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800000016

第16章 附录(1)

【附录】

我与前辈大师名家的合影

近日得暇,以半天之力,翻检相册,选出六七十位我与所结识的前辈之合影,排列开来,发现这个名单虽然也有农学、教育、文学等专业的,但基本上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群体为主,这些合影其实超越了私人纪念意义,开始具有当代文化艺术史料价值,于是乘兴草成此篇,算是图文版的名流侧记。这组文章与图片,正好可以在《吴冠中说吴冠中》书中补白,不知是出于疏忽还是什么原因,尽管我与吴冠中至少有三次正式接触,但是事后竟然没有找到一张合影。这倒是一种隐约带有禅味的编排。

吴冠中的水墨画在当今国画市场中价位最高。这让国画家们大为不平,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吴先生其实并不是学中国画的,他扬名立万的专业是油画或者说是西画,而国画与西画南辕北辙。被看成是不会画国画的人,其画价却高于所有国画家,这也就是国画家们怒不可遏的原因。吴冠中在上海办了个展,《新民周刊》发表了批评文章,认为“不过如此”,这针对的都是国画。

在美术界,吴冠中的勤奋是众所周知的,直到现在(此文写作时),他的工作日程仍然是那么紧张。说实话,我对吴冠中先生的感觉就是他总是很紧张,不够放松,不够随意,其实他完全可以放松。这可能就是留学的西方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听袁运甫先生讲,吴老被一位著名华人科学家算计过,还被另一位也是非常著名的画家同行算计过,所谓算计,无非就是画作被巧取豪夺了,吴老愤怒地叫屈:“他把我当乡下人!”九十年代傻瓜照相机的出现,使摄影空前普及,而2000年后数码相机的出现,更使人类进入照片爆炸时代。几乎人人都有成上上万张照片。

我本来没有与名人合影的意识,虽然从1980年上南开大学时起,就有机会见到过不少名人,如孙犁,如铁凝,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还在北京大学跨校选修过半年课程,聆教过的名家颇有一些,如袁行霈,我的职业又是新闻传播,学习与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前辈不乏大师泰斗,可是在我手头上保留的最早的与前辈的合影,时间却已经到了九十年代——是1993年在季羡林先生家与季老的合影。

后来因为职务关系,手下有了专职或兼职摄影师,再与名流往来,就开始有合影记录,也不是为合影而合影,都是水到渠成,有心情又有环境,最主要的有摄影的,于是就拍了下来。当然,也有不少见面却未留下合影的前辈,如张中行,也有虽合了影而我未能找到的情况,如韩美林。事实上,早些年有一些场面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1993年冬天在和平里中央乐团门外的花池台上我与李德伦老先生谈中央乐团的出路,如果拍下来,会成为有音乐史料意义的图片,可惜那时没这个意识。毕竟,因为对名望有着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比较自信自爱,所以我从来不会追星,对杰出的前辈虽然尊重钦佩或欣赏,但很难得不崇拜。读者可以从镜头画面上可以看出合影双方的态度与情绪以及相互的关系。

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当然不是谁都肯见,而我也不是谁都肯去见的。辛弃疾词有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所谓“相看两不厌”也。人生在世,本有缘分的。

合影的七十来位前辈,大致按年龄顺序,下限基本是现年六十岁。这当然是一种带有评价因素的选择,不过,也还有因缘的影响。

说起“大师”二字,最近艺术界有人争议,说是当代无大“师”。其实,即使是在西方文字中,大师二字也只是对有成就的前辈艺术家的尊称,我出了两册《大师谈艺录》,有人说里面有的画家或书法家根本够不上大师,甚至连够得上够不上“师”都成问题,我的回答是,“大师”只是我对前辈的一种称谓。依古时敬老尊贤的规矩,若以四川当年“五老七贤”的标准来衡量今人,现在谁还配在姓后缀以一个“老”字?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言语还是文字都有礼数,礼多人不怪,何必对称谓太叫真?我与之合影的大师名家,或多或少都给我以教益,因此,这组图文也是我遍访名师学艺问道的记录。

艺术家活到百岁的也还有,但是几乎没有活到一百岁后还可以进行创作与学习的。袁思齐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百岁高龄仍然可以写小楷、刻铜、治印、作画的艺术家。在中国敬老、崇寿的传统价值观里,活到一百岁而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照常创作,就相当于是神仙了。

2008年到2009年我到云南省挂职任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年多的时间,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百岁老人袁思齐先生。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存储的方便,我与袁老先生的合影,大概破了纪录,数以百计,包括各个季节不同衣服。

