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700000019

第19章 调研(4)

4.3挣扎的理想者:《新闻调查》

“面对日趋边缘化的排名,面对日渐丧失的影响力,《新闻调查》不得不低下那高傲的头颅。”产生冲击的不仅仅是收视率,还有置身其中的商业社会带来的诱惑。虽然栏目的采编人员有着比较深厚的理想主义情结,但周围日渐喧嚣的消费主义生活,或多或少使许多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而收紧的舆论空间更加剧了队伍内心深处的不稳定感。

“精神的捍卫和物质现实诱惑,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带来很强烈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我们不知道我们能抵抗多久,我们能坚持多久。”政策限制、收视率压力、内心冲突,构成了《新闻调查》当下难以开启的“三重门”。

200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迎来了自己的第10个生日,也记录了10年来新闻民主参与功能在政治、市场勾兑下的载沉载浮。

《新闻调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首先体现为节目内容与政治要求之间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从《新闻调查》诞生之初就被先天赋予。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面世的时间背景,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第一个新闻年。在凤凰卫视掉头转向新闻并以其快速反应赢得媒体声望时,央视开始探索和实验“谈话”和“调查”节目。央视在这个时期的策略目标是:精品、深度和大台风范,尤其对《新闻调查》寄予厚望。时任台长的杨伟光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新闻调查》可以视作央视新闻改革继《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之后的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打造央视国际大台的倾力之举。于是,作为集合全评论部主力铸造的这个新栏目,《新闻调查》成为当时电视新闻人集英纳萃之地。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跻身像《南方周末》、凤凰卫视这样媒体的新闻业务核心领导层。因此,与其说《新闻调查》表象上是一个商业社会生产新闻产品的车间,不如说它骨子里是一个承载着知识分子倾向电视人理想主义情怀的手工作坊这样主观色彩较浓的判断。

知识分子倾向按悉尼科技大学冯崇义教授的定义知识分子分为两类,即“创造和传播符号文化知识的专业人士和凭借良心、理性和知识来干预社会政治事务的人士”。前者是靠符号文化知识来谋生的芸芸众生,后者则是跨越专业界线、凭借符号文化知识干预社会政治事物的人士。此处采纳这种定义的后者。判断来自《新闻调查》的人员构成和价值取向。《新闻调查》的位置吸引了许多高素质的新闻人加盟。对其中的个别人来说,这里提供的是体面的工作和还算不错的收入。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传播的平台。在他们身上,有着独立的选题取向,“对当下中国价值与制度的解构与重建无大裨益的事件与人物、众人没有下喙之处的‘教化新闻’,不会成为我主动申报的选题。”于是,如同对待一部文学作品,普通读者看到的是故事情节,文学爱好者看到的是谋篇布局,而评论家看到的则是作者的价值底牌一样,对于一些投入大量心力的新闻产品“追求意义”,已成为是部分从业者心照不宣的乐趣:

每一期节目的严格思想审查和反复修改,编导们用心良苦地在封锁边缘“夹带私货”,隔靴搔痒,所谓“Kick in Door”(体制内反抗)。虽然我们对其效果感到困惑,但始终保持敬意。也许,在中国,就像刘索拉写的,你别无选择。

这种格局也是在现有政治环境下、政治话语下的一种妥协。我们对这点,自己把它认识得很清楚。

但我们需要指出并强调的是,这些话语的有感而发,针对的是转型期一些亟需完善的制度漏洞、缺失,而不是与现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有冲突。同样,我们以下谈及从业者新闻理念与政治权力的张力关系,也是局限于任何一个爱思考、负责任的新闻人的自然反应。

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很容易被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所吸引,并内化其中的部分成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关于新闻专业主义,阿特休尔(J.H.Altschull)将新闻专业主义归纳为四条信念:

第一,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自广告商甚至是公众的干涉;第二,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第三,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第四,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

