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9500000035

第35章 四面楚歌自刎乌江(3)

连这样的条约项羽也能同意。惟一说明的问题就是。他对当时的局势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只是想到自己的部队中要绝粮了是。

项羽的军中已经没有像范增一样的人物了!

另外,在项羽的内心,也不希望战争再进行下去,项羽现在对和平的渴望要远远地超出他对胜利的企盼。他疲惫的双眼里只是看到了条约带来的和平,他终于可以从长久的令他感到不快的战争中走出来了。所以他很满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人愚弄了。他带着他的部队,很放松地向他们的老家江东开去,想享受一下和平。

项羽从他起兵时起,到现在一共在部队中度过了8年了。他几乎已经忘记了和平时期他是怎么样生活的。他的一切一切都是与部队与战斗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一切,他几乎就是一无所有,甚至是找不到他自己。

项羽并不是像有的将军那样,因为在和平时期迷失自我,于是就发动无休止的战争。他厌倦了,对战争厌倦了。

他感到战争对于他的生活来说并不是真实的写照,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他要去和平生活中追回自我。他曾在江东和平而快乐地度过了24个春秋,现在他要回到那个令他难以忘怀的地方去,重温旧日的生活。

项羽是无可争议的勇士,但是他也有厌弃战争的时候。因为他也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他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生活。他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不想在军旅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项羽自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他性格中的一个弱点:没有耐性。学习写字,用不了多久就厌烦了;学习剑术,也是用不了多久就厌烦了;学习兵法,还是用不了多久就厌烦了。8年前,他的远大理想是取代秦始皇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天下诸侯的分封者,控制着天下的政局,可是现在,,他又厌烦了。

项羽是一个性格不稳定的人,他不能忍受长期地从事同一件工作,他需要变化,他需要新奇的事物来激起他的兴趣,使他不断地全力投入。时间一长,不论是当初他多么喜欢的事情,也会使他兴致索然。

现在的项羽已经不同于8年以前的项羽了,取代秦始皇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他开始厌烦政治、军事生活,他开始对权力、战争、胜利不感兴趣了。

项羽的内心深处渴望的只是和平,他要在和平中开始一种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生活,这对于他来说,现在显得似乎是比拥有天下更为重要的事。

4刘邦并不是一个讲信用的人

项羽并不是从权力与利益的角度去看他与刘邦之间的这个条约的,他同意,并不是因为他感到对自己有利,只是因为他感到需要。

刘邦也对这个条约很满意,他得到的毕竟是太多了,多得出乎他本人的意料之外,多得使他暂时都想不到还需要进取。刘邦相信,以这个条约规定中的方式与项羽平分天下是他的一个伟大胜利,以此为基础,即使是将来他与项羽之间重新展开战争,项羽也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可以说,刘邦已经为自己确立了不败的地位。

更何况,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与妻子,这使刘邦感到他终于圆回了在彭城之战中大大丢失的面子。

刘邦对这次谈判取得的成功很满意,所以他加封那个最终使谈判成功的姓侯的说客为平国君,但是其人并没有接受。和谈成功的同时,他就隐退而去,再也不肯让刘邦再见他一面,甚至连他的姓名也没有留下,以至于《史记》中只能称他为“侯公”。但是《史记》却记载了刘邦对“侯公”的一句评价:“这个人是天下最出色的辩士,无论他在哪里居住,都有能力倾覆别的国家。所以我赠他的封号是平国君。”

也许这位候公才是最明智的人物。

看到项羽带着人马撤回了,刘邦也准备带回自己的队伍。

在他的心理上,战争虽然没有结束,但是在目前是告一段落了。他与项羽订立了和约,这也是刘邦希望得到的,他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调节一下自我。他想的是他应该回到关中去享受一下帝王的奢侈生活。达是他一直希望得到的,也是他在很久以前就在名义上得到了的,但是直到现在,他也一直在部队中生活,也从没有真正地享受到。

他还记得秦宫的华丽,他当时很想在其中住上一个时期,但是他的部将樊哙硬是把他拉回了部队中。他是感谢樊哙的,如果不是那样,他当时住在宫中,项羽带着诸侯的40万大军冲破函谷关以后,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向项羽解释,他恐怕都不会活到今天。

但是现在他想的是早一点回到关中去,在那里,萧何早就为他新建了华丽的宫室。他也曾骂过萧何,埋怨他在兵事没有结束之前就大修宫殿,但是萧何也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正是在军事没有结束以前才要大修一下宫殿,以便让人民看到这个对刘邦的胜利充满信心。实际上是不是起到了这种作用刘邦到现在也不知道,但是他想的是先回去住一住,享乐一回。

