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7100000011

第11章 国际危机传播中的媒介组织及其生产机制(2)

二、新闻专业主义在“媒介化危机”中的功能

面对技术—制度环境的结构性制约,媒介组织在国际危机报道中如何体现自身的能动性,甚至影响国际危机的走势?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将引入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这一结合观念与实践的解释框架,对媒介组织的能动性以及“媒介化危机”的制造进行分析。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解释框架

新闻专业主义是媒介组织(特别是以新闻资讯为主要产品的媒介组织)在观念与经验层面,面对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制约而生发的一种能动性。那么,这种能动性从何而来,在此有必要先引出一个基本概念——专业(profession)。通过对一些专业组织的历史考察,威伦斯基提出,一个职业(occupation)转变成一个专业需经过五个阶段:第一,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full-time)的职业;第二,建立起训练学校;第三,形成专业协会;第四,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掌管自己的工作;第五,专业协会公布正式的道德准则。完成以上五个阶段的转型,我们便可以认定一个职业变成了专业。

于是,在上述认定的基础上,媒介组织的新闻专业主义呈现出怎样的面貌?陆晔和潘忠党将其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一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第二,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第三,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第四,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第五,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以上是从专业到专业主义的一种观念框架,接续提供若干经验层面的案例,以便切近理解:首先,关于媒介作为一种专业在转型中国的演进,资深媒介人钱钢、贺延光曾在一次讨论会中说过:虽然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但中国新闻事业一直在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他们当年刚刚参加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清晰的“记者”概念,只是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宣传干部”。可是,起码在今天,“记者”这一具有专业认同意识的职业概念已深入人心。这就是专业的成型与发展。

而进入国际危机传播的现实情境,华语电视机构在专业主义方面的建构或倒退,在“9·11”事件的报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凤凰卫视在北京时间当天晚上9点10分,发出关于“9·11”事件的第一条消息“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被袭起火”,成为香港、内地乃至世界华语媒体的最早播报。接着,凤凰卫视的总监、主编、助理、导播、助播、字幕、化妆、导控、主持人等全部投入了这场没日没夜连轴转的空前直播(36小时),见证了“9·11”事件的全过程。此处关于凤凰卫视“9·11”事件报道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急于在电视中看到现场场景的观众,一直等到12时的整点新闻时,才从中央电视台收到一则播音员的口播简要新闻。直到转天早晨,《东方时空》才在早新闻时段第一次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可以说,中央电视台在“9·11”事件的报道中,输在了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与实践上。但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国际危机的传播活动中,央视从“及时上报”向“即时播报”的转型,却是一种专业主义的进步。

(二)媒介组织的能动性

在我们看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基于我们对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的,而传媒的作用和地位又是基于我们对社会结构的总体认识,基于我们对国家—社会—公众这一社会模型的设定,基于我们对于社会管理方式的设定”。那么,在这种设定与认识当中,媒介组织自身的能动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事实上,上述能动性的体现,在面临国际危机的当头,也是一种“不得不”的策略与转变。正如央视资深业者包军昊在2008年反思“藏独”报道、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时提到:“‘藏独’这个事情,我们还和以前一样,觉得应该慎重,所以没报,其实最后的结果你会发现主流媒体吃的亏已经很多。有了突发事件,我们还是按照之前那套思路,等一等看一看,万事要慎重,没有第一时间抢报,事后报正面,往往造成舆论方面的被动。中央有明确的说明,遇到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迅速报。换言之,以前‘及时报’不是马上报道,而是马上向上级汇报。上级掂量一下,评估一下,看能不能行。现在网络、MSN、短信传播非常快,你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的话,你会失去你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你会失信于民。所以第一时间反应非常重要,要‘即时报’,就是马上报道。”除了面临危机“不得不”作出调改,媒介组织还可以在如下层面作出积极的应对此处积极应对的阐述框架:

首先,为公众提供反映国际危机真实情况的信息(informing the public),因为如若没有真相的呈现,四起的谣言反而会让危机扩大化;其次,引导公众关注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敏感危机信息(sensitizing the public),这其中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中最根本的贴近性原则,而非“为报道而报道”、“为关注而关注”;再次,提醒公众关注与他们利益相关的重要危机信息(updating the public),这是因为国际危机并非静态的,它也在不断发展、变异当中;复次,监督政府和商业机构(supervising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除了纯粹的自然性危机,在社会结构的顶层往往是社会性危机的原发地与放大器,比如“水门事件”与“安然事件”;最后,媒介组织要帮助公众设置危机议程(setting agenda)。

