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0100000021

第21章 各国对华国际广播的播音风格(1)

陈京生

长期以来,国际广播一直是世界各大国主要的对外宣传手段。在长时间的信息封闭状态下,一般中国人很难获得海外信息。国际广播成为许多人公开和私下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海外的华语广播在中国内地有着数量庞大的听众群。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媒体也十分重视对华广播的播音风格。

一、对华广播的发展

海外的华语广播,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各国政府和各大机构支持的对华广播,针对当地华人的华语电台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开办电台需要大笔投资,很少能够得到回报,赚钱的机会不多。另外,大众传播需要有较大数量的听众群,各国华人数量较少和居住分散,电台的传播效率不高。而政府机构则具有较强的财力,为了宣传自己的国家,可以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国际广播。

国际广播的建立主要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外针对中国听众的华语广播,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40年代前后。包括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在内的主要国际广播电台都开办了中文节目。二次大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海外华语广播的政治宣传意味更加强烈,除了类似前苏联莫斯科电台那样的社会主义阵营友好电台之外,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在内容上多数具有冷战意味。到了6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关系恶化,前苏联的华语广播也充满了火药味。中国所能收到的华语广播,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不利的负面宣传,很少能听到友好的声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的目光开始移向世界的其他地方,除了从报纸、书籍了解世界之外,人们也利用更为廉价的手段,使用收音机从广播中了解世界。华语广播听众的剧增,促进了海外华语广播的发展,各国的华语广播开始进入一个兴盛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海外对华广播,除了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对中国听众产生过较大影响之外,主要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都没有产生过多大影响。

西方华语广播真正对我国听众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半导体技术的普及,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在7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探寻海外媒体,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70年代末,美国之音开始在广播中开办英语教学节目《英语900句》,并免费提供教材,受到当时热衷于英语学习的国内青年的欢迎,收听海外华语广播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的华语广播影响力较大的是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和澳洲广播电台三家电台。这些电台受到欢迎,与他们能够提供当时听众所需的新闻、娱乐和英语教学节目有关,也与这些电台播音时间长、发射功率较强、易于收听有关。尽管前苏联的华语节目更容易听到,播音时间覆盖各个时间段,但它缺少中国听众需要的内容,再加上不受欢迎的语调,听众很少。至于其他华语电台,如德国之声和日本广播电台,由于听众面较窄,影响力显然不如上述三家电台。

在华语广播影响较大的3家电台中,美国之音的影响最大。依靠美国国会提供的资金支持,美国之音提供的节目种类比较多,播出时间较长,发射功率较大,是中国国内最容易收听的海外电台。它提供的新闻及评论、外语教学和音乐节目受到中国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它的新闻节目能及时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内的新闻传达给听众,而这些内容,或者国内新闻机构不报道,或者不能及时报道,给美国之音这样的海外媒体提供了争夺听众的机会。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也是它吸引听众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少能听到纯正的英语发音,美国之音为中国听众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英语学习机会。美国之音的音乐节目虽然较少,但当时在国内无法听到美国音乐,许多音乐爱好者只能从收音机中收听。

收听英国广播公司中文广播的听众主要是为了获得新闻信息。当美国之音的广播受到干扰时,人们可能会改为接收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它实际上起着一种替代和补充的作用。英国广播公司中文广播的新闻节目在内容覆盖面和及时性方面不如美国之音。至于其他节目,影响力并不大,作为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广播公司本应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节目,但它的英语教学节目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远小于美国之音和澳洲广播电台。

澳洲广播电台的影响主要是它的英语教学节目和它的点歌音乐节目。它的英语教学节目风格独特,不同于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吸引了许多对澳大利亚感兴趣的青年。这一节目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许多人了解了这个地域辽阔、风貌异样的国家,促成了90年代开始的中国学生赴澳留学热潮。澳洲广播电台另一个吸引中国听众的主要是面对青年学生的所谓“你点我播”的点歌节目,所点播的歌曲绝大多数是港台和东南亚地区流行的中文歌曲。澳洲广播电台播送这些与澳洲文化无关的流行歌曲,主要是为了吸引听众,借机传播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信息。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中国听众可以较为全面、真实和及时地获得国内、国外的新闻。英语学习也有了更好的学习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学校、音像教材等手段进行更有效的学习。音乐磁带和音乐光盘可以提供更高的音乐质量。赖以支撑华语广播的新闻、教育和娱乐功能都有了替代物。再加上电视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的崛起,国际广播进入了发展的低潮。各国对华中文广播也都进入了衰退期。大城市中的听众数量在不断减少。

随着大城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城市人群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许多国际华语电台使用网站形式传递节目,但这种形式与使用收音机收听有很大不同,同样内容在互联网上可能已经有文字内容,看文字内容比听广播要节省时间。另外,用计算机收听网站广播,屏幕上没有图像显示,造成资源浪费。当然,利用网站收听可以不受广播时间的限制,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选择,这些都是传统广播做不到的。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包括对华广播在内的所有国际广播都面临着新技术、新接收习惯的挑战。如何争取到更多的听众,再现自己的黄金时代是国际广播努力破解的难题。

