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7400000028

第28章 传播与国家认同(4)

可见,这位伊拉克“超女”的大红大紫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折射了伊拉克人对国家认同的呼唤。她被冠以“美索不达米亚的女儿”,这一名称本身就超越了教派、集团、地区的狭隘性,成为伊拉克形象的代码,稍微比照一下本章前文中提出的基于安德森(2005)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和Craig Calhoun(1997)提出建构国族的基础条件,就可以发现仅“美索不达米亚”一词竟然就涵盖了全部10项条件。除了在第7项的“文化(culture)”——“包括语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以及风俗习惯等”,在宗教信仰上还有些差异外,特别是在“时间上的深度(temporal depth)”、“共同祖先(descent)”、“特殊的历史(history)”都相当贴切和完整。一句话,现代的具有世界流行时尚的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完成了这一共建“共同体想象”的仪式共享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家认同需要以政治的现实力量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通过传播来构建国家认同,这正是伊拉克国家认同危机带给人们的启示。

第四节 美国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南北战争(1861~1865)的历史考察

美国的崛起其实与其国家认同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上美国也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某些国家相似,同样也曾面临过重大的国家认同危机,美国还曾经经历过一场大规模的相当惨烈的内战——南北战争。在战争硝烟散去后,美国人在抚平创伤的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民族和解机制,从而形成新的国家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南北战争不仅是关乎自由、奴隶制、经济利益和政治体制等问题,还关乎国家认同问题,美国的南北战争即是两种国家认同的较量。战争之后的民族和解与重建,则是形成新的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里,本书将从传播的视角,特别是仪式传播的层面来考察美国在建构国家认同中的成功之处和其中隐含着的不朽价值。

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争伤亡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交战双方为美国联邦和美国南方邦联。实行奴隶制的十一个南方州于1861年退出联邦,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挑起战争,北方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为了统一而与南方交战。1865年,南方叛军统帅罗伯特·李向联邦统帅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投降,南北战争结束,有非常多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记述和研究,在此不再介绍。在探讨战争、死亡对于国家意义的角度,美国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第28任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是美国19世纪历史研究的专家,专门研究战前的南方与南北战争,她花了十年时间写成本书。在2008年出版了《苦难共和国:死亡与美国内战》(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Death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一书,剖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这段历史。

根据福斯特在该书第一章的介绍,在南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估算起来总共约有62万人,相当于当时2%的美国人口据历史资料,战争初期,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这个数字比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墨西哥战争、美国-西班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加起来还要多。她还指出,南北战争还造成平民死亡,因为战争往往在农场和田野进行,战场引发的流行疾病、加上游击战、饥饿等因素使诸如妇女、儿童等死亡。根据历史学家James McPherson的估算,大约有5万平民因战争死亡;并且他估算整个南部邦联的战争死亡率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任何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除某些特别区域外的多数地区。这一历史事实的确让人感到震撼!

上面列举的数字只是个大概,因为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牺牲人数的准确记录。毕竟战争是相当紧张、激烈和残酷的,战争期间没有人系统地通知这些阵亡将士的家人,也没有人专门承担准确记录的工作。在某些战场,一天的伤亡人数就可以达到数千人,清理尸体、运输和埋葬都成了大问题,无法系统性地清点阵亡人数,也没有成熟的机制可以把尸体运送回故乡,许多战士就在自己倒下的战场上死去,然后腐烂。这么多人在这场人们本以为数周就能结束的战争中丧命,其中有半数左右都是“无名英雄”。这就是南北战争的现实状况。在福斯特看来:“战争死亡人数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数字本身”。在这场战争中,曾经极为残酷、无可奈何的死亡成为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经历。几乎没有家庭可以逃过战火的硝烟。

当然,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伤亡,因而在美国内战中也流传着很多与此相关的故事,在《苦难共和国:死亡与美国内战》一书中有不少描述。例如:当时的平民和士兵如何互相帮助,穿越敌军的封锁,帮助家庭寻找失踪的亲属,写信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场战争对美利坚民族带来的心灵影响,从本书在前面建构的基于传播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基础条件上看,美国的南北战争确实提供了有关“英雄(heroes)”、“史诗(epic)”这两项基本符号条件David Blight教授是耶鲁大学研究奴隶制和美国内战的专家,根据他在耶鲁大学课程《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的第一讲《绪论:美国内战为什么能够激起人们对于历史的想象?》中总结的原因有:对史诗的热忱;美国人对救赎叙事的偏爱;种族意识的觉醒;对失败的眷恋;对现代美国的追根溯源,在形成美国国家认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军人公墓的建立与民族和解

虽然这场战争的发动从地理上、政治上都造成了美国国家的分裂,美国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是在战后,这个民族却通过让幸存者共同承受失去至亲的悲伤,通过凭吊逝去生命的仪式,通过民族和解,把南北两边的人民团结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军人公墓的建立具有不朽的价值。那么,军人公墓的建造以及与此相连的各种善后事项,究竟对于建构美国国家认同起到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呢?这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问题。

