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0000000040

第40章 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1)

一新生代驻外记者感想

中央电视台黄成

古代做文章讲究破题,今天的文字也从破题开始。什么叫“新生代”?我想还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分界点:从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在主流话语里的主导地位,“全球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态在中国实现了和西方在经济制度上的一体化。

其结果就是:中国社会也迅速地“全球化”(有人说实质是“美国化”);另外基于二十多年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偏向于美化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对中国,甚至部分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他自己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一句话,昔日西方于中国人的神秘色彩在逐渐淡化;甚至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也已经成为国人日常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驻外对于个人而言,也已不再具有封闭时代“睁眼看世界”般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渴望。

也就是说,新生代驻外记者的新特点在于:对外国的浪漫激情已经被现实主义的审视所取代。偏向于无条件学习为主的时代正在过去,批判借鉴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反映到节目形态上,就是央视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对西方也要做批评的节目。”我以为这就是新生代记者的历史使命(当然不是“文革”体的“香花毒草论”般的夜郎自大)。

节目生产:从流水线生产到手工作坊的“倒退”

有一天在央视网站博客社区浪荡的时候,读到12频道童宁主任的一篇叫做《电视童话》的文章,他说:“现在,记者的概念不是一般的记者概念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概念了”。于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他的《电视童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记者,要会写稿,要会摄像,要会编片,要会出镜,要会策划,要会规划,要会把关,要会运筹,要会采访,要会录音,要会提问,要会开车,要会电脑,要会网络,要会英语,要会西语,要会哑语,等等。”

我当时就琢磨:童宁主任也不用到处打着灯笼找什么新概念记者了,驻外记者都是这么干活的。

一个电视节目的产生是多个工种的配合结晶:在台内的时候,一个最简单的节目至少也得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编导(采访、编辑合一,故称为编导),另外一个是摄像。但是对于驻外记者而言,“一切靠我们自己”,所有这些活都得靠自己独立完成,驻外记者就是《电视童话》里的“新概念记者”。实际上由于人手有限,驻外记者还是行政秘书(大量的站务工作、总结、汇报、统计等也只能自己完成)、会计(每月的清理账目工作想想就头痛)、物业(驻处的水电维修等一样不可或缺),等等。反正一个电视栏目可能的分工,驻外记者得一个人全部扛下了(至于干得好坏,留待同仁评说吧)。

先说说单兵作战的问题。由于人手有限,单兵作战能力是驻外记者必需的生存能力,而且是不分男女的。常常是自编、自拍、自导、自演一一经常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来到勃兰登堡门(柏林的心脏,类似于天安门),调整好机位,然后自己站在摄像机前,把索尼专业Dvcom摄像机的显示屏拧过来对着自己(便于自己观察构图),然后摆好姿势,摁下遥控器的开关,一个出镜就这么产生了。(不明就里的德国人常常像看猴戏一样在一旁围观,叽叽喳喳的,那我也绝不客气,往往看准了就招呼人家帮我把着摄像机,别人是好玩,而我则利用这种看热闹的心态完成工作)这只是出镜,至于个人出差,至少手上得三个包:摄像机、三脚架、行李箱。准备工作事无巨细必须想到:订机票、订旅店、订卫星传送,至于长途开车那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埃及站同事们最有体会,这个让他们来讲吧),等等。一个细节照顾不好就可能出麻烦。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感觉,驻外记者完成一个节目付出的努力是在国内的至少三倍:因为他(她)至少一身兼任了三个原本独立的工种:行政秘书、编导、摄像。

大量的还是与业务相关的非直接生产性工作。大致而言,驻外记者的工作分为四大块:站务管理(包括驻所管理,内部沟通,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等)、财务清理、节目生产、社交联络。其实这样算起来,节目生产只占到四分之一,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还很不科学。今年5月,广电总局的胡占凡副、总局长视察了柏林记者站,也说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你们驻外记者,以前在台内的时候就是那一亩三分地,做好自己的节目就行了;但是你们现在在国外,就完全不同了,你们’70%的工夫是做人的工作,30%才是新闻业务。不管如何理解做人的工作,的确是70%的工夫花在非直接生产性的工作上。

按照现代工业化专业分工的理念,驻外记者的这种生产方式简直就可以说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电视节目从栏目化的流水线生产“倒退”到了一人全能型的“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从工业社会后退到了“农耕社会”。而且这种“倒退”对于驻外记者而言,其实带来的是巨大的挑战:他得什么都会呵!压力其实很大。

但是所谓“吃多少苦享多大福”,对于决心以电视为个人终身职业的人而言,驻外记者这份工作恐怕应该是目前央视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最好的职场经历了:三年下来,外语、选题策划、摄像、出镜、采访、编辑、驾车、卫星传送甚至栏目基本财务管理等一干电视生产相关的工种全部都经历遍。人们常说,“经历就是财富”,这样的经历可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吧?

