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4600000018

第18章 爱孩子不要宠孩子(1)

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证明,从小被娇宠过度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这种孩子往往骄横任性、自私自利、受不得半点委屈,也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为人父母者应把关爱教育作为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爱孩子不要宠孩子。从小让孩子远离自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学会懂得怎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现象: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论文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

问题1: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和他好?

第一类孩子的回答: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孩子,他上课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玩具,他还爱帮助人。

第二类孩子的回答:光光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

问题2: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小朋友?

第一类孩子的回答:我不喜欢强强,他不是个好孩子。上课时他总是捣乱,不好好听讲,他还爱打人。别人搭起了积木,他过去一脚就给踢倒了。

第二类孩子的回答:阳阳是个坏孩子,他不跟我玩,老是抢我的东西,还打我。

第一类孩子在评价别人的时候,站在客观的立场,对别人做出公正的评价,而不是以“我”为中心:谁对我好,我就喜欢谁,就说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不喜欢谁,就说谁不好。

第二类孩子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是以我为中心的:被他们说成是“好孩子”的,必须是对他好的、愿意跟他玩的、不欺负他的;被他们说成是“坏孩子”的,则是对他不好的、不爱跟他玩的、欺负他的孩子。

看起来,这两类孩子的差别在于认识和判断能力上。第一类孩子的判断更符合大多数人对事物的判断,是一种“公正”的孩子。而第二类孩子的判断是一种没有脱离自我中心的判断,他们的“公正”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为标准的。那些把自己的糖或玩意儿“大方”地分给别人的孩子,大多属于第一类孩子,而那些不能表现出分享行为的孩子,则大多属于第二类“自我中心”的孩子。

探因:家长的“错爱”

孩子出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里面虽然有不少的原因,但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家长或其他长辈的过度溺爱。

家长的“错爱”。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同时被两代人少说也有六位长辈疼着、宠着,大有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趋势,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趋于严重。从孩子一出生起到成年,父母可以说是大包大揽,一包到底,就算是成家立业后,也还会依赖于父母,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溺爱。

在娇惯宠爱的家庭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孩子,往往都较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这种孩子因为骄横任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受不得一点委屈、处处不能吃亏、事事需占上风、不尊重他人、无团结友爱精神,所以在小伙伴中是不受欢迎的,长大了到社会上也是个孤家寡人,别人对他必然是疏而远之,只能独来独往、难交亲密友伴。所以家长必须从小注意避免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不至长大后给其带来社交困难。

父母的误导。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或在外吃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诲”:人家骂你你就要还口,人家打你你就要还手,不要犯傻。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教育孩子,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

有些大人们爱逗小孩玩:“宝宝,这个苹果给我吃了。”“宝宝,这个洋娃娃我抱回家啦。”小孩通常会本能地把自己的东西赶紧往身后藏,或者是赶快往自家跑。久而久之,他们的自私心理会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准乱动他手里的东西。有好东西也想不到与别人分享,更谈不上去关心别人了。

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从小”就很“自私”,什么事情都不谦让,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的小朋友玩,甚至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对此,教师和家长常常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纠正这些“错误”。其实,自私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在2~7岁阶段,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直观的,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的儿童很少考虑到别人,不能设身处地地客观地看问题。这是儿童的正常特点,不能拿成人的品德标准去评价。

建议: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自我中心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从自我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且还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他人的观点。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判断往往是绝对的,只注意事物的突出特点,而不能全面观察事物。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

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常常有以下特征:不关心父母和祖辈,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喜欢独占好吃好玩的东西,并且总感到不满足而不断提出各种过高的要求。

针对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家长应明确告诉孩子:在家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处于支配者的地位。孩子的食、衣、玩等,都应由家长根据其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切不可迁就。不要把孩子置于只有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如果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就会把孩子惯得只顾自己。

教育孩子关心别人。一个人不懂得关爱他人,同样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性格缺陷,无法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同情和关心,因此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同情也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会关心的基石,为人父母者应把关爱教育作为教育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让孩子远离自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细节,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孩子心中播下关爱的种子,懂得怎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使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就应该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具体事例增强心理感受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有一些过失;把碗打碎了,淘气打架、损坏公物等等。这时,有的父母是这样处理的,对孩子大吼道:你这个讨厌鬼,什么事都做不好,快走,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都不用负,千斤重担自有父母担,父母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不可能有责任心。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孩子失去了一次心理感受能力,今后面对类似问题仍然不知如何处理。

