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26

第26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忆江西农村改革报道的往事

高新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放牛娃出身的记者,与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联系,所以对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特别关注。

中国农民既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也是发端于农村,从农村起步,风起云涌,推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经济基础延伸到上层建筑。

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曾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苦难,这是人生的大不幸;我们又目睹了30年的改革开放巨变,我们是其参与者、宣传者、鼓动者,这又是人生的大幸。

但中国改革并不是风平浪静的,特别是农村改革,遇到了极“左”思潮的干扰,其激烈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1981年,我奉命去江西筹建《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开始叫记者组。出发前,我找到农村部主任李克林大姐,她告诉我,农村改革问题上斗争很尖锐,具体就是围绕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究竟是“社会主义阳关道”,还是“资本主义独木桥”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老大姐嘱咐我,下去以后一定要头脑清醒。

当时的江西,围绕农村改革会上会下争论尤其激烈。无论白天黑夜,有很多人找我谈话,反映情况,我的方针是只听不说,只采访不表态。这年5月初,我经抚州到吉安再到赣南采访一个多月,跑了十多个县市,特别是在吉安呆了近20天,采访了吉安地委、八个县委和众多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交谈。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后,我心里有底了,决心用手中的笔,坚定鲜明地支持农村搞以“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于是在吉安连夜写稿子。当年6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我写的长篇通讯《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吉安地区干部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的思想变化》。这是江西省第一篇明确支持“双包”责任制的新闻报道,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江西日报》总编辑姜惠龙说:“老高,文章写得好,我想全文转载,鉴于形势,又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江西(包括省委内部)围绕“双包”责任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双包”责任制,真正使农民有了种田的自主权,使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利益相结合,深受农民欢迎,所以发展势如破竹。一种意见则认为“双包”是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省和一些地区采取“压”和“堵”的办法。江西省委也几次派工作组去赣南、吉安等地区“纠偏”。赣南有个会昌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曾10次到会昌,邓小平同志曾任过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第五次反“围剿”时,毛主席在这里写了壮丽的《清平乐·会昌》。就是这个会昌,群众搞“双包”积极性高着哩!有关方面派工作组去“纠偏”,工作组下午一走,晚上又恢复了,前后派了五次工作组,规定“五清五不允”,即凡搞“双包”的队或户,清理乱砍滥伐,清理投机倒把,清理副业单干,清理超支欠款,清理归还农贷;一不允许分给土地,二不允许子女上学,三不允许享受政府物资供应,四不允许亲属在社队企业工作,五不允许入党。群众把这五次“纠偏”和“五清五不允”称为对“双包”责任制的“五次围剿”。像这种“五次围剿”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江西新闻界,对“双包”责任制“噤若寒蝉”并不奇怪。

但作为中央党报驻省记者,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支持农民的改革呼声,支持农民的改革实践和改革创新,用自己的笔宣传、推动农村“双包”责任制的发展、巩固和完善,这是自己的政治和职业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通讯在江西从上到下引起强烈反响。在省委一次常委扩大会上,一位领导同志站起来发言说,当记者,就要像《人民日报》高新庆同志那样,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支持群众的创造,支持新生事物。当时,这位领导同志还不认识我,当知道我在场时,特意跑过来跟我握手。这年10月,我随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白栋材(不久后任省委书记)去吉安时,吉安地委书记王书枫(以后调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一见面就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老高,真诚地感谢《人民日报》,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你们支持了我们。”原来,当时省委一位主要负责同志五六月间去吉安视察,严厉批评吉安搞“双包”,一时人心惶惶,思想波动。王书枫说:“在我们挨批时,你的文章登出来了。大家说《人民日报》代表中央说话,‘双包’没有错,‘双包’责任制于是巩固下来。”停顿一下,他又神秘地说:“你知道我们今年夏粮增产多少?”他伸出两个指头说:“两个亿呀!”他拍拍我肩膀说:“这两个亿,有《人民日报》的功劳,有你一份功劳!”

从1981年10月5日开始到11月初,我随白栋材考察吉安、赣州地区,主要是考察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特别注意“双包”责任制在发展中如何巩固、完善的问题,基本是白天陪同考察,晚上写稿,在《人民日报》一版至四版发了一系列新闻、通讯,回到南昌又连夜突击,以白栋材视察讲话的形式,全面阐述如何巩固、完善责任制的问题,《江西日报》一版头条全文发表,《人民日报》一版摘要发表,这样使江西各地托底了,推动江西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从发端、发展,走向稳定、巩固、完善的阶段。

1982年7月,我陪同当时报社主要领导在江西调查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当时对“双包”责任制责难很多,什么“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挖社会主义墙角”等等。还有些原来反对“双包”的,现在拼命主张联合。因为小平同志说过,“双包”是治穷的好办法,有人认为富了就不能搞“双包”了。我们就是要通过调查,以事实回答这些责难,富了能不能搞“双包”?多搞几年有什么问题?农村“双包”责任制要长期坚持。

吉安地区当时90%以上生产队都建立了大包干责任制,并且从农业发展到林业和多种经营,去年取得了大丰收,今年又战胜了特大洪灾。我们对大包干夺取大丰收以后,农民更加想集体、想国家,把国家、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以及大灾面前展现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舍家救人,亲帮亲、邻帮邻的大爱精神和干群团结,共渡危难的新气象特别感兴趣,写了一篇新闻和一篇评述性通讯,还配发一篇评论《用新眼光认识新问题》。新闻和评论登载在198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重要位置,通讯登在同日《人民日报》四版。主要回答大包干以后,农民是不是更自私?“大难临头”是不是各自飞的问题。评论特别指出:大包干责任制“是一种适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简便有效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好责任制”。“在这次战胜特大水灾的斗争中,大包干责任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崇高的精神力量,怎么能说大包干是最低级最危险最缺乏生命力的分田单干呢?”

