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20

第20章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①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

①仲叔圉(yǔ):即孔文子。他与后面提到的祝、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译】

孔子说卫灵公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没有失去君位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处理外交事务,祝管理宗庙祭祀内务,王孙贾统率军队。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够丧失君位呢?”

【解】

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

①怍(zuò):惭愧。

【译】

孔子说:“说大话而不惭愧,让他做起来就觉得困难了。”

【解】

这一章孔子告诫人们要正言正行,不可夸大自己的能力,说大话,以免做起事来力不从心,完不成任务,招来羞辱。

【原文】

陈成子①弑简公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沐浴请讨

【注】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的大夫,又叫田成子。②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③三子:指当时路过的当权者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译】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便上朝去见鲁哀公,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求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自语)道:“因为我追随在大夫之后,所以不能不来报告,但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个人’这样的话。”孔子去向那三人转达鲁哀公的话,没得到同意派兵讨伐陈恒。孔子又说:“我追随在大夫之后,不敢不来报告呀!”

【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

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解】

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在当今亦不少。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

孔子说:“君子大成功,小人小成功。”

【解】

君子、小人各有所得。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

孔子说:“古代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而现代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解】

“为己”,欲于己有所得也;“为人”,欲见知于人,求功名也。

【原文】

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

①蘧(qú)伯玉:名瑗,卫国的大夫。孔子流亡卫国时曾客居他家。

【译】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减少自己的错误,但却无法做到啊。”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使者啊,好使者啊!”

【解】

使者的回答越谦卑,主子的德行就越被彰显出来。据文献记载,蘧伯玉为人贤德和善,平日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这种品行自然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这里孔子通过对使者的肯定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蘧伯玉本人。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所谋划的事情绝不超越他的职位范围。”

【解】

此与《泰伯第八》篇重出。

“思不出位”原是《易经》里的句子,但这里已改变了其本义。与孔子的论述相比较,曾子的解释更加保守被动,不如孔子本身说得精辟到位。

门人故事不受君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解】

教导人们要言行一致,做多少,说多少。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没有忧患,聪明的人不受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解】

“仁”“智”“勇”被儒家称为三达德,既是一种高超的道德修养境界,又是一种人生阅历的增长,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

【原文】

子贡方①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

①方:评论、指责。

【译】

子贡对别人评头论足。孔子说:“赐啊,你就比别人贤良吗?我可没有闲暇去评论别人啊。”

【解】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不轻易评论他人,不无故指责他人。做好自己,当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时,别人自然能受到感染,以身教人,而非以言劝人。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当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啊。”

【解】

孔子的主张多不被当时国君采纳,孔子以此来勉励自己,同时也勉励了一代代的后人。

【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

①逆:迎,预先猜测。②亿:通“臆”,猜测。

【译】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妄加揣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也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的人,就是有贤德了。”

【解】

经历到一定时候,善行恶行都见识过了,这时还能秉持一颗纯真、善良、宽容的心,同时又能识别恶行,使一己身心都能保全,这样的人的确可以称作智者、贤人了!

【原文】

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②栖栖③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④也。”

【注】

①微生亩:指孔子家乡中的年长者,因此直呼孔子的姓名。②是:如此。③栖栖: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④疾固:疾,忧患。固,固执。

【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忙碌呢?你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只是厌恶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解】

古时只有年长、尊者才能直呼晚辈的名。微生亩直呼孔子为“丘”,语气倨傲,年龄应该在孔子之上。朱熹认为微生亩是一个顽固的老前辈,所以孔子反唇相讥,针锋相对地作出回答,没有让步。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望吴门马

【注】

①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

孔子说:“千里马不是以其力量被人所称道的,而是因为它的美好品德啊。”

【解】

之所以说千里马不仅以其力量,更以其品德被人称道,大概是因为能被称作千里马的不仅要有日行千里的天然条件,更要性情温良、意志坚韧,这样才能通人意、行远路。否则虽能日行千里,但性情暴烈或一曝十寒,也只能称之为驽马。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

有人问孔子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公平正直来报答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解】

“以直报怨”,即承认、保证社会的正义公平,而不是如基督教的“右脸被打,送上左脸”,也不同于老子的“以怨报德”或佛家的“舍身饲虎”。这几种观点中,以儒家的最切合情感与理性,既顾及了人之常情又不让情感放纵过度,使情感冲动损害社会的公约、公平。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②,知我者其天乎!”