从另一个角度说,韩信与彭越两个人各自拥兵自重,他们的心事刘邦也不是不知道。刘邦清楚地认识到,他如果与项羽继续相持下去的话,韩信与彭越的部队也不会帮助他。他可不想把他自己的实力放在与项羽的对耗中,以至于在他与项羽拼到两败俱伤的时候,被韩信或者是彭越“渔翁得利”。刘邦意识到可能出现三分或者是四分天下的新局面,这是他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他与项羽订立和平条约,也就是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他需要一个和平的时期,以便他可以先将韩信与彭越的独立消之于无形。项羽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是处于劣势下的一个对手了,打倒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刘邦现在不得下提前想一想有关打倒项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政治家的意识思维必须是超前的。

陈平与张良这两位刘邦最信任的谋士却对刘邦西回关中的决定不以为然。他们劝阻刘邦:“现在,天下的大半已经归我们掌握了,诸侯王也都支持您。楚军由于两线作战,早已很疲劳了,而且粮食又供应不上。这正是灭亡楚国的大好时机。如果不借此机会消灭楚围,那就是养虎为患了。”

刘邦醒悟了。

但是刘邦仅仅是醒悟了一半,他只认识到这是个灭亡项羽的大好时机,他却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去解决韩信与彭越的问题。

刚刚订立的条约又应该怎么办呢?

谁也不去想它。

条约只是为了束缚守信用的人的。对立的两个政权之间,有的只是力量对比决定的关系,而没有完全受条约控制的关系。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时候,以前的条约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当项羽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保护他的时候,一张废纸就可以保护他了吗?

难道敌人在战场上占优势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个喘息的机会吗?

项羽太天真了,他天真到相信与刘邦的和谈可以为他带来和平。事实上,给他带来的只是灾难。

项羽自己心理上认为战争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与刘邦已经订立了和平条约,而现在有实力发动战争的也只有他们两个人。可是项羽没有想一想,他自己会遵守这个条约,刘邦会不会遵守呢?

项羽自己是一个守信的人,在鸿门宴上,因为他事先答应了项伯不杀刘邦,虽有范增多方的努力,最终他还是放过了刘邦。——如果他真的想杀掉刘邦,在鸿门宴以后到封王这段时间里,他还可以找到无数次的机会。但项羽是守诺言的人,他不愿意出尔反尔。

与刘邦订立了和约以后,项羽就是以一种信守诺言的人所特有的轻信他人的态度,相信刘邦也会像他一样信守诺言,他内心十分平静地撤军了。

刘邦却是一个从不把诺言当作一回事的人。

项羽与刘邦战争了4年,但是直到最后他也并不了解他的对手。失败是不可免的。

不了解对手,不了解自己的人永远不可能胜利。

和约永远是不可靠的,暂时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和约是攻向守信者的剑。

5兵困垓下

刘邦动员了所有他能动员的军事力量,向东归的楚军猛扑上去。

公元202年,刘邦的部队追赶楚军到达阳夏南。刘邦与韩信、彭越约定了一同进攻楚军的日期。接着,刘邦进军到固陵,但是韩信与彭越的部队都没有一点动静。这使刘邦的人马形成孤军深入之势。

项羽率军回头与汉军交战,汉军大败。

刘邦与项羽作战,几乎是每战必败。当年在彭城,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只用了3万人,就打败了刘邦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56万的诸侯联军。在以后刘邦与项羽间所进行的历次战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项羽的部队以少胜多。就是在这一次,刘邦的部队有备而来,进攻毫无战争准备的项羽的部队,而且他们在人数上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可是当他们面对仓促迎战的楚军时,他们还是败下阵来。很明显,这不纯粹是力量对比的问题,而是说明在长期的战争中,刘邦的部队因为总是被楚兵击败,他们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胆怯心理。

事实证明,刘邦还是不能战胜项羽。

刘邦对此感到很奇怪。他的两大谋士,陈平与张良都劝他不应该信守与项羽的和约,认为现在正是灭亡项羽的时机,他也相信他的这两位谋士的判断力是不会有错误的。可是现在,为什么他的部队还是失败了呢?

刘邦自己总结出的失败原因。就是因为韩信与彭越这两位将军不肯参战。

刘邦问张良:“韩信与彭越两个人都不肯出兵助战,该怎么办?”

