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7500000018

第18章 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1)

第一节 广播艺术的形象特征

广播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广播文艺节目的播出量往往占各台总播出量的50%~80%,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文艺靠语言去触及自然、社会和思维方面的一切领域;靠音乐表现人们的情感世界、人化自然、精神面貌;靠色彩鲜明、如察其形、如临其境的音响效果丰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创造时代与环境气氛,以至扮演拟人化角色。音乐、语言、音响各有所长,各臻其妙,单独使用或错综交织、融为一体,均可制作出绚丽多彩、动人心弦的广播文艺节目。它以自己独具的艺术魅力每天吸引着广大听众,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理论来自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随着广播即将成为“百岁老人”,广播文艺美学终于被提上日程,成为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及其他学科共同探索和构建的新学科。本书先就广播文艺的艺术形象美学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为广播文艺美学的建设投一问路之石。

一、诉诸耳朵的听觉形象

广播文艺是一种富有个性特点的听觉艺术。广播文艺的审美,既具有诸种文艺审美的共性,又具有自家的个性——听觉审美。看有看的规律,听有听的特点。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视觉艺术的信息不同于听觉艺术信息,也不同于视听综合艺术信息。艺术家的创作诉之于耳的方法,和诉之于目的方法是全然不同的。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是与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对象不同,占有对象的官能和方式也就不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古人朴实无华的真知灼见。

艺术是精神产品,但各门艺术之间的区别,其根源在于物质材料(媒介)。

不同的物质媒介、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便是艺术分类、界说的根据。如绘画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音乐是音响、节奏和旋律的艺术。前者用线条、色彩直观地再现或表现现实,通过瞬间而静止的画面给予人们对具体形象和规定情景的可见性感受;后者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对准人们的心灵,是表情的艺术,在时间的延续中给人可闻性的感受。音乐形象不同于绘画形象,它是活跃的具有发展过程的形象,而不是凝固的形以目见的形象;它是自生自灭、随生随灭的形象,“一旦出现马上就要消逝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它是具有演绎性、非语义性、不确定性特征的形象,接受者往往见仁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

人类的审美器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也就是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其中视觉更为重要,因为眼睛比耳朵功能更强。科学家所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对外界的感受,80%来自视觉,20%来自其他感官,其中主要是听觉。这正如人们平日所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一样,耳听确实不如眼见强烈、鲜明、真切。这就是电视后来居上、冲击广播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必须正视广播文艺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扬声音之长,避无画面之短,在耳朵上做文章,在“听”字上动脑筋,发挥自家优势,走上富有广播特点的听觉艺术坦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和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局限中显出自由是艺术规律之一,何况“我们的耳朵其实并非不如眼睛灵敏,只是缺乏训练而已。科学证明,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微差方面要比眼睛更高明些。人的耳朵所能辨识的声音和噪音何止几千种,远远超过我们的眼睛所能辨识的色调和光度的总数”。从美学角度来看,视觉审美、听觉审美都能产生快感,有时候听觉的快感并不亚于视觉的快感。外国听众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来信说:“中国的音乐使我着迷”;“中国的音乐是第一流的”;“不听你们的广播就不能入睡”;听了中国的音乐广播,产生快感,“使我陶醉”;“我特别爱听《雨打芭蕉》,这个曲子的音乐形象真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曲家作得好,表演者也演奏得好。《赛马》也是了不起的,真是一幅用声音描绘的图画”。单凭听觉感受到美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把听音乐的快感,流诸笔端,见之诗作:“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中可见: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一生爱好音乐,只要乐声入耳,便可忘却尘世纷扰,万事离心,延年益寿。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琵琶行》到《听歌》,既见其生活道路之坎坷,也见其听觉审美之超群,直到垂危之年,还凝神闭目,陶醉在音乐之中:“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含眼醉醺醺;诚知不及当年听,犹觉闻时胜不闻”。以上例子说明听觉艺术魅力无穷,百听不厌,耳朵对它的感受是灵敏的,又是耐久的,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说。

