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1300000003

第3章 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1)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看法。

具体到中国城市出现的时代,目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原始社会后期的龙山文化,就已出现了城市,因为考古上已经发现了龙山文化的古城,城就是城市的雏形,或早期的城市;

杜瑜:《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城市出现于原始社会的三次大分工之后,城市是由市(场)直接发展而形成的,市是城市的前身;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8—1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最早修筑的城,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村落,具有真正规模的城市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后期直到战国时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郑昌淦:《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概况》,《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2期。

其实,这三种意见相左的观点,真正的区别在于对城市定义不同。所以,我们要想确定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何时,就必须明确城市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讲,城市是与村落或田园聚落对应的概念。《辞海》中对城市的定义是:在狭小的地域上集中大量非第一产业人口,其居民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城市还是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心。德国早期人文地理学大师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显然,《辞海》中的定义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与经济形式,而拉采尔的定义则不那么严密,认为只要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即可认为是城市。这样,我们回过头来,再考量一下上述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有城墙围合的区域,就是城市。可见,与拉采尔的观点不谋而合;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即商品交易功能,这一点倒是与《辞海》中的意见一致。第三种观点其实与第二种观点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它把城市形成的时间推迟到了城市已发展较为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这时城墙与市场已合二为一,才算是中国城市真正出现。

那么,我们再用中国古代文献与城址考古资料,分别考察中国城市的形成历史。

早期的人类,由于征伐不断,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因而就形成了在居住地区修筑城墙的特点。早期典籍《黄帝内传》、《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都有记载,如“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或“鲧作城郭”等。而从考古发掘报告来看,我国筑城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是在原始社会中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就开始有城址发现。当然,由于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较为先进,故史前时期城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约有40余座。

曲英杰:《古代城市》,1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不过这时的城只是防御工程,正如《墨子·七患》中说的:“城者,所以自守也。”显然不具备后期城市的两大要素或形态——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

而后期城市的主要要素——商品交易,也就是市场,开始时和城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世本·作篇》中有颛顼时“祝融作市”。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注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是说早期的市场,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大多数情况是人们就近在每天汲水的井边进行交易,并没有专门的空间,最多也是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相近,与城的关系不大。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市不具备后期城市的基本形态,并不是城市的前身,因此把中国城市起源的时代认定在原始社会后期,多少有些勉强:当时虽然有城、有市,但前者为了“盛民”,后者为了“买卖”,互不相干。

但是,即便是按照上述《辞海》中城市的严格定义,中国城市出现的时代最晚也应该是在西周时期。虽然夏商的都城是否设市,既无文献上的依据,也没有考古上的证明。但著于战国时代的《易·系辞》中却明确有了这样的表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在这段文字中的“噬嗑”是卦名,意为设法以合物,也就是彼此合宜的意思。这里可以给我们提供典型城市已出现的证据是“列廛于国”。因为国即为国都,廛则是市场。城、市首次在这里合二为一。更重要的是,这段文字强调了都城中的经济功能: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还有一个文献证据是被认为是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礼》,其中有“司市”之名,说明市场的设立和管理已成为政府行政职能的一部分,而且也明确了这一职司的管理职责:“平市”、“均市”、“止讼”、“去盗”、“除诈”等。这一时期国都的市场已是一个固定的场所,按时启闭,定时交易。《周礼·司市》中如是说: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如此看来,西周时期城市无论是职能还是形态已与后世并无二致,这也是第三种观点所认为的,城市是在这一时期才真正出现。

不过,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中国城市虽然形成于西周时期,但在西周的文献中却并没有“城市”这个专用名词。最早将城市连在一起使用,是《诗·鄘风·定之方中》。这首诗在讲到春秋时期卫文公徙居楚丘后,“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只是这里的城、市各有其意,并不是后来我们常用的“城市”概念。在《战国策》中则有“城市邑”的说法,如《战国策·赵策一》中,赵国曾割“城市邑五十七,命以为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同一时期,韩国为了阻挡秦国,求救于赵时,许诺“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

《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三年》。可见,战国时期流行着城市邑这一名词。对此,宋元间著名学者胡三省在注解《资治通鉴》时,特别解释道:“城市邑,言邑之有城市者,指言大邑也。”显然,这里的“城市”还是有“城”加有“市”的意思。

明确与今城市概念相同的城市名词出现在《韩非子·爱臣》中:“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但,这已到战国晚期了。

1.致天下之民

虽然关于中国城市的形成时代众说纷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从早期古城址的发掘中一窥早期城市的基本特征。

现代考古学一般是将夏代以前划为史前期。对这一时期的城址发掘,早在上一世纪的30年代初就已开始,经过考古工作者近8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现史前期城址50余座。

曲英杰:《古代城市》,1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城址。

城子崖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武源河畔的台地上。1930年冬,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由李济主持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参加这次发掘的人员有大名鼎鼎的学者董作宾。第二年10月,再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根据这两次发掘的情况,1934年由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七人编著的《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一书在南京出版。在这本书的附录中,董作宾将这一出土了漆黑光亮的蛋売陶的早期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黑陶也就成为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而在第三章“建筑之遗留”中,首次描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古城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复探和试掘,其中对龙山文化城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在30年代的发掘报告中,城子崖古城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残存的城墙高度在2—3米之间,而城基宽约10.6米。到了这时考古学家们又重新测量了整个城址,发现城东西长455米,南北最大距离54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宽8—13米。而且城址也并不十分规则,其北垣弯曲,中部呈弧形外突,其余三面城垣平直。城墙由堆筑版筑结合筑成,拐角呈弧形,属台城类型,墙体壁面外陡内缓。另外,城墙南北互相对应,连以通道。北部外凸的部分地下有大型建筑基址。

