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600000016

第16章

【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围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说:“我虽然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你们不要因此而感到拘束。你们平时总说,‘不了解我啊!’现在,假如有人了解并想重用你们,你们想要做什么呢?”子路草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常常受到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加上国内又发生了灾荒。这时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便可以使老百姓人人英勇善战,而且明辨是非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国土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之中,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在这方面加强学习。举行祭祀活动,或者同各国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皙,你有什么打算呢?”这时曾皙正在弹瑟,瑟声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他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并不妨碍什么啊,都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换上了轻盈舒适的春衣,我邀上五六位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走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他问孔子说:“夫子对他们三人的话如何评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那么,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推崇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冉求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够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又问:“那公西赤所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为了国家又是什么?如果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只能做司仪之小事,那谁又能做治国之大事呢?”

【解】

孔子在闲暇之际与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亲切交谈,倾吐各自的志向。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各有特色,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但不论是子路的豪侠、冉有的谦逊,还是公西华的委婉,他们谈的都是治理国家的问题,而在孔子看来,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称不上完美。虽然曾皙从始至终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他只是描绘了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一个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但实际上他是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足以让孔子对他的观点表示赞赏。

门人故事棍棒底下出孝子

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其对子女的教育堪称严苛。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棒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过去。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自己伤得不重且没有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打就受着,大打就赶紧跑)。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颜渊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⑤无怨,在家⑥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⑦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⑧。”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己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克复传颜

【注】

①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顺仁德。③目:具体的细节。④事:从事。⑤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⑥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⑦司马牛:姓司马,名犁,字子牛,孔子的学生。⑧讱(rèn):说话谨慎。

【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每天都能做到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天下便尽归入我的仁心了。能否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合于礼制的事情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言辞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语不要说,不合于礼法的事情不要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人,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出门办事仪容整肃就如同去接见贵宾,役使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的祭祀仪式一样慎重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国家任职的时候不做令人怨恨的事情,闲居在家也没有让乡邻厌恶的行为。”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是聪敏的人,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是慎重温婉的。”司马牛说:“只要说话慎重,就可以认为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解】

根据弟子各自的性格特点,孔子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仁”的具体修养方法。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是为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成为有德之士共同遵奉的信条。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己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既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也不恐惧,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人的死生是命中注定的,人的富贵决定于上天。君子遵礼恭敬又没有失误,与人交往恭敬而合乎于礼规,那么,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了。君子的德行高尚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解】

大概司马牛神情多忧,所以当他向孔子问及“君子”时,孔子回答“不忧不惧”。孔子的话,言简意赅,但司马牛似乎没充分理解。而当司马牛向同学子夏倾诉时,子夏的回答更文学化和具体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③也已矣。”

【注】

①谮(zèn):谗言。②愬(sù):诬告、诽谤。③远:远见卓识。

【译】

子张问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明智。孔子说:“对于那种像水一般暗中润物的诋毁他人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对于那种如水一般暗中润物的诋毁他人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说是有远见卓识的了。”

【解】

孔子言下之意,知人者明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

①兵:兵器。

【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老百姓信任统治者而上下同心。”子贡说:“如果发生了不得已的情况,需要作出取舍,应当先舍去哪一种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应当再舍去哪一种呢?”孔子说:“减少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失去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那么,国家也就无法存在了。”

【解】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孔子认为,这三者当中,信义是最为重要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人学思想。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那么这样的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说,“取信于民”乃是从政之基,立国之本。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注】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②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③鞟(kuò):去掉毛的皮。

【译】

棘子成说:“君子有笃厚的品质就行了,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品质,品质如同文采,二者同等重要。就像虎豹的皮去掉了毛的文饰后与狗羊的皮去掉毛以后没有分别一样啊。”

【解】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质”就可以了,没必要有“文”。子贡则强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并用毛比喻文,用皮比喻质,认为有质才有文,有文才有质,文与质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

①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

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税,我尚且感到不能保证足够,如果像你说的,又怎么能保证用度呢?”有若回答说:“如果老百姓富足了,您又怎么会用度不够呢?老百姓贫穷了,您又怎么能够丰足呢?”

【解】

这一章有若指出富国的唯一途径则是富民,只有老百姓富足了,国君才会丰足,国家才会昌盛,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而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思想在今日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子张问崇德①、辨惑②。子曰:“主忠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②惑:迷惑,不分是非。③徙义:向义靠拢。

【译】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辨别疑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啊。喜爱的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一会儿要他活,一会儿又恨不得让他立刻死掉,这就是惶惑啊。正如《诗经》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那样势力,但也是如同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一样的可笑啊。’”

【解】

这一章孔子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有修养的人能做到理性地一视同仁,认识到每个人的缺点优点,不会感性地过分喜爱一个人或过分讨厌一个人。

【原文】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

①齐景公:姓吕,名杵(chǔ)臼(jiù),春秋时齐国君主,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行其道。”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像个做君主的,臣子不像做臣子的,父亲不像做父亲,儿子不像做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晏婴沮封

【解】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杀父等不义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管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的关键在于整顿社会秩序,因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于是,孔子告诉齐景公说,只有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等级秩序,人人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才能使社会正常发展,使国家得到治理。

【原文】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③。

【注】

①片言:打官司时原告与被告两方的一面之词。②狱:案件。③宿诺:久未兑现的诺言。宿,久。

【译】

孔子说:“能够依据诉讼者单方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自己的诺言从不拖延一天。

【解】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特点是忠信、耿直、果断、明决,但同时也急躁和轻率。在这里,孔子说子路能够依据诉讼者单方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对此,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孔子对子路“无宿诺”的方面是给予肯定和赞扬的。

【原文】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②乎!”

