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6800000034

第34章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4)

3.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指作家处于生存中的某种缺失或痛苦之中而产生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缺失即未满足。处于缺失状态的主体为克服缺失,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求得“补偿”和“满足”。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在“感觉剥夺”的状态中,对极微弱的刺激也会产生高度的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还会出现某些奇异的认知现象,如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认知对作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作家的缺失性体验,不但是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体验,还往往进而感悟到社会的缺失、人类的缺失。

才子佳人小说作家的“白日梦”,表现出典型的缺失性体验,欲在“梦”(小说创作)中得到补偿。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序》中说:

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罔闻罔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平山冷燕》,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他的话准确地说明了创作小说对作家缺失性体验的补偿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在小说中可以一一得到。

同样,凌濛初在“二拍”中渴望建立一个遵从纲常礼教的社会,是有感于当时世道缺少遵从纲常礼教的人。

而因放浪形骸在生活中颇受非议的李渔,屡屡在作品中描写主人公相知相爱的幸福,则传达了他自己渴望被理解、被宽容而企求知己的心情。正如李渔自己所说:

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潜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所为, 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富贵;……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李白、杜甫之后身。多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

“我欲作人间才子”、“多欲娶绝代佳人”,这句话典型地表达了一些作家借文学创作来“补偿”其缺失性体验的心态。

4.丰富性体验

丰富性体验,与上述缺失性体验相反,这是指作家在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等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作家的丰富性体验使他们发展了“情感移入”的能力。“情感移入”的能力,指的是理解他人心境的能力,或从思想感情上感受他人心理而把自己纳入他人心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作家的丰富性体验通过促进其人格的“自我扩展”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研究自我发展问题时,提出了自我经历的七个不同发展阶段,“自我扩展”是其中之一。“自我扩展”指儿童意识到并把周围环境中某些人和物看做“我”的过程。奥尔波特认为,儿童的这一发展阶段顺利与否,取决于他们与母亲的关系。如果儿童受到母亲充分的保护和慈爱,那么积极的心理成长将贯穿以后自我发展的几个阶段,顺利形成自我意象,并且将自我扩展到自身之外,与民族、国家融为一体。

在明清之际小说作家中,据我们目前可知的材料,李渔就与母亲的关系很是亲密。李渔十九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亲去世。他只在《回煞》一首诗中表达过对父亲的怀念,却多次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如他在《清明日扫先慈墓》一诗中说道:

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

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戴之情和人届中年功名不就的愧恨心理。他将母亲比作“孟母三迁”典故中那位教子有方的孟母,可见在童年时代,李渔受到的教育可能主要来自母亲一方。可能他身为药铺老板的父亲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护,李渔充分体验到母爱和亲情。成年以后,李渔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之情,转移到其他女性身上。

在创作上,李渔的很多小说、戏曲作品,都表现出尊重女性心灵、情志和人格的进步妇女观。这一点在当时的小说作家中殊为难得。在生活中,李渔对自己身边的姬妾都很尊重、爱护,这在李渔的诗词文集中多有体现。虞巍在《怜香伴·序》中,记录了李渔在贫困和动乱之中却能保持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的景象。他说:

笠翁携家避地,穷途欲哭。余勉重馆粲……见其妻妾和谐……两贤不但相怜,而直相与怜李郎。

可以说,描写两个女子相互敬爱之情的戏曲《怜香伴》中,隐隐有李渔自己家庭生活的影子。李渔在家庭中所得到的丰富性体验,与在社会上得到的缺失性体验,都对他的文艺创作有深远影响。

5.愧疚体验

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种情绪和感受,是指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其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愧疚、内疚、自责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前所述,崇祯元年(1628),吴越草莽臣在《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自叙》中,流露出因自己没有在魏阉当权之时挺身而出和他们斗争而产生的愧疚心理。他自愧不如天启四年(1624)冒死上书弹劾魏忠贤的杨大洪等人,就以创作小说《斥奸书》来“补偿”自己的愧疚心理。李渔的愧疚心理则来自他一生功名不就、被迫游走江湖、卖文糊口的生活经历。前面我们提到,他三十二岁时在《清明日扫先慈墓》一诗中,就深深感叹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育和期望。李渔四十多岁前往杭州,卖赋糊口。六十多岁前往金陵,住了二十年左右。一生无官无职,为了谋生写书卖书,多次去各地官员处“打抽丰”,并且组织家庭戏班四处演出。这些,在当时都是为士人所不齿的事情。面对别人的侮辱,李渔公然在自己南京寓所的门上题名“贱者居”,以示自嘲与反抗。但“执贱业”的生存状况,终究是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视仕途为正业的李渔的一块心病。在《无声戏·人宿妓穷鬼诉嫖冤》中,王四诉说道:

