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8200000023

第23章 扩大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1)

课题组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环境,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开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间的差距,为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可借鉴的参照框架,而且,也为我们参与国际交流,获取国外先进高等教育理念、思想、内容、制度和人才等资源创造了条件,为我们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在学习和交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开放,我们的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因为改革,在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褛的艰辛,收获到开放所结下的丰硕果实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开放的信心。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国目标之后,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开放,不仅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路径选择,而且也是实施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唯一道路抉择。

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简而言之,就是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带有跨境或跨国性。这种跨境性活动通常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内容的流动,不同国家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及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等等。因为开放被嵌入不同时代背景之中,不同时代乃至不同开放主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程度存在差异。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最初的高等教育开放应该始于早期学者的游学,如西方古希腊时期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学者游学是为了获得生存逃避迫害或是完全个人意义上的自由的学术交流。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成为西方第一批巡游讲学者:他们四处游历,以讲学为生。”[1]

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也曾经四处游走,所到之处都有一群虔诚的追随者。

在西方中世纪大学崛起之后,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组织和机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开始初具形态。甚至,我们不妨说,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本身,就带有“国际化”或者说“开放”的原始特征。西欧中世纪的大学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都具有跨境性和多民族特征,这些学者和求学者来自西欧各国。如据统计,“对13—14世纪在巴黎大学求学的外国著名人士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有英国人153名,德国人200名,荷兰人56名,意大利人109名,西班牙和葡萄牙人44名,斯堪的那维亚人41名,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和希腊人41名,稍晚还有来自亚洲的学者,而且在校长名单中还有外国人。”[2]

中世纪大学国际化另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者的广泛流动性,不仅如此,甚至大学也是流动的,并在学者的流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大学机构。瑞斯戴尔(Hastings Rashdall)认为:欧洲至少一半中世纪大学起源于学术迁移或人员的流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早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吉尔伯特(Gerbert)、阿伯拉尔(Abelard)、彼得朗巴德等(Peter Lombard),他们四处的流动讲学,使得大学的火种传遍四方,并改变了整个西方文化的面貌。一部早期大学史,我们甚至不妨称之为学者流动史或者说学术迁移史。正如哈斯金斯所言:“权威人物的假设是,牛津起源于学术迁移,而且它最初的教师和学生一定来源于巴黎。”[3]

然而,进入19世纪后,出于殖民主义统治的需要,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在其殖民地创办高等教育,在注重军事征服的同时,又开始加强文化的驯服,从而,开启了以军事和政治强制方式开启了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20世纪后,在民族国家全面兴起之后,为获得全世界卓越的科技人才以及他国的学术资源,或者出于培养合乎自己意愿的他国政治人才的需要,在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开始以政策手段介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开放的一个重要特征开始日益凸显出来:即所谓开放不再仅仅是个体或机构的自发性行为,而更多带有政府意志色彩。发达国家政府或政治力量作为开放主体的介入,大大拓展和拓深了高等教育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与此同时,为能够跻身于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行列,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由被动开放转向对其他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动开放,从而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中基于被动/主动、输出/输入形式的高等教育开放差序格局。

所谓主动与被动维度是就开放的意愿而言,如果是在胁迫中或不得已而为之的,称为强制性开放,比如殖民主义时期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国家开办学校。非强制性开放即本国主动向他国开放,包括对外主动输送人才,对内主动引进外国人才、学术内容等,甚至对外开放自己的高等教育市场等。

所谓输出与输入维度是就不同国家在开放过程中的地位而言的,第一种形式是:以对外输送学生,学者及团体,引进学术内容等为主,对内输入学生,学者及团体,输出学术内容等为辅,如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第二种形式则是:以对内输入学生,学者及团体,输出学术内容为主,对外输送学生,学者及团体,引进学术内容为辅,如发达国家如美、欧等高等教育强国。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中,高等教育开放的主动/被动、输入/输出不同维度间的区分界限尽管依然存在,尤其在发达与非发达世界之间,但是已经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对非发达世界而言,要实现高等教育乃至民族国家的崛起,主动开放并平等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无可回避的选择。