【注】

①尤:责怪、怨恨。②上达:通达天命。

【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命,也不责备别人,下学人事,上知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解】

论语中多次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即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与“莫我知也夫”岂不是矛盾?孔子一生奔波,只为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天不遂人愿,即便是自己多么努力,也不为世人所理解。通常情况下,夫子都是勉励自己和弟子,可有时也不免发发牢骚,悲叹一下,圣人也有常人之情,这样的孔子也才更真实,更可敬。

公伯寮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④。”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②愬(sù):通“诉”,告发,诽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鲁国的大夫。④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掉,让其陈尸于市。”孔子说:“我所传播的‘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如果我所传播的‘道’不能在世间施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又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解】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之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人生意义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悟,人生价值需要我们一段一段地创。对于那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对于那些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应该以坦然的态度和广阔的胸襟去接受。

【原文】

子曰:“贤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②者七人矣。”

【注】

①辟:通“避”,逃避。②作:为。

【译】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人逃离战乱的地方躲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人则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最低等的人则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论。”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解】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四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处世态度,即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孔子借此对世风日下、贤人逃世隐退的状况发出悲叹。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

①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他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家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其事不可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解】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悲壮,更是一种通达。

【原文】

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③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④。’”子曰:“果哉!末⑤之难矣。”

观器论道

【注】

①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②荷蒉(kuì):肩背着草筐。荷,肩扛。蒉,草筐。③硁硁(kēng):击磬的声音。④深则厉,浅则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⑤末:无,没有。

【译】

孔子在卫国击磬自乐,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孔子居住的门前走过,说:“有心思啊!在敲磬!”过了一会儿又说:“鄙狭呀!这硁硁的声音!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诗经》中说:‘水深就穿着衣服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蹚过去。’”孔子说:“好果断啊!这样就没有什么难的了。”

【解】

以上几章记录的都是反对孔子观点的谈话。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隐者是“天下无道则隐”,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真能果决地隐居,也就没什么难的了。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①谅阴②,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③,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④三年。”

【注】

①高宗:殷王武丁的庙号。②谅阴:古时天子守丧。③薨(hōng):周代时诸侯国君之死称“薨”。④冢宰:统理政务、总领群官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

子张说:“《尚书》记载,‘高宗守丧,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做的。老国君死了,一切官员坚守自己的岗位,听大宰相命令,三年。”

【解】

儒家古礼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和平民都得遵守,其中天子更应该以身作则。因为政权事小,人道事大。只顾政权而丧失人道,那政权早晚也有丧失的一天。天子守丧期间,常在哀思中,无心再理大政,故将政权交之冢宰。另,后世君主视政权如私产,不可一日放手,故难于理解古礼大义。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

孔子说:“高居上位的人崇尚礼仪,那么百姓就容易治理了。”

【解】

风行草偃,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

①敬:严肃恭敬。

同类推荐
  • 仁学

    仁学

    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著作,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全书共50篇。该书以佛教哲学为理论框架,糅合中国传统与西方学术,欲将宗教、哲学、科学融为一炉,以“冲决罗网”为号召,在晚清有志于改造中国的维新派、革命派群体中影响巨大,时人曾誉其为“维新运动的圣经”。本书主要内容为抨击封建社会宣扬三纲五常的专制制度、提倡资产阶级平等与民主观念;主张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旧思想、旧传统的批判,是为宣扬维新变法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做准备;而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提倡,反过来更加深化了对君主专制以及纲常名教的批判。本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离娄

    《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别指出,后世学者对《孟子》多有误读,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朱熹认为是“贫不仕”,“陷父母于不义”,他则反对此说,认为应依《孟子》本文,理解为不能事亲、不能从兄。
  •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筮占之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书,有“群经之首”之称。《易经》是智慧的哲学,内容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无数人学会了它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开创和发展事业、怎样去挑战困难、怎么去战胜挫折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而获得了成功。《易经》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坚信,通过此书,你能从《易经》的处世智慧中,找到人生中的自我,从中吸取力量,以此为指导,走向辉煌的人生之路。
  •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

