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1500000042

第42章 对《大分歧》的反思——从人口与社会的结构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谈起(1)

主讲人:麦克法兰(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剑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剑桥大学人民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委员、英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李中青(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主持人: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论人:刘 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及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国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唐恩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副主任)

翻译:王相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时 闻:2002年8月8日

现在开讲

《大分歧》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李国栋:

我先把今天演讲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按惯例,大家对演讲人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

麦克法兰教授1941年出生,1961年与1963年先后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68年获得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1971年到现在,一直在剑桥大学任教,现在是剑桥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剑桥大学人民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委员、英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麦克法兰教授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史学。他研究的社会时期包括过去1000多年,涉及领域包括社会、文化、科学、经济、历史、人文,等等。从毕业以来,他发表各种论文和各种观点共142篇,和别的学科不太相同,他还设计了大量的人力学录像和电影,这在国际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下面再介绍李中青教授。对李中青教授,我们在座的很多听众比较熟悉。他1952年出生在美国,1974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7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理工学院任教,现在他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去年,他的书《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获得了美国学会的最高奖。美国学会研究奖从来没有给过这么高的奖,可见李中青教授的著作,已经受到很大的重视。

这是两位教授的情况。我们的一个讨论点就是《大分歧》,就这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本,这个英文本是2001年出版的。有的翻译成《大直接》、《大分流》等等。这本书现在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一本书,在美国举行了一次讨论会议,有上百位教授参加,这个是很少见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对这个书和它对另外学者的意见,包括一个一个冲突进行了讨论。

这本书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重视?因为这本书代表新的一代学者在学术上的见解,这本书是一个比较实用的书,把中国和其他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比较。这本书的比较和以往的见解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它涉及了很多地点,涉及了中国东部包括长江三角洲、欧洲东部进行比较,同时也不放过印度、伊拉克、欧洲的荷兰等等进行比较。这使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中国怎么样,欧洲怎么样,进行了一个很不同的比较。

从时间上来讲,它的比较是从1800年开始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19世纪欧洲走在前沿了。那么中国的过去,世界其他国家的过去,是怎样衰落的历史。到底怎么比较,这本书做得非常好。如果是1800年为止,拿欧亚两大洲经济上发达的地方和英格兰在比较的话,两大洲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1800年以后才分道扬镳,什么“大分歧”、“大分流”,这个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它比较的内容也不像从前那样简单化,中国有什么,欧洲没有什么,不是那么简单,而是更加全面,对它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这本书起到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把中国真正放在世界范围内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变化做一个比较。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书,引起有比较旧的观点的支持,也引起新的观点的支持。但是,这本书不是孤立的,这本书和最近两年西方出版的一批,特别是对中国评价的书前后呼应,成为一个新的潮流。

李中青教授的书,还有其他几位学者的书,都是学派的代表著作。这本书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本书是不是还有不足?那么麦克法兰教授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知识史的角度来分析。因为这个《大分歧》的作者,是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看待技术进步,看待知识进步,看待社会进步,他有他的一条线。但是,这个线和科学史到底怎么样?麦克法兰将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个书进行探讨。

人类三角循环运作,促成无数重要事件

麦克法兰:

首先,我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报告会,同时,很高兴我能在这个城市作报告。

我今天讲话比较慢,因为面对很多中国朋友,我讲慢的话,他们就可以听懂。

任何人在看待人类文明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最重要的变化出现在1200年到1800年这段时期。人类最重要、最强大的文明,人类的眼光和思想方法,所指的是对自然的描写和表现迅速增加。过去,人类信息是为科学服务的。

第一,我们都知道,革命发生的时间,往往是不确切的,只是在各个点上,历史学家把世界的日期记录了下来。从14世纪到18世纪,每个世纪都有所记录,这就是重点。

第二,是人和人确立这些科学革命发现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有各种解释的理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了一些问题。可是,不能把这些理论加在一起给出一个解释。

第三,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革命不发生在西欧。

第三个问题,对中国群众来说,可能是比较现实的。对东西方作比较的人几乎都知道,如果在1200年,你曾经猜想对世界的了解,或者一个重大的突破,那一定不会选择落后的欧洲,或者更为可能的是选择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杰克问题。杰克曾经花很大的工夫研究中国的科学理论,可是,他本人还是没有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