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特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开放始于近代,其早期主要趋向表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向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借鉴、模仿和移植。最早的清末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首先体现为仿西式学校而建立起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机构。洋务学堂作为清末近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先声,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它以近代西方学科分殊化为基础建立的课程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是教会学校的创办。尽管教会学校带有文化侵略性质,但也不可否认,在客观上,它们不仅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现实空间,而且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为西方先进知识、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入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其三,出现了留学教育。主要体现为政府选派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实业等;其四是引进外国教师。近代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学问的课程体系,因此,为传授西学,不得不聘任了大量外国教师。

清末高等教育开放的结果是,第一,对外开放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洋务学堂、书院改制的学堂、戊戌之后建立的大学堂等无不以现代西方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传统的学术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从知识体系层面开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第二,对外开放导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从本质上说,中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可资依赖的传统资源,现代的高等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发展模式等均需从国外引入,这就使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固定的话语格式,这种话语格式迄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西方知识体系替代传统学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与院系设置。传统的以经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在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保持多久的生命力,而逐渐被西方学科体系所替代。当西学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并且作为官方认可的知识而成为近代学校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时,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便取代了传统经术的位置。到民国之后,经学甚至完成失去了其单独成为一科的地位,其知识体系被拆解而归入现代学科的相关分支之下。

到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开放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象。首先在教师的交流上,民国政府制定了法规,规定派遣在职教师赴国外进修,从而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与此同时,民国大学也积极聘任外国专家来华任教,并延请外国学者来华讲学;其次,到民国时期,许多教会学校于20世纪初前后纷纷提高办学层次,部分学校转制成为大学,并出现了课程与教学语言、大学经营管理、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上国际化的趋势;其三,民国时期留学教育得到更快发展。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大幅增加,学科分布渐趋合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此外,伴随众多留学生归国,中国高等教育在此期间正式启动了现代化改造进程,各种国外如学术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董事会等理念和制度,开始被传入和接纳。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又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在“以俄为师”的导向下,我国向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为了改革旧体制,大量派遣教育代表团、学者访问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邀请外国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我国还聘请苏联专家直接帮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在院系调整时期。此外,还参照苏联高校的教学内容,对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予以改编或改订,推行标准化和统一化。并广泛地开展了学习俄语的群众运动,开办俄语专科学校,高校开设俄语专科俄语训练班。

概括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我国高等教育开放的特点是:开放国家相对单一,主要开放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交流形式比较统一,以互换留学生、派遣教师短期进修、派出教育考察团等形式为主;交流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经验,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交流也有援助性质;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被赋予政治意义,成为密切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增进我国与上述国家之间友谊的一种策略。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放的政策与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30年来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情况,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教育国际合作全面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1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规模时期(1992—2001年)和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开放与融合时期(2002年至今)。

1.1978—199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等政策法规。与此同时,自费出国留学也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渠道。《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个文件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性质,自费留学与公费留学的关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1978—1982年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开放,主要表现在开放自费来华留学和接受发达国家的学者来华进行研究等。1979年,《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中明确规定了对自费留学生的收费及具体收费数额标准,为我国自费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条件。

2.1992—200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规模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国留学教育和来华留学教育仍是这一阶段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点之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具体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指出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并根据“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继续扩大派遣留学生。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之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具体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外国留学生管理制度……”这使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制度走向了更加规范化的道路。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形式呈现多样化。截至2002年底,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共有712个。这一阶段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主要是源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与深化需要与世界接轨,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化的大潮中,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同类推荐
  • 何处用心?何处用脑?

    何处用心?何处用脑?

