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134

第134章 试析1985—1986年《真理报》上中国国家形象

王彤

一、概述

《真理报》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苏联最有权威的报纸。作为苏联共产党的重要喉舌,它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思想,是苏联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经历了友好结盟、紧张对峙、睦邻友好和稳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因此《真理报》上中国的国家形象也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对苏联的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由对外扩张、对抗转为收缩方针与和解政策。此时中国正处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加紧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时期,经济上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国际舆论纷纷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发展前景。在这种局势下,中苏加紧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步伐,《真理报》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增加。

本文选取戈尔巴乔夫上任初期1985年、1986年的《真理报》,考察这两年间《真理报》有关中国的报道,对比此间报道的差异,分析《真理报》上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样本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985年、1986年两年间《真理报》上所有涉华报道。其中,1985年《真理报》涉华报道共计69篇,1986年《真理报》涉华报道共计119篇,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这些报道涉及的主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纪念活动、科教文化等方面。1985年、1986年涉华报道的主题分布见下表。

本文从政治、外交、经济、纪念活动、科教文化等5个方面解读《真理报》上的涉华报道。

1.政治报道分析

《真理报》1985年、1986年的政治报道分别占涉华报道的26%和13%。《真理报》作为苏共的党报,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党派的各项活动非常关注,经常刊登这些政党领导的讲话,报道这些政党的各种会议情况,《真理报》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会议、决定和领导人讲话也给予了关注。

1985年的政治报道共计18篇,1986年的政治报道共计15篇。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会议和领导人讲话的报道主要围绕改革的主题,涉及农村经济、城市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在1985年、1986年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就,从《真理报》这两年的报道中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真理报》涉华政治报道不但报道中国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也关注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1986年这方面的稿件比1985年多。例如1985年12月13日报道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消除贪污腐败现象的通知;1986年3月14日介绍《经济日报》3月13日的一篇关于改进党员作风的文章;1986年12月27日报道了上海大学生游行示威的事件,同时介绍了《人民日报》12月25日的评论文章,指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政治体制改革非常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1986年12月30日介绍了《人民日报》12月29日的评论文章,针对大学生游行事件谈什么是民主,谈资本主义民主的欺骗性,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外交报道分析

外交报道在《真理报》所有涉华报道中所占比重最大。1985年的外交报道共计36篇,1986年的外交报道共计43篇,分别占涉华报道的52%和36%。

涉华外交报道中有关中国国家领导人、各种代表团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代表团互访方面的稿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1985年和1986年均为27篇。这些稿件报道了美国、日本、苏联、法国、波兰、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意大利、罗马尼亚、尼加拉瓜、利比亚等国的领导人、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及中国国家领导人、代表团出访美国、英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班牙、土耳其、突尼斯等国的消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对外政策做了重要调整,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方针。《真理报》的这些报道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在外交报道中关于中苏关系的报道数量不少,与中苏关系相关的报道1985年7篇,1986年11篇。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信息,从此开始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82年至1985年间,苏共中央三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相继去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发去唁电,并派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葬礼,这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葬礼外交”。“葬礼外交”对中苏关系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中苏关系逐步开始解冻。在此背景下,中苏政治关系改善力度逐渐加大,《真理报》上关于中苏两国代表团进行互访的消息经常见报。1985年10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中国;1986年4月,中苏举行政治磋商;1986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访问中国等。这些报道反映出中苏两国政府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冷战期间,国际风云不管如何变幻,美国、苏联和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苏联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对中美之间外交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点从《真理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中就可以体现出来。《真理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1985年为6篇,1986年为5篇,仅次于中苏关系报道数量。《真理报》报道中美两国的外交互访活动,如1985年3月美国政治事务国家秘书访问中国,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等。《真理报》也关注中美之间的外交事件,如1985年12月12日报道中国政府对美国警察非法逮捕和毒打中国公民表示抗议;1986年8月5日报道《人民日报》评论,批评美国众议院就人权问题通过决议,认为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真理报》也关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如中国外长吴学谦出访中东时发表的中国政府对中东问题的看法,中国政府支持朝鲜政府提出的南北谈判建议的声明,中国政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等报道。

3.经济报道分析

《真理报》涉华报道中的经济报道所占比例为9%,数量不是太多。这些报道主要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情况。

《真理报》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如中国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中国农村发展存在着电力和燃料不足问题等报道。

《真理报》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报道中美经济贸易谈判、中国与民主德国签订经济和技术长期合作协议、中苏签订经济贸易合作协议等消息,特别是关于中苏之间经贸往来的消息较多。

此外,经济报道也涉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中存在的问题。如1985年11月12日的文章介绍中国杂志上关于中国与西方外贸逆差的问题,特别是与美国、日本的贸易往来中的逆差。

4.纪念活动报道分析

《真理报》对一些涉华的纪念活动给予了较大的关注。1986年对纪念活动的报道稿件达到了22篇,占涉华报道总稿件的18%。

1985年关于纪念活动的报道只有2篇,都是报道中国举行的纪念反***胜利40周年的活动。

1986年报道纪念活动的稿件大幅增加,不但有中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消息,还有各种苏联举行纪念活动的消息。中国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主要包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活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中国国庆37周年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的活动等。苏联举行的纪念活动包括: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的活动,纪念董必武诞辰100周年的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30周年的学术会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的活动等。这些报道,特别是苏联为纪念中国革命成功、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诞辰举行的各种活动,充分反映了苏联对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肯定态度、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之情,反映出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苏联政府改善中苏关系的良好愿望。

5.科教文化报道分析

《真理报》涉华科教文体报道主要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内的改革和发展情况,1986年比1985年的数量多。