二、各国华语播音的特点和风格

各国华语播音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各自的节目定位、播音员来源、播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华语播音员的来源

各国华语广播对播音员的选择有自己的条件,除去政治、身份等非专业条件,在人员选择上首先碰到的是选择母语是汉语的人做播音员,还是选择母语是本国语言的人做播音员。前者多是华人,后者多为本国人。两种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母语是汉语的华人,发音可以保持纯正。母语不是汉语,通过学习才掌握汉语的本地人,即使说得再好,也难免带有“外国人”的腔调。从做法上看,多数国家在选择播音员时,都优先选择母语是汉语的华人。有些国家在某些职业上对华人有所保留,但在华语播音上,优先使用华人是通常的惯例。有一些出于特殊考虑的国家,使用较多的本国人做播音员,且不说节目内容如何,这些人的发音就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影响了传播效果。给人印象较深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和日本NHK的日本广播电台的播音。

使用对象国家的纯正发音更容易吸引听众。这个结论已经被各国际广播电台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中。现在,主要的华语广播使用的语言都是较为纯正的华语,很少听到“洋腔洋调”了。

尽管各主要华语电台都使用母语播音员,他们的发音仍然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与他们的来源和专业素质有关。

海外华语电台的播音员主要有3种来源:原籍为中国大陆的人员、原籍为中国台湾的人员和海外华人后代。这3种人在发音上会有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不单单是声母、韵母或声调等涉及意义的语音要素的不同,还与贯穿在语句之中的高低、轻重等涉及地域特征的语调有关。尤其是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在语调上有明显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样是来自大陆或台湾的播音员,其专业素质不同,发音和播讲风格也不一样。如果他们过去从事过播音工作,会带有播音员的痕迹,发音较为清晰,有职业语言倾向。如果他们没有从事过播音,发音往往比较随便,不够清晰和规整,但表达会比较自然。

使用什么样的播音员,取决于节目主办者的认识,节目类型和可能得到的人员资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海外华语播音员主要来自居留于海外的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华人,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员较少。因为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国内出境人员很少,能够说纯正普通话的人更少。另外,海外华语电台出于政治考虑,对大陆人员往往难以信任,不愿意接受他们作为播音员。而处于冷战时期的海外官方或半官方华语电台,多数节目内容是反共反华宣传,过于极端的政治色彩使一些海外人士对这一职业避而远之。港澳台人员由于不存在大陆的特殊情况,与西方国家往来容易,成为海外华语电台播音员的主要来源。

7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国际电台的华语播音员,很多人是从大陆去台湾的北方人。他们可以说较为纯正的国语,一些人过去在大陆或台湾就做过播音员。他们中有些人发音带着老北京味,播音方式则有40年代中国大陆旧式播音的痕迹,与新中国大陆的播音方式有明显不同。到70年代末,在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广播中还可以听到这样的播音。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海外华语播音员的构成发生一些变化,随着人员更替,台湾的青年一代开始成为海外华语播音员的主力,老式播音逐渐衰落,代之以多少有点“台湾味”的国语,播音方式也不再拖腔拿调。与此同时,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员进入西方社会,海外电台的华语播音也出现了大陆普通话发音。

从90年代开始,大陆普通话语言背景的播音员逐渐增多,各主要华语电台的播音开始以大陆普通话为主流,尽管还有许多台湾国语背景播音员,但他们的播音也向着普通话靠拢。以大陆普通话作为发音标准已经成为国际广播华语播音的共识。

2.主要华语电台的播音风格

各国华语电台的播音风格与电台的节目内容和宣传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是对外广播,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国际广播相关部门不可能像熟悉自己本民族语言一样熟悉外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很难对播音风格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总的来说,各个电台的播音风格并不统一,在一个台中可以听到不同风格,甚至不同调子的播音。但从大的方面去分辨,各个电台还有一些明显的风格特征。

对中国听众影响较大的苏、美、英、澳、日等国华语广播都有各自的播音风格,它们与中国国内广播的播音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对人民广播的播音风格做过具体描述:我们的新闻节目和其他政治性广播和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广播很容易区别出来。我们的广播是严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严肃,以及由此而来的正派、认真、工整等等),乐观的(大国风度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说理的)和爱憎分明的(战斗的、鲜明的、感情饱满的等等)(梅益,1998,p.1)。

中国的广播植根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它的播音风格与其政治态度、文化特点都有关系,大陆广播的播音风格来源于战争年代的战地广播,与当时的国民党广播和商业广播有明显的风格差异。这种表现在播讲方式上的风格特征,构成一种政治和区域标记。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与西方都处于政治文化的对立状态,西方各国的华语广播不可能采用国内广播的风格。加上西方国家的华语播音员的来源多为台湾,在政治观点上双方也较为接近,因此,海外华语播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与台湾的播音风格近似。

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广播有密切的接触,当时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莫斯科广播电台有定期的人员交往,中央台的播音员到莫斯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和指导工作,前苏联华语播音的风格努力向中国国内广播的风格靠拢。当时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处于蜜月阶段,风格贴近是亲密关系的一种体现。尽管前苏联的华语广播采用贴近中国的风格,但他们的广播始终还存在一种浓厚的外语腔,这可能与他们的人员主体仍为前苏联人,很难掌握纯正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解冻,较多能说纯正普通话的年轻人进入前苏联之后才有所改变。

