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71

第71章 略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符万年

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新问题也层出不穷,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灾害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暴发事件,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在我国政府对待灾难性事件处理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但客观地说,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较为缺乏。汶川大地震过后,腾讯网开展的一个题为“你觉得媒体在震灾报道中的表现如何”的网上调查中,就有高达八成的网民认为“部分记者为抢新闻不顾灾民感受”。

一、灾难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在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千方百计地采访到当事人及其亲属是我国记者惯用的采访方式。许多记者认为通过采访他们,往往可以很好地还原事件场景、追溯死者生平、反映灾难的危害性等,可以获得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素材。殊不知,由于灾难事件所具有的巨大危害性,这种我们惯用的采访方式恰恰是一种极易对采访对象造成心理伤害的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

具体来说,灾难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不择手段“挖”新闻,采访对象很受伤害

有些记者不择手段达到采访目的,还自以为是“挖”到了新闻,体现了专业精神,实际上却深深伤害了采访对象,受众也并不认同。例如,几年前,演员傅彪患肝癌住院接受换肝手术,虽然“他的家人仍处于惊恐与心焦状态,无心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可仍有不少媒体记者闻讯蜂拥而至,甚至在医院蹲守,“院方认为这种场面会深深加重病人家属的精神负担”,恳请记者离开。河南省大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中国青年报》也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媒体“少采访遇难矿工家属”,认为“记者把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哭哭啼啼的矿工家属,让失去丈夫的遇难矿工的家属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谈一谈’,让失去儿子的古稀老人在镜头前‘说一说’。明知矿工的家属心情十分的难受,还‘追根究底’,采访‘独家新闻’——这种操作方式缺少起码的人道和同情,很不厚道。”2004年12月,包头空难发生后,也有网友看了报道后评论说,某电视台记者“向不知噩耗的亲属当场公布消息,然后追着悲痛的人拍,实在没人性”。

(二)不注意提问方式,常造成二度伤害

许多记者在采访遇难者亲属时不注意提问的方式,常常只考虑如何采访到独家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提出一些尖锐的让对方回答起来颇为痛苦的问题,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比如在采访遇难者家属时,不少记者常常会问他们知道不幸消息后的心情如何、感受如何等等。这种问题,就像在他们的伤口撒一把盐,无疑会使被采访者稍稍平复的心情再度受到刺激。而记者得到的答案,无非是悲痛、激动、愤怒等情绪化的表述,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问受众也想得出,缺乏信息价值。

在汶川大地震的一些电视现场直播和新闻中,我们也看到有的电视记者漠视被采访者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人员已经极度虚弱了,还要追着左问右问;伤员已经上了飞机(显然是重伤员),记者还要和人家“对话”;遇难者的亲属已经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记者的话筒仍顶着人家的嘴巴,逼着人家说话。一些震区的医护人员对家人的安危无暇顾及,很多记者却还不停地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网上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向蒋敏致敬,对记者说“不”》,叙述了一位广播电台记者如何采访失去了父母、孩子的羌族女警察蒋敏。他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让对方伤心欲绝的问题:“当你照顾灾区的孩子时,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孩子?”映秀小学一个压在废墟下的9岁的孩子没有放弃,唱着歌等待救援,他被救后却遭到记者的频繁采访,以致情绪失控,十分惊恐,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

(三)突出渲染惨烈性,致使受众很悲伤

灾难事件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巨大危害性,灾难报道的感情基调也应该是严肃、沉重的。但是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理念,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事故、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我国的媒体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少记者编辑也接受了这种新闻价值观,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的惨烈性。灾难事件中过于恐怖、残酷、血腥的场景在媒体刊播后,会引起受众的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致使受众在看完灾难报道后常常很悲伤。《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9·11”事件发生后的那段时间里,看电视的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忧虑和悲伤往往会越多。美国人质在伊拉克被砍头的录像被公布,有些人看了后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和恐惧的心理,可见这种血腥影像对受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二、体现人文关怀改进灾难报道的几点建议

(一)侧面了解为主,现场观察为辅

一般情况下,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遭受到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需要一段时间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恢复期。当他们仍然沉浸在巨大的恐惧或悲痛之中时,大都不愿被外人打扰,往往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为了报道需要,坚持采访,很难得到他们的配合。

我们常说记者(媒体)要有人文关怀意识,所谓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在灾难事件采访与报道中,即便不能疏导灾难当事人或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压力,也应尽力避免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心理健康。这种人文关怀意识,是灾难新闻采访报道中应该坚持的首要原则。

