析的不相关因素,同时调动整个机体的力量,激发采取正确行动的潜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做出更为明智的抉择。
尤为可贵的是生气是一种高能量的情绪,可在逆境中为人提供能量,帮助人们做出反应并采取行动,克服那些本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困难。故有人说生气就是“鼓气”,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适量压力美容益寿
心事重重、心弦紧绷固然不好,但一点压力没有也未必值得庆幸。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适度的压力不仅美容而且延年益寿,出乎你的意外吧。
丹麦的抗衰老专家莱坦教授发现,让试管中的皮肤细胞每周2次、每次1小时暴露在41摄氏度的空气里,结果这些细胞的形态更好,被破坏的蛋白质的数量明显减少,也更不易遭受紫外线的影响。虽然41摄氏度是人体发烧时才能达到的体温,但在人感到有压力时体温同样会上升,由此推测适量压力能够起到相似的美容与抗衰老效果。
英国的科莱兹斯博士也是著名的抗衰老疗法专家。他指出,身体衰老多从35岁开始,故人在35岁之后要寻找合适的压力感来刺激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当然,这里指的是适度压力,即时间不长、刺激不大,能让人最终有成就感的压力,如为准备丰富的晚餐而冥思苦想菜单,或为了解某种机器的操作而去学习等。至于那种如牛负重的长时间巨大压力,则对健康与寿命有害,因为这会导致人的意志消沉,生活质量滑坡,应当避免。
开口索薪的六点艺术
我常会碰到来访者需要求助。他们的问题大多相似:在公司受到不公平待遇。薪水上的、福利上的,还有的是渴望得到职务上的晋升。他们没办法向领导张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会来事”,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本属于自己的机会被别人夺走。
这是个老问题了。很多年前,就有人说中国人不擅长张口要东西,这似乎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的确,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让不意味着不去争取。我们哀叹下一代的小皇帝只会索取,但同时也给自己设了一个套:张口要东西,不道德。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向外界索取。索取食物,索取温暖,索取爱。当教小孩子说话时,他最先学会的是“我的”,其次是“你的”,最后才是“他的”。这是一种天性,无所谓道德与否。
我的一个来访者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她是硕士毕业,每个月拿6000元薪水,很快乐。偶然的机会下,她得知其他同事每个月拿8000元。而据报纸上登的调查,她的行业平均薪水是7500元,于是她觉得非常不平:公司并不是没钱,为什么独独克扣我的?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她去质问总经理。
结局大家都能想象。总经理很生气地给了她一些托词,然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她觉得自己在公司里被歧视了。工作量和薪水同以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仍然觉得越做越不开心,领导还是很看重她。但是她“每次再听到他说器重我,我就觉得他虚伪,恶心!”
无论是她,还是其他来访者,都或多或少地有类似的困惑。该不该开口?该怎么开口?他们问到我,我常常会帮他们理清一下自己的思绪:
1.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待遇,包括薪水、职位等等,与自己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相匹配?如果不匹配,你是否决定去争取?有很大一批人仔细考虑一番后,决定还是放弃争取。放弃的原因不是因为面子或是不知该怎么说,而是有其他的考虑,例如熬资历或工作经验等。如果决定争取,才会涉及到后面的问题。
2.你准备抱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争取?既然决定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就不应该有一种低三下四的感觉。本来就是自己的,又为何要以一种乞讨者的精神面貌出现呢?但也不能用一种兴师问罪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你高姿态地出现时,对方通常会建立起防卫心态。
3.想好自己究竟想要的东西。一个合适、清晰的目标很重要。不能有一种“我觉得不公,你看着补偿我”的心态。那样的话,除非领导给你一个极大的惊喜,否则你还是不会满足的。而这种大惊喜,通常不可能出现。
4.避免指责。当你开口说出指责的话时,对方就不会再听你继续讲下去,而是在脑海里构建该如何反击的武器。所以你接下来的论据就算再充分,也毫无意义。
5.谈话的艺术。这点相当重要,但是绝不是唯一的。很多人会去过分注意这一点,而忽视其他几点。其实同其他的相比,谈话的艺术反而是最容易达到的一环。该如何揣摩领导的性格,该如何更婉转地表达,这些其实都只是表现方式而已。
6.如果说“我要……”的时候失败,你能不能接受?人们通常会满怀希望和信心地去要求。却从没考虑过结果。一旦要求失败呢?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在谈话中,是否给自己留了后路?其实,就算要求失败,也是一次与领导增进接触的机会,而且还可以让他了解到:你是一个渴望上进的工作者。
你做好准备了吗?当你详细读完上面那几条后,你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大声地说:“我要……”
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你的情绪
第一次见到燕子的时候,她告诉我,她最近总是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兴奋不已或者心情低落,甚至大发脾气,这让她很苦恼。她焦急地问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变得成熟些,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按照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情绪”这东西似乎总是来去都不由控制,我们常常无能为力,留不住好心情,也赶不走坏心情。朋友称赞、工作升职、遇到心爱的人,我们兴高采烈;失去友谊、工作失败、心爱的人走了,我们黯然神伤。最可气的是,有时候连小说电影,都可以偷偷侵袭我们内心,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不知身在何处。
常常很羡慕那些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情绪的人,他们一般都比较成熟、稳健,危险时不惊慌失措,挫折时不垂头丧气,成功时不得意忘形。那么,怎样才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呢?
我想,能提供的建议很多,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成长中积累着经验,也都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以下几条小建议,是以日本的森田疗法为理论基础的调节方法。这是一套专门针对情绪调节的理论,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悉心呵护我们的情绪。
“燕子,现在我们来打一个比方吧,我们的情绪,就像我们的孩子。如果你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你该怎么对待他(她)呢?如果他实在太调皮了,你怎么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爱上自己的情绪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淘气的孩子,任性妄为,完全不讲道理,常常把你气得半死;但是,你仍然爱他,不是吗?那么,对于你的情绪,也请你一定要接受它,即使它让你不舒服了,也要给予它包容和爱。
每个人都希望能永远快快乐乐,无忧无虑。但事实上,无论你的情绪本身如何令你不愉快,每一种情绪其实都有不同的用途。比如,痛苦能让我们回到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内疚能让我们重新检查自己的行为目的;悲哀会让我们重新评价目前的问题所在,并改变某些行为;焦虑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多为将来做准备;恐惧则能动员起全身心,让我们保持高度清醒,应付险情……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