为什么中国没有欧洲的知识系统,却能够在1200年到1800年这段时期革命化。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很容易导致各种不愉快的解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值得思考,并且西方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也正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种族歧视,好在西方更有发明、更有创造性,等等。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不可能不谈到中国、日本这类国家的人民,不能不谈他们为什么停滞不前了,或者是向后看了,等等。随着我们对这些人的了解,觉得以上观点都站不住脚,中国和日本几千年、几百年以来,也是在创造性地向前进,但是没有发生知识革命。所以,我们本想能够讲出一个理论的方法,并且说这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机遇,比如我们承认达·芬奇的名著改变了世界,但根本原因不是他们不能够跟中国的同行一起进步。

那么,是什么情况促成无数重要事件呢?我们不满意在寻找物质原因时,失去了部分地区具有的特殊的经济或生态资源;同样,也不满意在礼制文化方面找原因,这是一种更加丰富的才智。

我发表了一种新方法来克服困难,从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一方面,他们把人民的心和科学革命分开,把他们分开时朝着不同派别的知识迈进;另一方面,把对物质跟智力的解释联系起来,探讨在生活中智力、物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关系,把这些组成部分看作是一个三角循环,或者是一个整体回路。

我们常常探讨一个问题,在历史上,能够取得对自然界某些特征的理性理解和可靠知识增加的路径,总是离不开实验。一旦新的知识来了就要革新,越来越可能是新的或者改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如果这些有使用价值,有需求,就容易生成科学发明,往往大量传播开来,结果就因此而改变生活条件,很可能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探索。

做到这一点有两条:第一,财富的创造,可以使更多的努力用于研究知识更新换代;第二,提供更先进的工具,来改进理解。

这样的根本循环,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中,最受人注意的就是农业。当制品广泛传播时,这个循环就能持久,成为积累的过程。所以,人的知识、创新形成一个三角运作循环的速度。这是我们常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毅力。

现在,我就来举一个例子。

玻璃窗改变了建筑、社会生活,甚至人的思想

这是我几个星期以前刚刚出版的书,这本书是《玻璃找到了世界》,或者说叫《玻璃生产潜水器》,其中一本是在英国出版的,另一本是在美国,虽然是不同的封面,但内容都是一样的。

这本书就是讲人类三角循环运作的。它讲到了在东亚所有文化中,几乎都有玻璃珠、玻璃柜、玻璃玩具还有首饰。它们基本上是宝石的代用品,可能对奢侈品,对美学有影响,可是,对思想、对社会不会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这种物品在中国、日本、印度很少进来。

玻璃用在容器上,主要是在西方,中国、日本基本不用玻璃做容器;但是,在伊斯兰教地区和在德国,玻璃的这种用途也是比较少的,其中有几个原因。在中国、日本,人们普遍喝热茶,当然最好是用陶器或者瓷器来盛,所以陶器成为大家喜爱的容器用品。用了中国瓷器,谁还需要好玻璃呢?在印度、伊斯兰教地区,则是用的陶器越来越多,这可能是宗教和经济的关系。

玻璃的伟大发展者是意大利人,先是罗马人,后来是威尼斯人,这可能跟普遍喝上等饮料和葡萄酒有关。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这就和东欧使用大量的玻璃容器有关。这样做的结果,是把玻璃的改进,跟知识更新联系起来了。例如,早期所用的精细玻璃,就是用威尼斯的水晶剥离的碎片制作的。玻璃用途的增加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可以用在很多方面。这些器皿都是西方化学、生物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才使得西方独一无二的发展成为可能。

玻璃窗开始也只是在欧亚大陆的西方使用,中国、日本、印度几乎没有发展这一用途。同样的原因,比如在中国用玻璃窗感觉太热,用窗户纸糊窗户是再好不过了,又省钱、又实用;在日本,玻璃窗也没有使用,在伊斯兰地区同样由于炎热,不适合用于大型的玻璃。由于气候的因素,在欧洲内地,都可以看到玻璃窗。而大玻璃窗的革命,主要是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气候寒冷,另一个是宗教建筑,把各式彩色玻璃结合进去了。玻璃窗改变了建筑、社会生活,甚至人的思想。

