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9000000025

第25章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1)

对地理进行分析必然要从空间、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入手,而景观也是认知地理的要素。景观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之上,但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性别、道德等意义。文化、建筑与风景并非需要人们的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因为媒介已经为我们生产出各种丰富的景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是媒介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

借助于多样的媒介表达手段,景观并非只是一小块文化的碎片,而是生动地反映了地区之间的人文特色、文化差异,以及历史所留下的痕迹与记忆。

第一节 景观的多重含义

景观(landscape)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的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景观(landscape)作为科学名词最早是19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洪堡德(A.Von Humboldt)引入地理学的。他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为人类文化景观的问题。

在古英语中,“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landscape)一词倾向于强调自然界可视性的一面,“这就是地球外部看得见的表面。就是那个实际存在,在我们心中引起视觉上的景观感觉。这是一种连续的实际存在,为整个世界构成单一的单元整体。”景观作为能够被观看的一种特别视觉形式,具有物质和观念两个维度:它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完全是通过劳动或其他关系产生的;其本身又是社会关系的代表,它是由各种媒介所表现的。

因此,景观不仅是一种事物,而且也必须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象征主义的过程,具有积极地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力量。所谓景观,是指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形、植被覆盖、动物、建筑和气象气候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象。作为文化的层面,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

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 O.Sauer)在《景观的形态学》(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文中首次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加以区别,认为地理学应从地区差别的基本体验入手,通过地理景观的多样性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强调研究应在自然和文化景观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历史学的、发生学的分析。日本学者过村太郎在《景观地理学》一书中指出:“景观的形态学尚处于幼稚状态,关于陆面的景观形态,知识极不完全。”但是从摄影和照片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景观”、“去发见风景的形态的特性,这要算是最好的方法了。”所谓文化景观(culturall and scape),就是指居于某地的人们为满足其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景物。文化景观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文化景观既包括聚落、建筑、服饰、器物等物质文化,也包括语言、音乐、宗教、戏曲等非物质文化。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不管是早期的实物传播媒介还是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扩散载体。

我们对于世界的直观了解,往往来自于各种景观的图像拼贴。景观并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

它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自然风貌,而是以上几种因素的集中显现,与社会、群体等存在着相互间的影响。在某一特定地方,当地文化、经济、政治、媒介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的景观,并具有丰富的解读方式。因为,在人文地理中,景观的形成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比如艺术、宗教、文化等等,它们将无形地作用于人们的思维和立场,从而产生知识与经验,并形成复杂的文化景观。

显然,作为哲学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景观,与地理学意义上的景观不同。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国际的创始人居伊·恩特斯·德波(Guy Ernest Dobord)甚至将其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加以延伸。他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景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读图时代”的各种表象深表忧虑。人类对于视觉的偏执性依赖,致使我们今天的历史愈来愈呈现出视觉欲望史的实质。我们仅仅在乎攫取和征服,历史就在我们极力远眺或冷眼旁观的过程中被一一散失和遗忘。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鲍德里亚和凯尔纳等人,可以称得上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逻辑中不可或缺的学术链环之一”。这种景观社会实际上就是一种影像社会和视觉社会,而媒介正是这种影像社会和视觉社会的创造者。

第二节 景观的生产与消费

在人文地理中,景观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与消费都需要人的参与。人们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出发赋予景观以意义,而媒介对景观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的呈现。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景观,景观的标志性与特色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景观的生产和消费正是对这些地区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媒介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一、景观意义的赋予

景观的意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不断被人们建构而出。城市的高楼、立交桥、车来车往的宽阔马路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地理的改造;而油画般的乡村风景往往蕴含了人们返璞归真的一种观念。地理学上的地图从来不是完全中立、客观地再现空间景观,虽然以坐标、比例尺、距离等精确手段来表现空间的面目,会让人认为空间是可以用物质手段控制和测量的,但事实上,地图中的景观是根据特殊的文化需求和价值尺度构筑和描绘的世界。古斯塔夫·梅茨格(G.Metzger)就指出,地图是特殊的意识形态纲领的产物,而且,地图和地球仪从来都不只是描述,它们是信念的纹章,推动着创造它们的民族和文化。人们对景观的描述都不纯粹是地理外观的客观反映,而是不可避免地加上了人们的价值评判和对外界的认知,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赋予景观不同的意义。