陆晔、潘忠党则对此有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这样的判断是建立在两个论据之上。首先,在《新闻调查》开创初期,无论是栏目内部主创人员,还是其分管领导,无不把《60分钟》当作为《新闻调查》的事业理想和专业标杆。直至今天,《60分钟》的节目还被《新闻调查》组内业务争论时常当作论证自己看法的有力证据,对《60分钟》的翻译推介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从中可见《60分钟》的职业理念对《新闻调查》的浸润之深。而《60分钟》的记者始终扮演着“内心世界的道德守护人、睿智的真相解说者、社会危机的向导、人类终极关怀的探索者”这一系列角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高度契合。而新闻专业主义的诸多操作原则,也在《新闻调查》的实践中得到目前国内新闻业界难得的尊重。以平衡意识为例,2002年《和神话较量的人》以专访的形式完成了经济学教授刘姝威揭露上市企业蓝田集团做假账欺骗股民事件。节目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并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评论类的一等奖。但在栏目内部,对该节目的质疑同样强烈,因为记者没有采访当事的另一方——蓝田集团,尽管当时各贷款银行停贷的举动间接证实了刘姝威的判断,但在形式上却违反了新闻专业主义对平衡意识的要求。

其次,自《新闻调查》成立以来,每年都会有数部“舆论监督”题材的片子因为非质量原因而禁播,其中2001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期节目,占一年的节目量的近1/4。这一方面说明某些片子被把关者认为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业者始终有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近年来在新闻工作者中的日渐接纳已经为有关研究所证实。陆晔和潘忠党在对所主持的中国三大中心城市媒体工作者深度访谈及调查进行研究后认为,作为社会转型期间的大陆新闻媒体,专业主义话语正在以碎片和区域的形态呈现。这种理念在《新闻调查》从业者的身上反映得更为突出,很大原因要归功于央视独特的用人体制,使得很多只带着自己的身份证来到这里的电视人,总体上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独立和激情。

解析了《新闻调查》作为反映政治与新闻之间张力关系的原因后,我们以2004年8月19日、2003年9月18日为时间的标志线,选择2004年8月19日后的2004年9月7日至2005年6月13日的连续36期节目;与此对应,选择2003年9月18日后的2003年10月11日至2004年8月10日的连续36期节目两个时段中事实上有37期节目,但《回望2003》、《共同的2004》为年度回访节目,为内容集粹,不能归类,故刨除。作为内容分析的对比研究时段。主要原因是:2003年是《新闻调查》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年:从内部环境看,首播时间的调整造成平均每期节目流失观众2000万人,留下的观众不到1300万人首播时间从周六黄金时段的21∶15调整为周一22∶35,收视率自2.75%降至1.08%(调整后24期准点播出平均数据)。在从创始之初的“正在发生的历史”到后来“新闻背后的新闻”,直至此前“探寻事实真相”,栏目理念面临再次明确和窄化。为挽救收视率,栏目从2003年9月18日正式确立“探寻事实真相”理念下严格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内部认可的调查性报道定义是:1、必须是记者进行的调查,而不是记者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2、一些人或一些组织企图掩盖侵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真相;3、题材是大众所关心的。作为主攻方向,而不再是以往的主题调查、舆情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四种类型并行;从外部环境看,2003年新政带来的新气象,鼓舞了新闻从业者对题材、口径的期望,因此选题上更为主动。而本身“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使它在整体上可以和阶级、党派等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在现代民主和现代法律可以容忍范围内的距离,使大众传媒可以对政治权力的行使和社会公众的权利享有进行监督,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而以“揭露”为目标的调查性报道,它的舆论监督特性是所有新闻产品种类中最为突出的。但是,及至2004年8月19日,中央要求“规范舆论监督节目”。而像调查性报道这样在罪恶暴露之前就介入的类型,事实上已经宣告停车。如此,这样的两个时段在理念与政策的碰撞下构成了对比的可能。

这样对比的目的在于,在当下社会转型制度缺失、缺陷层出不穷的时刻,被认为中国电视新闻中的旗舰栏目,《新闻调查》在内容选择上如何调适与“把关者”的关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理念、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情怀在“红灯”面前怎样释放;这些变化对新闻生态、社会生态又意味着什么。尝试解答这些疑问,就是我们尝试做内容分析的价值。