这里说的还是驻外记者的传统话题,并非新鲜事物。新生代记者讲究现实主义的审视,驻外这份职业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全能型的锻炼,还不仅仅止于个人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真正的收获还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

两种镜像,一个责任

我大致计算了一下,以柏林站为例,驻外记者发表一个新闻的成本,是台内同事做同样一条新闻成本的10~15倍。如此高昂的代价,为什么央视还要不计成本地往国外大量地派驻记者?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体现“就在现场”的实力。最近我老是琢磨所谓“就在现场”的意蕴,居然咂摸出一种“欲言还休”的味道。

对于央视而言,这种“就在现场”的实力,是花费大量银子铺就的,以至于每一条新闻的的确确都称得上是“字字珠玑”,都是钱呐!所以台里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处,目的不外乎就是把这笔“就在现场”的开销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对于驻外记者本身而言,这种“就在现场”首先是一种职业的压力。为了到达新闻现场,驻外记者要和所驻在国的本土记者竞争,要拿出和国内同事同样的敬业精神来跑新闻,来出现场,来做评论,来赶时效,这中间的废寝忘食、无声的煎熬、担惊受怕和激动喜悦,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然而尽管这样,所体会到的还是和台内同事同样感受,也还是所有记者都熟悉的职业经历,于心灵的震荡倒并不算大,只是发生的频率、场所和具体的新闻对象不同罢了。

与众不同的是,“就在现场”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驻外记者就在现场啊,就在以前只是在书中、在电视里才接触到的国家里生活啊,无论是否意识到,他经历着一种转变:以往熟悉的中国,将会随着在外国日子的增多而逐渐变得陌生起来;而以往陌生的西方,将会逐渐熟悉起来,从熟悉的西方到陌生的中国,环境变了,记者的价值观、心态、行为模式等都面临种种变化的考验。这种激烈的变化更因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加剧。

“陌生的中国”。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讲述了一个“镜像”理论: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由我们的传媒世界决定的;在现实客观世界和“我”之间实际上隔着一个由媒体虚构的世界;我们的认识就被这些媒体的虚构所左右。

同类推荐
  • 殖民文化与印度电影研究

    殖民文化与印度电影研究

    本书是对全面把握印度电影的艺术表现话语和思想蕴涵、尽力缕清印度电影后殖民理论维度的一次尝试。后殖民视阈下分析印度电影,不仅开拓了印度后殖民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将电影带入到后殖民理论的分析中,也完善了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整体体系。
  • 心智的艺术

    心智的艺术

    她是故乡黄土原上一片深秋的柿树叶子,褪尽绿色素,薄得红得像一帧生命的请帖。是那方石磨,磨孔睁着深邃的眸子望着我,似在诉说那方旋转于日月下的热土。是那辆纺车,吱溜作响着,撩逗我一颗发酸的游子寸心。那叫做南凹村的向阳凹形的山原轮廓,常要把我揽入她朴厚、拙讷而温存的臂弯里去。
  • 修女安魂曲

    修女安魂曲

    《修女安魂曲》是加缪改编戏剧作品集,其中包括《闹鬼》、《信奉十字架》、《医院风波》、《奥尔梅多骑士》、《修女安魂曲》和《群魔》共六部作品。
  • 呼伦贝尔记忆

    呼伦贝尔记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一级文学创作。著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散文集《大河遗梦》《最后的野象谷》《飘逝的绝唱》《绿色天书》等。其小说译有英、美、法、日、俄等国外文版本。作品曾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等。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及最佳编剧奖,《百年老屋》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等。人类的记忆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靠文化的链环得以衔接和赓续。
  • 张爱玲传:失望是一种幸福

    张爱玲传:失望是一种幸福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诗意的叙述讲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从年少时的恐怖遭遇到成年后与胡兰成的爱情,再到五光十色的成名经历,最后是令人哀叹的孤独晚年,带领读者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见证属于她的传奇。带领我们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见证属于她的传奇。
热门推荐
  • 一弦一柱忆锦瑟