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例如国家的边界划分,除了与政治相关,标示了种族、文化与语言等不同实体的存在与区别外,在媒介中还表现为不同的信息消费取向和消费群体特征的差异。对于媒介而言,地理景观也可能会引导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因此,媒介通过影像以及文字等手段对景观的再现都是某种主观性的描述。

正如迈克·克朗所说,地理景观不能仅仅被看作物质地貌,而是被当作可解读的“文本”。景观不是永恒不变的,也并非不可理喻,其中有些部分是无可争议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有些含有政治意义。解读地理景观是为了研究和发现为什么地理景观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但由于媒介的介入,便产生了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着双重编码的现象,地理景观的解读变得更加复杂。在某一景观形成之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但对于观察者而言,影视、绘画等方式使景观更增添“一层晕圈”,或主观,或客观,都是对景观的再次解释和说明。城市里繁华的生活景象,可以用来赞扬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可以用以批判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因此,在研究媒介内容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将现代人的观点加入到各种景观原有的意义之上,而形成更为复杂的文本。

二、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

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现代工业社会已经高度城市化,相对乡村而言,城市中包含了更为丰富的景观。这些景观不仅仅成为城市的标志,而且还通过蕴含其中的文化、群体、组织等来建构复杂的生活图景。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会大大加快,城市逐渐成为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汇聚的交叉点。为了将城市的景观充分呈现,各种传播媒介会根据各自的传播目的选取那些极具城市特质的地点或标志性的建筑与构造,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意义。为了展示城市的现代感和文明的程度,摩天大楼、中央商务区(CBD)、立交桥等建筑与建筑群在媒介中频繁露面;而展现城市中的边缘人群生存状态时,人行道、天桥、贫民区则极有表现力,充斥其中的流动商贩和流浪者,与富裕的街区、高档的消费场所营造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当然,对于城市的描绘不可能如此简单或者两极分化,媒介承担着展现更为复杂的城市图景的责任,社会的有序与无序、平等与不平等、发展与衰落、平静与喧嚣、财富与贫困所交织而成的城市景观,都能够在媒介的万花筒中被一一窥见。

在地方性日益被全球化侵蚀的今天,探究景观标志似乎有些困难。城市中的建筑外观越来越趋于同一,就连乡村也被改造成统一的景观,地方差别逐渐缩小。

但对媒介而言,仍然有着对景观进行阐释的空间。因为,不同人眼中的景观是千差万别的,而媒介可以将这些差异尽可能多地展现出来。剧院、酒吧、商场等区域所具有的休闲特质和消费特性,在一些流行杂志、时尚频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阶级和贫富差距所导致的迥异的消费观念成为这类媒介反复强调的话题。而专注于社会发展的媒体,则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城市中的犯罪、性别歧视、人口膨胀、权力失衡等状况,并将其作为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现代城市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经由媒介的放大,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中。一些人认为,城市代表的是“文明与美德”,是活力与文化创造的源泉,城市使经济与文化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城市则被看作是一个冒烟的地狱,到处是寻衅和互相猜疑的人群,到处是犯罪、暴力和腐败。景观及其意义差异性的构成,除了依赖于各种政治或权力机构对城市空间的重构外,媒介的再现与阐释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三、景观的生产与消费