然而,在“红灯”亮起之后,显然两者对比舆论监督节目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后者的数字理论上为零。那么,此时需要的是寻找到联结新闻内容与政治权力关系的适当桥梁。由于新闻业传统的定位和把关标准,事实上要在公开发表的新闻中寻找到明显与体制的某些根本缺陷形成正面冲突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些缺陷并不难发现。但由于政治系统历史上长期如同坚持“黑箱”观察者通过“黑箱”般的运作,使得这些信息的反馈和传播始终被要求游离于大众传媒管道之外。所幸,这些信息并非在大众传媒上毫无反映,而是通过“追求意义”作隐晦、零星地展现,而知识政治理论的建构又为我们分析新闻内容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尝试的可能。

知识政治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政治形态均有与其相对应的知识类型和知识基础”。知识有其自主进化的一面,也有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对知识的争夺和占有的一面。因而:

对知识的政治化利用以及对政治的知识化改造在人类历史的一开始就已经形成。政治必然要通过知识化的论证才能被承认,政治斗争暗含的是对知识领导权的争夺,这样,政治问题实际上就转化为知识问题。与此同时,知识世界是以指向真理为依归的,是以提升人的判断力为己任的,是以展现生命意义为宗旨的,知识对政治的塑造也就是知识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化。

正是根据政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紧张性和渗透性,知识政治理论将世上所有知识分为规范知识、合法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三大类。

在西方传统看来,知识分为两大类,即关于事物的知识和关于真理的知识。而知识政治理论就把后者作为规范知识的核心定义,即指的是对事物性质的把握,知其性质则意味着进入真理世界。规范知识是思想孕生的温床,是规定行动的理由。作为政治权力的眼睛,它以监视权力、批判理性无限泛滥为己任,奉行“为知识而知识”的信条。在它看来,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政治不过是一种幻像、一种虚假和暂时的东西,真正的政治从来都不是在现象领域中显现出来的,而是存在于与幻像完全不相容的精神世界之中。也就是说,它始终强调政治文明的不断进化,否定政治形态的一劳永逸。“在路上”,这就是规范知识所包含的政治观念。这样的观念对始终强调执政合法性的任何一个政权来说,无疑是充满挑衅的。而规范知识又是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们无法遏制的自觉追求,并始终维护这个没有掺杂器术和未经污染的透明世界。因此,规范知识和政治权力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

而合法化知识和政治权力则是相互承认关系。这有两重意思:一是被政治权力认可和承认之意;二是赋予政治权力以道理之意。知识资源对政治道理的论证和政治权力对知识资源的收购是合法化知识诞生的前提。这说明,一方面,合法化知识有着塑造政治生活样式的冲动,即遵照已有的政治样式,去创建政治的一系列规定,从而成为探讨政治理由的文化依据;另一方面,合法化知识在规定政治的同时,反过来也不自觉地被政治所规定,即合法化知识极有可能被政治权力收购过去,得到政治上的认可,并成为支撑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法理化知识”。

同类推荐
  •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以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为主要内容,将前沿性媒体运营理念与实战性媒体运营实务相结合,涉及媒体实务、媒体运营、新媒体、传媒思想等方面。《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对区域性媒体的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可作为高校传媒专业参考用书,也可为传媒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媒体管理概论

    媒体管理概论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管理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方式。媒体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事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和组织目标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和其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体管理概论”课题组成立,并把该课题作为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媒体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该书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最伟大、最高尚、最科学、最有力量的思想。本书是对经典的浓缩,是对大师的一种怀念。精心选取了人文类、宗教类、管理类、哲学类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经典,记录了世界思想史上的每一个脚步,是大师智慧精华的缩影。内容精彩,版块丰富,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读。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

