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500000055

第55章 “精英”与“草根”的融合(1)

——谈谈主持人开博客

8.1博客及期发展

2003年初,担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和《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作者见面,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2007年6月,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又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问题与网友杜术林见面,听取市民意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网络媒体的重视。2007年8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新浪开设博客,这是已知的最高级别(正部级)官员开设的博客。而官员开博客也早已不是新闻,在这之前,宿迁已有81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了个人博客,广泛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002年7月,方兴东、王俊秀正式命名“Blog”的中文名为“博客”,2002年8月二人开通了“博客中国”网站,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开始了“博客”在中国的启蒙和成长。“博客”现象在我国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初现端倪,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博客”,博客已日益成为一个主流媒体。今年1月10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的博客作者规模已达208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已有315万,博客访问量已达1.01亿次。开设博客的人群中,有庶民,也有精英。据统计,新浪博客点击率排前15位的都是些演员、作家、歌手和主持人的博客。主持人李静和戴军的博客在统计中分别列居第9和第12。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队伍中,有97名主持人已经在央视国际网站开通了自己的博客。

博客及其发展

什么是博客?概括起来,博客(台湾地区称为“部落格”)有两种解释,一种作名词,一种作动词。(1)博客(名词):一是Blogger,指写作或是拥有博客(Blog或是Weblog)的人,“博客”是继“黑客”与“闪客”之后的网络“第三客”;二是Blog或Weblog,指网络日志,是一种个人传播自己的思想,带有知识集合链接的出版方式。(2)博客(动词):是指在博客(Blog或Weblog)的虚拟空间中发布文章等各种形式的过程。关于最早的博客,现在似乎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有人说是源于1994年贾斯丁·霍尔(Justin·Hall)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也有人认为浏览器的发明人马克·安德里森(Marc·Andreessen)开发的Mosaic的“What’s News”网页就是最早的博客网页;还有人说,Userland公司的CEO戴维·温纳( Dave Wriner)在1997年就开始运作的“Scripting News”已经真正具备了博客的基本重要属性;但更多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应该是Pyra(也就是现在Blogger.com的前身),这家软件公司的创始人以自己开发的“群件”软件、以博客的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如此追述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博客的大众化使得我们很难为它确定一个正宗的祖先,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博客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三个历史时期。

1.博客的启蒙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IT技术人员和网站设计者,还包括一些新闻爱好者的自发行为,并没有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绝大部分群体还没有加入这个新兴的领域中来。不过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一些让人们注目的事件。如1998年首个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案。“德拉吉报道”是法新社记者马特·德拉吉的个人网站,当克林顿的性丑闻发生以后,众多报社因怀疑事情的真实性而不敢报道,有一家报社甚至在报纸付诸印刷之前拿下了这条新闻。因此,这条丑闻首次披露的地方并不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个人的博客。此后,一些世界重要的媒体像《纽约时报》等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利用博客这一平台发布新闻,并在线与受众进行交流。

2.博客的崛起阶段——2000年到2006年左右

在这一阶段,成千上万的博客涌现,仅我国的博客作者规模就已达2080万,博客成为一个热门话题。9·11事件最翔实、最真切、最感人的报道不是出自于世界知名的媒体,而是出自于那些幸存者的个人博客。在我国,博客这一新兴事物也在一步步成长着。2002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以重大篇幅关注中国的博客现象;2003年11月,博客中国网“木子美”的网络性爱日记《遗情书》带来了巨大的网络冲击波,因访问量过大而一度导致网站瘫痪;2003年底,博客研究被纳入国家级科研项目;2004年10月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韦钰院士创建博客,引领了教师写教育博客的潮流;2005年9月搜狐和新浪几乎同时举办了博客大赛;2006年2月13日,徐静蕾博客的点击量冲破了千万大关,其后一个月,韩寒与白烨在网上对骂,促成了中国第一份《博客公约》的诞生。博客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普及开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专业博客,冲击着主流媒体在社会媒介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3.博客的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

方兴东曾打出“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的口号,他的雄心壮志也正预示着一个全民博客时代的到来,“今天你写博客了吗?”取代昔日的“吃饭了吗?”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2006年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博客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博客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8.2主持人博客