文学作品和媒介产品中离不开对景观的描述,对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重点不在于对景观的客观反映,而在于描写城市及其景观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是被生产出来的。除了自然形成的景观,我们生活中的景观大多是人工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场所都是在城市发展中人们改造而成的景观,并按照城市的生态规则组合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人们根据经济、政治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确定多数与少数群体的中心与边缘位置,划定内城与外城的格局,并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区别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并非自主形成,并且处于不断的重构过程中。卡斯特尔强调,城市和街区的建筑风格,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例如,摩天大楼之类的巨大建筑物“通过技术和自信表现了金钱在城市中的力量,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公司资本主义的大教堂”。卡斯特尔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地点,城市的物质环境是资本和权力双方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且是集体消费的组成部分。学校、交通、休闲设施等等是人们消费现代工业产品的方式。当然,这些消费主要体现在主流人群的日常行为之中,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必须依据自己的文化价值来对城市的某些区域进行重构,从而争取自身的权利。例如同性恋组织的俱乐部和其他活动场所,便是在主流的社会中开辟的一些小范围的自己的领域。因此,城市中的景观一边不断被生产,一边迅速被消费。不同的群体对城市区域的使用意愿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由此而产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加速对景观的塑造。这种重塑自然空间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城市中经济和社会权利关系的某种变化。例如现代城市中的金融业和商业类公司大量占用城市中心的土地,使得地价上升,改变了周边生活的环境。这必然导致另一些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冲突总是此消彼长,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始终。

此外,景观的生产与消费也会受到媒介的影响。景观只有成为媒介反映的对象时,才能真正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的空间格局。而且正是由于媒介对于景观的再现与解读,才能让人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作为城市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酒吧,在它成为消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可低估。酒吧文化,来自于西方国家,在它进入中国大城市之前总是被描述为一种隐秘和暧昧的空间,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当遥远。主流媒体对酒吧的报道中常常涉及一些负面新闻,与色情业或者不规范的商业运作挂钩。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酒吧文化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无联系。

同类推荐
  • 乔治·斯沃德的勇士叙述

    乔治·斯沃德的勇士叙述

    古代游吟诗人是如何将冗长的口头叙述作为史诗进行记忆的?这是一本人类学、语言学和世界文学专业读物。是斯坦福学者关于印第安口述历史的研究专著。长期以来,口头传统就是任何知识代代相传的单一途径。乔治·斯沃德,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勇士,在与白人的历次战争中,屡受挫败,接受了白人的任命,担任负责维护部落日常治安的警察队长。目睹了部落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位后来做了教堂执事的印第安勇士,执意要将周遭事实与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将为你们介绍古老的习俗与仪式,我将写下所知的一切。”
  • 杜威经典教育论集(全集)

    杜威经典教育论集(全集)

    本套书包括《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与民主》;《教育论》共3本。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杜威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可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教育与民主》是杜威的经典作品。选自《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本书力图分析和陈述民主社会所蕴含的理想,并应用这种理想来谈论教育问题。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在现今读来仍有启发的教育理论著作。《教育论》是杜威的经典作品。选自《民主主义与教育》。在当时,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课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他对此成功地作了探索,因而成为美国教育的巨人。本书论述了和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堪称是一部内容渊博而挖掘透彻的名作。
  • 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

    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 中国教育(修订版)

    中国教育(修订版)

    本书从教育制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教育开放13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阐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并描绘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远景,集资料性与知识性于一身,具有权威性。
  •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佳航同志的专著《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即将付梓面市。作者经过悉心淬炼,对其毕业时获得好评的同名博士论文加以梳理、充实和提高,以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第一读者,我深为自己所带的第一个学生的刻苦精进和可喜收获而感到欣慰。记得初次与佳航见面时,她刚从媒体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踌躇满志地要从记者、编辑转型做新闻学学者。三个春秋过去,她虔敬地捧出这本十几万字的著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其间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热门推荐
  • 此情无梦

    此情无梦

    师徒的禁忌,改写了她的命运;错乱的身世,错位了情感。为复仇而来的女子,光鲜亮丽之下难掩悲惨命运。十二年前,她是流落在外的名门千金;八年前,她是一战成名的少年剑客。福兮祸兮,难掩的光芒带给她的不是赞许与掌声,而是无尽的深渊。亦真亦假,一真一假,楚思晴三个字背后的秘密究竟何时才会揭开?兜兜转转,分分合合,有情人是否能够拨云见日,终成眷属?
  • 仙神战歌

