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86

第86章 理念·内容·支点——试析《人民日报·奥运特刊》

李鲤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十六字”方针。[1]针对重大战役性报道,党报如何突破既定模式,出彩出新?《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给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回答。

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言,媒体是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最终评判。《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需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舆论保障工作,加强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度。奥运会作为典型的媒介事件,预设的报道框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运行的成功与否。因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证,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奥林匹克精神,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突出体育报道特点”[3],媒介属性框架和新闻价值框架的报道框架预设,决定了《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大报的取材界限和建构方式。

作为“对过去几年来奥运报道的延续和发扬,对世界各地不断升温的奥运期待的积极回应”,[4]2008年7月1日《人民日报》推出《奥运特刊》,每日2版,7月21日增至4版,全景展示奥运战前筹备;从8月8日奥运启幕到8月25日落下帷幕,《奥运特刊》每天以12版面世,立体记录奥运盛会。奥运会期间,《奥运特刊》共使用版面216块,刊发报道和评论1080篇,图片864幅,这在《人民日报》历次奥运报道中都是规模最大的。如果说奥运传播竞争使党报传播效能面临“稀释”,那么特刊集中版面的报道,则获得了信息传播数量的相对优势。

一、调整引导理念

舆论引导理念指的是舆论引导的思想和观念,即舆论引导主体如何认识和实施舆论引导这一行为。《人民日报·奥运特刊》如何在奥运报道中展示和谐进步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氛围?理念先于手段,突破首当其冲。

树立大局意识,从“小奥运”到“大奥运”。“小奥运”指奥运赛事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奥运,“大奥运”指全民的奥运甚至全球的奥运。[5]不同于以往,《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以小奥运为契机传播大奥运。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不惜笔墨,每天拿出4个整版报道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以及来京感受奥运的“普通人的奥运”,突出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特色的北京奥运,向世界展示正在崛起的中国形象,将空泛的奥运理念落到了报道的实处,宣传效果好。

彰显奥运精神,从“民族精神”到“国际精神”。借助奥运会传播公平、平等、相互尊重的奥运精神是举办奥运会的终极目标,也是奥运会能够留给东道国及整个世界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比照《人民日报》悉尼奥运报道的研究结论[6]:17天的奥运报道中,没有一位外国运动员被给以版面的重要位置,而《人民日报·奥运特刊》则以更开放的心态报道奥运,体现世界性。特刊4版每天整版报道外国运动员参赛情况,特刊8版每天整版报道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的反映,同时策划专栏、专题,对各国运动员都给予了尊重和关注。

弘扬体育理念,从“奥运金牌”到“自我超越”。《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中,以金牌为主题的赛事文字报道[7]为200篇,占总赛事文字报道的42%。这与以往奥运会期间对金牌浓墨重彩的表达形成了反差,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金牌的背后,如8月17日《人民日报·奥运特刊》8版消息《东帝汶:一名选手的奥运会》、8月13日5版评论《比金牌更可贵的》等等,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流露在消息与评论的字里行间,营造了重在参与、重在自我超越的体育文化。

二、突破内容盲区

现代大众传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传播内容的竞争。特刊在放大了的报道空间中,能够集中力量,营造传播内容的优势平台,跳出传播同质化的窠臼。《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突破传统奥运报道的内容盲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新”。

策划出新。在电视网络以信息快捷海量独占鳌头的奥运报道中,《人民日报·奥运特刊》另辟蹊径,紧扣纸媒特色,以策划出新,将镜头视角转向赛事之外,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奥运盛典开幕,8月8日《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以恢弘篇章推出《北京时刻:2008年8月8日纪事》独家策划,按小时记录北京城的一天,真实、平凡,令人感动。而8月9日独家专访《奥运会开幕式文化解读》,邀请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充分解析奥运开幕盛典的文化内涵,品文化大宴,发人深省。奥运即将落幕,8月25日特刊推出“奥运提升中国”的专题报道,从经济、文明、科技和国际形象四个维度盘点奥运遗产,有分量,富启迪,具有大报风范。

报道出新。突破以往奥运报道信息综述的写作模式,突出体育报道的特点,以灵活机动的短消息取胜。精短的文字,既大胆创新,又兼顾了信息量,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不拘一格做新闻,写作视角推陈出新:赛事报道以现场取胜,凝固流动的比赛瞬间;赛外报道以角色出彩,揭示蕴涵的人文精神;综述报道以分析见长,梳理变化的形势状态;人物报道以精神闪光,集中展示超越与奉献。8月14日5版《中国姑娘一飞冲天》、21日12版《每个人的奥运都精彩》、14日9版《游泳进入破纪录时代?》都是有力的说明。