主持人博客纷纷登场主持人们也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纷纷成为“博客”,开设了自己的小菜地,精心照料,笔耕不辍,其内容大多包含自己的生活随想、工作汇报、日程安排以及与友人的娱乐照片,等等。如崔永元的博客,其中的博文大多都是关于《电影传奇》的节目预告和拍摄花絮,比较详细地向观众网友介绍了一次节目制作背后的艰辛过程。《足球之夜》主持人刘建宏的博客中主要是关于足球的评述以及赛事的预告、国外足球情况的介绍等。

主持人开博客一方面满足了主持人自身的倾诉欲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众普遍具有的“窥私欲望”。然而,让瞪大眼睛乐此不疲搜寻的网民们失望的是,大多数主持人并没有在他们的博客中泄露过多的隐私,更多的是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日志和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琐事。如崔永元的博客,大多记录的是自己从事《电影传奇》栏目制作的工作日志,而撒贝宁的博客也成了“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专业性平台。

戴维·温纳认为,“博客就是一个未经编辑的声音。”博客媒体使“守门人”的作用被弱化,除了网站技术上的过滤外,内容上并无审核。因此,这就需要博客的主人成为自己博客内容的守门人,负责对内容的把关,做到文责自负。美国学者丹·吉尔默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we media,他认为,博客属于旧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跨媒体)之后的“自媒体”,或称作“共享媒体”。当主持人把自己的文章上传至网络上,就会产生扩大效应,任何拥有上网硬件条件的受众都有可能看到该文章,又因为主持人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受众对其的角色期待,主持人的精英地位会在受众群中形成“仰视效应”,导致他们一味的崇拜和效仿。主持人的博客又成了他们所在传统媒体之外的另一个舆论引导阵地。在某种程度上说,主持人的博客能够起到政治、思想的宣传作用。因此,主持人博客内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受众对其的判断,也会影响到受众自身的价值观。这种“晕轮效应”可以产生好的后果,也可以带来坏的后果。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主持人博客的管理。目前,针对博客的管理,还没有一项专门的法律出台,任何一个新兴的事物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可以为之立法和对其进行规范。2004年,中国博客网曾发出《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2006年,我国诞生了第一份《博客公约》,但这些不具法律效力的倡议和公约显然收效甚微,网络暴力和不文明现象仍然时常发生,有人把这些现象归咎于网络没有采取实名制。

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采取了网络实名制的上网办法,效果还不错,如韩国。韩国于2005年10月起实行因特网实名制。一些主要的博客网站,要求使用者在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通过认证后,才能使用博客的各种功能。这一举措对于规范网民的行为,防治网上犯罪等都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另外因为政府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这一制度得到了韩国公众的认可,而新加坡也以柔性的方式来管理因特网上的日常活动。2005年底,我国信息产业部决定加强对博客的管理,2006年10月,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就“博客实名制”议题进行研究。关于是否要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民之中引起了大讨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赞同者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网络不文明现象,防止网络犯罪;反对者则认为,实行网络实名制会侵犯网民的隐私权,写博客的群体可能大量减少,对提供博客平台的专业网站来说,可能意味着访问量大量减少,从而影响广告商投放广告。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表示,所谓博客实名,也是指后台实名,指博客作者在后台注册时使用实名,而在博客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不是实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种技术上的作弊使这种“后台实名前台不实名”的实名制遭遇尴尬。在不少网站上,一种名为“身份证生成器”的软件,成为不少网民争相下载的“热门”工具。“由于隐私保护、验证机制等问题,目前实行博客实名制的条件还不成熟。”黄澄清说,“自律公约里不会强制实行实名制,但会鼓励实行实名制。”东方卫视主持人,同样也是博客写手的骆新认为,博客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人们需要多元化的思路表达自己,而谁来监管博客,成为公共文化管理问题。

对于主持人博客来讲,实名制对于他们来讲并没有什么影响。主持人开博客,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因此,主持人博客从创建开始就是采用的实名制,这就大大提升了主持人博客的可信度和亲近度。当然,对于这一类型博客的管理就更多地寄希望于主持人自己。除了了解必要的法律法规以外,主持人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避免触及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底线。而网友们的监督,似乎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同类推荐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本书立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积极的青少年发展视角,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分析当前中国都市青少年成长危机的影响因素,探索青少年社会管理的路径与方式。
  • 胡适故实