    仙神战歌

    这是神魔的世界,唯有仙人可以抗衡两者。心魔对周正说“想要力量,代价要付出你的灵魂”神使大怒:“周正你只是公候之子,竟敢打我。”“老子打你还要挑时间呀,我修到半仙不是白修了。”周正又狠狠的踹了两脚说道
  • 唐太宗昭陵石刻瑰宝

    唐太宗昭陵石刻瑰宝

    本书对唐太宗昭陵的历史文化、石刻艺术进行分析和讲解。内容包括:昭陵六骏、十四国酋长石像、神道碑、墓志铭、其他石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邪雪巫娘

    邪雪巫娘

    柳霖觉得面前正在吵架的两方,哪一方都不是自己人,索性将脑袋深深地埋进膝盖里不闻不问。走入大学的校门,柳霖曾对着镜子发誓,一定要变得开朗活泼,一定要有很多朋友,一定要独立自主让所有人都认可自己。因此,入学时候的军训一定要好好表现。可是,三天都还没过去,体弱如她便轻易的退下了前线。柳霖怨毒的盯着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而太阳以耀眼的光线与火热的温度予以回击。军训期间,每个连都会有一只宣传……
  • 偷心公主很倾城

    偷心公主很倾城

    “你会爱上我吗?”高晴看着卫慕林的眼睛,嫣然一笑,倾国倾城。“不会。”卫慕林面色冰冷,回答斩钉截铁。高晴却并不在乎他的态度:“我会让你爱上我的。”——因为父亲的一个任务,高晴隐瞒身份进入卫慕林做学生会会长的贵族学校,并已最惊人的方式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就是为了让他注意到她。她的任务再简单不过,就是他的心。可是她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征服冷酷又傲娇的他呢?“那么你是真的喜欢我吗?”当卫慕林一脸认真的问她这个问题时,高晴又要怎么面对她自己的内心?
  • 快穿之我的花式男友

    快穿之我的花式男友

    本书(1v1)(宠文)(前期虐)我脸洛歆月,我有个系统,要穿越三千位面,要完成任务还要完成特殊指令。第一位面:自己死了......第二位面:自己英年早逝......第三位面:自己刚登场没多久就死了!每个位面他也跟着一起死洛歆月表示她很不开心,她要改变!!!最后系统:宿主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 海洋的德性

    海洋的德性

    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是一直被关注的问题。本书稿从伦理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内容包括: 海洋意象中的神性、父性和母性; 海洋意象的道德意蕴等,作者认为要构建一种求内务外的海洋伦理,其基本条件应包括尊重海洋自身的特性、人类共同价值的支撑、规范本身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等。书稿未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内容。
  • 我从域外归来了

    我从域外归来了

    数千年后,已是沧海桑田。我在域外呆了多年,再次回归地球,曾经熟悉的人和物早已经不在,满眼都是陌生。异能者迭出,武者掌权一方,变异兽吼声震天,这个地球,终究与记忆中的不一样了。 转世者如星点缀,各方神灵降世,一场大世之争,终将缓缓拉开序幕...
  • 重逢

    重逢

    十六岁的丹妮·霍华德偷偷翻阅了舅舅的研究笔记,用红玫瑰刺破手指完成灵魂穿越,进入了记者特洛伊·布伦南的身体中。这是一个会让任何女人倾心的男子。他们相爱了。可是最终她必须回到自己的身体中,于是他们约定,7天后在女孩的十七岁生日宴会上重逢。没想到这个约定会让她一等十年。特洛伊从来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这个灵魂穿越的小姑娘。由于她的突然出现,自己跟丢了原本要采访的知名作家,被一只流浪狗拖住了脚步,还陷入了爱情泥沼。同时,当迷人的知名作家埃莉·沃德也出现在他的世界并不断诱惑他,一切彻底混乱了。他还能保持对自己那个小爱人的忠诚吗?可是为什么眼前这个美艳诱人的女人,越来越让自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