(三)“媒介化危机”的制造

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中,危机何以可能?以何国际?事实上,如果没有媒介的传播活动伴随,大量国际危机,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区性危机,将成为一个伪命题。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博客、微博等实时跟进,作为受众的我们很难知晓千里之外智利矿难的井下和周遭情况。哪怕是国内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如果没有大学生王凯连续上传三百余条有关舟曲泥石流的微博,只是习惯于面对屏幕的你我也很难切近体会灾害的破坏力。

基于此,“媒介化危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基于媒介组织的生产性活动而得以传播、受其影响甚至被其改变的危机事件。

当然,“媒介化危机”并非今日才有,如果进入全球媒介的历史演进中,在百余年前的美国就有生动的案例。那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主角是“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以及他的《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在战争爆发前,赫斯特的《纽约日报》不断制造火药味,极力鼓吹对西班牙开战。赫斯特甚至公开宣称,为了使两国打起来,他花费了100万美元用于鼓动宣传。“据说美西战争前,赫斯特曾派画家雷明顿前去古巴采访。雷明顿到古巴以后,发现情况并不像美国报刊宣扬的那样,就给赫斯特拍回一封电报:‘一切平静。这里没有动乱。不会发生战争。我想回去了。’赫斯特马上回电,写道:‘哈瓦那,雷明顿,请留在古巴。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虽然这封电报的真实性难考证,但一个由报纸制造的战争事件,以一种负面的形象被世界危机传播史记录了下来。

以上案例虽然是负面的,但它带给我们对于“媒介化危机”的思考却并非是负面的,而是一种反思性的理解:毕竟,当前越来越多的战争、矿难、地震、台风……被媒介生产活动日常化、即时化、密集化地传播开来。这是人类掌控危机的一种进步?社会—媒介层面的一种发展?还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极致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还在不断给出,我们必须审慎地持续关注。

三、媒介组织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在外部的技术—制度环境制约下,媒介组织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圭臬,在国际危机的传播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能动性。但在当今时代“媒介化危机”的生成及演进中,我们还是要保持足够的反思。

综合以上部分的阐释,在此可以对媒介组织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做如下归纳。

(一)危机信息的传达与反馈

告知(to inform),是媒介组织最基本的作用;信息(information),也是媒介组织最基本的产品。在国际危机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各级各类的媒介组织首先要把相关信息传达出来。虽然当前中外传媒业者对于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在30年前,在我国却也发生过这样的危机信息“迟滞”。比如,在1970年1月5日,云南海通发生了7.8级地震,尽管死伤惨重,但这次地震高达15621人的死亡数量,直到12年之后的1982年才得以公布;而大家更为熟知的唐山大地震24万人的死亡数量也是在发生三年后才披露出来的。

原本,地震属于“天灾”,是一种自然不可抗力。如果此间的危机信息及时传播,不但对营救、支援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比如,汶川地震的直接、快速报道引来了海内外大量的救援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得大量的积极反馈信息,而且对于国家形象、政府信誉的塑造有正向的建构性功效,可以“转危为机”。但上述20世纪70年代两则“迟到的新闻”却被美国新闻院系作为反面典型写入了新闻教科书。这一“被写入”,可以说是制造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国际危机。

诚然,具有专业主义追求的媒介组织,并不只是传达危机信息而已,同时也需要注意危机信息的反馈,这一点可以通过专业评论、深度调查以及记者再报告等方式得以达成。

(二)危机议程的建构与话语权竞争

在最基本的信息传达与反馈之外,就国际危机进行议程设置也是媒介组织的重要作用。而这一重要作用,对于当前的中国媒介组织而言,需要格外重视。

就此,吴非等三位学者以2008年“3·14”西藏事件为例,给出了精要的分析: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阐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重大影响,揭示了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而非客观的事物。而当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持有固定的好恶感情、定式化的印象观点后,就形成“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也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偏颇。之后由此发展出了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正式提出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议程设置虽然不能影响受众的某一观点,但是能通过影响受众关注角度来影响公众舆论,甚至可以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西方媒体大量频频出现的关于“西藏事件”的不实报道,就是在充分利用“拟态环境”,对报道对象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再让受众接受不再真实的新闻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置危机议程不仅是媒介组织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基本作用,也是媒介组织在全球传播格局与变局中争夺话语权的“主要战场”。这也好比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媒体通过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做到了让“这一天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这一理念在全世界深入人心。虽然,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的确很大,但作为“媒介化社会”中一名理性的社会个体,可以认真反思一下:它真的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吗?这其中是否也有被建构乃至被夸大的成分呢?