今徙扬州,执贱业以谋生,事贵人而糊口。

这是李渔借作品中人物之口道出其愧疚和无奈的心理。

6.神秘体验

神秘体验,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易于沉入冥思状态的作家,往往有高出他人的神秘体验。神秘感和探索欲是密不可分的。神秘感是探索的动力,同时又是探索的结果。从创作主体来说,神秘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活动;从作品内容来看,作家的神秘体验则表现为作品的象征性内容。

就这一点来说,明清之际有一部典型地表现出作家神秘体验的作品,即董说的《西游补》。《西游补》风格特异,文笔恣纵,通过记述孙悟空的一个迷离惝怳的梦,反映了作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事的沉思冥想,极富象征意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之作。

7.孤独体验

孤独体验,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和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不具备自我意识和不具有值得他人理解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体验的人,都很难有明显强烈的孤独感。只有对个体生命有独特感受和深刻哲理思考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孤独体验。作家的孤独体验,来源于作家人格特征的独创性、超前意识及自我意识。

一些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具有一种“独醒”意识,就是这种独立性和孤独感的表现。明清之际小说中出现了描写科举弊端的内容,如《西游补》、《鸳鸯针》等,即是小说作家作为科举考生,对自身命运进行独立审视和反思之后作出的对时代和社会的超前批评。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大多心怀天下而身居下僚,无以施展满腔抱负,终生走不出贫困和“下贱”的旋涡;心中充溢着的孤独体验,往往使他们对社会人生产生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受,“独醒斋”、“孤愤生”、“梦觉道人”这些名称,都是孤独体验的外化。

8.归依体验

归依体验,是指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充实、安适和永恒的感受。归依就是寻找精神家园。归依体验丰富多样、因人而异,比如宗教、童年和自然界,是常见的归依体验。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归依体验,大多指向“三教合一”的理想社会,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人人遵从纲常礼教的盛世、治世。他们表现出的倾向宗教思想的劝世心态和倾向自然的隐世心态,都是归依体验的外化。

小说的创作本身,也是作家归依体验的结果。如前所述,陆云龙、周楫、李渔等人,都表示过通过小说创作来泄“孤愤”、得知己,以此保持心理的平衡,这些都是归依体验在起作用。

总之,明清之际酷烈的时代氛围,决定了当时小说作家的整体心态建立在创伤的基调之上。

其实,在整个有明一代,士人的生活境遇都不乐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统一思想,就曾残酷杀戮士人。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推翻侄儿建文皇帝的统治,出于报复心理,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们肆意迫害,甚至专门建立场所,逼迫这些忠臣们的妻女居住其中做官娼。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中,无数大臣深受“廷杖”之辱。朱元璋当年也和李自成一样,是流贼义军,但他推翻了元朝的“夷狄”统治,士人就不认为他是“以下犯上”,小说中对他的非议也几乎没有。朱棣夺权虽然成功,但他违背了君臣礼仪,又侮辱斯文,士人心理所受的创伤,一直都在通过争议“建文”话题而得以表现,小说中也有所描写。

天启年间的魏阉暴政,是明代肆意摧残士人的极端表现,士人所受心理创伤非常严重。魏阉集团被平定之后,小说作家和当时的士人们一起,做起了“中兴”、“光复”的美梦,崇祯前期时事小说中频繁出现歌颂崇祯皇帝的“颂圣”内容,小说作家对“中兴之主”崇祯皇帝寄寓厚望。几年后,“事不可为”、败局难挽的景象渐渐明显,士人的理想破灭,“颂圣”之声不再闻,小说作家转而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甲申之变后,士人们纷纷表达亡国的悲痛,追究国亡的原因。此时的小说创作中,追悼故国的主题盛行,小说作家们也借小说创作表达了呼唤英雄、向往净土的心境。李自成虽然摧毁了大明王朝,却并没有取得统治权,这就使士人敢于直接痛骂李自成,表达自己的创伤体验。

满清王朝定鼎之初,尚无精力钳制人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权空缺。这就使小说作家的“时事情结”在小说中得以自由表达。

顺治之后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经济开始繁荣,政权逐步稳固,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也相应加重,文字狱盛行起来。晚明士人、民众敢于议论时政的风气渐渐衰杀。