同类推荐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

    于书娟编著的《卢梭》是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丛书之一,本书希望通过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对卢梭主要思想给予介绍,使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了解到这位教育心理学家思想的光辉之处,并能从他的理论中获益。
  •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大家小书,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启蒙主义者总是在自我批判,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就此意义而言,启蒙永远没有结束。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热门推荐
  • 漠路王妃

    漠路王妃

    她是个孤儿,自小由师傅抚养长大,寻找自己身世的过程中发现血海深仇与皇室相关。两位皇子对她爱慕倾心,而她一心只为复仇……“你我从小一同长大,今日却要对搏厮杀,夜龙辰,为何来者会是你?”尉迟凌幽心中悲恸,手握软剑,在马背上看着带着三十万大军杀来的,却是自己最好的兄弟。“凌幽,你说谁坐拥这天下,谁便配得上她。她本就是我的,我要的,从来只有她!”夜龙辰气势凌然,长鞭就那么随意的垂落在沙地上。这片他从小长大的土地,今日,即使血流遍野,生灵涂炭又如何,他本就是天命煞星。远处城墙的阁楼上,一名白衣女子头戴凤冠,冷冷的看着这一切,兄弟相残,天下败落,父亲母亲,你们的血海深仇终于报了,但为何我心中却无丝毫的快乐!这,真的是我要的结局吗?
  • 成为英灵的我要去拯救世界

    成为英灵的我要去拯救世界

    人死了,听说是会下地狱的。但是,为什么我死了就成了英灵?源,那是啥?幼女吗?难道不是两只萝莉?啥?还有任务?拯救世界?我能不去吗?可以啊,那就好……等等!那是……动漫啊啊啊啊啊!!!这是一个在无数的动漫世界里面拯救世界的英灵的故事(大概?)。(全文重写,放心,会写的咕咕咕)(顺手建了个群,不知道干啥,就……反正有人来陪陪孤寡作者呢,瑟瑟发抖。群号:853143827)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归途江湖

    归途江湖

    世上有座通天山,通天山上通天碑。通天碑上通天术,得术者,一步通天。
  • 西望长安

    西望长安

    《西望长安》是老舍1956年写的一部五幕剧。剧中写了一个名叫栗晚成的骗子,用并不高明的骗术,伪造履历、骗取官职;而他周围的干部们却麻痹轻信,成为他获取功名利禄的道具,有的甚至帮他娶妻成家。后来,有些警惕性较高的同志察觉了他欺骗行径的蛛丝马迹,才由公安机关侦破此案。剧中,老舍笔法诙谐幽默,有些细节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傲世风华

    傲世风华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赫连吟风她,玩世不恭,桀骜不驯,游戏天下她,惘顾礼教,有违道德,目无纲常她,慵懒随性的外表下,有一个恣意奔放的灵魂——※世人道:“她,赫连吟风,放荡轻浮,不知廉耻,比之青楼妓子犹不如!”而她:金樽美酒,笑看世人,醉卧床榻,唇角邪惑的笑意,优雅而慑人然,那不羁飞扬的黑发下,却是一双智慧,温润的眼!她——究竟是放荡靡乱,还是绝代风华?◎本文讲述的不只是爱情,还有友情,亲情,我想写的是一个如简介里一样,不将一切世俗规则放在眼中,随心而为的女子。本文女强,结局一女N男◎新文《铁血妖艳》玄幻女强文:-------推荐自己的完结文-----------《烈焰战神》正在连载《尧天女帝》已完结《假死公主闯江湖》己完结《无盐女美男多多》已完结《牛郎小情人》已完结-------友情推荐-----------《七煞女帝》青墨烟水《绝色凤帝》青墨烟水《青春路上的车辙印痕》指尖的冰凉
  • 圣匙之主

    圣匙之主

    高耸的法师塔支撑着天穹,一场爆炸,让江南变成了魔法师神秘的时间魔法和一把圣匙开始向江南展示世界的秘密。世界被人撕裂,界域惨遭毁灭,所谓神座意味着什么?强大圣匙又怎样改变世界?一步步走入魔法世界的江南,开始探究世界的秘密,对抗魔法的黑暗面,幕后黑手也在他的探索下慢慢浮出了水面...
  • 吟而不寻

    吟而不寻

    你说的美好的一切,其实不过就是一眼万年,把最好的时光,给了那个远行的少年。
  •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因为家里的原因,沈煜楠从来都不敢在别人面前表露出真正的自己。可是,直到她缠上了他。一切都变了。沈三撒娇,“裳裳,我们结婚吧。”你能想象这是从一个讨厌婚姻的男人嘴里说出来的?不喜欢孩子?呸!沈三委屈,“裳裳,我们再给儿子添一个妹妹吧,你看他一个人多孤单。”小包子内心:狗男人,我一点都不孤单!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不过苏裳甘愿就这样被骗下去。我喜欢你,从始至终,可跨越山河,可抵过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