    胡适故实

    胡适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在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外交、政治诸方面、诸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产生过很大影响。虽然被“冷冻”了许多年,如今却又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综观胡适的一生,值得著之书帛的事情的确很多。本书将胡适主要从事或参与的17项重大史实,以及130则逸闻趣事,分为“要事”与“逸闻”两篇,借此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而多面的胡适总体形象。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丁永为编著的《杜威》试图在一个历史的、发生学的视野中,观察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参与的全部过程,以期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杜威教育思想。但同时并不打算“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地把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究和实践的所有文章和事件都呈现给大家,而是试图选择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此时期思想特征的文献和事件进行挖掘、比较、概括和综合。
  •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本书在全面分析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省级强势地面电视媒体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在电视新闻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创新的路径。
热门推荐
  • 从武侠到修仙的征途

    从武侠到修仙的征途

    魔剑生死棋前传他是护国应顺天,铸魔剑,建生死棋,与剑祖对弈于生死棋之上。秦时明月他是阴阳家统领东皇太一,集七剑,屠神龙,得长生。仙三中他是魔界至尊,雄霸三界 迪迦中他是远古时期的统治者,探索光与暗的奥秘 神墓中他是魔焰滔天的魔主,集亿万生灵之混,铸逆天杀阵,灭天道他是纵横在诸天万界的旅人。
  • 仙帝是幕后大佬

    仙帝是幕后大佬

    重伤的叶梵意外来到地球。为了恢复伤势,在地球蛰伏了二十多年,立用金手指打造了一款百分百真实度的修仙服务器。从此万墟仙域里,突然多出了无数不怕死的人族,带领仙域人类土著走向巅峰。而他们称自己为——玩家。
  • 钝刀

    钝刀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未来可期我们一起

    未来可期我们一起

    你的青春里住了什么?是要分给他的糖,在自己的口袋里融化了;是要分给他的饼干,在自己的书包里不小心被压碎。每个人的青春里总会有那么一架纸飞机,纸短情长,蕴藏几分不舍。未来可期,愿青春不散。
  • 潇洒江湖行

    潇洒江湖行

    她扮成小混混玩转皇宫江湖,过的无比潇洒!
  • 清风徐徐送来你

    清风徐徐送来你

    有记者问过方斯遇这样一个问题,“方先生,您26岁就做到这么成功的地步,果然是年少有为啊!请问您有什么秘诀吗?”他淡然一笑,“你错了,我最成功不是现在,而是我十六岁的时候成功住进了一个叫叶沉沉的女孩子的心里。”新闻一出,全市的女人都炸了。叶沉沉也炸了,把报纸拍在他桌面,“方斯遇,现在全市都知道我喜欢你了!”“这本来就是事实,知道了不更好吗?”他上前拉着她的手,“你才是我的年少有为。”叶沉沉咬牙,“方斯遇,你个闷骚!”
  • 君似明月我如霜

    君似明月我如霜

    灯会初见那人一挑眉,勾唇一笑。“我当是哪家蛮横无理的丫头,原来是尚书府大小姐,你若是再要纠缠我,明日我便到你府上提亲,你看如何?”…骑射大会“陛下是否许诺过微臣,若是在这马场上拔得头筹,便答应微臣一个条件?”“但说无妨。”夹杂着几分挑衅的目光轻蔑的扫过众人,并停在江瑶身上。“不知陛下是否可将尚书府大小姐赐我为妻?”…“阿霜,我自认聪明一世,却不知拿你怎么办才好。”
  • 人生方圆全书

    人生方圆全书

    成功学历来被人们视为抽象、玄奥的学问,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力求使读者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传统有个初步印象,认识到那里面有许多生动活泼、含蓄隽永的言论,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时作者希望通过对古代诗学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本土文论的无穷兴味,体味到古代很多文论著述有助于我们对一切文学的欣赏,有益于心理的纯净和精神升华。
  • 我们把鲜花献给谁

    我们把鲜花献给谁

    有一阵子我们的城市走了很多能人。这些人在没离开我们这个城市之前都很平凡,有些则连平凡也沾不上,因为“平凡”这个词有雅的意思,很容易和“伟大”牵起手来组成复句。我们最好说这些人在单位在家里都很“庸”,他们很少在公众场合露脸,他们时常出现在菜市场也带些窘态,在家因盐多油少做了菜遭白跟紧跟着服输的也有,其中还有几个人开会时只能沾个椅子边儿——但是他们一下子都成了能人,使我们的城市在咋舌之余很容易陷入往昔的岁月,让思想在追忆中模糊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