灾难事件往往对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造成巨大伤害,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唤起他们痛苦的回忆来获得报道的素材,可能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打击,干扰他们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无疑是不人道的。因此,是否采访灾难事件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首先要从尊重他们的感情、保护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出发来判断,而不是首先考虑报道任务能否完成,能否获得更多煽情的细节。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新闻素材的获得不一定非要直接访问当事人和遇难者亲属,通过观察和侧面了解情况,同样可以获得有用的素材。

比如,在灾难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赶赴事发现场和遇难者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通过采访其邻居、同事、领导、下属、目击者、知情者等,再辅之以细致的现场观察,同样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新闻素材,而且可以避免伤害当事人和遇难者亲属,还可以通过报道遇难者家人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对记者的防备、邻居的议论等,也足以获得受众的同情与关怀。

(二)拉近心理距离,注意沟通方式

无论灾难事件当事人或遇难者家属是否愿意配合采访,记者都应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有些情况下,先为当事人献上一束祝愿他们早日康复的鲜花,对遇难者家属表示真诚的同情,以恰当的形式宽慰他们的心情,会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拉近,制造更容易沟通的人际环境。

由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共同组建成立的“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特意针对汶川大地震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媒体发出了采访报道中的建议。其中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不建议采访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对同一个儿童采访不宜太多,一次即可,不能重复采访(如果已经有媒体采访过了,其他媒体就不能再采访),保护儿童的心灵,否则容易造成再次创伤;保护幸存者,采访过程要让他自己能够控制采访内容和时间,避免重复多次采访某个人,避免因重复创伤经历而造成被访问者对创伤的记忆更加清晰,这可能使被访问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对被访问者提问时注意尽可能提出正向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在废墟下坚持下来的,不要提被访问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间逃生的具体情况。

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记者应该表现出悲天悯人的良知,媒体要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产生伤害。在公民生命安全与健康面前,在救灾行动顺利进行面前,自以为是、不管不顾地“追逐新闻”,唯“抢新闻至上”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少报血腥场景,调整报道重点

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中,应有意识地控制过于暴力、血腥、恐怖的图像和场景。事实上,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无所顾忌,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早已有之。美国“9·11”事件后,美国媒体“从早到晚播放飞机撞大楼的视频”,导致美国人民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对此美国的媒体已进行了反省。

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当恪守“最小伤害原则”,而事实上我国媒体对此普遍重视不够,甚至不少记者根本不知道这一原则。所谓最小伤害原则,是指记者对待公众要公正、尊重,甚至给予同情。同情可能因报道受到伤害的人,谨慎处理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新闻,谨慎使用陷于悲痛和失去理智的人的照片,只有公众利益迫切需要时才侵入他人私生活等。

其实对灾难事件的报道重点不应该一味集中于对灾情的关注,在灾难事件刚发生时我们应当也必须以灾情为报道的重点,但媒体不应一直停留在对灾情的报道上,应该随着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展开而把报道重点转到对生者的心理干预、救援行动、灾后重建、捐款捐物等方面。对灾难事件宣传报道的主题应当是:正面、积极、希望。对于生者而言,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就至关重要,如“9·11”事件发生后心理医生造访了受难家庭,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欧盟志愿者对亲历现场的孩子追加了精神照料与扶助,“5·12”汶川地震后也有不少心理医生到灾区对幸存者做了心理治疗。这应该是媒体报道和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灾难事件报道必须同时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看到了解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之笔来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这正是人文关怀理念对灾难报道的要求。反映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体现为以下几点原则:正视并客观报道灾难;关注灾难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并对其进行情感的慰藉;从灾难事件中发掘并宣扬人性的善与美;为公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

人文关怀的要义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有人说,人文关怀是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在新闻大战中,媒体为了率先、独家报道新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不是它忽略人文关怀的理由。灾难报道是“温柔抚摸者”,还是“痛苦加剧者”,就看媒体有没有秉承“人文关怀”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符万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同类推荐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 如何从这个世界消失

    如何从这个世界消失

    《如何从这个世界消失》是全球一流隐私专家、美国人弗兰克·埃亨所著,在书中他以自己的二十年从业经历,讲述了个人应当如何避免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窃取或检索,从而保障隐私、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丰富的案例和行之有效的行动法则,使得本书极具可读性,并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作为优秀的“追踪者”之一,客户会花上千万美元请他找出那些试图藏起来的人。他通过看似“原始”的方法找到了莫妮卡·莱温斯基的藏身之处,令他声名大噪。书中弗兰克总结罗列了自己的若干“消失”守则。也许你会说,你没有被追杀,也没有要逃避的巨额债务,然而只要身处数字化时代,你一定需要小心身份窃贼,他们可能趁你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偷听到你的个人信息,也可能化身黑客盗取你的电脑文件,那么弗兰克就是你的贴身教练,他会给你全面的“消失”指导,为你的信息、财产乃至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驯化

