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06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4)

出版本土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员本土化、选题本土化和机构本土化。

1.人员本土化

目前外文局在美国的三家公司共有员工16人,除了少量国内派来的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员工。长河出版社和中国书刊社的董事长、总裁都是由外文局的领导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领导兼任,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当地员工有美国人,有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有从中国留学回来的“海归”,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情结。对于他们来说,供职于此,一方面是谋生,更重要的是兴趣所在。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当地员工能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市场,更容易做好本土化出版发行工作。因此,人员本土化是实现本土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件”环境。

2.选题本土化

选题涉及题材、内容、写法、翻译、编辑、设计、印刷、装帧、开本、推广等多个方面。选题本土化要求,首先必须是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或喜爱的题材,同时在内容、语言表达、制作形式等方面也尽量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本土销售,也就是要以市场定位选题。对于国内提供的选题,由于目标读者是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适应外国人的价值取向和阅读习惯,虽然含金量很大、信息非常有价值,但为了在国外推广,必须对之进行改造,删掉不便于理解的东西,增加背景材料和必要的解释,并在语言和表达上进行加工。在图书装帧上通常也要花大力气进行改造,如果说一本书看不出是中国出版的书,而更像美国书店里的书,那就成功了一半。从中国作品翻译过来的,要花很多力气来进行改造,使其本土化,这中间并非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美国本土的作品,编辑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市场接受程度也要高得多。十多年前,日本讲谈社在美国成立美国讲谈社,他们做到了人员和机构的本土化,但选题没有本土化,很多图书都是由日文直接翻译过去的,加工不多,最后没有成功,退出了美国市场。

3.机构本土化

机构本土化,是指把出版机构建成一个百分之百的美国公司。这里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的意思。

第一,外部环境。在美国,实行出版社登记制。成立出版社与成立其他公司一样,程序十分简单,可以通过律师或会计师,也可以自己上网申请。出版社成立后就可以马上申请ISBN书号,书号的多少由出版社自己决定。在美国注册的书号会自动地进入美国的图书数据库(BOWKER BOOKS IN PRINT),出版者只要在网上把图书的书名、书号、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所有的发行公司、书店、图书馆即可通过图书数据库来检索和采购图书。另外,出版社还要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发放的CIP号,这有利于图书馆订购。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资料进入数据库后就会收到订单,有时书还没有出版便已接到订单。这是图书进入主流发行渠道的必要条件。

第二,内部管理。在美国设立出版公司,雇佣当地员工,实现出版本土化,首先必须按照美国的通常做法,如果把国内的一套搬到美国来,肯定不会成功。公司运营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遇事要大家商量,部门之间要有协作精神,还要虚心听取当地员工的意见,尤其在选题、推广和设计方面。与其他美国公司一样,出版公司要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备的员工工作准则和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

长河出版社近几年的出版发展历程值得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参与者好好借鉴。2002年是长河出版社成立的准备和铺垫阶段。从2003年起,长河出版社开始将国内出版的比较适合美国读者的出版物进行翻译再加工或重新包装。到2004年,长河出版社开始接受英文原创作品,并开始与中国国内的出版机构合作,出版适合美国本土的出版物。

现在,国内各省出版社都先后成立了出版集团。各省出版集团完全可以与外文局及其所属海外公司积极合作,探索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将中国的文化推向国外,让中国的出版真正“走出去”。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长河出版社偕同美国中国书刊社共同设立了展台,中国外文局、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和长河出版社还在展会期间举办酒会,盛邀国内出版界的领导与同行,共商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合作与发展大计。

(二)中英图书版权贸易

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诞生在英国。英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版权保护的国家,也是版权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和版权贸易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的版权代理业极为发达,其版权代理公司有200多家,居欧洲第一。

英国与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关系极为密切,英国是中国引进外国版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前,中国出版的英国图书就已占相当大比例。1989年中国内地出版了超过353种的英国图书,在出版的外国图书中排名第四位。1995年,中国内地出版的英国图书超过208种,英国版图书排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排名一直保持到现在。1998年和1999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分别从英国引进了594种与860种图书版权,引进数量不断攀升。北京是中国内地引进英国版权最多的地区,1997年引进的英国版权达300余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与英国的版权贸易非常密切。上海引进英国版权的数量也呈增长态势。上海版权代理公司近年来代理引进英国图书近50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丛书》、《世界百年掠影》、《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系列》、《剑桥插图历史系列》等都是该公司代理引进的。由于中国版权贸易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出版社对中国市场发生兴趣,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DK公司等是与中国开展版权贸易合作的代表出版社。像DK公司,与中国出版社开展业务交流已达八年之久,他们不仅授权中国出版社出版了500多种图书,还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相对于版权引进而言,中国向英国输出版权数量很少。1998年为1种,1999年为20种,2000年为2种,2001年为1种,2002年为6种,2003年为2种,2004年为16种。2005年为74种,是近年来输出版权数量最多的一年。