    本书全面展现了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脉络和轮廓,主要包括:舒茨思想的多重来源、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内容。
  •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热门推荐
  • THE GERMAN IDEOLOGY

    THE GERMAN IDE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妃

    佛妃

    大齐历宣武三年他位及至尊,稳坐龙椅,手掌生死大权;她净身出户,独坐庙宇,常伴青灯古佛。他是九五至尊,她是佛家子弟……他们本是夫妻,却相煎何急。当仰望他身边众美云集之时,她唯有轻叹一句偈语,蓦然转身,依旧一身素衣行乞。片段一:“本王未曾休你!你竟敢再嫁!”他一双眼眸喷出怒火。“王爷莫要赖账才是……”她一脸沉静,低头抿唇,躲过那一抹心虚。“你今日嫁谁,本王就杀了谁!”他几乎气绝,只是放她回家,哪里会想到她居然大胆地再嫁!“下堂之妇,何劳王爷如此动怒……”她有些急切,不能因她连累无辜,更何况,他是秘密入京,怎可暴露身份……却不料,一张樱唇尽数落入他的口中,他似泄愤一般,咬破了她的唇……“本王看你如何出嫁!”他得意,她无奈……片段二:她跪在大殿中央,他端坐龙椅之上。她仰头而望,嘴角淡然地笑意透满着凄凉,而他却始终注视着右手边的女子,那么温柔。她叹息了一声,曾经那如火般能融化世间的目光是属于她的,只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罢了。“既然薛妃娘娘去意已决,那本宫也不便强留……皇上的意思呢?”端坐凤位的女子眉宇轻蹙,显得有些不安。楚奕譞只是淡扫了一眼跪着的薛如意,冷声道:“随她吧。”薛如意匍匐了整个身子,强压着话语中的颤音:“谢主隆恩……”于是,一头青丝齐肩而断,三千烦恼随缘不归,佛衣加身,她头也不回地离开大殿,没有再看到身后龙椅上的男人突然攥紧胸口的衣衫痉挛的模样……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受伤女孩成长的故事~其实最残忍的报复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漠不关心……挂链接啦~~友情支持!无色血:《一等鸨母》
  • 沉默侠

    沉默侠

    一个孤僻贵公子,一个忧伤思春女,一场奇葩旷世恋,只因来生不相见。
  • 江城秋霁

    江城秋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机遇改变命运全集

    机遇改变命运全集

    本书首先从对机遇的认识、发现、创造、把握四个关键词切入,阐述如何化危机为转机,让机遇瞄准成功的方向,以及如何整合机遇,让机遇成为人生腾飞的翅膀。然后再结合时间、人际、爱情、工作、财富和管理等人生实际层面,具体讲述捕捉、操纵和利用机遇升华人生的种种条件和有利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 痫门

    痫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狐忏录

    狐忏录

    “这世间可有一法,不负卿也负天下。”芸芸众生的萍水相逢本就是缘,但命中注定却多半是劫。若你命中终有一劫,你的情劫望何人来解。这世间可曾存在宿命?沏一杯好茶,我有个故事想告诉你
  • 都市妖孽修真高手

    都市妖孽修真高手

    一代杀神王者回归都市,只为履行一纸婚约。精武道,懂医术。古今奇门,无所不通!且看龙潜花都,肆意花丛,吊打各种不服!
  • 你在风声尽头

    你在风声尽头

    顾昼紧紧地攒着照片,面无表情地扫视了一眼人群,然后绕过士兵和大厅的女孩们,缓慢地沿着走廊往里面走去。这时,许多人都听见动静,迎面从他身侧跑过去。人很多,哄闹着挤在一块,他的伤口被撞得裂开来,白色的纱布上全是血,滴在地上。他站着没动,专注地看着前方。身后的人顺着他的手臂,缓慢地握住他的手:“先生,你在找人?”在他做出反应之前,她从身后走到了他面前,眉眼弯弯地仰起头看他,“是在找我吗?”顾昼手中的照片滑落在地上。漫长的对视,很久很久都没让他们彼此从对方眼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