现象: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

一位母亲向心理学专家说了她心中的忧虑:我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成绩优异,爱帮助同学,还是老师的小助手。可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毛病,就是特别嗜好表扬。在家里,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如果我们不及时给予他表扬,他就会不高兴。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我的儿子已经习惯了别人来表扬他,根本无法接受我们一点点善意的批评。有时候,当他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做得不太好,我们耐心地提醒他,也会惹得他老大不乐意,甚至还会朝我们发脾气。听老师说,他在学校里也如此。明明是他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他的反应异乎寻常的激烈,有时候甚至还会哭鼻子。

探因:造成孩子的盲目自信

表扬作为肯定孩子行为的正面教育手段常常被家长运用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家长就夸奖几句,摸摸他的头,亲亲他的小脸蛋;

孩子被评为幼儿园的好孩子,家长会给他买盼望已久的玩具以示奖励,等等。显然,表扬的潜在作用在于能为孩子将来的行动指明方向,使孩子受到鼓舞而更加进步。但是,一味的表扬有时候也会误导孩子,滥用表扬甚至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造成孩子的盲目自信。孩子如果生长在一片赞美声中,那么就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完美,什么都会懂,什么都做得好。如果孩子长期生长在这种环境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狂妄自大的心理,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比什么人都强。因为身边的人总是一味的肯定,所以他们会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接受不了任何一句不中听的话,心理特别脆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更容易被打击。过去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条,一味批评,是违背教育原则的;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总是夸奖,也不符合教育原则。一味夸奖孩子,势必让孩子认为自己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正确的。而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点小成绩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加赞扬,导致孩子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或遮盖了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这样就不能使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龙龙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龙龙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俏俏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俏俏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从而让孩子只看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缺乏独立性。心理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还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孩子在遇事独立拿主意方面明显不如较少受表扬的孩子。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从一片表扬声中走过来的孩子通常难以做到干净利落、明确果断地对某一问题做出是与否的回答,也不敢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对他们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很快会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表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们思想意识的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他们“自我窒息”的压力。为此,那些对每一次表扬都十分在意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变成神经脆弱、看他人脸色行事、丧失自我标准和生活原则的人。

建议:掌握分寸表扬,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家长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时表扬的效果却并不一样。

掌握分寸。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但对孩子的表扬也并非是多多益善,赞扬也像服药一样,不能随便乱用,它也有关于时间和剂量的规定,也有使用的禁忌规则等。

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表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家越来越多的把表扬变成了“万金油”,以表扬代替了其他的教育手段,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适量的表扬对孩子的良好品质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度的表扬则往往于事不补,它容易使孩子形成对表扬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表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确立一种自强、自律、自信的心理,让孩子在不受表扬的时候,同样具有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扬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表扬。因此,表扬应适量,忌过度。

父母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当孩子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时,一定要不吝赞美之词。而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表扬太夸张,这将促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此,对待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中,把握好轻重。

值得表扬的时候才表扬。当孩子做出值得表扬的事情,才能给予表扬,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廉价的表扬,这样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如果形成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爱慕虚荣。对孩子的表扬要遵循“跳跳高够得着”“物有所值”的原则。例如,好好吃饭在孩子2岁左右就能做到了,如果对一个8岁的孩子再表扬他吃饭没撒出饭粒,如果不是一个虚荣的孩子的话,他当然不高兴了。

要表扬,更要激励。当孩子取得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的家长通常只会对其大加表扬,他们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表扬,不激励,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却看不到孩子的不足。对于孩子所取得的一点小成就,我们如果只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会使孩子误会父母的意图,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很满意了,忘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变得骄傲自满。

同类推荐
  • 为何父母会伤人

    为何父母会伤人

    本书作者对比中西教育理念,倡导一种适合中国人传统儒家教育下的新型家教关系,糅合心理学、教育学与佛教禅修的理念于其中,帮助家长寻找孩子不听话、叛逆的原因,以及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应如何进行教育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与想法,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并帮助家长建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的家庭关系,特别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挫败者”(成绩差的孩子)的教育。
  • 培养完美女孩的12堂课