(三)中德图书版权贸易

德国是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重要伙伴之一。在中国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前,中国翻译出版的两德(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图书种类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图书中位居第六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德国图书版权数量不断增加。据北京歌德学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柯乐迪的有关报告,1992~1996年,德国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由28种上升到135种。1996年,中国内地与港台出版社从德国引进图书版权135种(占德国对外输出总数的3%)。这些图书以少儿图书数量最多(28种),依次为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与文学类。1998年以来,中文图书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已成为德国出版社输出版权少数数量较多的几个市场之一。1998年,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出版社共从德国引进版权369种(占德国所有输出版权的8.9%)。其中,儿童和青少年书籍93种,文学类书籍60种,

历史和艺术史书籍44种。1999年这个数字又上升到471种,其中,157种为儿童和青少年书籍,哲学和宗教类书籍52种,文学书籍44种,自然书籍27种,艺术书籍2种。而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1998年,中国内地出版社从德国引进版权301种,1999年引进389种。在版权引进方面,1999年在美、英、日之后,德国在中国图书版权引进地排名中位列第四位。

与引进相比,中国出版社向德国输出版权数量非常少。据柯乐迪的报告,1996年中国(包括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向德国输出图书版权仅33种,占德国全部翻译书的0.3%。其中13种为纯文学书籍,其他为实用书籍。1999年,中国出版社对德国输出了13种图书的版权(其中一本是小说)。另据国家版权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1~1996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共向德国输出了27种图书版权,德国居内地对外国输出版权排名地的第四名。根据国家版权局年度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分别向德国输出版权7种与1种。

2004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共有参展商约6000家,其中276家来自亚洲。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参展商为28家,他们多以联合展台的形式参展。中国台湾曾是海外出版商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门户,但是现在中国内地已取代台湾成为国外出版社最感兴趣的市场。在德国所出版的每8本书中就有1本是翻译的书(即版权引进书),而引进版图书中又有一半是英语图书,法语引进版占第二位。由德国引进的日本版权书占其整个引进量的0.4%,排在第十位。中国排在第18位,占德国引进版权书总量的0.1%。

2003年,中国成为德文版权的引进大国。当年德国共输出7022种版权书,仅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就引进660种,占整个贸易量的9.4%。自1998年以来,中国从德国购买图书版权的数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一,直到2002年被韩国超过。

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德国出版社对预付金和版税的要求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把自己的作家们介绍到国际图书市场上去。近几年来,中国的出版社从德语出版市场引进的“冒险小虎队”系列、《游戏中的科学》和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作品《钢琴教师》等,都成为中国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

与英语相比,德语是小语种,中国出版界熟练掌握德语的版权经理和编辑很少,所以在中德版权贸易中需要双方做出更多努力。德国政府和出版业深知这一点,他们非常重视德文书在国外的推动。歌德学院及其德国图书信息中心(BIZ)在中国均设立了分院,更有利于与中国文化界、出版界交流,加强合作沟通。

据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分析,在整个图书行业的全球化趋势之下,总体上德国版权输出进展迅速。1994年,德国仅输出版权有3869种,2003年,德国向全球输出图书版权6989种,而到2004年,共输出7022种,十年间的增长率是80%。

从版权输出的种类来看,青少年图书比例最高。2003年输出的6989种图书中,有1804种都是少儿图书。近几年位居版权输出第二位的是文学图书,占15.6%。

从版权输出对象来看,2004年德国向中国输出版权占全年输出总量的9%,韩国占7.5%,西班牙占6.8%;翻译成英文输出到英语国家的占6.7%,波兰占6.6%,意大利占6.6%,捷克占5.9%,俄罗斯占5.9%,法语国家占5.8%,匈牙利占5.4%,其他语种国家占33.8%。1998~2004年间,除2002年外,中国皆为购买德国版权图书最多的国家(2002年为韩国)。从2004年开始,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全球化国际书展”、“德国哲学书展”、“德国最美书巡展”等,还在上海国际儿童图书博览会上成功地举办了德国少儿图书市场论坛。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更是不遗余力地组织大型国家展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德国出版社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德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出版社自行向全球版权贸易伙伴发送自制的版权书目录。与英语相比,德语属于小语种,因此很多出版社都将版权书信息翻译成英文。很多出版社网站都是德文的,但版权书这一栏会单独做成英文。每年春、秋两季,出版社都很有规律地通过互联网或以纸质形式将版权书目录发给全球版权贸易伙伴。二是通过书展贸易平台。德国出版商每年在国家组织下或自行参加大约25个国家的国际书展。