    驯化

    被誉为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比肩的人类史著作;打通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基因研究等多领域;罕见的全能型天才专家艾丽丝·罗伯茨为你讲述人类及其盟友间彼此纠缠的史诗故事。4万年前,人类尚以狩猎采集为生。某个格外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原来搜寻动物残骸为食的狼群,受饥饿驱使,靠近了人类的营地。到了夏天,狼群开始参与到狩猎行动中。猎人们发现,狼群提高了捕猎的成功率,人们挨饿的时候减少了。于是人类与狼群,渐渐形成了联盟。过了几代人的时间,那些友好的狼已经开始对人摇尾巴了。它们已经变成了狗。人类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己所用。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Dog Beach Unleashed (The Seagate Summers #2)

    Dog Beach Unleashed (The Seagate Summers #2)

    Remy can't wait for another summer on Seagate Island. It's time to bring back her successful dog-sitting business on Dog Beach and see her favorite friends. But instead of sunny days and fun in the sand, the summer is off to a rainy start. Remy and the dogs have cabin fever, and, to make matters worse, her friendship with her longtime pal, Bennett, is starting to feel complicated. What can one twelve-year-old do to create summer magic when the summer doesn't seem to be showing up?
  • 暴躁公爵娶红妆(上)

    暴躁公爵娶红妆(上)

    麻雀变凤凰?落魄科学家嫁入豪门?什么嘛,这些该死的报导全是乱写一通!没错,他富可敌国,是超级金光闪闪的金龟婿;可她也不差,身价虽没有亿万,好歹也有个千万,但为了病重的祖母,也为了她的生命安全着想,找个更有钱有势的人当靠山是一定要的啦。为此,她厚着脸皮以研究心血当筹码向他求婚。他扮演她的丈夫,她则是给他能赚取利润的专利权……本想这桩银货两讫的契约婚姻,期限一到就一拍两散,谁知她太低估了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奸商。他不但践踏她的自尊,还把她当成一无是处的花瓶,最最过分的是他竟打算找个败类来接手她的研究。好,既然是他先毁约,那她还跟他客气什么。这个黑心邪恶的魔鬼,休想轻易夺走她的一切!
  • 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这是一部简略介绍拉丁美洲几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情况的普及读本。分别介绍了古巴、智利、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六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的背景(或者说其之所以奉行这种模式的来龙去脉)、主导思想、主张以及实践等。同时也介绍了各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在奉行“社会主义”中的举措等,以使读者大体对南美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有个概念性的了解。
  • 凤辞卿来

    凤辞卿来

    当凤安兮穿越到这个时代时,表面上平静,内心,,嗨皮中二病少女幻想的穿越在她身上出现了,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辉煌的人生可是一群麻烦找上门她只能呵呵一笑,绿茶?白莲?郡主的打压?尽管放马过来,都不带怕的可是某妖孽:兮儿,跟我回府吧!天啊,我怂了
  • 大铸造师之火种

    大铸造师之火种

    灵魂穿越另一个位面,重生成为铸造大师的关门弟子,在一次偶然中获得了火种的传承,从此开启了自己异界精彩的一生。
  • 你是时光与岁月

    你是时光与岁月

    不论是以前,亦或是现在,也可能在未来我始终觉得“时光岁月”这四个字永远那样美丽,忧伤却又无奈很早以前就想写一本书关于我,关于我们关于时光与岁月
  • 霸宠恶魔校草的心尖宠

    霸宠恶魔校草的心尖宠

    身为英国公主的三位美少女,一场学校之旅,与中国家族的三位帅绝人寰的王子相遇,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所以我哥是教主

    所以我哥是教主

    林燚穿越到自己设计的游戏《江湖》中,成了里面臭名昭著的反派,魔教教主夜天华……的弟弟。为了以后不被砍死,更为了能够混吃等死到老死,林燚只好跟便宜兄长身后做起了烂滩子专业户。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深。其实我是个很善良的人——夜三七。
  • 放逐修真界

    放逐修真界

    苏牧本住在那长生城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谁知道那创世神,他蛮横不讲理,勾结神界目无天!占我身体,夺我田,非要让我来当神仙!我不服气跟他闹翻,反被一堆秘籍来砸脸!多亏小弟我意志坚,留条小命在凡间!发誓要把功名显,尽把羞辱百倍还!他日修真界出大能,全部来自我鼓掌间!(咳咳,简介太难写了……)正经简介:我在修真界可以创造一切!(ps:沙盒慢热流,qq群:8332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