在赣南调查时,赣南地委书记杜昭介绍说:所有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最难,有的群众说,计划生育让我断子绝孙,抵触情绪大着哩!这里有个别强迫命令问题,也有政策问题,过去按人口分粮,人越多,粮越多,不利于计划生育。现在人增,承包田不变,他自己就不愿多生。我们又写了一篇评述性新闻,并配了评论。稿件登在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一版。评论不仅全面回击了对大包干的各种责难,而且肯定它是群众的伟大创造,是被实践证明,深受群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评论指出,这种责任制并不是十全十美,需要继续健全,继续完善。但是广大农民和干部当前最大的顾虑是怕变,生怕刚刚好了又改变,要求肯定它。因此,健全和完善要在肯定的前提下进行,健全和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包干责任制更加稳定,更加发挥它的优越性,而不是损害它的优越性;不要强行把它改变成另一种责任制,或人为地“提高”到什么“更高级”的责任制。这段文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评论最后两段指出:“大包干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社员真正做了主人,真正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我们就要尊重这种自主权,如何进一步健全,如何进一步完善,只能尊重农民的意愿。那种总是按老框框想问题,总想按老路子办事的办法,那种好心好意的强迫命令和主观随意性的东西,千万不能再搞了。”“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农村政策得到全国农民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争取生产自主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包干就是广大农民贯彻执行三中全会政策的一个伟大创造。”

万里同志在一次全国农业书记会上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广大农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它是纠正“左”的错误,拨乱反正的成果,是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产物。中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时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推动责任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回顾三年来从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并且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的责任制形式,这个变化多大呀!这是一个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群众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万里同志这个总结非常准确、到位。

列宁有句名言:“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亿万农民群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它是有生命力的,是生气勃勃的。不但引起了农村的巨变,而且带动了各个部门、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引起全国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变与进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是说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是一个使农民从小康走向富裕小康的大政策;也是一个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消灭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大改革。这个改革的要旨,是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切实得到保护,从而更加有力地激发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更加有力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相信中国农民还会有许多新的创造,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勃勃前行。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回答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路线指引下,是农民,是亿万勇于改革创新的中国农民!

〔高新庆:人民日报社退休干部、高级记者〕

同类推荐
  •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本书讲述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如果说,老一辈的大道人在老校长姚文俊的带领下,使得人民大道小学成为“主体教育”的发源地,那么,如今的大道人在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相信读过这本书,读者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他们从“管理之道””教研之窗”“活动之旅”“家教之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管理、教师、学生、家长的活动经验。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兴起,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越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科学技术哲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科学技术哲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就科技哲学的前沿问题作了梳理和探讨,主要涉及历史认识论、体知认识论、社会本体论、认知科学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技术现象学、信息技术伦理等问题,分析全面、深刻。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热门推荐
  • 从网红开始当明星

    从网红开始当明星

    平行世界-紫星,被紫荆娱乐雪藏五年,只能给别人做枪手写歌的他,终于被一脚踢了出来。想成为明星,只能做梦?他看着眼前的喷泉,拿出手机,打开录像,开始唱歌。“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多年等待,当明星,从网红开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为你圈地为牢

    为你圈地为牢

    养父的公司面临破产,为了得到投资,她的亲生妈妈将她推给了他。不过是一场交易,结束后两人再没关系,可他却不肯放她走。她带上行李要离开,他却突然出现。“跟我回去。”“你是我什么人?”她淡漠的问。他心里明明喜欢的是别人,却能够无视自已的心,不爱她却要留住她,究竟他完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
  • 乾朝驸马爷

    乾朝驸马爷

    顾承远天生怕极了麻烦,奈何柳老头突发善心命他师兄弟二人前去临安比武,路上因为大师兄悲天悯人散尽银财,顾承远只得拐带着师兄走荒野山路,却又被师兄催着北上投军。初到京城得救终生所爱,天下初定又遇烽火战事,与军中弟兄共同保家卫国抵御敌寇的一系列故事。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借尸

    借尸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亲是猎户,有一段时间一直喂我吃这种东西……
  •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处于材料迷城的考生最清晰、最准确、最全面的学习、复习、考试指南,而且还反映了最新的艺术考试动向和发展态势。博采同类书之长而又独辟蹊径,其预见性、权威性、针对性均优于市面同类辅导书。
  • 大妖帝主

    大妖帝主

    当孤辰再次睁眼时,却成了陌生世界中的一只狐妖!!!(推荐一部小说:神魔驾临)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推荐,因为老子是神坏!!!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迷失在雅鲁藏布的21天

    迷失在雅鲁藏布的21天

    路小果一行五人满心欢喜地去雅鲁藏布大峡谷暑期探险,可是路遇塌方,不慎坠崖,虽然有幸存活,但在雅鲁藏布无人区却迷失了方向。为了寻找走出森林之路,他们历经种种艰险,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大森林里危机四伏:恶魔之树、食人花、巨蟒、狼人、食人蚁、巨鼠、一波又一波的危险接踵而至,五人最终能顺利脱险,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