耳朵是敏感的,敏感也是锻炼出来、日积月累的。人刚出世,对客观世界的声音都是陌生的。随着年岁增长,阅历丰富,广泛接触各种声信息,开始检测各种声信号的来源,并将这些信号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理解其含意,然后将所获得的有关这个信号的知识,以声信息的形式贮存在大脑皮层,这就是“记”。当另一个声信号进入他耳中时,他的听觉神经脉冲立即向大脑皮层反映,并与大脑皮层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核对,辨认这个声音及其含意,这就是“忆”。这种对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声信息存储多寡,决定这个人辨认和感知声音能力的强弱。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教养、机遇等,对声信息的积累起到决定性作用。耳朵只要有一点点暗示,大脑就会扩大那个暗示,并想象出一定的物象和情景。“闻声见形”、“闻声知人”、“闻声见景”、“听声思源”、“随类赋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这里所谓的“见”,是“如真的幻觉的现实”,是“容藏于心”的“心象”,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是一种“心灵折射”的形态,既不能貌观,也不能触摸,既没有色彩,也没有影像,是一种无象之象、无状之状的内心视像,表现为专供心领神会的声音图案。

人耳是听音器官,也是广播文艺的审美器官。苏利昂教授在他的《艺术的暗示》一书中认为,人的耳朵有多种能力;一是对同时发出的声音加以分析,二是对不同的声音进行综合;三是给一系列声音决定节奏;四是可以使声音发生转化。前三点不言而喻,第四点也屡见于电影、广播剧中的声音蒙太奇手法。如美国影片《翠堤春晓》中,拉车的马匹发出的有节奏的“嘚嘚”声,诉之于施特劳斯的耳朵,听着、听着……变成了圆舞曲的节奏,并由维也纳森林中清晨的噪音组成了旋律,转化成一首誉满全球的著名圆舞曲。

广播文艺靠声音描绘和塑造形象,声音不能再现物质的可供直观的现实,它既不是面,也不是体,不能在空间中展现,而是点、线,只在时间中流动。

因此,广播文艺有声有调、声情并茂,但只闻其声,不见其貌。它以假定性的声音场面代替可视画面;以声情并茂代替电视文艺汇形、声、色、字之美的图文并茂;以想象时空代替电视文艺二维平面产生的三维幻觉空间。声音是全方向性的,它没有屏幕、银幕的边框限制,没有空间的羁绊,既可以视通万里,也可以表现“瞬息之短”、“咫尺之距”。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录音机和艺术录音话筒都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画面一样,音响也有微相学。广大的自然生活的轻微振动和内在表现是难以觉察的,如果我们带着扩音器走近声音的来源时,就变得清晰可闻了。这种通过‘音响的特写’表现出来的微相音响,可以在戏剧气氛中起重要作用。”德国埃尔文·魏光德的广播剧《课堂作文》、美国亚瑟·柯必特的广播剧《翅膀》、英国安德鲁·萨彻斯的无对话广播剧《复仇》,我国张庆仁的广播剧《皇帝的新装》、刘保毅的立体声广播剧《生命交响曲》以及近年来获得全国首届音响小品比赛第一名的《水滴》(青岛电台录制)等都在声音的“微相学”和“声音美学”上有诸多创造,别开生面。大量的广播文艺创作实践证明:听觉艺术天宽地阔,大有可为。

二、深度涉入的想象性形象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广播文艺的欣赏需要心领神会,它是一种深度涉入,而想象则是听觉欣赏的必由之路。“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听觉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认识活动,要用形象思维。想象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表象是记忆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则是独特形象的映现。想象是人类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始终伴随着听众的审美过程。艺术想象是同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听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紧紧相连的。如果说,理论广播的掌握方式,主要是通过“逻辑通道”,那么,广播文艺的掌握方式,则主要是通过“想象通道”。逻辑判断和艺术想象是不同的思想方式。想象总是形象的,形象性和具象性是艺术想象的重要特征。摹仿仅能塑造它所看到过的东西,而想象还能塑造它所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丰富、新颖、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对于创造成功的艺术形象有巨大的作用。它可以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内心视像;它可以化一般为神奇;它可以弥补“广播看不见”的不足,另辟蹊径,“使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巴尔扎克)。因此,一个高明的广播文艺编导应当善于把观念变为形象,善于运用创造性想象,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寄于言外”(欧阳修)。