最难得的是2010年6月我专程重返昆明为袁思齐老人过第一百零一个生日,正巧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来拍专题片,于是,袁思齐老先生乘车到滇池岸边,据说已经半年多未下楼了,这也是我唯一一次与袁老先生在他寓所之外的地方见面,也是唯一一次我与这位百岁老人站在滇池边合影,后来编辑看见觉得太生动传神了,发在了《收藏文摘》杂志封三。

袁思齐老先生1930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本科毕业,是我所见过的绝无仅有的一位本科毕业八十年的老前辈。他的成就、造诣,我在本丛书中另有专册《袁思齐说袁思齐》详细介绍。

金善宝在金善宝老先生去世前大概不到一年,我去海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采访这位百岁老人。金老赠了我一册精装16开的《金善宝文集》,老人态度温和优雅,接待得很认真,谈了不少内容,我写成了稿子发在报纸上,后来有多家报纸还转发了此文。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的北京还没有今天这样现代化,所以金老住的房子,我只记得是很简朴,但是当时其他人住得更艰苦。我的父执有不少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如周吉柱、曾启先生等等,可我却很晚才对农学产生兴趣。直到采访了金善宝这位在解放前就在南京研究农业植物的前辈,我才开始对务农刮目相看。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后来我之喜读农书,应当感谢金老的教化。

进入2010年,由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经严重危机,三鹿之后,地沟油、转基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无法不怕,所以兴起了无公害农业、绿色农场,已经有不少前卫人士在组织开发有机农业农场,如凤凰公社、小毛驴农场等等,我也开始认真地考虑开一片小小的园地,自己当农民。金善宝老人肯定从未想到过,中国的食品安全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钱仲联那是一个雨中的下午,当时极为热心的徐云鹤先生陪同我前去苏州大学拜访钱仲联老人,当时他已经九十五岁。老人端坐在那里,非常热.睛。只是,当钱老开口讲话时,我顿时傻掉了——他说的是常熟话,我一句也不懂。钱老桃李满天下,他讲课与参加学术会议,都是用常熟话!好在有徐云鹤当翻译,我才勉强能与钱老沟通,但是交流效果就大打折扣。记得我提到钱锺书,老人很激动,以至哽咽落泪,喃喃地说“他对我很好”,那意思明显是他认为自己的学问得到钱锺书推重而不是相反。

因为老人风烛飘摇,我不忍打扰太久,匆匆就结束,临别前,我提出要一册钱老的著作《明清诗精选》,并请他题了字。后来徐云鹤告诉我,这次钱老破例了,因为他除了有数的几位知交外,从来不送别人书,更不给来访的晚辈书。

从电脑的文档里查到一篇文字,是得知钱仲联先生去世时我写下的未完草稿,我的记事性文章大都是这样写成的,现附在这里:传统学者又少了一个。

12月5日钱仲联先生仙逝,九六高龄,亦是高寿。

老一辈学问家,典范。

是有资格享受院士的待遇的。

如果能住在有特殊护理服务的高级病房,也许还能再活几年吧?苏州画家于少平热心安排,请徐云鹤帮着联系采访钱老,徐先生并陪同前去拜见。

小雨若有若无,走过一条小河,穿过几条古巷,绕进苏州大学宿舍楼区,敲开了钱老的家门。

朴素,真正读书人,居室不事装饰。

令我大为意外的是,钱老虽然是中文系的教授,居然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据说,要当钱老的学生,第一步就是得学会听他的常熟方言。

讲到钱锺书,他竞泣不成声,说钱锺书先生对他实在是太爱护推重,性情中人。

藏书捐献给苏州大学,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书,枯坐屋里,弱不禁风。

老先生逢到话不投机,或者气场不对的人,便会下逐客令:“我们不是一路人,你走吧。”好在我没有受到这种对待。

谈了一个半小时,全程都借助翻译。应当说是有满腔的话要讲,但是因为语言障碍,却只能是云里雾里,断断续续,有时不免要打岔,各说各话。

不知钱老是什么感觉,在我而言,此番访谈非常痛苦,非常累。

告辞时,老先生一定要站起身来送别,我一再劝他不要动了,我们自己走就行了,但是老先生执意以礼相待。

据说,曾有一位日本学者不远万里,找到钱仲联,见面之后,为了表达敬仰,竟然五体投地,行跪拜之礼,而钱老是讲礼尚往来的,坚持要回礼,身边的人拦也拦不住,可是以他的身体健康条件,实在是无法对等回礼,最后只得找了个凳子,由人搀扶着,单膝点了点凳子,算是意思到了。

临别蒙钱老赐一册他新出的《明清诗精选》,用钢笔写了赠语,毕竟年事太高,字写起来已经很迟钝了。徐先生开玩笑地讲,若是他要的话,一定请钱老用毛笔来写。

钱仲联先生走了,虽然令人痛惜,但是考虑到其高寿,称得上是善终,所以并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就目前看,似乎很难再出现钱仲联这样的学者。