    本书论述了教学的基本概念,人的发展与教育,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神偷问道

    神偷问道

    闻名遐迩的“妙手空空”前往南阳王府盗取夜明珠,奈何却被人捷足先登,那人不仅将夜明珠盗走,还一把火将南阳王府烧的轰轰烈烈…自此以后,无论“妙手空空”身在何处都不断的听闻“自己”去别人家里纵火啊…偷盗别人的传家之宝啊…还有流言说“自己”从“神偷”,变成了“采花大盗”,专挑年轻貌美的女子下手之类的云云…于是,妙手空空便下定决心要查清一切。
  • 迷人小王妃

    迷人小王妃

    苍龙国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沸腾了京都的大街小巷,车马簇簇、人潮如织。今夜,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无云。仰望天际,繁星似锦;俯瞰大地,灯火璀璨。火红的喜庆灯笼迎风招展,四溢的茶香扑鼻而来,欢声笑语中尽显盛世之都的无比魅力。据说,每年的元宵灯会都能迎来身份尊贵的皇子公主们大驾,所以愈发地激起万千俊男美女们走上街头,期望能与贵胄公子们有一次擦肩而过的缘分。小巷的尽头,一辆华丽的马车缓缓驶……
  • 老公又犯病了

    老公又犯病了

    推荐春春新文(重生九零小福宝)希望大家多多投票支持!“老公,我好累!”安颜汐涨红着脸,一脸的疲惫。“乖,让老公再给你按按。”男人一脸宠溺的看着她,传闻帝都墨少娶了安家那位痴傻的二小姐,让众人一度的惊掉了下巴,然而有一天,安家的二小姐忽然不痴傻变清醒了,问该怎么办,当然是继续狠狠的宠着了,“老公,外面都说你把我宠的无法无天了,我真的已经无法无天了吗?”嗯。”
  • Julia's Cats
  • 重启汉末

    重启汉末

    重启汉末,一个完全不同的汉末故事!一个完全不同的三国,一次荡气回肠的爱恋,一份永不停息的热血,一场与众不同的奇梦。
  • 告别单调的生活

    告别单调的生活

    女人的“形象”是一个女人外表与内在结合而留下的印象,无声而准确的讲述着你的故事——你的年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本书是一本让女人找到幸福之路的散文集。想做一个幸福的女人的女人进来看看吧,一定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读过此书,作为单身女人你将获得意外的收获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际争霸全服大穿越

    星际争霸全服大穿越

    在网吧打星际争霸随便选个阵营都能穿越,而且所有的玩家都穿越了,所有职业玩家全部惨遭毒奶。这一切是人性的泯灭还是良心的流失,其中一定有肮脏的PY交易。剧情向加龙傲天向。(好吧,作者坦白的确有点鬼畜。)
  •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这是一个帅大叔和可爱萝莉的故事】“嗯!”欧小夕弓身,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男埋头在身上制造着朵朵红霞。“韩墨非,你干嘛哦?”欧小夕很莫名。“亲爱的老婆,我在服务你~”这个世界太坑爹了吧,她欧小夕才18岁,才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居然就要她结婚。而且对象居然还是那个让他屡屡出丑的变态大叔?上帝大叔真爱跟她开玩笑!!原本要来拒婚的韩墨非却在生日宴会上被这个莽莽撞撞的小丫头吸引。于是腹黑大叔开始阴谋阳谋,就是要把小丫头骗回家……片段一:“韩墨菲,我不跟你过了,我要跟欧彦晨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呜呜呜呜。”某男汗颜,这样的情节,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片段二:“亲爱的老婆,今天上课累不累啊。”一进门就开始献殷勤,欧小夕觉得不对劲。“韩墨菲你这几天都很奇怪哦。难道真的像若若说的一样,你要把我骗上床?”没有料到自己的小妻子会这样直接,某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正想说什么,谁知道他的小妻子继续道“你帮我把作业做完,今晚我们一起睡觉觉,嘻嘻。”某男狂喜,拿起作业本,狂写,为了他的性福YY........【本文绝对宠文,一对一!放心跳坑吧!】
  • 元气骑士之曙光

    元气骑士之曙光

    天象异变,地牢突然出现无数的嗜血生物,元气星面临着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