评论出新。一线采访的记者既写报道,又写评论,是《人民日报·奥运特刊》评论写作的一大创新。[8]记者身处其境,感同身受,具有天然的评论优势。特刊中的评论以短评居多,篇幅小,文字风格简洁明快,文章结构直入主题,无论褒贬,观点鲜明。如8月16日10版《“和平大赛”扣人心弦》,配以评论《分享经验》,很有针对性。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在刊有大量赛事的版面上,短评与叙事交相辉映,活泼新鲜。

栏目出新。继续发挥栏目的规模效应,同时创新栏目设计,或突显精彩内容创意,或突出读者服务意识,或体现中国文化韵味。“长焦”栏目,聚焦运动员的感人事迹,体现体育报道的人文色彩,图片、言论、消息珠联璧合,活泼好看,一改党报严肃面孔。“观赛小知识”栏目,针对读者兴趣释疑解惑,灵活机动,服务性强。“大碗茶”京味十足,品奥运文化,“青花瓷”妙语连珠,传北京神韵。

三、放大支点效应

在现代报纸中,有一些元素是版面上的天然视觉中心,在这样的元素上改革创新,能迅速引起关注,产生支点效应,得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版式、图片和标题就是这样的放大元素。而特刊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表现方式,形成传播形式的审美优势。

版式重设计。特刊充分调动各类版面元素,运用现代编排手段,呈现灵活的组版方式,并首次将美术编辑手段引入版面视觉设计。如8月9日《人民日报·奥运特刊》5版,版面左侧绘有祥云图案的画卷上如电影胶片般地排列了4幅开幕式小图片,从上到下悠然展开,别开生面,富于美感。9版的文字围绕图片组成“中国地图”铺排开来,标题处大胆留白,版式舒展悦目。10版、11版打通版面,宛如一幅展开的“书卷”,舒朗大气,而上下角落遥相呼应的“北京时刻”印章和两侧的祥云彩条装饰,渲染出浓重的奥运喜庆氛围,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愉悦感受。这些都是报纸版面编辑艺术的新探索。

标题重传神。特刊创新性地采用了“浓眉大眼”、厚题薄文的标题处理方式。大号标题在形成注意力中心的同时,精练传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刊中凝练精美的标题举不胜举,如8月21日7版《形蕴雀之灵神飞姐妹花》、8月24日7版《黄河浪涌茉莉花开》,既在修辞对仗中体现出语言的韵律之美,又在关联呼应中相得益彰。8月12日9版《一“方”碧水跃飞鱼》、5版《“月亮”映照“水立方”》、8月13日7版《“鑫琳”,心有灵犀》等标题,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借人名对应关联,妙趣横生,鲜活亮眼。

图片重巧妙。具有版面优势的特刊,在图片的运用上更是便于打破常规,营造独到的效果。适应受众“图像化生存”的阅读心理,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奥运特刊》共使用图片864幅,与文字报道的比例为4∶5。篇幅众,角度多,形式活,同时从强化视觉冲击力的角度出发,扩大图片尺寸,强调对图片运用思路的拓展。或综合运用抠图、组合等手法,将精彩瞬间用清晰而有气势的图片凝聚报端,8月12日《人民日报·奥运特刊》8版将人物运动瞬间定格抠出,组合成群,集中展示90后小将的骄人成绩,一目了然,视觉冲击力强;或用整幅图片打底,作为版面背景,8月18日15版版面以前门大街建筑图形铺底,在展示中国特有文化符号的同时,给人以大气流畅之感。

〔李鲤: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理论方向2008级博士生〕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

[2]郭晴、周红云、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3]人民日报社奥运报道领导小组:《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奥运精神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新闻战线》2008年第10期。

[4]《共享光荣》,《人民日报》2008年7月1日,第9版。

[5]钟新、王岚岚、浮婷:《论“十大关系”:奥运报道的观念准备》,《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6]高金萍:《就〈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悉尼奥运报道论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7]所谓赛事报道,包括赛场动态报道、比赛结果报道以及对教练员、运动员的报道和访谈。

[8]汪大昭:《更快更高更强与有理有力有神——奥运会评论写作几点体会》,《新闻战线》2008年第9期。

同类推荐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处理行政公务往来的文书。公文是应用文中最重要且用途最广泛的文体。一、从公文的性质分公文有党内公文、行政公文、社会团体公文及各企事业单位公文等。本书详细介绍了办公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方法。
  •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本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编范畴,探讨艺术与人文教育的内涵、本质与范畴,第二编镜鉴,着重分析古今中外的艺术人文教育思想,第三编践行,介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艺术人文教育的经验,第四编探索,是对现行艺术人文教育制度的反思,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如何建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本书分为理解新闻传播学、作为志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角度建立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通过学术对话验证了某些学术想象;第二部分围绕全面实现新闻教育的综台性、学木性和人文性展开探讨,既有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台理性的深思,也有对教学改革、读书与研究方法的分享。
  •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本书从四个方面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
热门推荐
  • 江山一诺