阳太阳阳太阳老先生在他最后几年都自称百岁老人,在我与老先生初次相识时他亦已九十有五了。人老如孩童,老人很谦和,很友善。后来有广西画家梁耀对我说当年阳太阳在广西艺术学院当院长时,是个颇强悍的领导,这让我长了见识。2004年全国书市,阳太阳和我共同签售《大师谈艺录》,新华社发了摄影报道,各地报章纷纷转载。

老人一切都听儿子的,百依百顺。他住在江边,阳台上可以看到桂林最美的风景。他在市中心的省级干部大院有所别墅,两层小楼,院子里古树参天,时有松鼠出没,阳先生曾慨然允诺借我用一年,可惜后来我一次也没再去。他在访谈之间,挥毫为我作书,还题写了“闲闲堂”,老人很高兴和我说话,还送了画给我。他家的地下室布置成了小型画廊,挂的都是阳太阳的作品。

每次与阳老在外就餐,他都坚持买单,并且说谁买单谁长寿。老人此言虽是戏语,细想其中不无哲理。最后一次在桂林步行街,是坐在户外吃饭,我特意点了马肉米粉,那味道特殊香,后来迄今竟未再有机会品尝。

根据我有限的见闻,百岁老寿星都是清瘦的,连脸型都基本一样!季羡林1993年由季羡林先生的私人助手李玉如老师安排,我与陶映荃得以登门拜访这位当时口碑颇佳的学者。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内他住一层楼的两个单元:那时这是国内几乎最高规格的住房了,我见过再大的就是高官官邸了。

季羡林很谦和,可能由于是李老师介绍推荐吧,表现得很郑重其事。我向他为自己编的报纸专刊约了稿子,后来我再找张中行老先生约稿时,张老说季先生向他提起过《经济日报》办了一个新专刊——《经济日报》几乎从来不曾进入过以季、张为代表的学人文化界读者圈,我当时初生牛犊不畏虎,竟也就闯进去了。这种情况后来我在创办《中国书画》时又重新搬演一遍。

张中行给我写了稿,季羡林没写,原因是我也没再催季先生。1997年我为多闻图书中心请李老师代求季老题匾,不知怎么回事,没有得到,于是我就自己集了孔子庙堂碑来塞责,后来行家看了说效果很好,熊任望教授就向我打问是哪位的手笔,他说比他写的字好。由此我认定熊老先生是真正的书法内行,因为他有眼力,看得准。

季羡林的书,《留德十年》、《牛棚杂忆》都是畅销的,我读了,感到写得平实,这是位幸运儿。

在他去世前,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学者,竟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主角,官司太热闹了,我虽然对内情有着自己的了解与看法,但是未置一辞。

季羡林在北京大学校园是一景,据说不少学生都在路上见过这位小老头儿,但是,能有机会登堂入室的,就少而又少了。

黄苗子老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国民政府的高官,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也是极为平和宽厚的人。他的精神面貌之健康,对别人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黄老打交道,让我想到“如坐春风”这四个字。他笑起来很可爱,他严肃起来很可敬。

黄老有很多朋友,是个重视友情的人。同时,他也是个好学不倦的人,直到九十多岁,还在搞研究,曾经答应给我写一篇陈老莲法书的文章,不知后来写了没有。

同类推荐
  • 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本书介绍了民族英雄岳飞的生平,内容包括:英雄出世遇洪灾、箩弹清沙受母训、拜师学艺得绝技、校场巧试九枝箭、乱草冈力服牛皋、宗泽慧眼识英才、岳母刺字精忠训等。
  • 反转命运:林书豪

    反转命运:林书豪

    不要只做旁观者,也许你不能复制球场上的奇迹,但你可以在你的领域同样书写传奇!作者从信仰,师长,自我,机遇,友谊等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深度解密林书豪成功的原因,让你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方法。
  • 贾平凹纪事

    贾平凹纪事

    作者眼见为实的一手资料,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贾平凹!侧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间贾平凹主要经历和重大事件的记述,浓墨于有关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白夜》《高老庄》等主要作品创作、争鸣、出版、遭禁,以及贾氏的生活片段,三毛在去世前最后一封信就是写给贾平凹的……
  • 皇权背后的女人

