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400000039

第39章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1)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最近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同样面临需要创新发展的局面。创新国际传播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使国际传播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应深入研究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夯实国际传播的人才基础。我国有关部门要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多种培养模式,对国际传播发展急需的、特殊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制订规划,提前储备。我国国际传播的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外宣工作要更好地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自主创新,相继推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仍很薄弱;中国的媒体在国际上的实力、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国际思想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势仍是西强东弱;中国的国际传播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面对全球化的新格局,广大国际传播工作者更需要拓展国际传播的视野、确立从业者的传媒本体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充分展示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第一节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传统报纸面临萎缩,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原本泾渭分明的各种媒介之间形成互相融合的局面,即“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不仅仅是业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也是国家在战略层面的重要部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面对世界及中国新闻传播业所处环境正在发生的剧变,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而构建的新闻教育培养体系,同今天的新闻业一样,正面临重大变革。因此,探讨新媒介环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此时更具紧迫感和时代意义。

一、中国媒介生态面临重大变革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新的挑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局面。在技术层面上,报纸与网络的互动融合产生了电子报纸,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产生了IPTV,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产生播客等。技术的进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媒介的融合扩充了信息容量,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融合功能不断增强,接受与发布新闻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采用多媒体方式,最终在新的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多种手段和载体的组合。随着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使新旧媒体的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及再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媒介载体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新问题。

受众的传播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变迁。受众对传媒的观念和行为也由早期的热情、想象转变为焦灼。由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时代氛围,我国大众传媒的传播者长期把受众看成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几乎没有认识到受众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甚至在传播新闻节目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受众的空间归属:既没有考察受众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阶层,也没有思考受众的空间归属。随着传播技术的扩张和全球化的发展,这种静态的传播思维受到了挑战。世界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生存发展的时空。媒体的巨大拓展,人们已经无法再去评价受众对传媒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受众为了理解社会中的各种博弈,不仅会主动考虑近几十年来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而且还会将全球各地区国家的整体变动联系起来。可以说,人们的传播需求早就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他们越来越想跨越经济或文化的屏障,不但获取发达国家的信息,而且现在更需要发展中国家甚至非洲某个从没有出现在媒体上的小小部落的信息。

新的媒介环境要求有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的产生。蓬勃兴起的新媒体,具有全能传播特点,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覆盖了传统媒体拥有的所有传播载体。对记者来说,要能应用各种传播新技术,会拍会写,自如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还应掌握SKYPE、MSN、博客、播客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表明以往的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较难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要求新闻教育在学科架构、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正在变革的传媒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端的、适合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社交媒体的兴起提供了更多的采访方法及工具。近年来,以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世界各地兴起。社交类媒体为网民提供了更自由、广阔交往的空间,也为新闻机构实施采访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美国一些新闻机构开始设立专门的职位对社交媒体工具进行管理,各大新闻院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使学生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熟悉并掌握社交类媒体的功能及其使用。当然,这并不是说教授开始通过Facebook或Twitter讲授课程,而是向学生传授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来制作和传播新闻,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事务主管斯里·斯林瓦森(Sree Sreenivasan)为学生讲授社交媒体的技巧,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内容。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副教授保罗·琼斯(Paul Jones)为新闻系的学生传授如何使用Skype进行采访。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互动传媒总监杰夫·扎维斯(Jeff Jarvis)教学生如何使用实时搜索进行信息搜集并跟踪突发新闻事件,搜索渠道包括通过Twitter,Friend Feed、One Riot、Tweetmeme、Scoopler和Search Merge等。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伊·罗森(Jay Rosen)曾经在Friend Feed上就URL缩略服务发起过提问,创建消息列表,最终收到了数十人的响应。在媒介融合时代,使用Wordpress创建并运营博客网站、使用Twitter更新实时信息、使用Facebook发布文章和视频、使用Deliciuos收藏文章、使用Flickr分享图片以及使用YouTube分享视频已成为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而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过去传统的新闻教育课程中根本没有的。

用户制作内容的出现使新闻源更多样化。过去,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访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新闻通讯员。有些媒体虽然开设了新闻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采用率通常较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发技术的便捷,各种传播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

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网民的增加使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拍摄音视频等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或称用户既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华南虎”事件以及“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传播活动中,来自用户采集的信息、发表的观点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用户制作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打破了传统媒体过去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使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用户都有可能是“报道者”,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用户制作内容”一方面丰富了媒介内容的来源,但同时由于用户的知识结构、媒介素养、对新闻价值的认知等方面参差不齐,对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优劣的判断成为媒体工作者应具备的新的能力。通过对用户制作内容的吸收、整合、提炼,“创造”出有见地、有灵魂的新闻,以有效的服务去赢得社会的认可,成为当今媒体工作者必备的素养。

同类推荐
  • 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互联网使舆情研究成为中国的一项显学。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副研究员的这部专著,从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入手,解析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剖析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借鉴了中国古代和国外治理谣言的经验与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将舆情引导与网络谣言防控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找到了治理网络谣言的方向与措施。可以说,这部著作顺应时势,为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作出了新的贡献。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尊重儿童权利·译言古登堡计划

    尊重儿童权利·译言古登堡计划

    科扎克以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论据,认为:“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并且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每一天,尊重儿童的无知和认知世界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失败和泪水,以及他们的财物和物质需求。孩子有权保持他原本的样子。雅努什·科扎克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引发我们对于科扎克三个理念的思索——儿童的尊严、权利以及其公民地位。“老医生”希望孩子能够被客观公正地对待。他认为,我们要和孩子沟通交流,聆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时间。在雅努什·科扎克年里,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成长为富有创造力、幸福的人。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本书收录文章系作者近年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观点多从质疑教育现象得出,角度比较新颖,论述重视逻辑性。因为日常教育随记,故亦不乏轻松幽默之笔。本书对日常教育现象多有批判性思考,对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长指导和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适合教师、家长等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都市圣人逍遥游