    江山一诺

    她原本是要去清朝的,怎么来到了这个地方?还被人以相府小姐的身份给嫁了!某女奸笑:既然来了,我可没风度成全你的真爱!某男斜睨:后位你要不要?儿子你要不要?江山你要不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以其深刻的语言学思想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和西方语言学界备受关注,但我国语言学界关于他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只有零星的介绍性文章,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更无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作为博杜恩?德?库尔德内语言学论述的集大成者,共收录他的主要论文52篇。《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在现代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当可补我国介绍和研究国外语言学流派与理论的教科书和著作之阙。
  • 彪悍农妻:病夫枕上宠

    彪悍农妻:病夫枕上宠

    穿越到农家,沈青青今生就想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活,可惜天不遂人愿。爹不疼、娘跑路、继母刁钻、还有伯娘算计她代堂姐替嫁,面对如此多的牛鬼蛇神,沈青青收起了自己的柔软心肠,斗极品、怼绿茶、虐渣男!手里没钱,腰杆子挺不直,为了把日子过好,沈青青拿起了屠刀重操旧业,成为了沈家村唯一的女屠夫!日子过好了,手里有钱了,她那彪悍的名声也不知不觉响彻了周边,大家对她躲闪不及,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怒了这个女魔头!有钱、有田、有房,就差一个男人暖被窝了,沈青青想,她是不是应该去打劫一个男人回来伺候她的时候,猎户家的病秧子扛着一头大肥猪上门提亲来了......
  • 我的女装大佬男友

    我的女装大佬男友

    传说L大有三宝:学霸、女装大佬和慕若白,其实这三宝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每每提起慕若白,总总有人用两个字形容他——禽兽啊!
  • 你是我的缘由,我是你的远方

    你是我的缘由,我是你的远方

    作品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为背景,叙述了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几个风华正茂的西北联大学生,怀着“以科学为己任”的理念,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身居陕南古路坝的乡野之地,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谱写了一段可圈可点、不枉韶华的青春之歌。毕业后,他们相继到了战时的大后方河都市。在黄河之滨,他们依旧不忘矢志不渝的信念,投入到“太阳就要升起来”的信念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迎接了共和国的黎明。而后,他们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饱满的激情,奉献了热情,也付出了无言的沉重。心灵的最深处,也许是永远到不了的地方,我是你的远方。述说中,既有诗情和音乐,还有风霜与泥泞。一路走来,作品彰显了特殊年代里,人生命运的跌宕,更有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也呈现了对美丽情缘的执着守望和缠绵痛心的爱情伤逝。
  • 今天我要崩坏谁?

    今天我要崩坏谁?

    我叫小安,我一直以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我一直以为白雪公主和皇后美丽动人,我一直以为长发公主被邪恶的女巫困在高塔上,我一直以为灰姑娘是勤劳善良的代表,我一直以为很多很多东西都像我想的那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咒魅经

    咒魅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西藏想你

    在西藏想你

    刘兆林的情感散文,写人物有光泽,有风趣,也有智慧。收在“笔情”一辑里的篇章,他写文坛的马加老人,于平易的生活琐事间充满了会心的理解和挖掘,有的细节,轻描淡写,滋味隽永。他写君子之风的学者彭定安先生,文字清浅明朗,近距离透视,不枝不蔓。尽管对于常情的描写不容易像亲情、私情、友情那样感人,但他对于社会常情那种无私的关注和真诚并富勇气表达,也很难能。“乘美以游心”,这是刘兆林情感散文追求的为文之道。朴素自然,大方无华。这让他既摆脱了雕虫小技,也完成了精神上的一次超越和洗礼。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或深情写意,或娓娓道来,或意趣横生,或情思飞扬,显示了一位成熟作家对情感世界的独特捕捉和品味。
  • 错嫁

    错嫁

    “无论今生是贫是富,都要入赘王府。人在世,不背诺啊!”齐博看着一脸悲痛的母亲,想着大着肚子的落雪。他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新婚之夜,郡主。望着齐博好久,才轻轻而又认真地说:“如果她果真怀了你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不介意你这么快就纳妾……”“我没要纳妾!”
  • 换一种红尘

    换一种红尘

    午餐就上生蚝?!铝托盘放了层碎冰,碎冰上,赤身裸体,一排排仰躺法国蚝,像解除掉武装的女俘,没一个逃得了。看看那两个抬生蚝盘的法国厨师就好,一脸的表情,像战败国的使臣。密密麻麻的中国人坐满了“蒙当家”海鲜餐馆的四十八张方桌子,他们齐刷刷盯着还摇摇晃晃的生蚝盘,屁股蠕动,站立起来。有人挥舞刀叉,有人从包袋里掏出了自己的竹筷子。有种嗡嗡响,是他们喉咙里的颤音,这颤音震动满地满桌面的购物袋,像强风吹过竹林……带队导游方小曼举起小红旗。旗帜很奇怪,印着黑色的埃菲尔铁塔,铁塔上空却高挂五颗黄色星,背景一片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