英国历史学者Susan-Mary Grant(2005)的论文《让逝者重生:战争、记忆和美国国家身份认同》(Raising the Dead:War,Memory and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站在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了美国人在建立军人公墓上的一些做法,很有见地。根据该文的历史资料,欧洲建起第一个军人公墓德国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开始建欧洲第一个军人公墓。的时候,美国已经拥有了73个这样的军人公墓,这说明美国人在这方面远远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北方的联邦政府对于战争中亡者如何处理,在战争一开始并不是非常清晰的,而是一步一步清理出头绪来的,因为这场战争原以为不会持续这么长。构建出国家的军人墓地体系的整个框架(framework),追溯起来,大概发端于1862年,国防部命令总军需官给战地医院提供表格,以便那些阵亡者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要用合适的材料去建造墓穴。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条例制定出来究竟如何埋葬死者,但是有一些命令是关于在战争附近预留一些合适的地块以备后用。民间组织开始介入到这些事务中,他们安排了一些土地给国防部用于以后建造军人墓地。也就是在这一年,国会授权总统“购买土地用于建造国家的陵园,让那些为国捐躯者安息”。在1862年末,已经有14块国家陵园的土地被安置妥当,但是,其实并不全是联邦政府出资的,有的是由州政府出资。这里面最有名的是安提塔姆(Antietam)1862年9月17日,马里兰的安提塔姆(Antietam)发生过一场整个南北战争中日伤亡最大的战役。联邦军队在此役中重创了邦联军队。战役之后,林肯在此发表了《解放宣言》,始建于1862年,还有葛底斯堡(Gettysburg),始建于1863年。

另据福斯特(2008)的分析,修建军人公墓标志着联邦政府进入丧葬业,同时也开始从事象征性和实际性的悼念事务。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开始举行大规模的遗骨身份辨认、埋葬和纪念活动。1865年这场南北战争一结束,联邦政府就开始一项费力费钱的工作,工作人员开始补查以前死亡的人数,在乡村仔细查找和清点阵亡联邦军将士的尸体,同时还负责辨认身份和埋葬。当发现埋葬北方将士的南方墓地有可能遭到亵渎时,政府还出资将尸体挖掘出来,运回北方并在葛底斯堡等地的军人公墓中安葬。这项工作非常庞大且史无前例,直到1871年全部工作完成时,30多万联邦军阵亡将士已在74座军人公墓安葬事实上,最后一座移交联邦政府的公墓是阿灵顿(Arlington)公墓,1872年移交联邦政府。因此,文献中有说法上的细微差异。战后重葬工作的总设计师埃德蒙德·惠特曼(Edmund Whitman)说,“这样一种集中全国的力量和资源,只为表达一种情感的举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战后还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那些为南方邦联而战死的将士,可否安葬在国家的军人公墓?另外,还有一些无名战士,无法识别究竟是南方军的,还是北方军的,他们也是无意中埋葬在国家公墓的。在战后,就Antietam公墓而言,马里兰立法明确认可南方军的战士可以埋葬在北方的土地上;但是,这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反对,称其怎么能让“反叛者”享有如此的“国家殊荣”(Susan,2005:518);同样,南方也有人表示不愿意北方战士埋葬于南方的土地。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邦联的幽灵”(ghosts of the confederacy),在新南方上空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意义就是一个“逝去的国家”(a nation lost),而不是一个“重生的国家”(a nation reborn);但是,这种反对的声音不久就被南北民族之间的和解融化了。1865年第一个扫墓日(Decoration Day)在南方的南卡罗莱纳州举行,人们不分南北双方,在春天向双方死者的墓地都奉献鲜花;之后,北方也开始采用这种仪式来祭奠牺牲的将士。1868年5月30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节日从纪念南北战争中的阵亡将士演变为纪念任何战争中死亡的美国人。在每年的这个日子,美国政府大楼下半旗,人们通常在阵亡士兵的墓前插上国旗或者摆上鲜花,并且参观纪念馆,看望阵亡军人的家属。学校也举行活动,让学生记住那些为捍卫他们的自由生活而付出最大牺牲的人。(最初即Decoration Day,后来通称为Memorial Day)被确定下来,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坐落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其规模庞大,占地达170公顷。陵园呈半圆形,周围树木蓊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洁白的墓碑鳞次栉比,宛如逝者的庞大军阵,声威浩荡,蔚为壮观,人们为南北双方的阵亡士兵献上鲜花。

从此,美国人通过对牺牲者的举国纪念仪式,开启了阵亡将士纪念的传统,较之于欧洲的停战日(Armistice Day)早了数十年的时间,而这数十年内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飞并追赶欧洲列强。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对于军人墓地所维系的国家认同力量,特别是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背后隐含的现代民族主义文化,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也有专门的论述: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地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这样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2005:9)