刘邦也并不是像后人想象得那么精明。在两位谋士的劝说下,他就一鼓作气地率着他的部队追击项羽来了,直到他又一次被项羽打败,他才想起如何才能调动起韩信与彭越的积极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原本是在他出兵追击项羽以前就应提出来的问题。

其实刘邦心中也十分清楚,韩信与彭越不出兵,并不是因为他们要帮助项羽,反攻刘邦的念头,他们只是想得到刘邦的封地,成为诸侯王而已。

刘邦并不是一个舍不得拿天下封赠给他人的人。他之所以就这个问题征求张良的意见,是因为以前张良曾反对过他加封六围的后代。

在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一线的时候,刘邦的部队处于劣势。为此,刘邦与郦食其一起商议如何才能削弱楚军的实力。郦食其认为:“从前,商汤灭亡了夏桀后,把夏国王室的后代分封在杞作诸侯;周武王灭亡了商纣王,也把商王室的后代分封在宋地作诸侯;秦同却不是这样做的,在它灭亡了六国以后,使六国的旧王室后代身无立锥之地,而不是分封他们作诸侯王。如果您现在能重新立六国的后代作王,恢复他们以前的国家并授给他们王印,无论是六国的贵族还是原六国统治下的人民都会对您感恩戴德。只要天下人对您感恩戴德,您就可以称霸天下,到那个时候,不愁楚国不服。”

刘邦对郦食其的建议倒是很欣赏,他说:“就这么办,你就马上去刻印。”

等到张良来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在吃饭,他兴致勃勃地把这件事告诉张良,他以为这件事张良听了一定会大加称赞,因为他了解张良。以前张良曾为了恢复他的韩国费尽心机,现在刘邦重新立六国的,当然也包括韩国在内,张良能不高兴吗?

可是张良显得十分紧张地问:“是谁给您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只怕是您的大势去矣!”

刘邦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说?”

张良想找个东西边说边画天下的形势图给刘邦看,可一时间找不到有什么合适的,他就对刘邦说:“把您的筷子借我用一下,让我来为您筹划一下这件事情。”

“从前,商汤灭亡夏桀的时候,确实是把夏国王室的后代分封在杞地作诸侯,那是因为商汤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彻底消灭夏国的残余力量,而现在,您有把握消灭项羽的力量吗?显然是不能。这是第一条原因。周武王在灭亡商朝以后,也确实是把商朝王室的后代分封在宋地作诸侯,那是因为武王已经杀了商纣王,现在您杀了项羽了吗?显然没有。这是第二条原因。当年周武王进入商王朝的首都的时候,曾经对商王朝的贤臣商容住过的地方加以标志,以示尊崇,释放了被纣王关押的贤人箕子,为被纣王杀死的贤臣比干重新修墓。现在您能做到对贤能的人这样的尊敬吗?显然不能。这是第三条原因。周武王进入商王朝的都城后,曾经把商纣王积累起来的粮食与财富都分发给百姓,现在您能把您府库中的财物都拿出来救济贫穷的百姓吗?显然不能。这是第四条原因。周武王在打败了商纣王以后,曾经把战车都改造成为普通车辆,把武器都收藏起来,用这个行动向天下百姓表示,从此不再打仗了。现在您难道也能做到这一点吗?显然是不能。这是第五条原因。周武王战胜商纣王以后,把部队的战马都放到华山上去,以表示自己不再用兵。现在您也可以放牧您的战马,表示不再用兵吗?显然不能。这是第六条原因。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最十项全能的皇帝:“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探险是人类对世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天性。许多大探险家不仅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对后人,尤其是对青少年更具巨大的激励作用。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周公姬(jī)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yì)考被殷(yīn)纣(zhòu)王烹(pēnɡ)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 高莽(学术名家自述)

    高莽(学术名家自述)

    高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翻译家,为将俄苏文学介绍到中国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翻译的作品曾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他还是美术家,举办过画作展览;他也是编辑家,主编《世界文学》多年,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沟通做出重要贡献。本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构成了高莽先生作为翻译家、美术家、编辑家的生命组图,其彰显的是学者毕生的执着追求与人生哲学。
  • 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自传,讲述其从一个苏格兰穷小子一步一步成长为钢铁大王的故事,他建立起庞大的产业,积累起巨大的财富,然后又主动地、有条不紊地把所有的财富奉献给社会,用于启蒙人类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这是一部鼓舞无数美国青年的作品。自传还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颇富艺术鉴赏力的卡内基。
热门推荐
  • Essays and Lectures