但是,当时仅仅在欧洲的西部、北部有一定的影响深度。

玻璃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具有摆设性能。在整个西欧,玻璃镜子都得到了发展,只是伊斯兰教地区除外,可能是由于宗教的原因。在中国、日本、印度,玻璃镜是没有得到发展的,可能是亚洲人更吸引人的特征吧;也可能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铜镜,或者是其他原因。而玻璃镜子对光学的发展以及透视画法,艺术上透视画法的理解,也是非常有用的。假如没有玻璃镜子,不可能想象西方文明复兴能够发生。这是一个例子。

当然,最后的一个重大用途,就是透镜和眼镜,特别是用于反映人的视力的眼镜当中。光学玻璃可以放大的性能,在所有欧亚文化中都是知晓的,当然,中国人至少在12世纪也已经知道了。可以肯定的是,制作透镜的实践,却只是在西欧真正发展了,主要也是发生在13世纪,这里正跟中世纪光学、数学的发展是巧合的,并且进入知识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绘画等。

在生活中,现在可能有60%的人是近视眼,其中有些人可能还是戴着隐形眼镜。

从1820年以后,眼镜开始使用了,可也只是限于西欧。在中国、日本、印度都没有。

我以为,公共的原因可能就是跟欧亚地区人们的视力有所不同相关。在西欧,更是人老眼花,所以,很多人就说自己在40多岁就不能阅读了。所以,这就需要做凸透镜,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制作的。可是,在中国、日本、印度过去没有,当然现在只是举一个例子,近视是主要问题。我想,这可能是跟印度看书的压力有关系。不管什么原因,眼睛的近视比例高,意味着眼镜不可缺少,给近视眼做凹透镜,比做凸透镜的困难要大。

大家看一个东西,看着看着,几乎都贴在脸上了,如果没有近视镜、老花镜,就不能阅读了。如果没有眼镜,就没有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这两项发明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玻璃产生知识,知识改进玻璃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关于玻璃对知识产生的效果的问题。

玻璃在各地发展不同,主要原因是和各种心理预先筹划等有关系,并不是因为西方在智力方面高出一筹所至。但是,如同中国有上好瓷器那样,这些偶然事件,是西欧社会沿着知识发展循环起来的:经过改进的玻璃可以有更准确的知识,知识又来改进玻璃,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因增加知识而感到伟大和自豪,好多科学家增加知识的伟大实验,可以看作是逻辑的循环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玻璃提供了新器械,如眼镜、钟表,等等,使知识的升华成为可能,更深一层来说,确实是打开了眼界,开拓了思路,在西方文明中,是从听觉到视觉体验的模式。

同类推荐
  • 天才远离法学

    天才远离法学

    本书乃随笔集,共分三辑。第一辑十多篇内容与国外法律文化有关。第二辑十多篇内容与国内法律文化有关。第三辑十多篇文章基本属于文学小品文。本书的某些观点、思想倾向,如法学对数学的借鉴,当代中国法学对古今中外法学资源的汲取,等等,对于中国法学的发展而言,不无激励促进的意义。
  • 海运行政法

    海运行政法

    本书以海运行政法所规范的生产活动为中心,以船舶管理法、船员管理法、航运业管理法、港口法、航道法五个子部门展开研究。可作为海运法律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如立法、执法、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和学习人士使用。
  • 民法规范适用新编

    民法规范适用新编

    民法总则出台后,如何有效适用民事法律规范成为司法办案人员的迫切需求。为此,本书全面收录了民法总则目前配套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主要包括民法总则编、物权法编、债权法编、侵权责任法编、婚姻家庭继承编、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编等。随着我国民法典制定出台的立法进程,本书今后将不断修订与完善。
  • 普法系列:消费者权益保障问答

    普法系列:消费者权益保障问答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公民的财产可以随便被偷、被抢、被骗,公民的人身和生命,可以随便被侵犯和剥夺,人们就无法生活,国家就会因为没有安宁而不会存在。至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更是不可能的。所以,维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法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最紧密,也是应用最频繁,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经营最有用的一门学科。只有学法、懂法、守法,才会确保人生的平安幸福。因此说,法律是护身法宝。我们这套书,是人们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的入门向导,是打开法学大门的钥匙,是人们自我保护的锐利武器。人们通过对这套书的学习,会了解最常见的法律常识,从而会使生活更安宁、更幸福、更美满。
  • 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

