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8500000026

第26章 婺剧的四大怪象

反思婺剧多年来持续低迷的根源,固然有娱乐方式多样化、观众心态太浮躁、重经济而轻文化等客观因素,是观众抛弃了婺剧;而婺剧界的种种怪象,譬如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角、见角不见技、见技不见戏,冷了观众的心,同时也是婺剧抛弃了观众。

第一怪:见物不见人

以人为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婺剧表演也不例外。近年来,在婺剧界甚至整个戏剧界,有一种不良趋势蔓延:不是以戏剧演员这个人为本,而是为舞台科技这个物所囿,追求包装花哨、装置豪华的所谓大场面、大制作。

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本来给婺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前舞台上只有一桌两椅,要变换花样,无非换一换桌围和椅帔,最多在妖魔鬼怪上台的时候撒个火彩,看起来逼真一些,而现在有专业的舞美,各种道具应有尽有,要高楼有高楼,要长城有长城,要桥梁有桥梁;以前只有煤气灯,晚上灯光昏暗,现在有了电灯,黑夜如同白昼,而且还有专业的灯光设计,可以制造逼真的舞台效果,要下雪就大雪纷飞,要开花就百花盛开;以前要靠演员的嗓子,将声音传入观众的耳鼓,现在有了音响设备,演员胸前别个麦克风,腰上挂个扬声器,轻启朱唇,声播远方。

先进的舞台科技,本应该成为婺剧的福音。令人不安的是,滥用舞台科技似乎成了一种新俗套、新窠臼,利用现代的道具、布景、灯光、音响,片面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弱化了作为舞台主体的演员的表演艺术,结果是见物不见人,观众看到了作为物的技术,看不到作为人的艺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曾经对过分的布景和灯光,发出这样的质问:“在台上要我干什么?”同时,在利用舞台科技方面,因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现代音响有了,却没有会用的调音师;追光灯有了,但不知打在谁的身上;字幕屏有了,但错别字连篇;乐队吹打弹奏有了,就是不会配器,乱哄哄一片。现代科技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操作,否则再现代也是白搭。

我并不主张退回到一桌两椅的时代,而是主张利用舞台科技为婺剧锦上添花。前提是舞台科技只是作为背景和陪衬,不是主体,主体应该是人,是人所表演的艺术。如果以现代的舞台科技来掩盖演员拙劣的演技,只能是欲盖弥彰;只有以现代的舞台科技来衬托演员精湛的演技,才能是锦上添花。

你不妨比较一下《二度梅》与《吴绛雪》,都有大场面,但前者因为扮演陈杏元的主演,唱做俱佳,表演精湛,尤其是移步坐辇,颇为观众所称道,现代的舞台科技是锦上添花;而后者扮演吴绛雪的主演,虽然也想学移步坐辇,但是火候没有到,反有东施效颦之嫌,现代的舞台科技是欲盖弥彰。

第二怪:见人不见角

不是说见物不见人吗?舞台上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都是人啊!舞台上人头攒动,让观众看谁呢?一个场面二十多个人,摩肩接踵,连转个场都困难。你就是再有演技精湛的主角,也被这人潮淹没了。

红花还要绿叶扶,光有主角不行,还要有配角,但过多的绿叶,反而容易遮住红花。以前,一堂兵只有四个龙套,可现在增加到八个,甚至十二个,遇到出征之类的场面,舞台上很容易超过二十个人。解放前,一个婺剧班社,只有十三顶半网巾,也就是十四个演员,所有的人员加起来,不过二十九个人,现在一般的剧团都有五六十人,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

演戏毕竟不是从前的打仗,靠人海战术,主要还是靠生、旦、净、丑等少数几个主角支撑,主角的演技尤为重要。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婺剧最著名的几出折子戏,演员的人数都很少,但个个都是出挑的角儿,个个都有精彩的表演:《哑背疯》只有一个演员(同时扮演风瘫的李美娘及其哑父),《僧尼会》是两个演员(小和尚与小尼姑),《断桥》是三个演员(白蛇、青蛇和许仙),《牡丹对课》是四个演员(白牡丹及其父亲、吕洞宾及其徒弟)。像《哑背疯》这样的经典剧目,只要演员的技艺精湛,完全可以以一当十。所谓的大场面,实际上是为了遮盖其演出戏剧性的贫乏、人物的苍白,正所谓“戏不够,群舞凑”。