    Essays and Lectur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真是车神

    我真是车神

    富二代李想在新车试驾活动时发生意外,他重生了,从此他决定走一条与前世不同的道路,打造自己的神车,在赛道上成为车神。
  • 玫瑰紫·梨花白

    玫瑰紫·梨花白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叶静怡一生的感情经历。20世纪30年代,在经历了短暂的爱情婚姻之后,她的爱人即不辞而别,在历经了四十年的漫长等待后,终于团聚。其间,她靠着亲情和友情汲取勇气,独力抚养孩子,支撑家庭,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等来团圆。歌颂了真挚感情的感人至深,主人公的坚强伟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主要讲述了:使我们感到庆幸和欣慰的是,雷米在艰辛曲折的流浪生涯中,并不是孤独的。他有始终爱他如亲子的巴伯兰妈妈;有教会他做人、识 字、弹唱的维塔里斯老人;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心里美”和小狗;有无私收留他的花农老爹;有倾心爱他的丽丝姑娘,有与他同甘共苦的可爱的马西亚,还有偶然收 留过他的米利根夫人……这些人所具备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衬托出加罗福里和米利根先生这类社会渣滓的丑陋。
  • 重生之侠者巅峰

    重生之侠者巅峰

    我的小天地,我闯荡的大江湖,我的浩瀚星辰和璀璨日月,再与你无关;而你的天地,你行走的江湖,你的日月和星辰,我也再不惦念。
  • 彼岸的花与叶

    彼岸的花与叶

    “彼岸的花,开彼岸,花开之时,便是叶落之时。”叶觉得此生能默默守着花,是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而花却从不知叶的存在,直到花与叶的相见......
  • 重生九零:娇妻,超凶哒!

    重生九零:娇妻,超凶哒!

    上一世,她遭亲人算计,爱人背叛,一跃跳楼,死的凄惨。重生回到童年时代,她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斗极品,护家人,一手虐渣一手致富,这种生活简直不要太爽!可没想到,竟然再次遇见了前世的那个人。只不过这辈子,他跟她一样,还只是个五岁的小屁孩。后来某披羊皮的狼,却不要脸勾住她的腿,妖孽一笑,“媳妇,上辈子和这辈子你都说要养我的~生生世世都逃不掉哦。”
  • 帝姬娇:国师笑一个

    帝姬娇:国师笑一个

    君言卿觉得,说书人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说的最为的好。她与他的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母妃也不止一次的向着她说过,卿儿,这世间的好男儿如此多,你为何偏偏看上了,那最不可动凡心之人呢?她思来想去,怎的,也是想不出为何。或许,只是当时的一回眸间,那琥珀色眸子中的淡漠,让她簇然心动。梨花雪白,公子白衣,倚琴而立。一切都似乎是那般的熟稔,似曾是发生在久远之前。她一直认为,如是人有前生的话,那她的前生中,一定是有着他的。“谢烟波,本公主,本,我,喜欢你。”“....”回答她的,永远都是谢烟波冰冷的眸子。向来君依的国师,都不可动念。这一切,她都知晓,可是,总是奈不住自己心中对于他的念想。虽然,他始终都是淡漠的模样,可君言卿一直都认为,烟波的心中,是有着她的。她不知的是,她爱的越是轰轰烈烈,众人皆知。他们之间,就越会渐行渐远,终当远离。残阳如血,终究,他们这段情,不容于世。最后,她才知晓,当时谢烟波的所言:“世上无人可逍遥。可否明之?”这句话,之后的寒意。桃李年华之后,她也遇到了更多的他。可,时光荏苒,这世间,总是无一男子,可以与他比肩。她并不知晓的是,这最后是否可逍遥一生,决定权,向来都是在她的手中。最终,她渴望听到的不过一句“烟波,和我一起走吧。”“....好...。”《倾天下:冷情国师撩上榻》之后,继续的依月大陆的绮丽爱情。希望小可爱们,继续支持哦。鞠躬。
  • 妖孽之异世重生

    妖孽之异世重生

    宇宙之始本无天地,万物皆虚。混沌中有一先天元灵藐看苍穹,利用无上法器开天辟地,己身却灵死道消,仅留下一滴血脉……一名默默无闻的大二学生,因为千年遁世轮回,梦中解禁了远古封印,由此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