    培养完美女孩的12堂课

    对女孩来说,尊贵的气度,仿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巨大磁场,一举手一投足彰显的都是足以征服世界的高贵和富足。本书旨在告诉家长不仅仅要给予女孩充足的物质生活,更要花费许多的心思和爱,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让女儿拥有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独立而优雅的高贵公主。
  • 胎教百问百答

    胎教百问百答

    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其中的量变和质变是如此地震撼人心。生命,在不断的孕育与诞生中,在无穷的体验与感受中,从远古洪荒向我们走来,走过了千万年。生命的每一过程,是那样难以捉摸,但每一个阶段,现在却都能被父母所把握。诚然,在了解生命最初阶段时,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第一个月的胎儿是什么样的?”“胎儿有记忆力吗?”“胎教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双亲的遗传对孩子的智力有什么影响?”“音乐对胎儿是有益的吗?”……如果你浏览一下手中的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对关于胎教问题进行了全面解答。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

    《英国上流社会都在读的伯爵家书》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家教著作。作者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将自己50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以深厚的情感和极富文采的笔触汇成了这80封家书。书中很少有说教,更多的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阅历的外交官父亲对于孩子毫无保留的教诲:他指出了孩子常有的缺点和可能误入的歧途,细致地指导了孩子在仪表礼仪以及待人接物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此外还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读书、如何训练自己的才能,以及如何迎接自己的成长。本书曾经获得28个国家的校长协会推荐,可见经过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仍然对我们大有裨益,本书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父母教导孩子走向成功提供指南。
  •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

    《好妈妈都是营养师(0-3岁宝宝营养配餐与饮食宜忌)》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婴儿食谱,它涵盖了更多生活中必须掌握的育儿知识,如宝宝每个阶段的标准体重,如何度过长牙的烦躁期,提高睡眠质量,补足各种微量元素,等等,针对宝宝的每个成长细节都给予了新妈妈们细心的指导。妈妈最懂宝宝,妈妈最懂妈妈。本着分享的心情,有了这本书。编者想把更多的好妈妈喂养智慧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新妈妈能亲力亲为,给宝宝的每一餐都注入满分的营养和爱。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都市之冥王归来

    都市之冥王归来

    王者归来,笑傲花都!什么?你是兵王,会坦克漂移?你是宗师,能生擒龙虎?你是超能者,可唤风雷?不好意思,我不是针对谁,各位在我眼中,都是垃圾!
  • 十二礼赞阿弥陀佛文

    十二礼赞阿弥陀佛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夜念

    冷夜念

    “不是个植物人,还是个大叔吗。”“老婆,谁告你这些。”某女醉酒大喊“我要嫁给cxx!”“老婆,嫁给我委屈你了?”
  • 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本书讲述清末十年,国危民困,为平息革命声浪,立宪派人士掀起并领导了一场旨在通过和平改革,铲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立宪运动。投入到这一运动者,既有名不见经传的上百万草民,也有不少各界头面人物,奔赴呼号,为民请命,声势所向,掀起绝大的政治革新巨潮,甚至波及民国初年的政局。
  • 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对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雕塑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英汉对照)》节选自美国神话学者、著名作家托马斯·布尔芬奇的代表作《神话时代》,以简洁的语言、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众神与英雄们的传奇故事。
  • 小山画谱

    小山画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宠妾

    绝世宠妾

    将军之女,却沦为妾室。身为下贱,却是爱上如帝王一般尊贵的他,却没想到,所有的宠爱都是一场精心谋划的骗局。“慕谦倾,你可对得起我?”
  • 妖孽宿主玩转世界

    妖孽宿主玩转世界

    一个神秘森林里无忧无虑的小妖精被闯进来的系统坑蒙拐骗,但是最后系统抓狂,到底谁坑谁?!小妖精一路攻略了各种男主,最后发现他们居然是同一个人!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肿么办?!叔可忍婶不可忍![1∨1]双洁,宠不虐
  • 发个微信去明末

    发个微信去明末

    和崇祯皇帝聊聊天,和后宫妃子谈谈感情,自从得到了神奇的微信,陆飞感觉生活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