清末时局又如明清之际一样,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小说作家的“时事情结”重新风行,反映时事的小说纷纷出版。

由此可见,作家心态虽然纷纭复杂,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却是影响作家心态的最深层的因素。

同类推荐
  • 新世纪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

    新世纪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

    本书收集了新世纪以来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戏曲(节选)四个体裁。收入的作品均为在洛杉矶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文作家的优秀作品,
  • 小树林

    小树林

    《小树林》是吴小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该书包括“短句”和“随笔”两部分,“短句”部分以格言式的短句,“随笔”部分以短小精悍的文章,记录了作者观人观世的所见与感悟。作品观世阅人,发表人生体悟,弘扬正能量;文体畅达,语言精练。
  •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灵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带你进入故事现场,进入人物的内心体悟中美文化,并让人豁然了悟:真情可以跨越国界,真情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从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精选了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篇目,主要以故乡、杭州和福建的风土为主,尽量保留作品原貌,但因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大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部分词语、标点的用法已发生变化,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对少量文字和标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略作修改。
热门推荐
  • 永恒的处世哲学

    永恒的处世哲学

    本书收录了多篇讲述人生哲学的精美文章,内容包括:“友谊”、“人生的点金石”、“自我分解”、“坦白”、“友谊的整补”等。
  • 一个行乞的诗人:徐志摩散文

    一个行乞的诗人:徐志摩散文

    本书内容包括《落叶》、《想飞》、《求医》、《我的彼得》、《我们病了怎么办》、《论自杀》、《丑西湖》、《巴黎的鳞爪》、《泰山日出》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眼睛

    眼睛

    交警李海平清楚地记得,出事的那天晚上,他和组长王浩正商量去什么地方吃宵夜。王浩身上的对讲机骤然嘟嘟地响了起来。他们赶到东海小区的时候,120急救车已经等在那儿。肇事的一辆桑塔纳轿车停在路中央,地上躺着一个年轻男子,脸色煞白的司机站在一旁。事故发生在十几分钟前,这个倒霉的年轻人也不知从哪里来的,整个人摇摇晃晃好似喝醉酒,走着走着,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突然要过马路,结果迎面疾驰过来一辆桑塔纳,猛刹车不及将人撞翻。“大胆妄为呀,这个口子哪是过马路的地方?车来车往的,还愣往前冲,这不是自己找死吗?”当时在场的居民都摇头叹息,显然对这种近乎自杀的行为难以理解。
  • 谈情说案之夏至未至

    谈情说案之夏至未至

    因伤转业女武警卧底办案,被嫌疑人爱上。在嫌疑人不断送人头和穷追猛打之下,她,沦陷了。
  • 异世凤临天下

    异世凤临天下

    在这个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世界,苏鸿羲拳打鬼怪,脚踢妖魔,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携手小伙伴们重建光明的家园。可当她踏着无数人的尸骨,终于迎来那一天时,她突然怯弱了,她突然后悔了………………苏煜宸:我生于黑夜,却不甘于黑暗沉沦,我以为遇见她,是我的幸运,却忘了……此文前期温馨搞笑,因为是练笔之作,所以不太会掌控节奏,如果嫌慢,建议直接从80章看。
  • The Link

    The Link

    The work The Link began as a 557-page outline that Richard Matheson wrote for a proposed twenty-hour ABC mini-series in the late 1970s. The ABC executives asked Matheson to shorten the series into seven hours but after Matheson had written three hours of the series, the two parted company. Matheson's original vision could not be condensed without destroying the essence of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Here in The Link is the original outline, in narrative form, in publi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The story follows Robert Allright as he explores his own demons as well as those of psychics past as he also struggles to decipher his father's dying wish to explore an archeological dig in Arizona. Allright's only clue is the mystifying crystal that his father believes is the key to a great discovery.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那些年,你没送出去的情书

    那些年,你没送出去的情书

    最好不过余生都是你,最坏不过回忆只有你~愿你迷路一生,最终还是回到我身边~其实我真的还不错,你要不要试着喜欢我一下……摘自·亿万星辰不及你那些年,你有没有不敢送出去的情书呢。短片小说集,古言现言皆有,求票求关注收藏鸭(这是重点)ヾ(≧O≦)〃嗷~
  • 武境

    武境

    世人修武,三脉分,月读稀,烈日阳,星辉强,武道磨折多,离愁欢喜修武道,世间再乱,三脉合,武帝出,人物阴险狡诈、性格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