    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

    传统文化中的集体精神观念阻碍了现代个人权利的生张,家国本位的思想观念和儒家文化的盛行扼杀了作为民事主体的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意识。
热门推荐
  • 宿主是司命

    宿主是司命

    封:我老婆怎么还不找我?系统:“老大!男主要死了!别掉线了,求你了◎(╥﹏╥)◎”阿回:“别打扰本司命看电视”(ー_ー)!!系统:“帅气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司命老大……”阿回:“嗯——,本司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不用谢!”
  • 因你的到来

    因你的到来

    无论从诗的立意,还是意象、意境、语言而论,本书都不失为近年壮乡推出的又一部好诗集。如果说有什么瑕疵可指的话,那么,由于诗人思维的跳跃性,意蕴的隐晦性,往往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之嫌。有些篇什,专业人士解读尚且困难,罔论中低水平的读者群。因此,当代诗歌要赢得较大市场份额,不能不考虑“下里巴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 豪门公子的村姑妻

    豪门公子的村姑妻

    一个豪门公子哥有才有貌,碰上了从农村出来的小村姑眼里便再也装不下别人了。。。。。。大家都说这村姑怎么能配得上他呢,可谁知道人家村姑也不是吃素的!
  • 侠联盟

    侠联盟

    江城张家灭门惨案找不到凶手成为悬案。张家一家七口,张老爷子,张恒忠夫妇,刚出生不到三个月小儿张佑,以及一位保姆,两名保安全在一夜之间被残忍的杀害在了张家别墅里。武当山玄微道长在第二天赶到,却始终是迟了一步,最终只能在医院把奇迹般生还的张佑抱在怀里带回武当。随即,玄微道长打电话给还在部队当兵的得意弟子,也就是张家长子张佐打电话说明情况。而这场血案,掀起了平静已久的中原江湖的波浪,最终演变成滔天巨浪!而一代大侠的传奇人生也从这一夜开始……
  • 从一个蛋开始

    从一个蛋开始

    标示“70后”一代人的灵魂眼界,即使碰壁破裂,也要做一个勇敢对抗固有现实的“蛋”,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从一个蛋开始》是70后实力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作者亲自挑选了自身22年创作生涯的38篇经典散文随笔,涉及人生成长、城乡故事、故乡情怀、中外文学评论、序跋发言等多篇文章,共分为两辑,文字质地醇厚,亮堂澄澈,情感真挚而不泛滥。本书是作者散文随笔中精中选精的名作集,作者将其前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经典集中于一册,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第一辑的写作重心在于寻觅70后一代人面对中国翻天覆地变化时的心路历程和赤子之心。第二辑以对外国的所见所闻和对西方文学、传记作品的读后感为主。从马尔克斯到卡尔维诺,从福克纳到卡夫卡的阅读体验和书评也都收入其中。整部散文集反映出作者作为从一个文学青年到知名作家的精神铸造史。
  • 农女贵娇

    农女贵娇

    上一世,堂堂名门闺秀被人作践,重生归来,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她韬光养晦,势要为自己谋一世荣华。可是,娘亲是疯子,小妾坐正位,弟小妹弱,四面楚歌的水瑶不得不杀出一条血路。
  • 顶级神豪之修仙道途

    顶级神豪之修仙道途

    商界霸主?不不不,眼界太小。仙界霸主?不不不,还是太小。要做就做宇宙万物的王!
  • 斗罗之科学的火影忍者

    斗罗之科学的火影忍者

    (正在删改章节,不必点击)我是秋乌,因为买鸭子送超影,我被人谋害了,现在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了斗罗大陆,我的武魂是手机。为什么手机里还有疾风传?不会吧,又想让我氪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超越宇宙的神

    超越宇宙的神

    公元前133年。西汉王朝。一位神跨越时空,降临人间。从那一天起,一个无比庞大的帝国诞生。它的名字叫做:诸夏多元宇宙帝国。汉武帝:“上神大人,汉朝求加入!”唐太宗:“上神大人,唐朝求加入!”奥斯曼一世:“上神大人,奥斯曼帝国求加入!”凯撒:“上神大人,罗马帝国求加入!”全王:“宝宝也要加入,么么哒!”鸿钧:“洪荒十万仙愿与尊驾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