    皇权背后的女人

    她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们的命运充满悲情,她们美丽倾国,红颜绝色。但皇权宠爱,总不能集于一身,于是,争权夺位,攻伐杀戮,贪欲享乐,淫乱宫闱……这些上苑桃花,帘后主宰,让自己的名字,与帝国的风云记入了青史。本书选取了中圈封建史上最为突出的十四名后妃人物,让她们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大家重温那一段段历史、一桩桩往事……
  •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传真实生动的描写刘禹锡积极参加中唐政治革新活动。其后,他在长期贬谪生涯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仍忧念天下,关爱百姓。他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民歌中汲取思想一书营养,创作出不少兼具诗人挚情,哲人睿智,气格豪迈、风情郎丽的优秀诗歌,实无愧于中国诗史上“诗豪”之誉。本书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传主刘禹锡的一生,以及他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刘禹锡在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向读者传达了传主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善于反思,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良好心态,引人深思。
热门推荐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漏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和祖母们。
  • 异时空旅行团

    异时空旅行团

    希望能为读者们展现一部,充满真实观感的未来科幻世界。随着未来全球人类科技进步后开始接触外星文明,因战争而死亡后的各种族人类通过宇宙联盟的高级文明科技而复活后,为了地球的未来而穿越在各个平行世界,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把读者带进一个个真实的旅行。这将是一部旅游指南,自然科技和人类简史知识丛书。
  • 遇到她时天很蓝

    遇到她时天很蓝

    从懵懂到年少,从校服到婚纱,时光荏苒,一路有他。冷漠独立的少年,霸道腹黑,从不与人亲近,可是有一天,他却被萌妹缠上,扬言要和他回家,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1v1高甜养成文。】【四岁,她摔了一跤邂逅一位帅哥哥,他冷漠孤傲,她呆萌粘人。】“大哥哥,你的床好软。”“别吵。”“大哥哥,我要你和我玩。”“大哥哥,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十三岁,她三级跳归来,成为校草学长的心尖宠,一滴眼泪,换来深情告白。】“丫头,你不需要多么的优秀。”“我只希望你不要那么败家。”“败家?那我以后少吃一点。”“笨丫头,你的眼泪比钻石还要珍贵,掉在地上我捡不起来,你这样是有多败家。”【二十岁大学毕业,他是高高在上的霸道总裁,她只是小小的娱乐记者,他却把她宠上天。】“以后不要出去跑采访。”“那我的任务怎么办?”“你可以采访我,顺便公开下我们的婚期。”“可是……”“没有可是,以后你只可以采访我。” 【新文,豪门宠婚之总裁娇妻升职记】
  • 吞天剑主

    吞天剑主

    少年觉醒至尊记忆,获神秘断剑,修无名道纹,悟《轮回再生术》,掌无上玄法神通,搅动风云变,傲视天下间!一人一剑,扫六合,乱八荒,威临万界天!
  • 我国职业篮球法律范问题的研究

    我国职业篮球法律范问题的研究

    本书对我国职业篮球的法律现状、现状的法律问题以及亟待完善的假设提出,做出综合、全面、客观地总结。
  • 人生高起点:社交改变生活

    人生高起点:社交改变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人际交往是个体融入社会群体的重要保障。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都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交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作为一种能力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本书从处世有道,好人缘者赢天下;善于社交,才能赢得好人生;世事练达,社交处世有学问;精于社交,扩展人脉有智慧等十个方面讲述社交与生活的关系。
  • 祸国册

    祸国册

    生得娴静,名为安宁。人生目标是祸国殃民自小的偶像是妖妃妲己。奈何生于现代,只能祸害祸害学校里的小情侣。有人说她是绿茶婊?嗤,安宁笑了。那些个没颜值没身材没气质连自己喜欢的人都守不住的,也就只会把所有错误都归在她身上。纵然安宁一直也没和任何一个在一起,可她还是犯了众怒。安宁抛了个挑衅的媚眼你奈我何?几杯浓硫酸!即使被毁了容要了命,安宁依旧傲然笑着:“即使我没了容貌,即使我死了,你们喜欢的人也不会回到你们身边!”一朝红颜薄命断,再睁眼……什么?!秀女选秀要表演才艺?!对不起我只会钢琴芭蕾舞……哎诶诶诶……别别别公公有话好好说我我哎哎哎别赶我出去呐才艺可以学的嘛哎哎……QAQ
  • 仙魔系统之仙途

    仙魔系统之仙途

    刘德意外穿越了,体内多了个仙魔系统。于是玄仙大陆上有了一名迅速崛起新一代强者!在刘德看来无论对手多强,无论危险多大,只要系统在手,就能帮他踏平一切障碍!无论仙魔,不服来战!
  • 三国之季汉崛起

    三国之季汉崛起

    穿越到汉末三国成为刘虞之子,不甘于历史上的碌碌无闻,刘和拜名师、召强将、揽能臣,平定天下大乱,威震四海诸夷。继西汉、东汉两大帝国之后,季汉帝国强势崛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旅途故事

    旅途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