同类推荐
  •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论文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论文

    一流的英文管理学期刊有A与A-/B+等两级。《北大微讲堂: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给出了一流管理学期刊的期刊名称、特点等,帮助读者发表论文。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在系统梳理我国对外报道业务变革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对外报道机构及其规制、对外报道的外部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实务操作层面探讨对外报道的方式、策略,内容采集与制作,信息加工与整理,对外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对外报道的受众策略及效果评价,网络时代对外报道业务的演进与变革等问题。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热门推荐
  • 哈佛情商课

    哈佛情商课

    “情商”一词,起初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他在《精神状态》一书中提出人有“多元智慧”,自此开启了情商学说的新智。所谓情商,就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使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作用只占20%,而情商作用却占80%。”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一个高情商的人不仅在生活中如沐春风,爱情上春风得意,做领导也能带领团队取得更辉煌的成绩。高情商的人即使是个职场新人,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晋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 主角逼我写的一本书

    主角逼我写的一本书

    本来是不想写这本书的,但由于上一本书前期把主角塑造的太弱智,结果他从书中跳了出来,拿刀架着我的脖子,让我把上一本书的真实情况写出来,以便挽回他的形象。所以本作者只能用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同一个故事,并将主角后来的故事告诉大家
  • 我又找到了你们

    我又找到了你们

    (三个女孩儿的友情故事,无感情线)【现代+异能】你们将我从刺骨的冷水里抱起,那一刻,我就认定了我生命里的阳光。--赫连小七可不可以,不要再留下我一个人。
  • 香初上舞(典藏版)

    香初上舞(典藏版)

    少侠毕秋寒与丞相公子圣香一并行走江湖,并且要追查二十年前四大高手被杀之谜。偏偏赶上多事之秋,江湖纷争迭起,毕秋寒所追查的事情渐渐朝圣香靠拢,他渐渐发现这纨绔子弟身上有许多隐情,更有不可思议的身世之谜隐藏其中。原来圣香竟然是宋太祖和杀手笑姬的私生子,当年四大高手被杀,正是因为笑姬和太祖的关系。毕秋寒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与此同时,各路枭雄纷纷登场,国仇家恨,孰是孰非……
  • 布衣宰相孙叔敖

    布衣宰相孙叔敖

    孙叔敖,父亲死于国难,负母逃亡乡野。遇高人指点,遂成大器,终以布衣之身,被决意强国富民的楚庄王举为令尹。其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晋文相继称霸。楚国扼控江汉之势,亦欲北上争霸,却苦于国势贫弱,难与晋国争锋。孙叔敖拜相,革除弊政,改善税法,兴修水利,清丈田亩,利民强兵。虽因奸党构陷而遭三次罢相,亦无怨无悔,不堕强国富民之心,终于感悟庄王,君臣合德,使楚国走上富强之路。公元前597年,楚在邲地与晋决战大胜,成为新的霸主。
  • 普兰誓言 (全本)已出版

    普兰誓言 (全本)已出版

    忘情水是世间最好的药,却不知我为什么没有喝,徒留了前世的纠葛,在寂寞中坚守……今生的我——云想依,已经29岁了,是典型的都市“白骨精”,至今单身。因为我不相信世间还有誓言,所以我不相信任何男人,所以我视爱情如粪土,所以我去了尘世中充满信仰的一方净土——西藏。蜿蜒的孔雀河、深蓝的拉昂错、蓝色的琉璃草、受诅咒的雪豹、红色的圆月亮,那里,唤醒了我前世的记忆,以及和我一起遗失在千年前的誓言,真实的美女与野兽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拉开了……欢迎大家加入QQ群:44983769
  • 太上洞玄灵宝十师度人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师度人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早领悟,早幸福

    早领悟,早幸福

    领悟人生哲理,踏上成功之路,开启幸福之门。人生的哲理年轻时不明白,也不曾想要去明白。中年时想要明白,却经常想不明白。年老时都已明白,失去的东西却太多了。早一天领悟,就早一天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顺利,使我们加快走向成功的步伐,早日拥有幸福。
  • 灭世之圣尊

    灭世之圣尊

    创世至尊鸿钧老祖开辟灵界、此处仙气缭绕,是修炼悟道的绝佳场所。鸿钧身死道消之后,灵界被天龙帝尊一分为二成了现在的天、地二界。天界无灵根或无法修炼之人则被丢入地界。地界有三界六道,各种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残酷的世界常常让人神经紧绷······
  • 那女那情那事儿

    那女那情那事儿

    本书以号称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杨玉环……才女李清照,风尘女子中“秦淮八艳”等女子的生存情感为主线,共描写十九个女子红颜薄命的人生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