据多次考古发掘的考察,学者们发现城子崖的城垣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也就是公元前2600年前后,在经历了整个龙山文化时期后一直延续到夏代。甚至在这个古城址上,还叠加了部分春秋时期的城址。显然,这个城址一直为早期人类所使用。

作为我国文明起源的另一个区域,长江流域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城址。位于湖南澧县西北的城头山城址,显然是具有代表性的。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根据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讲授《易经》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毓老认为,《大易》与《春秋》弄明白,中国思想左右逢源!读《易经》的目的有三: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是智海,绝非假话,是智慧的产物。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把人生问题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毓老师说易经》告诉我们,要懂用脑,读完一篇,真得其好处。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读书,存肥料。读书,懂用道理简单,做到可难。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茶之书

    茶之书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纽约时报》在所有讲述茶道的书中,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冈仓天心的著述不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东西》杂志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蔡春华(学者,冈仓天心研究专家)《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李长声(学者,日本文化观察家)
热门推荐
  • 中华营养百味:好太太美食

    中华营养百味:好太太美食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身为一名好太太,一手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是必须掌握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掌握了一手让人垂涎欲滴的厨艺更是轻松调和家庭关系的便捷方法。好太太怎么可以少了一手好厨艺呢!
  • 旺家小娘子

    旺家小娘子

    比遇到渣男更惨的是什么?那就是,渣男他是你爹!新时代独生女云多多一朝穿越成古代受气包,亲爹是个出轨渣男,磨死了她娘,还想捏着她从外婆家骗钱粮,云多多必须不能答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此时明月在

    此时明月在

    他们的故事这样展开。先皇驾崩,太子登基,披上皇后朝服的却不是她这个昔日的太子妃。委身于皇家之人,看遍了白头到老,却从未见过有人恩爱如初,她曾以为他们会是唯一的例外。可是,那也只是以为啊,始终逃不过命运。她从来就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又是如何离了他这么远。由相知,到相爱,到相离,她一夜摸遍所有的经轮,不为祈祷,只为寻求他的气息。她与他不见,不知,却无法不念。这些年来,无人伴她以歌,无人伴她以酒,到最后,竟会是无人伴她以白头吗?
  • 阎罗崛起

    阎罗崛起

    “生与死的界限,从来不被我们所掌握!”“这个世界本没有阴阳,死的人多了,就有了阴阳!”“我季九,一条摄魂黑锁,可勾魂,夺魄,定人生死,亦可上天,入地,覆转阴阳!”“自即日起,三千阴曹府,十万阴灵地,自成一方,不受任何人节制!”“季九!你所行万千,背负罪孽甚至超越天道,到底为何?”“地狱早已崩溃,我们也曾为己之职,宣誓立言!”
  • 蚁冢迷城

    蚁冢迷城

    本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物理学家舒简华深入研究人类精神层面的物理课题,进行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过程中,遭遇他人陷害,阴差阳错将自己的灵魂附在白蚁身上后经历的各种离奇的故事。
  • 美人丞相:皇上,请淡定

    美人丞相:皇上,请淡定

    一场睡梦之中的穿越。从一个不得宠的丞相庶子,空有一身美貌却被人嗤笑。到言辞狠厉,只想报复报复丞相父亲的侍郎知府,审个案能够惹来顶级杀手。收个杀手做侍卫,救灾百姓身先士卒。成绩卓绝,一朝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相。身在高处,心里不禁起了丝涟漪,被人陷害无所谓,被贬无所谓,落井下石更无所谓,也许能够学学苏轼吧。繁荣一地,偶尔插插江湖琐事,入冥教,她都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让人根本就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偶尔戏戏美女,或是捉弄捉弄身边美男,她是那么的淡定。她根本就不知道身边的人早已经为她倾心,而她依旧我行我素,淡漠如她。异国使臣来了,皇帝谋人却让她‘男扮女装’,迎接贵宾。当她再一次站在权力的顶峰,盛极一时,亲爱的娘亲却告诉她,她不是她的女儿,她只是她报复的一颗棋子。云依依不愿意相信,但也必须相信,眼睛一闭,倒在了大殿之前。而他们才知道他是她!沉睡醒来她忘记了一切,只知道自己从现在醒来,一切又将如何发展。她是否应该朝命定的方向走去,还是逃脱命运。半年失忆醒来,不入庙堂,入江湖,一场命运的相逢再一次展开。人生本就是一场阴谋,上天就是那个主谋人。PS:本文比较长,慢热型,希望喜欢的读者能够静下心来看哦。
  • 胡华南枝

    胡华南枝

    八王之乱,如火如荼。胡人南下,兵戈不止。她原是皇帝亲封长懿亭公主,虽然身怀血海深仇,然而如何在乱兵之中挣扎求生才是燃眉之急……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男神攻略:悟空不好惹

    男神攻略:悟空不好惹

    他想守护的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在他手无寸铁时,是一种感觉。他用了一整颗心来守护。后来,是一个人,只是他虽已名扬天下,却还是受不住…………………
  • 少年书剑在津门

    少年书剑在津门

    故乡是一部读不厌的书,那页页行行,写着我和俦侣们的青春——它经历的路程,它焕发的风华,它遭受的苦难,它蕴含的情怀……《少年书剑在津门》是一部随笔集,也可看作是作者周汝昌的一部自传集。《少年书剑在津门》分为四大部分:沽水年华、津门忆旧、沽湾琐话及地杰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