同类推荐
  •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本书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利用一个寒假给75位大学生的回信。书信的内容涉及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就业前的准备等。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对当代大学生真正上好大学这堂人生课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不平等简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不平等简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不平等,最近成为了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问题。为什么它曾被忽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现在成为公众讨论的最前沿问题?
热门推荐
  • 重修之无敌天尊

    重修之无敌天尊

    鸿蒙出,九转现,天地崩,封印破,神族归,世界碎,天尊出!前世他是神界一代绝顶神王,为救心爱之人不惜踏破苍穹,逆转轮回,只为摆正她的倒影。奈何,被好友偷袭重伤,并被众神王围攻陨落。后被圣器带着灵魂投胎转世,携带着超强修炼功法与神乎其技的炼丹炼器之术踏上重修之路,快速的登临神界报仇雪恨,后踏上了未知的界面,救回心爱之人,突破修为,站在世界的巅峰。
  • 风留月

    风留月

    【新手作者文笔稚嫩】【狗血无逻辑苏苏苏】【兄妹非CP】【双男女主】【不喜勿喷】【BG文】这是一个霸总和霸总的故事。
  • 诸天尽头

    诸天尽头

    一觉醒来,罗素脑海中就多出了一个可以穿梭诸天世界的系统。杀手、怪兽、女巫、异形、魔鬼、神明……无限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亦有无限的历险,而踏破无限之人,必将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从平凡到不朽,在诸天的道路上寻觅尽头!……看着永无止尽的道路,罗素摸着系统的狗头,他手里只有抽奖得来的卡片……有点慌!
  • 无效妻约:老婆,咱不离婚!

    无效妻约:老婆,咱不离婚!

    “简先生别这么凶嘛,总归我们两个还要同居一年的。”“滚!”“哎呀,再皱眉头就要长皱纹了,笑一个,跟我学,茄—子—”“滚!”“看,陆大美女又来了,你速战速决,我在外面给你看着啊—唔…喂…简…”某先生火冒三丈的叼住那张小嘴,“谁允许你走的,给老子滚回来!”一纸契约,将两个走岔了的人重新绑在一起。
  • 店里有妖气

    店里有妖气

    苟安贝一觉醒来,注册的网络商店莫名其妙开通了万界属性,从此各个大小世界的商品都可以通过他的商店互相传递。他想了想,唔,还是建立个买家群和卖家群,这样,就可以互相告知了。“什么?这个货只能我自己送?”“啊?送去凌霄殿?花果山?大雷音寺也有包裹?”“嘛,不想动,送包裹是不会送了,他们自己来拿吧……”叮!成功送件一次可得女仆一枚!蓝发黑白女仆装那种噢!“扶我起来!”
  • 中国式饭局口才术

    中国式饭局口才术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解饭局说话技巧的实用类指导书,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想在社会立足,拥有更多的机遇,人脉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成人社会里,结交朋友大多的方法会选择吃饭,而带有目的、利益以及各种社会元素的饭,常被称为“饭局”。当饭多了“局”以后,这将再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吃饭。而是一种生活在社会里,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交活动及社会构成。在饭局里,以吃为辅,以说为主,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所以饭局上说话显得尤为重要,本书详细的讲解在社会交往中,在不同场合、会见不同的人,该说什么话、改怎样说话,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所以青梅

    所以青梅

    想写个娇纵无脑但又不那么讨人厌的角色,以往看过的小说中,这类性格的人大都是属于恶毒女配,但是想想,如果是这样一个角色,正好她有一个外表纯善正直,内里却黑透了的爱慕者,并且这个恶毒女配还对爱慕者各种欺负加无理取闹,等到有一天,恶毒女配嫁给了这个爱慕者,就好玩了。不过文笔有限,写不太出来这种感觉,我只能尽量。这篇文已经快完结了,剩下的基本都是一些日常,但也没多少章,最多十几二十章的样子,接下来我要开始更新武林那篇。这篇文本来因为快完结都在犹豫要不要上架,但是当初寄签约合同的快递费还要了我八块钱,我就想挣回来这八块钱,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挣回来,也是十分忧伤呢,反正接下来也没什么大的波折了,小伙伴们就把结婚当做完结也可以,后期我会不定期更新。目前在写武林,等我存几章我就开始恢复更新。
  • 山国轨

    山国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科技风灵

    科技风灵

    在这片异大陆,所有人都能将身体变成金属,而进一步能够进阶成为机械构造,挂载各种武器装备的人被称为觉醒者。大陆出现一种名为暗影的生物能感染一切金属,而一种名为灰屑病的病毒在普通人里蔓延,甚至威胁到了觉醒者。辞安能否安然到达彼岸,回到地球?敬请期待
  • 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对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故事,来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