艺术范畴的事是妙不可言的。看得见的视觉艺术常常追求看不见的“画外”神韵,而看不见的听觉艺术则另辟蹊径,通向“心眼”看得见的幻觉状态。“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看得见”有看得见的好处,“看不见”有看不见的神韵。有的时候,“看得见”是为了引发出“看不见”的画外意境,所谓“以小见大”,“借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景愈藏,境界愈大”就是追求“令人有物外之想”。画中无形之境,看似空白,实则是画家匠心独具的所在,笔虽未到,而意已至,言虽已尽,其韵绕梁,无笔墨处缥缈天倪,不尽地唤起人们对美的遐想与追求,体现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的基本美学原则和特色。

广播文艺最富想象性。有的题材,不宜直观,不可裸露,视觉艺术无法表现,而广播文艺却可以游刃自如,表现得精妙绝伦,令人经久难忘。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摄影、戏剧、雕塑、电影都不便表现。而广播剧《皇帝的新装》从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常播常新,历久不衰,其迷人之处正是充分发挥声音优势,给听众提供了自由驰骋想象力的用武之地。再如,配乐诗朗诵《周总理,您在哪里》,原作是诗人柯岩浓情迸发,神思飞越,想象力奔赴笔端的产物。经过广播文艺家的艺术处理,从“山谷的回声”到“森林的回答”,从“大地轰鸣”到“大海的回答”,“诗到情来意自生”,“不以目视,乃以神遇”,走遍祖国山川大地找总理的意境浮现在广大听众的心里,萦回不尽怀念之情,真是“一声直入青云步,多少悲欢起此时”,催人泪下。

综上所述,广播文艺靠声音造型,靠想象感受听觉形象之真、之幻、之美。如果说,电视文艺“实以形见”、“实以目视”,那么,广播文艺则“虚以思进”、“虚以神通”。视觉是审美通道,听觉也是审美通道,各臻其妙,殊途同归,共存共荣,交相扶持。

三、心理营构的联觉性形象

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耳目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可又相互沟通,彼此相生,“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移音响以揣称之”。这就是“联觉”。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对色彩的感觉往往产生联觉现象:看到红、橙、黄等色彩,可引起暖的感觉,还可引起深远感,使小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大;看到蓝、紫、绿等色彩,可引起冷的感觉,还可引起浅近感,使大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小。艺术欣赏中还有“通感”的说法。通感是一种带有形象思维特征的艺术想象方式,是一种美感的概括和神会。通感,是两种审美分析器官在生活经验中建立特殊联系的结果。我国古代有“耳视目听”之说,其实就是通感现象。

视听联觉、色间联觉是普通的联觉形式。在中外古典文论、画论中,对诗画相通、耳目联觉的艺术规律有不少精辟论见。如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曾说:“诗歌就像图画”(《诗艺》);17世纪法国画家弗列斯诺也说:“绘画时常被称为无声诗,诗时常被称为能言画”(《绘画雕刻的艺术》)。均和我国宋朝的张舜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和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相近似。

同类推荐
  •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本书对教育问题做出的深度剖析,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老梁看电影

    老梁看电影

    本书由知名电视主持人梁宏达坐镇主持,节目以电影为素材,以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为参照,通过发掘、整理电影里的故事和生活细节,以梁宏达独特的“说故事”主持风格,说说“电影里的那些事儿”。梁宏达,被观众亲切的称呼为老梁,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老梁凭借伶俐的口齿,独到的见解,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著称,亲切生动的主持风格和百变的声音魅力,使他主持的节目从体育迷波及到无数电视观众,成为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主持人之一。《老梁看电影》将从无数电影里找出相类似的生活桥段,整理罗列在一起,给观众呈现,原来电影就是这样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老梁看电影》有着明确的“五不说”。在栏目中,老梁不在乎八卦,不关心票房,不胡吹思想,不生编故事,不评价演技。对于电影里展现的许多生活、人生中的元素,他反而会细细的品读……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搭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非常值得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和学生学习借鉴。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众多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巫戒名媛