    都市圣人逍遥游

    灵气消散,仙人陨落,世界天翻地覆,修真者为求自保,纷纷躲入小世界中,从此求道不求长生。几千年后,凡尘俗世,烟火人间,当一部长生之诀摆在少年面前时,他为了弥补过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圣人之路,然而,一场纷争也随之而来……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雪色曼陀罗

    雪色曼陀罗

    迷梦之中辗转,浅眠的镜像与现实的交界,交换自我,竟莫名地,犯了忌……
  • 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百年盛会话源头

    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百年盛会话源头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奥运史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不灭的奥运圣火、运动员的最高奖赏、奥运会会徽、和平和团结的象征、与夏奥运“平起平坐”的冬奥会及致敬残奥会等。
  • 至尊大小姐:冰山冷帝,心悦我

    至尊大小姐:冰山冷帝,心悦我

    重生前,他即便被她害得双目失明,失去一切,也不后悔掏心掏肺的为她,换来的却终究是场生离死别。重生后,她不会再执迷不悟,更不会辜负他,吊打捧杀她的白莲花公主,让她一心对待的渣男后悔,驭神兽,傲视天下,主浮沉!当两人双双遇难之时,他毒发虚弱,她浑身重伤,最后她忍痛抱着昏迷不醒的他,伤心道:“萧冷夜,你不是一直让我远离你吗?好,只要你醒过来我便离开你,我绝不会再出现在你的眼前。”最后,他半意识醒来却听到她冰冷的声音,“萧冷夜,我不想爱了,以后你死我活各不相干,我不找你,你也别来见我。”他看着渐远的身影想要留住她,可他只配卑微的爱着她,后来他活了过来,才知道…她拿自己的心做解药挽救了他。
  • 豪门婚劫之复仇新娘

    豪门婚劫之复仇新娘

    我爱的人为了我举行瞩目的婚礼,新娘不是我。那时的我正躺在陌生人的床上与之纠缠,眼看着自己堕落。幕少城说因为太爱我,所以不能接受我,我一巴掌甩在他脸上。男人:虚伪。我的父亲不要我,我的男朋友抛弃我,我的买主践踏我。我依旧乐观的活着,因为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秦子昊说他不爱我,但是迷恋我的身体,我一脚踹在他身下。男人:肮脏。当支撑我的信念倒塌时,当真相血淋淋的摆在我面前时,我所有的坚强瞬间崩溃。我要把那些将我拒之门外的所谓豪门搅得天翻地覆。“幕少城,我明天举行婚礼,希望你能参加。”我平淡无奇的说完,递上了鲜艳的请帖。他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结婚,我踢开他,笑着转身离开。躺在血泊里,我紧紧捂着小腹,“秦子昊,我肚子里的孩子其实是你的,你亲手杀了我们的孩子。”说完我张狂的笑,我看到秦子昊的脸由青变白。爱的起点,恨是终点;性的起点,是否会有终点?【卷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卷二:明夕何夕,君已陌路】五年后:秦子昊领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男孩站在我面前,“陈筱雅,这是我儿子,三岁了。”男孩笑着叫我‘阿姨’。街头偶遇幕少城,他正在为他身边的女孩拉上外衣的拉链,笑着向我介绍说:“我老婆,我们结婚两年了。”蓦然回首,物是人非,还有谁在原地等我?【本文基调悲伤,但不是悲剧。】纯属虚构、禁止模仿◆◆◆◆推荐新文《失婚》“宏正集团总裁深夜幽会嫩模”“宏正集团总裁车中拥吻女星”“宏正集团总裁与某高校校花酒店开房”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让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她一直想无视,身边的人却逼着她去直视。结婚三年,他是个称职的丈夫,每晚按时回家,对她有求必应,珠宝首饰从未间断。她总想,倘若生活就这样持续下去,或许也是一种平静的幸福。只是最近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脱离了原先的轨道。他开始周游在风流的国度,艳事不断,频频上报。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她完全招架不住。嫁给雷煜城三年,三年的风平浪静之后终究还是迎来了暴风骤雨。离开,让事情变得更简单。遗忘,是无法改变的一种宿命。苏静柔:如果时间可以倒转,我好想回到儿时,那时你还是我的煜城哥哥。雷煜城:我以为埋藏在心底的是最爱,原来时间早已冲淡了一切。是她教会我这个道理,然而明白时,她已永远离开,只是那清脆的‘煜城哥哥’总不经意间回荡在耳际。
  • 千亿老公是烫手拖油瓶

    千亿老公是烫手拖油瓶

    初见,他于她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却占据了他户口簿上最亲密的位置,是他那刻起合法的妻…那一年,他23岁,她26岁。彼此毫无交流,从登记的开始到结束,甚至都没抬过眼看过她,连帽下她也根本没来得及看清他的模样…时隔两年,再见,却是在老爷子的葬礼…一份任性的遗嘱,他是身价千亿的老公,却成了她捆绑的拖油瓶…不对,这故事的走向明显偏离了她舒适区…她并不沉迷豪门,为何偏偏会答应这场婚姻???答案:是爱,但并非是对他的爱???
  • 女仙独尊

    女仙独尊

    天地无垠,星海浩瀚,有神禽展翅,遮天蔽月;有巨兽咆哮,吞吐星辉。毁灭中涅槃,绝境中重生,神雷淬体,地火炼心。平凡少女一夜醒来,走上逆天之路。挥手间,风起云涌;俯首处,英豪喋血。踏天路,登绝巅,长生路上,敢问谁可争锋?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