少而精,自然精彩纷呈;多而滥,只能滥竽充数。

第三怪:见角不见技

现在的剧团不缺人,每个角色都有专人演出,甚至还有AB角。角儿有了,可是技巧练得如何?具体来说,就是“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扎实不扎实,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婺剧的技法丰富多彩,有翎子功、翅子功、扇子功、椅子功、水袖功、把子功、毯子功等;还有很多精彩的特技,譬如蛇步蛇形、移步坐辇、一身两人,有的已经失传,令人惋惜;还有很多表演程式,光花旦的台步有云步、移步、点步、蛇步、碎步、鹊步、醉步、跷步等十几种,光学会这些不同的台步,也够你喝一壶了。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大类每一小项的技法,都需要长期孜孜不倦地刻苦训练,才能掌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号称“江南活武松”,在苦练基本功方面,有一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名言:“夏练一伏,冬练三九”“练功如练字,一笔不能苟”“不到难处,怎见好招”“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日不练,前功就丢”。

现在从艺术院校毕业分配到专业剧团的,虽然不可能像前人那样苦练基本功了,毕竟还练过。而很多民间剧团的演员,根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大多是对着录像,依葫芦画瓢,靠自己去领悟,往往只能做到形似,难以达到神似。

第四怪:见技不见戏

梨园有一句话,叫做“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说起戏,总离不开技,传统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蕴含了许多技巧,无技不成戏;说起技,更离不开戏,因为这些外在的技巧,只有通过内在的感情,才能演绎有血有肉的人物,感动观众。

而有的导演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脱离内在的戏情,片面地卖弄技巧,结果是见技不见戏。譬如老版《断桥》虽然也有很多技巧,但这些技巧都是为戏情服务的,演绎了白蛇、青蛇、许仙之间复杂微妙的感情,不失为一出缠绵悱恻的情感戏;而新版《断桥》却变成了一出火爆的动作戏,一个个高难的动作,一个个惟美的造型,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眼花缭乱,加上高亢的音乐,顷刻间把观众的心都提起来了,似乎是先声夺人。但是,那一拨又一拨的高难技巧,是不是像汹涌澎湃的大潮一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戏情?

曾经看过一个民间剧团的演出,先由两个人抬上一张桌子,蹲下,按牢;然后,武旦上场,在这张小桌子上连续翻了三十多个跟斗(“前桥”),又高又飘,又柔又美,不可谓不精彩。但是卖弄技巧,不惜破坏舞台形象,有点得不偿失吧。毕竟演戏要以情动人,如果光是卖弄技巧,婺剧团演员的技巧再好,也好不过马戏团,观众何必来看婺剧呢!

同类推荐
  • 别时花溅泪,回首落红妆

    别时花溅泪,回首落红妆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自古以来,就有女为悦己者容,无论是画眉、绾发、簪花,还是抚琴,书画,清舞……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名媛,还是民间女子,都或多或少地沾染这风雅的趣味,再现那些女子的生活和内心情感。风飞扬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 红姑

    红姑

    上世纪30年代,黔东南匪患猖獗。乡村药师孟老大,引领乡亲抵制土匪盘剥,惨遭杀害,其女孟采红奋起反抗,被追杀、获救,寄居镖师罗七爷家,改名罗红姑,跟罗七爷学武,与同门师兄龙虎、强子朝夕相处,跟强子生出恋情。一场土匪打劫引发的无妄之灾,打破宁静、撕裂情缘,把年仅18岁的红姑,推向艰险境地;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赵剑,及时解救,并在其间发现红姑追求正义光明的秉性和过人的胆识谋略,深为赞赏、悉心引导。时逢动荡、变乱,各种反动势力尔虞我诈、肆意猖獗;为“经营地方”、讨好当地首富豪绅朱世南,设诡计迫使红姑为救罗七爷和强子,妙龄嫁予已是老人的朱世南。
  • 神州轶闻录系列:大戏台

    神州轶闻录系列:大戏台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大戏台》是神州轶闻录的一本,结集成册的梨园故事。
  • 大家小集:胡适集