    一弦一柱忆锦瑟

    舒湄作为一个马上要大学毕业的普通青年,平日里除了写写论文就是追追电视剧,本来都准备步入社会发光发热了,却没想意外死亡,穿越到了一个小公主身上。只不过她运气不太好,刚来那个国家就被灭了,没享过一天公主福的舒湄莫名其妙的就被扣上了‘亡国余孽’的帽子,更倒霉的是还顶替了一个小太监的身份,从此改名为锦瑟,在皇宫里当起了太监。就这样,既没有金手指,也没有高级技能傍身的舒湄,被迫开启了她低阶版的宫斗。可是哪怕再低阶的宫斗,那也是宫斗!被人陷害、女扮男装、情敌小三、家国情仇居然一个也不少的向舒湄砸来,弄得她一介宫斗小白只好洗心革面,决意要翻身农奴把歌唱,在这个地方闯出一片天地。
  • 在麦尖上跳舞

    在麦尖上跳舞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作品集,收录有《水井的故事》、《致命的真话》、《握住生命的手》、《旧物》、《赤脚》等。
  • 风停了说再见

    风停了说再见

    风起,我们相识,相知。等风停了,就好好说一声再见。再见,还是再也不见。
  • 浮笙为翩跹

    浮笙为翩跹

    她是世家次女,生而尊贵,一场意外,父亲去世,长兄夭折,母亲日日以泪洗面,从此褪去红妆,叱咤商场。自此以后,S市多了一位风流不羁的纨绔繁二少。整个S市放眼望去,就没有一件是她不敢做的,却...一不小心招惹了个大魔王……从此,她玩弄权术,他,玩弄...她!!!
  • 逆神女帝

    逆神女帝

    一场意外的穿越,让隐世多年的她重新走上杀戮与战斗这条道路!苍穹之下,万域林立,人族至尊称为帝,天族至尊立为神,神域执掌天道,执掌万域命运,可若是天道蒙尘,凌洛作为被命运玩弄的一份子,将如何拨正天道,于天地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她是天辰大陆北阳城凌家的三少爷,自幼双亲失踪,因无法凝聚武魄,被人们称为废材三少爷,为躲避与幽邙帝国皇子夜枭的婚约,她女扮男装,踏上武道修行之路,灭对头,破强敌,闹帝国学院,探魔兽之森,闯太荒妖域,战五大古族,寻上古遗迹……最终在这片以武为尊的境域,开辟出一片属于她的天地。她说,朋友就是在他辉煌之时笑眼相对,而后潇洒离去,不问前程,又在他落魄之时挺身而出,为其掸去一身灰尘,从此不惧风雨!她说,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我向来爱憎分明,只要是说过的话,即便是山川动摇,天地变色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她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凌家将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三百忠魂的残骨,也不会随着天道轮回陨灭,只要敢动她身边的人,就要有面对死亡的觉悟,无论是人,魔,还是所谓的神!注:不虐,爽文,一对一。
  • 邪灵子

    邪灵子

    莫千邪,华夏一名神医。一身医术可达到活死人,肉白骨的地步。在医术这条道路上无人能比。在某一天,莫千邪决定要炼制灭世之毒。后来,她成功啦,可也就在这时,莫千邪被自己炼制的毒给毒死啦。当莫千邪再次醒过来,发现自己身处一片黑暗之中,后来,莫千邪看见啦彼岸花海,又见啦彼岸花皇,得到彼岸花皇的传承与力量。当莫千邪离开啦彼岸花海带着一众小的彼岸花来到圣魂大陆。从此,踏上人生巅峰之路。
  • 平真八录之大西风

    平真八录之大西风

    谷雨从小和哥哥一起长大,本想做一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逍遥神仙,谁知道命运从来都是这般爱与人开玩笑。谷风、白子青究竟谁能与谷雨相伴相依。自己身世?真实情况?进入无门?勤修苦练?横扫沙场?重伤在身?每一个都是谷雨该经历的命,不知是福还是祸。
  • 钟爱成婚,一往情深

    钟爱成婚,一往情深

    曾经青春懵懂时期,苏笙无数次想问霍司霆,你要怎样才能喜欢我?现在她只想问霍司霆,要怎样才能放过她?一场阴谋,把安静诠释暗恋的苏笙打入了深渊,她终于能和霍司霆在一起了,却是双方都痛苦的方式。四年她被他折磨的心死如灰,父母锒铛入狱,凤凰浴火涅盘华丽归来,她定要报仇雪恨!可到了最后一刻,刀在手中却刺不下去,那人也早已识破她身份,当苏笙准备带着儿子离开,霍司霆死皮赖脸的跟在她屁股后头:“老婆去哪我就跟到哪,你搞得我死去活来身无分文,难道还要妻离子散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超级发明系统

    我的超级发明系统

    萧遥获得了一个超级秒杀系统,从此过上了神豪般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买买买。手机是九块九,电脑也是九块九。宝马是九块九,保时捷也是九块九。飞机航母九块九,火箭飞船也是九块九。神豪秒杀系统在手,全世界九块九包邮送到家。神豪秒杀系统在手,全世界九块九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