    研究经济现象,最大的困难是用心、用脑,会用得不是地方。在需要用脑判断的时候,我们用情感去替代,我们用价值观去替代。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在经济现象中,常常达不到最起码的要求。周其仁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案例告诉我们用脑和用心的区别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他们。
  • 我报道,报道我

    我报道,报道我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报道”,收录了田聪明同志70年代中期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以来所发表的新闻报道,展示了作者调研、采写的扎实功底以及时刻关注民生,深入思考、思想解放的魄力。第二部分是“报道我”,主要收录了田聪明同志在西藏、原广电部等地区和中央机关工作时与之相关的13篇报道。这些报道主要介绍了田聪明同志20年前进行的电影改革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反映了他推动参与改革的魄力和担当,凸显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本书由南怀瑾先生的专题演讲整理而成。在演讲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作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知识丰富。
  •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本书是当代高等教育研究前沿论丛之一,由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我国历来是一个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社会诚信制度和监管制度尚未完善,导致在获取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腐败行为,并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体体现为高考过程中的集体舞弊行为以及招生腐败行为,特别是在招生过程中获取“保送生”资格和“机动指标”方面。高校内部存在着的“行业性福利”,以及掌握资源的特权阶层通过“隐性”排斥,获取这一部分高等教育机会,加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和差异。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三世梨花缘

    三世梨花缘

    她,原是山下的一介孤女;他,原是天上的一个神仙。他,遭奸人陷害,逃往下界,却,不想,爱上他。守了她三生三世,她,第三世,终于成仙而他,已堕仙成魔,仙魔终不两立,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重生之都市无上剑仙

    重生之都市无上剑仙

    渡劫大修士陈凌,在渡成仙劫中被陨落,却不曾想,一梦回到了少年时代,上一世他受尽侮辱含恨而死,这一世他又当如何?
  • 黄侃:士气为先

    黄侃:士气为先

    本套丛书包括晚明至民国的国学文化名人:徐渭、章太炎、袁枚、辜鸿铭、郑板桥、刘文典、李贽、李叔同、黄侃、林纾。尽管时代有所差距,但人物个人相近,徐渭的佯癫真狂、李贽的赤子童心、郑板桥的傲骨奇才、袁枚的悠游随性、林纾的忧国忧民、辜鸿铭的中西撞击、章太炎的怪异大成、李叔同的看透红尘、黄侃的苦读乐道、刘文典的狷狂骨气,将一众文化怪杰集聚一堂,“旨在使人们从庸俗的文化认同中走出,增强一种独立的人生品格,以史为鉴,去创造别一类的生活。”
  • 神级次元聊天群

    神级次元聊天群

    黑洞深处藏着彩虹海的梦,终会在远古战歌中走向冲天槊的人,奇异四季名为旋风的岛。秦时明月,百家争鸣。大唐不良,乱世争锋。狐妖红线,千年姻缘。一人之下,罗刹镇魂。吾王剑之所指,吾等心之所向。一拳无敌,一刀修罗,一斩必杀。神级次元聊天群,邀诸君同游。
  • 天命主宰

    天命主宰

    原穹之界绝代仙王陶然穿越阿美利加联邦合众国,借体重生,化身安德烈·李·威尔顿斯坦,成为威尔顿斯坦家族众多继承人的一员。本书原名《神运仙王》PS:故事背景类似于7,80年代的美国,当然是奇幻版。
  •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许地山散文以其特有的宗教情结,短小的形式,丰富诡奇的联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彩地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其选择题材和创作技巧别具一格,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的描写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本书收录了许地山散文创作的精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作家细腻的情感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 穿越到奥特曼世界

    穿越到奥特曼世界

    变身艾克斯,征战宇宙,我就是主宰,这个宇宙是我的天下,若有不服,可战可拼,我就是我,我就是艾克斯
  • 三世情缘两世苦缘

    三世情缘两世苦缘

    她是太古父神的养女的孩子,身系五族血,前两世落了一身伤,一次失情,一次绝生,这一世……他是神秘之人,前两世害她不得善终,也随之进轮回,这一世护她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