近年来,德国政府在版权输出方面也有新动作,即推出了“Litrix项目”。Litrix.de是向全世界介绍德国当代出版物的权威媒体之一,它于2003年7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诞生。其目标是增进全世界对德国当代出版物的认识和了解,使德国和其他国家在当代图书领域的交流更加深入和活跃。文化基金会初步计划为这个项目提供至2005年底的财政支持。Litrix.de的办公地点设在慕尼黑歌德学院,它的另一个合作伙伴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为了更好地向国外推荐优秀的德国新出版物,Litrix.de每年都会选出一个地区作为工作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从德国当代出版物中精选优秀作品

Litrix.de与一个高水平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五位独立的专家组成,其成员都是享誉德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以及一位在德语和德国文学领域都有较高造诣的国际成员。Litrix.de还在选拔过程中设立了第二个评审委员会——当地委员会。这个“当地委员会”由三名委员组成,他们都生活在当地,属于那里的文化圈。作为日耳曼学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他们对德国文学也非常熟悉;作为“活动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他们也有资格评价,哪一些题材和论点会引起当地读者的兴趣,综合考虑该国的文化审查和社会、宗教禁忌,判断这些书在该地区的翻译有没有可行性。合作,以“图书是否在文学方面、专业方面和风格方面具有高质量”,“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是否具有全球意义”以及“文章是否反映社会现实或者德国社会中个人的心理状态”为标准,每年从文学类书、非文学类书和少儿读物三大类图书中精选出30~40本新出版的优秀书籍,然后在其网站(http://www.Litrix.de)上用多种语言选登作品的内容节选、详细书评,并同时介绍作者和出版社等背景资料。

同类推荐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哈佛和耶鲁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
热门推荐
  • 绝色总裁的超级高手

    绝色总裁的超级高手

    一个从大山出来的土包子,不仅会道术,懂武功,而且还能够治病救人。“我的人生格条是专打装逼犯,掌抽叶良辰,脚踩龙傲天。”
  • 为夫如意

    为夫如意

    不过一不小心捡了个匣子。不过一不小心打开了匣子。不过一不小心想将匣子里的东西占为已有。有必要将她一个21世纪辛勤老作的农民孩子送到这食古不化的荒蛮时代么?话说送就送吧。但真有必要再送她一个便宜男人,外加一便宜孩子么?苍天啊,大地啊!快来将这脑袋缺跟筋的男人送走吧。我要回去呀!
  • 成为你的点点星光

    成为你的点点星光

    五年前,她是他圈养的宠物,五年后,她化身战地狂花强势归来。他是她的心魔,也是她的救赎。唯有在对他的执念里,五年前的那个她不愿死去。她是他的梦魇,也是他心中唯一的光。当他亲手把唯一能够救赎他的光丢弃,他成了来自地狱的撒旦。到底要怎样才能融化万年的冰川?当妖艳的美杜莎遭遇冷酷的撒旦,孰胜孰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研北杂志

    研北杂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Vtuber

    最强Vtuber

    你以为Vtuber是专业卖萌主播?NO!是屑头哒!你以为她是游戏Vtuber?No!她可是全能型Vtuber,唱歌画画N国语言在线翻译甚至是喵喵喵卖萌无所不能!她也是全球最硬核的DD,哪里有Vtuber,哪里就有她的打赏,请问你是我老婆吗?.jpg
  • 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套装28种)

    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套装28种)

    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你值得拥有!本作品集实质上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的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内容依次为:戴望舒作品 、洪灵菲作品 、胡也频作品 、蒋光慈作品 、梁遇春作品1 、梁遇春作品2 、刘呐鸥作品 、刘呐鸥小说经典 、章衣萍小说经典 、刘云若作品 、卢彦作品 、卢隐作品 、鲁迅:呐喊 、穆时英作品 、彭家煌小说经典 、钱玄同散文经典 、钱玄同作品 、丘东平小说经典 、柔石作品 、滕固作品 、闻一多作品 、萧红作品1 、萧红作品2 、徐志摩作品 、许地山作品 、叶紫作品 、郁达夫作品 、章衣萍作品 、朱自清作品 、邹韬奋作品。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老学究语

    老学究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