化行中都

【注】

①听讼:听诉讼审理案件。②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之事。

【译】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人们没有诉讼的案件发生才好!”

同类推荐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致敬古希腊哲学大师的天才之作。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读懂原著。精彩复原古希腊哲学家群像,重获和再造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3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后不久,尼采的研究重心从希腊艺术转向了希腊哲学。他将目光锁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前柏拉图时期。尼采深信,二者在精神上同源,共同造就一种真正能够统率和指导人生的文化。他依靠流传下来的残篇断简,尝试复原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群像,带我们走近和重获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本书和《悲剧的诞生》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希腊渊源。
  •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本书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剖析了汉娜·阿伦特政治行动、政治伦理思想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考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衰落的原因,探讨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基本面向,对于深化国内学界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

    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

    本书展现出一种较为通达的论述景象:既展现了儒学与社会互动的大场景,也呈现出学思人物的所得所失,更呈现出古今中西积极互动可能具有的儒学发展前景。就此将现代儒学的宏大场景展示出来。任剑涛教授有力地凸显了“中国中心观”的立场,突破了或以西学,或以传统僵化对待儒学,看待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窠臼。将中国的现代变迁作为再思儒学的社会切入点,从而有力把握住了儒学研究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论旨。
  • 跟王阳明学心学

    跟王阳明学心学

    本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小节文章开头均以王阳明的一句或一段经典言论做引,在正文具体展开论述其思想的精炼和智慧所在。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从宽心、诚心、进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净心、喜乐心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智慧。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为依据,以社会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为“先天综合判断”,对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进行了“发掘”、梳理和分析,分别考证了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根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源泉、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灵魂、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观、剩余价值学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等做了社会技术解读。
热门推荐
  • 慕秦娇

    慕秦娇

    秦九死于十六岁那年,正是她韶华正好的时候。世人皆传她醉酒后贼心不死,追着乔家那俊俏的小郎君欲行不轨之事,却不想失足掉入运河,这才溺水身亡的,可秦九知道不是。因为她那晚根本就没有喝醉,是有人害了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岁月不许负深情

    岁月不许负深情

    被新婚老公当做礼物送到别的男人床上,她阴差阳错与他上了床,醒来之后落荒而逃。老公劈腿,闺蜜背叛,疼爱自己的父母相继身亡。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她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他的条件,本以为只是一场交易,却不想,竟陷入了更大的阴谋,从此逃不开躲不掉。“麦甜,想逃吗?放弃吧!不可能的!”“封立煜,你想干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气复苏之习武成仙

    灵气复苏之习武成仙

    灵气复苏的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剧变。自小习武的常安从箱底掏出一本祖传武功秘籍,感叹;“咱,也是有传承的人啊!”
  • 千沟万壑结姻缘

    千沟万壑结姻缘

    这是一部包含着血(家庭)、肉(爱情)、骨气(抗争)的小说。因此,只要人类还存有愚昧、欺诈、软弱、压迫,它将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用以为鉴。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名媛S小姐大曝光

    名媛S小姐大曝光

    前总统的儿子盛晟将自己来路不明的妹妹宠成了名媛大小姐,这叫全天下的女人都嫉妒的要死!抱着电脑求问的小女人只好打下一行字:“有个男的有钱、有颜、还宠你、爱你,这可怎么办,在线等,很急哦~”网友回答如下……“生扑!”“打他!”“死缠烂打不放手!”“……”被偷窥了屏幕的盛晟摸着下巴勾唇一句:“敢情自己还算是温和型的?”
  • 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与林老师对话)

    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与林老师对话)

    本书为《论经济学方法》(“与林老师对话”系列)的第二版,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经济学方法问题上与学生的对话记录。作者强调经济学家必须以“常无”的心态,从现代经济学的“本体”,即理性人基本假设出发,研究新出现的经济现象。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体现了作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第二版增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教授对本书英文版的评论、学生的感悟以及林毅夫教授论述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
  • 我是卡卡卡卡卡

    我是卡卡卡卡卡

    我是卡卡。我是全场最靓的仔,我是solo最强的中单,我举世无双,我天生强大,可是我刚刚君临天下就被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对手远远地抛下。我拿着最好的剧本,却只当了半部戏的主角。这一次,所有故事都将被改写。(群号:929745286,欢迎小伙伴们进来寄刀片。)