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49

第49章 北京奥运报道对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效果研究(1)

哈艳秋、王蕾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传播平台:80余名国家元首出席并参加了开幕式,4万名中外记者参与了奥运报道,5400个小时实况转播,约有40亿观众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北京奥运会首次向网络等新媒体出售了转播权,实现了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全球网络覆盖。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中国形象传播的转折点,奥运传播的要旨反映在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目标,以奥运新闻宣传为核心,以奥运信息服务为宗旨,以奥运大家庭交流为目的。国内外众多的媒体参与了报道,为世界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同时,中国也把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将从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分析北京奥运报道对我国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效果。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传播就是传授信息的过程,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互动,是反映联系的唯一方式。奥运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以奥运会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各行业、各部门都在这个社会关系网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个相互作用影响的互动过程就是奥运传播。人类的信息传播是有目的性的,传播不仅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等问题自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传播效果的定义

所谓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有效结果”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因此,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二、影响公共事件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媒介接触行为对公共事件传播效果的影响

我们将从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三个层面来探讨媒介接触行为对公共事件传播效果的影响。

各项研究显示,媒介暴露时间长短会影响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认知程度及在态度上的改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指出:接触媒介的种类也会影响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认知程度。例如L.B.Becker在1979年的研究中发现:报纸告知民众公共事件消息的效果比电视要来得大。研究者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报纸能被受众重复阅读,并且也需要受众付出较多的注意力;电视画面的更换非受众所能控制,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受众可以同时做其他事情。[1]

除了媒介接触的种类、使用时间的长短,传播者的可信度也可能会影响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认知程度及态度上的改变。Worchel、Andreoli与Eason的研究发现,当受众同意传播内容时,无论他接触的是何种媒介,他都会接受传播内容的观点。但如果他不同意传播内容的观点时,传播者的可信度就会影响受众的态度。假使传播者的可信度高,受众就有可能改变原来的态度;反之,受众仍会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但他们同时也发现:一个可信度高的传播者,在电视上所能发挥的影响力比在报纸上来得大;而可信度低的传播者则在报纸上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力。[2]

个人对公共事件认知、政治效力感的强弱以及态度的改变会影响个人对公共事件的参与,所以媒介接触行为对于受众在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中也将发挥一定的影响。受众的社会参与程度与其使用印刷媒介有正相关性:关心公共事务的人比较倾向于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电视、报纸和广播这三大媒介,报纸被较多的受众视为公共事务新闻的来源,而电视和广播主要是娱乐的媒介。

(二)受众的基本结构对公共事件传播效果的影响

除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之外,受众的基本结构也会对公共事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美国民意测验的资料一再显示,男性、白人、教育程度高、收入较高、白领阶层或专业人员、较年长者,一般的政治知识较丰富。此外研究也显示老年人较年轻人对政治更有兴趣,并更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3]

三、北京奥运报道对培养和加强我国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效果分析

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4]可见,媒介可以看做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中介。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比如报纸、杂志、电波等。经营媒介的机构被称为媒介组织或媒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自从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之后,我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要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胡锦涛、温家宝都反复强调,要把奥运会办成让国际社会满意、运动员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国际盛会。我国各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也纷纷开始渲染奥运气氛,为2008北京奥运会造势。

关于我国媒体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对我国大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效果,也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研究,我们的研究假设:北京奥运报道对培养和加强我国大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认知层面:培养了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达到了传播效果

2008年,我国是个“多事之秋”。1月南方暴风雪,3月闹“藏独”,5月汶川大地震,国际上多国媒体也趁乱“火上浇油”,歪曲报道事实真相、肆意妄为诋毁我国,甚至还有人预测北京奥运会不会如期举行。我国政府和人民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为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奥运盛会,完成了对国际奥委会、对全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我国媒介大量的积极宣传与报道,我国国民燃起了高昂的精神之火,激发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乐于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强烈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13亿中国人民弘扬民族精神、办好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动力,民族热情空前高涨。北京奥运会让当代大学生们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感受到了深深的国家意识、民族尊严与荣誉感。第一次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迎接各国的客人和全球观众的主人公身份,也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民族身份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传播效果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奋发昂扬的斗志,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使我国人民更加团结。