    重生之巫戒名媛

    世人眼中,京都锦家锦白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半点好,比如说:压榨闺蜜。可谁又知相处六年的好闺蜜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惨遭害死,替贱人背了一辈子黑锅,到死还落了一个坏名声。再次睁开眼,她不再是那个嚣张跋扈的大小姐,而是一介草根,没关系,且看她如何手持母亲留下来的的巫戒叱咤风云,稻光养晦,扮猪吃老虎。他,神秘集团的持掌人。被锦白捡回家,从此以后粘着报恩。“听说小姐医术不错。”男人笑眯眯的一张俊脸凑过来。“没有,上次救你是意外。”锦白冷脸。“可我不能做这忘恩负义之人,要不以身相许好了。”“你刚刚说什么来着。”“小姐医术不错。”“没有,我不会医术。假的,都是假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嫁一送一:卫少宠妻成瘾

    嫁一送一:卫少宠妻成瘾

    唐夭夭委屈地表示,她不小心把大魔王认错了,被登门入室欺负的凄惨兮兮。揉着酸疼的腰,唐夭夭欲哭无泪,说好的卫大总裁高贵冰冷厌女呢!记者采访:卫总,请问您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卫北铮:欺负唐夭夭,让她哭!多年前,卫哥哥的爱好是欺负隔壁家的小可怜欺负到哭。多年后,卫总裁的爱好是晚上欺负隔壁家的小野猫欺负到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兽之无限穿越

    异兽之无限穿越

    林天骄被主神选中的众人之中的一员,一步步的走向巅峰的故事。(本书无女主,不圣母,异兽流,会化形,不喜勿喷)
  • 新中国的孩子

    新中国的孩子

    《新中国的孩子》是宁青的长篇小说。诞生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中国第一代孩子,是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具有标志性的群体中的主体:他们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是雷锋精神诞生之初学习雷锋精神群体中的主体;他们是新中国产生的规模最大的艰苦奋斗的群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中的主体;他们是改革开放初期汇入振兴中华洪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群体中的主体。新中国的第一代孩子,作为一个时代群体,透出过纯洁的时代风貌,经受过艰难的时代磨砺,展现过光荣的时代价值。其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的“纯洁、艰难、价值”的三者合一,将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恒久的印记。
  • 萧瑟流光

    萧瑟流光

    小说由女主角耕烟和男朋友陆茗骏山洞探险开始,因为触动了奇异的芙蓉石而被卷入不同的时空。耕烟一心找寻失散的恋人,结识了宽厚善良的少年白矜云,于是卷入了一场武林的腥风血雨。当终于重逢昔日的恋人,却发觉各自的心中已有所爱。
  • 坐忘峰上难坐忘

    坐忘峰上难坐忘

    幽篁荫荫似剪裁,箫音一曲下瑶台。琴朽弦空无知音,竹茂花开燕归来。芙蓉帐中失芙蓉,坐忘峰上难坐忘~
  • 锦色容华

    锦色容华

    杀红了眼的人,除了血腥再也看不到别的,因为手上血腥与日俱增,心里的负罪便会被鲜血冲刷到无迹。“我护着你。”“我会杀人。”“我护着你,不管你杀了谁。”“如果我杀了你呢?”“你想杀我?好啊,不用你动手,我自己来,心甘情愿。”
  • 乔安娜的重生之旅

    乔安娜的重生之旅

    乔安娜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进入一本书里去改写人生,老公能赚钱,孩子有出息,自己身体健康。没想到就因为自己手欠,一生努力和自己没关系了……重生到一本脑残的书里。本文架空,年代文,如有个年代不符,请多包涵……
  • 碧流河

    碧流河

    云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美女,高挑的身材,能把丰满和清秀完美结合得恰到好处。不知道是生活的不幸忘记了云,还是云抛弃了生活的不幸,总之她的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总是迷人的笑。但云却不是完全笑对生活的人,在她的笑脸背后隐藏着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云从家里餐厅的餐桌上站起身,手里拿着一块小时候爱吃的年糕,她吃这种年糕不完全是为了满足童年的回忆,而是这种年糕绵软、鲜嫩,实在适合她的口味。不时地舔上一小口,那种吃法也不像是吃年糕,像是在喝一碗凉热相当的米粥,惬意和对美食的好感就从脸上洋溢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