    大家小集:胡适集

    现在这一本《大家小集:胡适集》主要只是他的一些自述性质的文字,让读者对他有一个最初步的了解,来引起读者读胡适的兴趣。
  • 空山

    空山

    《空山》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6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本书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热门推荐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神道仙尊

    神道仙尊

    一曲高歌,一杯浊酒,掌中三尺剑,策马啸东风,这世间存侠气。朝吐紫霞,暮纳阳晖,心中演法术,元神显神通,这红尘有神仙。刘越以一缕魂魄,迷迷茫茫踉跄来到这世界,幸有天大造化跟随,立符昭、聚香火、掌神位、争夺天下,从此踏上神仙道。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浪蜀山

    流浪蜀山

    灵魂逆旅,穿越梦幻。历经生死,流浪蜀山。返回家乡,参透机关。马湘后来对门下说,天下修士共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就仙佛的,一种只能称之为其他修士。
  • 挽红楼之黛昼情缘

    挽红楼之黛昼情缘

    细读红楼,掩卷思之惊采绝绝的黛玉,不该迷恋一个懦弱无能的纨绔子弟而是应有一个疼她惜她,有能力护卫她的人弘昼,雍正第五子,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荒唐之下却蕴含深情不争皇位,不在乎名利,在乎的只是那颗真挚深情的心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带给黛玉幸福美好的人生窃以为,黛玉恋上宝玉,只是因大观园中刀光剑影,宝玉是个尚有情意的人,情窦初开的黛玉才会喜欢上了他,若是在黛玉年幼之时,身边多了一个真正懂得疼惜自己的人,她曾经历的悲剧命运,是否还会再次发生呢?当命运之轮在开始初期就发生了变化,黛玉是否能少一分忧思,多一分快乐?且看竹子带给大家一个别样的红楼故事。
  • 极品闪婚:男神轻点儿宠

    极品闪婚:男神轻点儿宠

    相恋多年的未婚夫劈腿继妹,而且还珠胎暗结,这赤果果的背叛叔可忍婶不可忍,江温暖一气之下,真戏假作嫁给了未婚夫的小叔,却猝不及防地跌入了某人精心设下的情网不可自拔……江温暖:“顾希霆,你怎么老是想着占我便宜呀?”顾希霆:“是吗?(侧头认真思考了一秒,认同点头),好像是,那,便换老婆占我便宜吧!”江温暖险些没一口老血吐出……
  • 龟大伯卖缸

    龟大伯卖缸

    童话的魅力来自于作家所构筑的一个个奇幻的故事。我喜欢在这个世界中遨游,让思想插上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所有这些奇思妙想,是一般文学作品难以表现的;唯有童话,给我留下漫无边际的想象空间。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润滑着我的思维,让我变得像孩子一样天真,敏捷。
  • 明:繁华与崩溃

    明:繁华与崩溃

    明朝,是一个繁华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残酷和精彩的朝代。明朝社会,自上而下,由始至终,爱恨骋意,倨傲以狂,狂放自适,嬉乐贪欢;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变、宁王之乱,内外交困,风雨飘摇;锦衣卫、东西两厂,权宦当道,朝野昏暗;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谜团重重,党同伐异……绮楼盛境,帝国繁华,转瞬间皆成梦忆,不能不让人扼腕慨叹。在这样一个大伪季世,既有明朝“中坚”的文恬武嬉和好做新朝“臣妾”的暗通款曲;也不乏秦良玉、夏完淳等妇人孺子,抗贼御寇,忘身忘家,戚继光、俞大猷等勇武将士,力战歼倭,捐躯赴国……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各种势力的角逐,统统在这个王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迟夫人有点甜

    迟夫人有点甜

    今日份新闻头条:“灏景集团总裁迟韭高调对爱妻示爱。”众所周知,迟韭宠妻手段层出不穷,每天都能在头条上吃一把狗粮,殊不知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个怎么样的吃醋过程。“迟总,夫人刚刚和慕先生吃了午饭。”特助忠诚地向上司报告情况。“叫厨师做一车好菜送过去给夫人。”“迟总,夫人刚刚和慕先生说想看烟花。”“那就放,她想要盛世烟花,我给。”“迟总,夫人说……”“说什么了。”“夫人说,她想要个孩子。”某迟立马收拾好包袱马不停蹄地回家,“告诉她,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