同类推荐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道大无外》一书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书中绝大多数的文字出于《南方周末》,也有数篇曾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将百余篇短文按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学问与学校”,以教育和学术为中心,多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下篇讲“历史与人生”,则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既有对时弊的针砭,亦有对人生之感悟。
  •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论著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个体、个体间、群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理、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符号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首创意义,预期将对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变革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 社会信仰论

    社会信仰论

    信仰可以分为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社会信仰是不同类型的个人信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特定文化共同体的普遍性信仰。社会信仰论严格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阐述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过程,它分析了中、西方传统社会信仰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形态,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仰的冲突与危机现象,并由此确立了建构当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原则。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热门推荐
  • 后来的后来只有我们

    后来的后来只有我们

    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痛是什么,如果不是你,我就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经历世间万物,但如果没有你,我便不想去体验这人生冷暖。一场无知的邂逅,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的感受所堆积而成,没有谁离了谁不能活,只有谁离了谁不想活,挫折,爱情,事业,诱惑,孤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他们该怎样面对……
  • 爱情的围墙

    爱情的围墙

    爱,是最美、最自然的感情。许多人认为爱情只是彼此本能的一种牵引,不需要任何方式上的改进和努力。却不知爱情也需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时,一个关键的技巧,便助你赢得如意爱情。
  • 诗人生活

    诗人生活

    每首诗歌都倾注着我发自内心的情感。或许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许你有同样的体验,或许你会产生同样的情感。只要遵循内心,只要一路向前,只要每天都设立更好的目标,你就能头脑更聪明,内心更光明,心态更年轻。只要一切都全身心投入,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只会有更多值得分享,只有会更多值得讲述。因为我们是人。
  • 郭文斌论

    郭文斌论

    中国“西部文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曾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的格局。发展至九十年代,在一些知名的知青老作家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一批新的以本土为主的作家蓬勃崛起,再度把西部文学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台。“西部”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西部文学”中的“西部”指在地理西部之上由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劳作习惯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文明形态。
  • 雷狱幻界

    雷狱幻界

    幻为天下之界,两方世界的奇点,跨两界入幻元,容一身之所得
  • 李嘉诚成大事的忠告

    李嘉诚成大事的忠告

    本书精选商界楷模李嘉诚的成功经验,以其成就事业的成功范例,对于有关敬业勤奋、知识储备、脚踏实地、诚信做人、广泛交际、仗义、进退有度等范畴的12个忠告进行了介绍。
  • 谁家玉笛听落梅

    谁家玉笛听落梅

    九重天茫茫,玉笛暗飞声。雪影重重处,落梅似有无。前世,她与他分隔于一场洪荒之劫,一个殒灭天际,一个被困禁地。这一世,同样只拥有两魂六魄的他们,因一场娃娃亲缘定今生。除妖降魔历天劫,他们是八荒四海中最受人崇敬的上位者;赤炎流冰魂散去,他们是三界六道最令人痛惜的有情人。他说:上天入地,成仙坠魔,我只想跟在你身边。她说:前世今生,三道六界,我只庆幸你还爱我。
  • 欺夫无罪:拐个少爷当驸马

    欺夫无罪:拐个少爷当驸马

    爱情,本来就是这样身不由己,明明爱着对方,却又不能大声地告诉他(她)。行走在人世间,多少繁华没落,多少风云又起,可是谁又能阻止谁爱上了谁?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但是到了最后,又有谁能够舍得放下,放下曾经的执著?她是落架的公主,却一心系于民情,哪怕毁了清白,也心甘情愿。他是富家少爷,富贾一方,却只为她心动。当少爷遇上公主,当欺骗遇上真情,谁又错付了谁?
  • 正好是少年

    正好是少年

    一个小县城里,一群有趣的少年们在慢慢成长,这是他们的小故事。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 爱情的情思在滋长

    爱情的情思在滋长

    看到你迟缓的身影,看到你紧锁的愁眉,看到你默默的泪水,我的心绪变得格外沉重。我知道,你在为初三酸甜苦辣的生活而惆怅万分,你在为成长中的种种烦恼而再三埋怨;你还在为前进中的点点滴滴的挫折而心灰意冷。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不可能只有幸福,这种生活经历谁都会遇到。我在书上看到这样故事,一个年仅19岁的姑娘,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夜服安眠药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可没想到蜜喝多了,意会如此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