在科技方面报道了中国开始培养宇航员、中国生产的飞机开始在国内航班飞行的消息。在教育方面介绍了中国进行中小学教材改革、为加强培养高级人才增加研究生班数量的消息。在文化方面介绍了北京、上海的文化活动。1986年7月16日的文章介绍文化部副部长的讲话,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事业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引进外国的经验,但是要注意一些不良外国文化现象的影响。这些报道反映了中国在这些领域内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真理报》还报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如1985年7月26日报道苏联政府向中国赠送介绍反***胜利40周年的电影,1986年8月15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苏科技合作的广泛前景。

《真理报》涉华报道还包括社会报道、灾难报道、关于澳门的报道、关于台湾的报道、环保报道等内容。1986年涉及的范围比1985年要广。

三、结论

《真理报》1985年、1986年的涉华报道不但在数量上有变化,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也有所改变。1986年涉华报道的数量比1985年增加,可以看出《真理报》对中国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对比《真理报》1985年和1986年涉华报道的版面,可以看出中国在《真理报》上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真理报》国际版上设有题为“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的栏目,专门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消息。1985年的《真理报》从未把与中国相关的报道放在该栏目中。1986年8月5日一篇关于《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被放在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栏目中,从此一些涉华报道时常在该栏目中出现。1986年《真理报》涉华报道版面的变化,充分表明了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肯定。

对比《真理报》1985年和1986年涉华报道的范围,可以看出《真理报》开始关注中国实施的各项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中国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泛,在经济、科技、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展开,在《真理报》上中国展现出一个进行全面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真理报》关注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真理报》信息来源多为塔斯社、该报驻中国记者、新华社和中国主要报纸,因此该报的涉华报道较为客观公正。《真理报》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片面地报道事件本身,而是从正面报道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体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对外政策做了重要调整,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方针。《真理报》的报道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以及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科技合作,扩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展现出中国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形象。

1985年、1986年《真理报》涉华报道的变化体现出中苏关系的改善,报道数量、版面位置、涉及范围的变化表明苏联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关注,各种关于中苏在经济、技术、文化、科技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的报道,展现了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王彤:中国传媒大学2007级博士后〕

同类推荐
  •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力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高度,系统梳理、阐释、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形成依据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聚焦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根本的理论、现实问题,并努力把握蕴藏在其中的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 做好群众工作60法

    做好群众工作60法

    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任务。本书总结归纳出6类60种源于实践、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经验,来探讨它们的规律特点。这些方法和实例既有传统的做法,也有现实的创新;既有理论上的探索,也有实践上的行动;既有机关的经验,也有学校的体会;既有企业的探索,也有农村的典型。本书观点鲜明,案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作家的灵感宝库

    作家的灵感宝库

    灵感的汲取与释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很多因素。但无论对哪一类型的写作者来说,“借鉴”与“外界刺激”都绝对是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而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灵感交换中心”,帮助写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写作创意。本书是弗雷德·怀特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编纂的一部“灵感辞典”。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无论读者想写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2000个故事情境按照题材、类别详细分类,方便写作者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同时,作者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利用《作家的灵感宝库》这个无以伦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创作灵感,突破灵感枯竭这一写作障碍。
  •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20几岁,是决定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对20几岁这一时期把握得好与坏,未来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20几岁要懂的2000个社会常识,精彩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2000个社会常识,荟萃名人经典,浓缩前人精华,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一本改变你一生的智慧书,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热门推荐
  • 啸武九州

    啸武九州

    少年漂泊不识乡,血仇未报命迷茫。青锋虽折尤胜雪,定叫天剑世无双。这是属于陌千霜的时代,一名怀揣梦想的少年纵横九州的故事……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崔勤之文集

    崔勤之文集

    本书为崔勤之20余年论文的合集,涉及经济法的各个方面,对于经济法的研究及当年的学者的观点等,具有很权威的代表性。
  • 绑票

    绑票

    村子小得一扇瓢就能扣过来,七十六口人,一下子就让土匪给绑去了四个。老的老,小的小,家里又都穷得很均匀,总共用笤帚疙瘩打扫打扫也没有多少东西,你说土匪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再说,这帮那道儿的人马一茬茬来洗过多少回了,就是肥肠也洗得没油了。村里人一块儿喳咕这事儿,猜测可能是线人牵错了线儿:屁大的村子,又没有特别的富户,要饭的都嫌门少,兔子都懒得在这儿拉屎,也值得跑一趟吗,也值得一下子绑去四个吗?不过——有长辈咬着旱烟袋略有所思地说:也难说啊,土匪穷急了眼,也会阎王不嫌鬼瘦的。
  • 猎书记

    猎书记

    读书是令人愉悦的事,在买书、淘书和阅读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都会成为有趣的文字被作者诉之于笔端,平实地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间有欢笑,有哀伤,有轻松抑或沉重的思索,亦有自在抑或拘谨的心灵放飞,这才是书式生活的五彩缤纷的呈现,读之是让人自然地有所思的,情何以堪。
  • 建炎笔录

    建炎笔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沽邕传

    沽邕传

    她,从好好的21世纪穿越至书上没有记载的时代和地方,与另一个他先恨再爱,原本以为不能够再回去,但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一本古书,明明可以好好的穿越回去,但哪知最后一页没得-----.小剧场“烜王,你爱我吗?”“不爱”“那你爱谁?”“玢妃”过了不久,“她死了”——
  • 朱湘全集·译作卷(一)

    朱湘全集·译作卷(一)

    译作卷(一)收录了朱湘翻译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年,北新书局出版),《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年,北新书局出版)。朱湘的翻译注重音韵和节奏,其特点是在不脱离原诗意境的前提下表现自己对原作品的独到见解,本卷翻译作品全面展示了朱湘深厚的翻译功力与优美的翻译艺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香宋杂记

    香宋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